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5 抑鬱,自殺,優秀的人有多危險?

可能很多人都沒有注意到,這個世界其實存在兩種優秀,一種優秀指向生命,一種優秀指向死亡。

抑鬱,自殺,優秀的人有多危險?

優秀病

只要掛上了優秀兩個字,這個世界的一切都顯得那麼美好。

朋友圈的營銷海報,如果標題是優秀的人如何如何,都會受到歡迎,比如優秀的人都會管理情緒,或者優秀的人如何管理時間,大多數人也不用關心具體內容是什麼,只要有“優秀”兩個字,很多人就會從一個二維碼進入另一個二維碼,從一個鏈接進入另一個鏈接,循環不止。

為了優秀,人們願意對自己狠;

為了優秀,有些人願意接受潛規則;

為了優秀,研究生、碩士生,願意接受對導師的犧牲式的服從。

歷史上,為了優秀,也會進行屠殺。

打醒了恥辱,打翻了生命

86年的秋天,我背上媽媽親手做的書包,那是用5、6種彩色的布拼成的,懷著好奇和憧憬,走進位於村子東頭的西二陰地村小學。那時候我完全沒有料到這18年的苦讀,會是這樣開始的。

開學的第二天,老師對新學的語文單詞聽寫,分數出來之後,老師一個一個的點名,讓那些低於80分的同學排隊,然後,班主任親自,一個一個的賞耳光。

我看到害怕極了,祈禱不要點到我,結果還是點到我了。祈禱不要扇我,結果還是扇了。領完耳光之後,我站在班級的前面,臉熱辣辣的,不知道是被打的,還是因為丟臉。

課間,四年級的哥哥聞聲趕了過來,趴在門上的玻璃往裡看,我覺得自己簡直就是差勁極了,糟糕透了,恨不得找個地縫鑽進去。

也許從那個時候開始,我下決心要優秀,以後,所有的考試再也沒低於90分。我把羞辱深深的埋藏在自己的努力和成績之下。

努力學習,成為優秀的人,成了我今後近20多年唯一要做的事情,甚至不惜任何代價。

友情、愛情、舒適、自己身、心全被至於次要的位置,甚至被忽略了。

那幾巴掌,打醒了恥辱,卻也打翻了生命。

優秀病

兒童心理諮詢師Kim在課程裡分享了一張讓我深受觸動的圖標。

抑鬱,自殺,優秀的人有多危險?

這張圖描述了一個人追求優秀的循環。

1)當一個人的自尊受到傷害時,他會通過自大,以及同時拼命工作、學習、競爭,來補償這種自尊,也就是讓自己變得優秀;

2)但是這種補償基本都會失敗,因為補償的行為是羞恥驅動的,忽略了自身真正的渴望和需求,就算獲得了勝利,那種“報復性”的快感是轉瞬即逝的;

3)失敗會產生自我仇恨,和自我輕視;

4)自我的仇恨和輕視,導致對自己變狠,會對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進一步傷害自己。

第3步,是追求優秀的人最容易自殺的地方。現在也許很容易明白,為什麼自殺會襲擊優秀的人了吧。

一個成年人,能忍受別人的“狠”,首先他得對自己也夠“狠”,其實,他已經在這個循環裡,自殺的風險已經在了。

社會環境塑造了優秀病

“優秀病”是一個普遍的社會現象。

並不是班主任給我的幾巴掌塑造了我的人生軌跡。

關鍵是,那幾巴掌給的如此的坦蕩和大氣,沒有一個人覺得這裡有什麼問題。

一個8歲的孩子,早上還是蹦蹦跳跳的走出家門,晚上怯生生的回家,默默把恥辱轉換成優秀的動力。

商品社會重視經濟和效率,傾向於把人看做生產的工具,忽視人的內心的真正需要。碩士、博士自殺,是這樣的土壤結出來的酸澀的果實。

所以,毫不奇怪,很多人會留言說,國家花了多少錢培養出來的博士碩士,這樣自殺,太可惜了。

追求優秀的父母,會塑造追求優秀的孩子;自尊受損的老師,通過控制學生來滿足自尊。這是另外一個循環。

終結

35歲的那年,我做了一個夢,夢見要考試了,而我還沒有準備好,焦慮極了。醒來後,我感覺自己很幸福,終於脫離了那樣的生活,可以有自己的自由,讓人流淚的自由。

從那以後,我又花了5年的時間,重新尋找自己人生的方向。

我到底是誰,我想要什麼?我為什麼要優秀,要試圖碾壓所有人?

我看到了自己那些深藏的,受傷的感覺,以及精細的隱藏在“努力”、“奮鬥”,“人上人”,“優秀”等這些信念背後的,層層疊疊的羞愧。

現在我依然過著每天學習的生活,也在追求優秀,不同的是,這條路完全是自己選的,我熱愛心理學,熱愛心理諮詢,併為之發揮著自己生命的全部熱情。

另外,絕大部份時候,我並不希望自己可以戰勝誰,而是享受著與同道的人一起進步。

我想,這種優秀,可能終於指向了生命。

我有一些遺憾,覺得這來的有點遲,半生過去了,也有些慶幸,它還是來了,而我還活著,還有半生。

如果你也想認識自己,追求屬於自己的優秀,歡迎加入我創建的“認識自己”心理學社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