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5 為什麼總會討厭批評,是忠言逆耳還是無法接受錯誤?

不要說被外界批評會讓我們不舒服,即使一句"逆耳忠言"恐怕也會引發我們心底的海嘯。雖然逆耳忠言未必是批評之語,但是聽的人卻覺得它與"批評"無異,或多或少讓人感到不得勁。

你對廚師說"這菜真是鹹啊",與你對他說"這菜要是稍微淡點就更好吃了",都會讓他感覺不好受。因為這兩句,他都會認為你在質疑他的專業能力,這會讓人很沒有面子的。

為什麼總會討厭批評,是忠言逆耳還是無法接受錯誤?

說到底,忠言逆耳只不過是另一種批評而已,歷史上有很多敢於直言進諫的人,但往往結果都不是很好。因為這而被殺頭的、流放的、遭受牢獄之災的人是不計其數。不說這些帝王將相,就單單說咱們這些平常百姓,哪個人沒有被老師、領導、朋友或是父母批評過呢?被批評後,誰又不是帶著憤怒,傷心,羞愧或是憂鬱繼續生活下去呢?

有時,在被批評時還會和對方懟一下,辯解一下。假如因為顧忌對方的身份或是現場的情況不方便解釋,私底下我們也會絮絮叨叨,自言自語一番;要麼拉著好朋友大倒一番苦水,罵罵娘才算完事。有時還想象自己也是古代帝王,一定也會拿幾個人來開刀,以此來發洩不滿。

批評所帶來的巨大威力,就像寒冬夾雜著雪花的冷風打在臉上,冰冷刺痛。可是,為什麼批評會讓人們感覺不好受呢?又為什麼會給人們帶來那麼劇烈的情緒反應?不就是幾句簡簡單單的批評之語,憑什麼會讓人們的行為或言語失控呢?我們又該怎麼應對外界對我們的批評呢?

理解"批評"

"批評"其實有很多意思,第一種是指我們根據自身的知識、經驗或某一理論來對外界事物進行評判。比如,考古學家會根據文物的結構、質地等,來確定它是否有研究價值;

第二種意思就是我們在生活中常聽到的批評之語,這類批評是指一個人對缺點或錯誤提出的意見。這也是最常見的"批評",是我們經常要面對到的。比如,"這件衣服的布料很差","那家餐館的環境很不衛生","你的工作完成的質量不高"等等。

其實可以看出,批評是對事物可能存在的問題提出的一些意見,並不是抱怨、指責或是人身攻擊。它並不是我們認為的那樣,是一個貶義詞。細細看來,會發現"批評"還是一個很正能量的詞。因為"批評"可以讓我們知道外界的反饋,及時明白所做的事會存在一些問題,從而積極的調整自己。

但是,在現實的生活中,人們絕不會認為"批評"是一件多麼令人愉快的事情;當老闆讓自己去他辦公室一趟,也絕不會拍起手歡呼道"老闆要批評我啦",好開心。這是因為人們在成長的過程中,所經歷的事、所體驗到的情感、所接收到的評價,都會慢慢形成一個人認識或是評判外界和自己的獨特思維模式,情緒特點以及行為方式。

而當面對外界的批評時,人們便會基於自己的知識、經驗和思維來處理、加工它。這期間必然會帶著極強的情緒色彩。

分清"批評"的性質

有時候,你會發現外界對你的批評簡直就是胡扯八道,無恥報復,人身攻擊;

有時候,你還會發現,他對自己的批評簡直就是雪中送炭,一下子讓你醍醐灌頂、豁然開朗。

能夠得到外界"良性"的批評,不亞於在漆黑的山洞裡看到一絲亮光。但如果遇到了針對你的"不良"批評,那簡直就像在步行街也能踩到一坨便便,讓人憤怒、無語。

為什麼總會討厭批評,是忠言逆耳還是無法接受錯誤?

我們應該學會區分出哪些是"良性"的批評,哪些是"不良"的批評。"良性"的批評是指那些針對事情本身,在理解和認真思考之後給出的意見,而不是強詞奪理、無中生有、沒有根據。這些良性意見可以讓我們加深對自己的認識。

而那些"不良"的批評則帶著極強的個人情緒色彩。

這類人所提出的批評並不是針對事情本身,而是因為自己的嫉妒、憤怒等不良情緒需要找個發洩點。

恰恰你就是他們要找的獵物,因為你可能在某些方面比他們強,或是不小心觸碰到他們敏感的神經了。

他們想通過激烈的言語來打壓你,讓你出醜、憤怒,以此來凸顯出他們渴望被關注和肯定的需要。

所以,當面對外界的批評時,我們首先要弄清,這究竟是"良性"的批評,還是針對自己的"不良"批評。因為弄清這一點將會決定自己會以什麼樣的情緒和態度來面對它。

如果是"良性"批評,我們就不會反應很強烈,極力為自己辯解,而是能夠耐心的聽下去,看看自己是否真的存在那樣的問題。這會讓我們受益。

但假如是針對個人的"不良"批評,那麼我們就可以當面揭穿對方,請對方就事論事,而不是人身攻擊。然後為自己進行辯解,說明自己這樣做的理由。

但要明白的是,即使我們面對"良性"的批評,恐怕也會感覺到不舒服。

因為外界批評可能會讓我們感受到自己被質疑,沒有被認可、理解或是尊重。儘管知道對方只是對事不對人,但是我們的大腦依然會做出"這件事沒有做好,說明我不行"這樣的聯繫和推論。

當對方提出批評的意見時,只是希望我們能夠考慮再全面一些,再深刻一些,並不是要否定我們的能力和價值。況且,一件事也並不能決定我們的能力和價值,認識到這一點很重要。認識到這一點,在接受批評時,便能夠快速調整好自己,恢復自信。

不過,要想更從容的面對批評,還需要明白:批評為什麼會讓一個人憤怒,自信心下降,自卑,甚至開始封閉自己?

為什麼批評會讓人不舒服

批評意味著要對人和事進行評價,而我們其實對外界的評價是很敏感的。人

們天生愛多想、多疑,這一點也不假。當外界對我們做出評價時,不管是直接的,還是間接的,我們都會聯繫到自己。

我們可能會對批評進行思考:它肯定是故意針對我的;的確是我能力太差了;我可是專業的,我能有錯嗎?

批評之所以讓我們不舒服,是因為它可能觸碰到了自己一些柔軟的地方:自我價值;自卑之感;尊重的需要。

1.自我價值

自我價值是我們在長時間的生活和實踐過程中,逐步建立起來的。它反映著我們對周圍的存在價值以及外界對自己的認可和接納。自我價值感,是我們看重自己,覺得自己受到周圍人的重視,並在有良好的評價時所產生的積極情感。這種自我價值感,使我們自信、自強的來源。

當接收到外來的批評時,我們會因為某些關鍵點而感覺到自我價值遭受了挑戰。批評會觸碰到我們自我保護的電網,然後向我們發出嘟嘟的警報。我們會覺得自己被質疑,沒有被外界認可、理解,會被外界拋棄……儘管這些快速出現的想法不是真實的,但是我們就感覺到這就是真的。

於是,我們就會產生情緒和行為上的劇烈反應,想盡快恢復自己在外界中的形象。我們會感到自己沒有被理解而憤怒、失望、焦慮,想極力解釋和辯解這些事情是有原因的,以此證明自己是正確的,是值得信賴的。

可惜的是,當我們越是這樣衝動和情緒化,外界就越認為他們的批評是正確的。這反而使自己的境地更加的糟糕。此時,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忍住打斷別人來為自己辯解的自動行為,耐心的聽對方講完,然後再針對某些問題給出自己的解釋。儘管很不容易,但只要多實踐,就會慢慢學會控制自己。

2.自卑之感

有的時候,外界的批評還會讓我們再次看到那個自卑的自己。我們彷彿又聽到了父母對自己選擇的否定,老師對自己學習的批評,同學對自己的嘲笑……這些話語一遍遍的告訴著自己:你不行。

因為父母的嚴苛教育以及缺乏外界的鼓勵和關注,我們可能會變得越來越內向,對外界的評價極度敏感,內心的安全感也消失的無影無蹤。當外界對自卑的我們批評時,我們便感到緊張、羞愧、焦慮,毫不懷疑的認同了對自己的評價,一點也不想為自己辯解。

由於這樣,外界的批評便可以毫不費力的摧毀我們心靈的防線,給我們帶來痛苦和折磨。

即使對方的批評非常有道理、有根據,但我們依然會在心裡譴責自己,一遍又一遍的回味批評之語,覺得自己讓別人失望了,自己把事情搞砸了。

而真實情況並不是這麼嚴重,有時候甚至不是自己的責任。

這其實會讓自己經受很大的委屈,即來自外界,也來自自我折磨。

針對這種情況,自卑者需要在外界的鼓勵和幫助下,不斷完成內心建設,調整好自己。但這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需要一個長期的實踐。

為什麼總會討厭批評,是忠言逆耳還是無法接受錯誤?

3.尊重的需要

人人都需要尊重別人,也需要被別人尊重。當沒有得到外界足夠的重視和尊重時,我們會感到恥辱、憤怒。恰恰批評這一行為就很容易擊碎我們身上"尊重的外衣",讓我們露出真是的自己。

領導當著眾人批評員工,老師在全班同學的注視下指出了一位同學的問題,群裡的一個好友突然說你不該一個人去吃火鍋,學生在課堂上指出了老師的錯誤……這些都是沒有考慮到當事人的感受和位置,而只顧自己大說特說。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使對方的批評是有多麼的合理和正確,當事人恐怕也會惱羞成怒,或是置之不理。

當我們尊重的需要沒有被滿足時,批評只會讓我們的情緒和行為全部失控,因為這會讓我們感到被輕視,被羞辱。一個被輕視,被羞辱的人,是不會好好和對方說話的。這種情況下,就需要很大的智慧來對外界的批評進行處理了。

當我們遇到那些不尊重自己的人的批評時,你不需要處處忍讓,而是狠狠的給予還擊。

那些不尊重你的人對你的評價,自然不是客觀的,他們只想滿足自己的內心需求和情緒宣洩,從而佔得上風。此時,如果你能無視他的表演或是笑著闡述自己的觀點,那麼對方就會成洩了氣的皮球。

結語

批評滿大街都是,它會穿梭於各種生活和工作場合中。你會在餐館聽到"這面不好吃",在小區的廣場上聽到媽媽批評孩子亂跑,在飛機上的頭等艙裡聽到旅客對晚餐的不滿。即使你去公園喂鴿子,也可能會遇到討厭你的鴿子。

所以,批評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就像你手裡的飲料。喝完之後,及時把瓶子扔掉,不要讓它成為你前進中的累贅就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