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我的區塊鏈春節

當浪潮來臨,是不是隻能all in?區塊鏈讓人自問。

一、深夜來電

春節放假前一天的深夜,我接到一個電話。對方言辭懇切:

1、快加入我們的區塊鏈公司,這個春節也別回家了;

2、不來也可以,那你自己創業,我投你;

3、或者你去加入 別的區塊鏈公司。

4、總之,一定要all in,而且要快!再晚就來不及了!

對方對自己才“下海”表示懊悔,“認知太慢,作為一個做金融的,還是太謹慎”。

好像他要做的不是在春節期間“工作”、“搬磚”、“幹活”,而是投身到一項“事業”。

我有很多朋友跳槽到“區塊鏈的世界”,聽過很多暴富故事,關注了近千個區塊鏈公眾號,知道它可以如何給人帶來財富、吸引到了怎樣的人才。我當然也渴望金錢,但出於目前的“認知”(一時間找不到更合適的詞,下同),只能表示觀望。我還是掛了電話,回家。

二、區塊鏈春節無休

實體交易所休息的時間,區塊鏈也不眠。忽如一夜春風來,遍地都是區塊鏈。到家後,不管是外部世界,還是我的個人生活,還是被區塊鏈環繞、充斥著。

2月12日後,《流感下的北京中年》大火,作者老丈人突發流感,一路被送至ICU。作者感慨道,“ICU的費用大概是每日8000-20000元,我們要努力掙錢。我馬上表決心:白天投資茅臺,晚上槓杆炒幣。”//這讓我覺察到虛擬幣已經成為許多人寄託暴富熱望之物。

14日,情人節,美國眾議院召開區塊鏈聽證會。沒過幾天,“區塊鏈美國共識已經形成”的說法就滿天飛。//我購入0.002枚比特幣,從此衷心希望我的幣所在的交易所常青,感到“利益相關”是多麼真切的一件事,並希望從此幣圈媒體寫文章在文末註明利益相關情況。

15日,大年三十,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發布虛擬貨幣“拉高-出貨”投資者保護公告,並展開懸賞。該組織直指有些人只是借用新技術的名義開展著古老的騙局。//我下載了錢包,同步全網交易。

16日,瑞士金融市場監管局發佈ICO指引。//我讀了原文。

17-18日,“三點鐘”微信群刷遍社交網絡。//我被拉入數個區塊鏈社群。先是媒體群,群員幾乎相同,只有群主不同。之後幾天我被拉入的群,群員性質更綜合,冠名從“三點鐘”到別的都有,我眼看著他們的人數迅速超過500人。而在群裡搶到的紅包金額,超過了過去兩年我在P2P網貸群的所得。群聊記錄也根本看不過來。

19日晚,在和家人散步時,我們還在討論區塊鏈。我想了區塊鏈這種東西、它面臨的監管和區塊鏈社群。

三、區塊鏈的瓶頸與文字遊戲

區塊鏈也不是萬能的(沒有任何東西是萬能的,下次有人問你對某個東西的看法,說它不是萬能的一點毛病不會有,還能顯得比較深沉)。它只能讓線上世界的交易雙方不再需要信任彼此,它讓數學成為信任的基石,但面臨著被算力綁架的問題。另外,它解決不了線下世界的問題,即便有物聯網,人性可以驅動人鑽入各種空子。又及,肉身不能上鍊。區塊鏈可以三點鐘不眠,人卻總歸是要休息的,也是要受到所在主權國家的規制的。

有很多討論,只是文字遊戲。比如,可以說區塊鏈不需要對交易對手的信任,在這一層面上是去信任的,但它需要交易各方對區塊鏈技術本身的信任,在這一層面又不是去信任的。比如,“財務自由”也可以說是偽命題。說自己財務自由了的,只是把現在跟過去的預期相比,但沒用絕對的自由,獲得了預想中、甚至超預期的財富後,你會想要更多。比如,說“考驗人性的項目從來沒有成功過”,要看這裡的“考驗”是什麼意思,事實上,滿足人性的項目似乎都成功了,它們有著來自人性的永恆動力,只是有沒有被監管叫停、什麼時候被監管規制而已。

四、監管者、參與者、投資者

沒有不能界定清楚的東西

對創業者而言,是騙子的,不管說著我愛你、給你錢,還是說自己有區塊鏈,就是騙子。發的東西是商品的,就是商品,與主權世界發生關聯,就用主權貨幣徵稅,就要遵守反洗錢法;是證券,就去主權國第三方服務機構交服務費,去證券監管部門登記發行。

他們對即將到來的監管手段也早有預判。他們只是不知道重錘何時下達,不知輕重,或者已經知道,但要的就是最後的狂歡。就像大浪將襲,總有人以為自己能夠脫身。

對投資者而言,監管的警示可能沒有明顯作用。以“拉高-出貨”為例,參與者對此心知肚明,他們期待的是莊家趕緊拉高、趕緊出貨。雖然自嘲韭菜,但內心並不認為自己會被割。

而監管者對區塊鏈與數字貨幣的認知越發清晰,對參與方的心態也很清楚,發公告也只是擺出“我已經預先提示了”的姿態,免於事後被追責,以及給自己的執法行動放出風聲、瞭解市場態度,來降低自己的監管成本而已。

五、三點鐘

除了思考監管,有一天的凌晨三點多,我也思考了新興社群黑馬——三點鐘的模式。

沒有被拉進群的都在懷疑自己是不是不夠核心,有圈內朋友自己卻沒被拉入的可能會懷疑朋友的“江湖地位”是不是不夠硬。沒有人願意被“時代”拋下。有些人扮作“先知”,更多人奔走相告:這是一個不一樣的(暴富)機會。

它似乎完全顛覆了傳統社群的經營之道。以往,總要弄個媒體,把名頭打響,再拉人進群。三點鐘則像是平地而起的。當然,沒有無源之水、無根之木。區塊鏈的產生,是建立在原有密碼學、數學等基礎之上,區塊鏈世界的“大佬”能在瞬時組建大規模群組,也是基於其靠傳統媒體積累起的名望和微信群等基礎設施的。

它似乎也顛覆了很多媒體的玩法。它抓住了春節期間大眾談資匱乏,投資渠道也匱乏,又想大賺一筆,又缺乏認知的時間窗口,在被利益支配的自媒體充斥的輿論場,普及了許多更幹、信息密度更大的東西。“大佬”直接在群裡交流乾貨,沒有紅包,沒有各種PR文章,只有觀點與觀點的碰撞。沒有某一個記者一直提問,群裡的每個人都有機會提問。許多媒體自發地為這些群轉播、總結內容。好像它對媒體只剩總結群內內容和叮囑不要傳播敏感信息的需求。

真實世界的“大佬”一舉“侵入”區塊鏈世界,至少在輿論場上。三點鐘甚至像是“大佬”主動推動的,他們帶來自己的朋友,要知道以往他們將自己擁有的人脈視作珍寶,絕不輕易分享。我不知道是不是“韭菜”不夠用了,“大佬”親自下場“佈道”來了。也可能他們有著真實的恐懼,怕自己的“認知”不夠用被不知道藏身何處的其他“大佬”收割,所以必須抱團,提高自己的“認知”水平。

六、沒被掀開的面紗

區塊鏈之於大眾,仍然像性之於少年,很多人都在談論,但沒人真的懂。不同的是,後來少年瞭解了性,而區塊鏈的蓋頭並沒有被掀開,或者掀開了也只有少數人真正能領略到它的內核。不管區塊鏈是一個怎樣的浪潮,要投入,還是要看明白些,比方說在三點鐘睡不著的時候再研讀一遍比特幣白皮書。

更嚴厲的監管還沒有來,各行各業的人們也還沒聽到搬磚號角、投入主業,還有時間聊天,但春節就要過去。之後到來的,會是一個怎樣的春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