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恐懼、抑鬱,這些負性情緒究竟給我們帶來哪些麻煩?

“嚇死我了,嚇死我了”!一個女家屬慌慌張張跑進我辦公室,說剛剛被其他就診的精神病人抓了一下。這時在我診室等待的另一個男家屬漫不經心的說:“女同志還是膽小,在這種地方,遇到這種情況太正常了......”

其實,兩個人的談話引起了我的反思。很顯然,這位男家屬的潛臺詞認為這位女士的言行有些誇張。那麼,到底人有沒有可能被嚇死呢?

喜歡讀歷史的朋友一定能想到三國時期蜀將張飛在長板橋大喝三聲,曹操部下夏侯傑被嚇得肝膽碎裂,當場死亡,曹軍大亂撤退。當然這只是演義,歷史上是否有真實事件,或者夏侯傑是否有其他死因我們我從考證。但有一點很明確,在受到強烈刺激後,人的身體是會產生一些病理變化的。

先說說那些我們經常出現的反應

當我們遭遇刺激後,這次“信號”直接刺激大腦的杏仁核,並使杏仁核產生興奮,然後快速傳遞給下丘腦,於是,下丘腦激活了交感神經的興奮。

交感神經興奮後人就會出現瞳孔擴大、心慌、出汗、胸悶、手抖等反應,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植物神經功能亢進症狀。其實這一反應同時也是一種“保護機制”,它預示著危險信號來臨前的一種應急狀態,為個體的戰鬥、逃跑或生存提供了基礎。

焦慮、恐懼、抑鬱,這些負性情緒究竟給我們帶來哪些麻煩?

驚嚇可能“死人”嗎?

以上是我們面對常規刺激時做出的反應,當我們遭遇重大刺激後可能發生什麼呢?

有學者研究:當驚嚇超過人體正常心理狀態時,人們的反應往往呆若木雞,冷汗淋漓,嚴重者可面色蒼白。在精神科,常見的還有語無倫次的表現,在急診科,經常還會遇到休克的情況。

接著上述的神經變化說起,當人們遭遇強烈刺激時,杏仁核興奮,然後反饋給下丘腦,下丘腦激活了交感神經的興奮。這時,其實在交感神經興奮的同時,促使腎上腺釋放腎上腺素。腎上腺素增高的後果就是引起心跳加速、血壓升高、血液循環加快,短期內可能出現兩種比較嚴重的情況:

第一種情況:急劇加快的血液就像洪水一樣衝擊我們的心臟,引起心臟持續的、過度的收縮,嚴重者可致心肌細胞發生撕裂,造成心臟出血、壞死,導致心臟驟停。比較有說服性的例子是,科學家在某被驚嚇後突發心臟驟停的死者進行屍檢時發現,其體內的腎上腺素高於正常值20倍。

焦慮、恐懼、抑鬱,這些負性情緒究竟給我們帶來哪些麻煩?

第二種情況:大量腎上腺素抵達心臟,導致心臟持續收縮,血液集中在心臟部位持續循環,那麼腦部供血就會明顯減少,於是有些個體便會失去意識,出現暈厥、摔倒。

從長遠來看,一次的重大刺激足以引起海馬的記憶加深,即使短期內沒有發病,那麼在今後的某一天一旦有場景再現,海馬中的記憶可能再次被還原,繼而導致病情復發或加重。

由此可見,突發性驚嚇真的可能使人致死。那麼,慢性刺激就OK嗎?

生活中我們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身邊某人患惡性腫瘤了,當他不知情時配合治療,充滿自信,幾個月下來病情並沒有大的進展,然而一旦被告知患的是“癌”,他可能在幾周甚至幾天內死去。

這個例子說明了“慢性應激”的危害程度同樣不可小覷。拿被“癌症”嚇死的群體為例,他們每天最多的還是與“焦慮”在鬥爭。這裡的焦慮包括恐懼和擔憂。同樣,焦慮、恐懼可引起杏仁核過度活躍,繼而損傷我們的情緒調節功能。

通過上述一系列變化,引起內分泌的改變,引起糖皮質激素增加,增加患糖尿病、動脈粥樣硬化、心肌缺血、高血壓乃至心梗的風險。所以,對於青壯年人群來說,長期的慢性應激可引起糖皮質激素增加,後者可對大腦海馬的機構造成損傷,導致海馬萎縮、神經元減少,進而影響學習和工作效率。對於中老年人來說,長期的抑鬱、焦慮不但會引起海馬萎縮,引起或加重痴呆,而且可能直接影響壽命和生活質量。

焦慮、恐懼、抑鬱,這些負性情緒究竟給我們帶來哪些麻煩?

既然急性、慢性的應激事件都會給我們的健康帶來負擔,那麼該如何應對?

一、從認知上重視它。很多患者或家屬,認為受到驚嚇後並無大礙,睡一覺就好了,這是很冒險的一種行為。當然,有些個體的確可能睡一覺就好了,但最終到底是好轉還是惡化,取決於當時的環境以及個體的反應傾向。對於重大刺激,而且患者當時已經出現異常反應,最好還是要去醫院做相關檢查,並給予適當的干預措施。

二、要相信科學。很多人,這裡可能以偏遠地區更為多見,由於受文化程度的影響,患者生病後第一時間找巫醫看病,這樣就可能錯過最佳治療期,甚至加重疾病的症狀,為今後的治療埋下禍根。

三、保持樂觀心態,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我們可以發現,當心情好時,不但感覺頭腦反應快,而且機體很少生病,這也間接說明了情緒的重要性。

四、學會傾訴:當不良情緒長期存在與心裡時,要想辦法將其“排洩”出去。可以選擇找要好的朋友傾訴,也可以找個空曠場地吶喊。

綜上,負性情緒或重大刺激的確可能導致軀體進入亞健康狀態,但生活中又無法完全將其迴避,這就要求我們儘可能做到有合理的應對方案,瞭解其危害,並用科學的方法去面對和解決,最大程度的維護自己的身心健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