古代說的門當戶對,是不是有一定的道理啊?

寶黛釵鳳璉平尤


古人所說的“門當戶對”是生活的智慧,是對婚姻生活的一個重要總結,在婚姻家庭中,“門當戶對”的觀念至今仍有重要意義,可作為真理指導我們的日常生活。

什麼是門當戶對?百度百科上是這樣解釋的:門當就是門道相當,掙錢的門道相當才能交往相處或落戶成親;指男女或雙方家庭的社會地位和經濟情況、職業相當,很適合交往或結親。

在愛情中,男女雙方的關係一定是對等的關係,這種對等包括年齡、智商、閱歷、學識、地位等等,唯有對等,愛情之花才會常開不敗,才會使婚姻生活更幸福更長久;而這種對等其實本質上便是“門當戶對”。

婚姻生活中,如果門當戶對,意味著生活環境、教育背景相似,那麼就意味著三觀相似,從而處理問題的方式就差不多,進而就會減少生活中的矛盾。

第一:門當戶對意味著生活環境相似。比如男女雙方都出身三線城市的公務員家庭,很普通但生活水平、消費觀念又及其相似,那麼在談婚論嫁時,關於房子、裝修、彩禮等等大事拍板時很輕鬆,因為不會有什麼大的分歧,無論是小夫妻還是兒女親家都很好溝通從而達成一致,皆大歡喜。

第二:門當戶對意味著教育背景相似。從反面來看,如果教育背景相差懸殊,那就無法溝通。比如男孩985大學畢業,迎娶了一個初中學歷的女孩,這個女孩能跟著男孩出席重要場合的聚會嗎?她應該無法融入男孩的精神世界。

第三:門當戶對意味著三觀相似。這個反例也是數不勝數,比如一個普通家庭出生的男孩和一個富家女交往時,女孩看中一雙四五千的鞋子,會毫不猶豫地掏錢就買,因為對她來說,這個價格很平常;而男孩面對這雙價值四五千的鞋子,會反覆掂量,因為在他的生活字典裡,四五千的一雙鞋太奢侈了,這個錢省下來可以做其他很多事情,那麼,這時女孩子內心就開始不滿甚至憤怒了:他一點都不愛我,買雙鞋還這麼磨嘰。長此以往,女孩的怨憤會越來越多,她的金錢觀限制了她對“愛”的深刻理解。

所以,“門當戶對”是古人的生活智慧,也是經過時間檢驗的真理。





月籠西樓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在包辦婚姻為主的古代中原地區,兩戶人家聯姻,結成秦晉之好,主要考慮以下因素。

1.門當戶對。

2.郎才女貌。

3.家風人品。

4.命理相合。

5.其它因素。

門當戶對這一條,說的是婚嫁雙方經濟狀況、社會地位相當,不管有沒有道理,從古至今,很多人還是蠻在乎的。愛情遭遇現實的時候,誰脆弱,誰強大,我想每個人自己心裡都有自己的答案。

有些人不信邪,喜歡攀個高枝,這也無可厚非,人往高處走嘛。但是要好好提升自己,人家一個小目標就是一個億,咱們也要好好掂量一下自個的本事。

當然,真正的愛情是能夠衝破所有羈絆的,也是值得尊敬的。


微山秋水


前年去徽州遊玩,遊覽一處祠堂時,第一次聽導遊講“門當”和“戶對”,原來這是兩個建築概念,是古民居建築中大門建築的組成部分,這種用於鎮宅的建築裝飾現今存留不多了,有意思的是,我第一次知道“門當戶對”原來長成這樣子的。

門兩旁的一對石鼓為“門當” 湖南大學建築學柳肅教授這樣說,中國古代“門當戶對”只有一個含義,就是男婚女嫁時兩家人家財富地位相當,沒有別的含義。建築上從來沒有“門當戶對”一說。門簪是用來擱門匾的,當然看門匾也可以看出戶主人的家世地位。所有的大門,宮殿、寺廟、祠堂、書院、會館等等,甚至陵墓建築都有門簪,和家世婚姻沒有任何關係。“門當戶對”現在的說法是近年來旅遊發展的產物,這是導遊們編出來的。

雖然如此,但其實,門當戶對還是與建築中的門當戶對有點關係的,至少是從建築學中引伸出來的概念,不過拐的彎兒有點多。

建築學上的門當和戶對

門當,是漢族傳統建築門口的相對而放置呈扁形的一對石墩或石鼓,包括抱鼓石和一般門枕石,俗稱門墩,又稱門座、門臺、門鼓,抱鼓石用石鼓,是因為鼓聲宏闊威嚴、厲如雷霆,人們以為其能避鬼推崇,百姓信其能避邪。

形狀有圓形與方形之分,圓形為官宦之家,商賈之家沒門當必須是方形。也有一說,文官的家用圓形的“門當”,武官的家用方形的“門當”,所以大老遠一看,就可知道這家的主人是文官還是武官。

戶對,是置於門楣上或門楣雙側的磚雕、木雕。比較典型的為短圓柱形,柱長一尺左右,與地面平行,與門楣垂直,一般是成對出現。戶對的大小和數量與官品職位的高低成正比。古時三品以下官宦人家的門上有兩個門當,三品的有四個,二品的有六個,一品的是八個,只有皇帝的皇宮才能有九個,取九鼎之尊之意。

有“門當”的宅院,必須有“戶對”,這是建築學上的和諧美學原理。但在古代成為階層和地位的劃分,數量和大小代表了自家的等級身份,後來成了社會觀念中男婚女嫁衡量條件的常用語。

古代說的門當戶對

古語中的“門當戶對”是一個漢語成語,用於選擇配偶上,指要結親的男女雙方,必須是社會地位和經濟情況相當,它成為引申用來衡量婚姻雙方家庭地位和等級的詞語。

舊時兒女定親,一般都是派人去對方家門前看看,通過“門當”上雕刻的紋飾和圖案或者是“戶對”的多少和形狀,即可判定出對方家庭或商或官,或文或武,或官至幾品,一目瞭然。

久而久之,門當戶對的擇偶條件就成為子女婚嫁娶配的標準,就是官對官,商對商,皇親對國戚,百姓對布衣,也有了後來的攀高門一詞。這在君臣父子綱常的古代中國,在“父母之命,媒妁之約”的舊習俗裡。

門當戶對成為多少真心相愛和美滿婚姻的殺手,使兩個相愛之人無法跨越“門第”觀念,成就自己的幸福婚姻。但也成就了一些陰謀小人,為了攀附權貴,不惜一切代價,設法抬高自己的地位,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

婚姻要不要講究門當戶對

“門當戶對”是家族制婚姻觀念的體現,婚姻由最初的鬆散形式轉變為後來的家庭制觀念的過程,也是女性遭受奴役,成為婚姻附屬品的過程。

年輕人追求愛情的自由總是與年長者追求家族觀念的理想相背,所以,宗族制下的婚姻嚴格遵守“父母之命,媒妁之約”,以求對自由美好愛情的限制。這背後便是人性自由與宗族觀念的矛盾,這種矛盾製造出來的悲歡離合成為諸多藝術和文學大師們所表達的主題。

現代人隨著思想的進步,兩性關係中女性的解放,已摒棄了“父母之命,媒妁之約”的婚姻觀念,倡導戀愛自由、婚姻自主的新婚姻觀,不再把門第觀念看得十分重要。

但契約式的婚姻雖不再過於強調雙方門戶相當,但對雙方在志趣、性情、生活環境等方面儘可能多地有相通之處,這樣才便於雙方溝通交流。

戀愛產生的是激情,它可能會讓兩個有差距的人產生互補,互相吸引,但真正的生活不是靠激情,而磨練的是兩個人的生活瑣碎,所以相同之處越多,彼此越能互相理解與包容,否則,也將會為今後婚姻的埋下隱患。

那麼,婚姻是不是一定要講究門當戶對呢?其實這是一個悖論。呂思勉先生的《中國通史》中談到婚姻起源到形式固定,這以後所有的模式都是人類強加於婚姻的,都是除了繁衍生息以外的有目的性的行為。

婚姻是隨著文明的起源而開始的,它為男女共同生活劃定了界限與規則,用法律和道德的形式加以約束。人類社會早期,隨著等級的劃分,階級的出現,對婚姻制度產生巨大的影響,出現了不同階層之間互不通婚,低階層受高階層奴役的現象。

現代文明解放了思想,不僅改變了古代提倡的“門第”之見,也改變了“父母之命,媒妁之約”的婚姻觀念,代之以自由自主的新婚姻觀。

因此,現代婚姻觀並不強調門當戶對,但對於雙方的認知、思想、文化、道德等觀念差異,還是要考慮的。畢竟這些因素會對婚姻中雙方的交流相處帶來很大的影響,甚或影響這個婚姻契約的履行。

古代的門當戶對只考慮雙方的家庭狀況,更多地考慮的是家族門第和等級,並沒有將婚姻雙方人的因素考慮進去,所以造成的思想僵化與觀念固化,釀成了很對婚姻悲劇,象梁山伯與祝英臺,像孔雀東南飛中的劉蘭芝。現代婚姻將人的思想從桎梏中解放出來,給婚姻極大的自由空間,就是讓雙方在接觸與瞭解中尋求相同之處,以適應未來漫長的婚姻生活。

在當今戀愛自由的社會,年輕人的婚戀觀發生著重大的變化,古代人夢寐以求的婚姻自由正在變為現實,成為常態,但婚姻失敗造成離婚的人也與日俱增,離婚率高從另一個角度看也是婚姻自由的體現,但這並非是今天才有的現象,古代少有是因為道德使然,不能說婚姻美滿,尤其是在門當戶對舊的觀念左右下,女人在婚姻中的地位低下而已。

當人類的婚姻擺脫了純粹繁衍生息的行為時,開始追求雙方精神上的愉悅,婚姻便有了雙重意義。一方面為了培育後代,一方面為了追求和諧美好的家庭生活。

古代追求的門當戶對,雖然說是雙方家庭生活背景的相似可能會對雙方的結合帶來方便,但如果沒有情感作基礎,這樣的婚姻不見得就能幸福。那種將門當戶對當做婚姻絕對條件的觀點未免也不可取。

現代婚戀觀裡,不應再固守這種僵化,但也要求兩個人能在學習、生活和趣味方面要達成共識,因為,戀愛時兩個人的激情,互補為好,然而一旦生活在一起,兩個人還是相同之處越多,就越容易達成一致,使生活和諧。

所以,社會主流真正倡導的婚戀不以門當戶對為基礎,而是以精神志趣相投,生活方式更加和諧為導向。家和萬事興,這既是古人創造的家庭生活理想,也依然是我們當今追求幸福生活的願景。

婚姻生活的幸福與否,其實最終還是取決於人本身和人的思維觀念。

我是 ,感謝收看我的回答,與你一起聊天說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