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5 曉彤:讀龍應臺的《目送》,是一場人生啟示錄

曉彤:讀龍應臺的《目送》,是一場人生啟示錄

“父母與子女之間的緣分,就是你站在小路的這一頭,我站在小路的那一頭,我注視著,可你卻用背影告訴我不必追。”龍應臺在她的散文集裡這樣表達父母、子女絲絲入扣般,埋在生命深處的情意。很難想象曾經以《野火集》享譽臺北,而後又在大陸風靡的龍應臺能夠寫出這樣脈脈溫情的作品。當年《野火集》以尖銳的筆鋒直刺中國人民心中的怯懦,字裡行間的剛烈,還令人記憶猶新。但《目送》的文字風格卻是判然有別。這部人生之書寫到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兄弟間的離別、寫盡人生的苦楚與幸福、忍耐與寬容。龍應臺轉型了嗎?沒有,她一直是那個嘴角帶著微笑,說話有些微微臺灣腔的作家啊。她也一直將自己的生命坦誠在讀者面前,之如《野火集》,之如《目送》都是她人生的體驗。而我們讀者則在她的書中讀到自己,由她帶領,觀賞生命歷程中那些出自平凡的偉大。也許那一瞬間我們還難以大徹大悟,但就在紙張的碰撞中,內心卻悄無聲息的發生了變化。

書中的兩個片段讓我印象最深,第一個是龍應臺目送兒子的場景,十八歲的男孩第一次掙脫了母親的懷抱,向外飛奔,連回頭看母親一眼,也不肯。四十歲的龍應臺發覺到橫亙在自己與兒子間大江大海般的無奈隔閡,那是兩代人不同的成長記憶。第二個,是龍應臺注視著父親出殯的場景,父親躺在冷冰冰的棺材裡,龍應臺注視著,那道目光意味著什麼,我不願細想,也不敢細想,只能說那是一場最後的送別,從此天上人間,父女二字將與那座小小的墓碑緊密相連。龍應臺的父親與她,她與安德烈,也許不過是生命輪迴中的一場緣分罷了,至於這場緣分有無結束的那一天,我想答案就在那背影后,在生命無聲的告白處吧。

這部用深情寫就的書,卻指向了人生最無情的分別。讀來,不免一種悲慼在心中流淌。人與人之間的緣分難道像西西弗斯推石一般嗎?在永遠的輪迴,永恆的孤獨中單槍匹馬的面對命運?西西弗斯與孤獨作戰,他用忘卻痛苦來面對痛苦,看似是個失敗者,但實則是真正的英雄。而我們呢?在終將到來的離別中,在生命無聲的目送中,又將如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