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炎黃子孫
康熙一共有三十五個兒子,其中續齒的兒子有二十四人。
這裡先解釋一下何為序齒。簡單點說,就是夭折的兒子不排序。但也不一定,因為記載宗譜姓名的玉牒是十年一修訂。有一些阿哥恰好是在玉牒的兩次編訂間隔期夭折的。儘管這些夭折的阿哥沒成年,但在玉牒中已經將他們序齒了。比六阿哥胤祚,他只活了六歲,但還是給他排序了。所以康熙的兒子按照出生可以分為三類。分別是:序齒者,序齒早殤者、未序齒者。
標題中所說的『康熙的二十個兒子』,就屬於第一類,也就是序齒皇子。
第二類,『序齒早殤者』有四人,分別是六阿哥胤祚、十一阿哥胤禌、十八、十九阿哥胤祄和胤禝。
第三類,『未序齒者』有十一人。由於他們和早夭的四位序齒阿哥都因為夭折而無子嗣,所以就不講他們了。
做個小結:康熙有三十五個兒子,其中有十五個都夭折了,所以這十五人沒有後裔。
序齒成年皇子一共有二十人,這二十人的結局主要分三類:圈禁而死、迫害致死、自然病死。
第一類:圈禁而死非常的湊巧,前三位序齒阿哥全部都是被圈禁致死的。分別是大阿哥胤褆、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圈禁的具體原因可以去查百科,就不細說了。
這三人現在還有後裔嗎?肯定是有的。
就拿大阿哥胤褆來說,他有十五個兒子,十四個女兒。其中七個兒子夭折(老三、老四、老五、老八、老九、老十、十一),老大長子弘昱和十四子弘明無嗣,其餘的六個兒子都有後裔。由於這六個兒子都是庶出,因此除了其中一個兒子繼承爵位,在清末尚留有奉恩將軍的爵位外,其他支系皆為閒散宗室。所以大阿哥的後裔肯定是有的,只不過都已經是平頭百姓了。
二阿哥胤礽和大阿哥一樣,兒子比較多。他有十一個兒子,其中第十子弘㬙一系在弘皙逆案後繼承爵位,一直傳到了民國。另外胤礽的六世孫福錕(與溥儀同輩),也是晚清的權臣之一。他是從舉人、進士一路考科舉上去的。歷任吏部郎官、太僕寺卿、兵、刑、戶、工四部尚書、協辦大學士、體仁閣大學士,加太子太保銜,是光緒時期赫赫有名的重臣之一。
當代後裔中,曾經擔任過日本神戶孫中山紀念會副理事長,神戶中華同文學校校長的愛新覺羅恆翼和他的父親金毓本(教授),就是胤礽的直系後裔。愛新覺羅恆翼曾經自嘲,他是清朝皇室後裔,而滿清王朝正是被孫中山所領導的辛亥革命所推翻。現在自己卻在孫中山紀念會當副理事長……
三阿哥胤祉有十二個兒子,其中第七子弘璟繼承了爵位,一直傳到了清朝滅亡。胤祉的後裔和大阿哥很像,混的都很慘。繼承爵位的大宗也只是不入八分輔國公,沒有繼承爵位的兒子則全部都是閒散宗室。不過這些閒散宗室裡面也並非都是酒囊飯袋,胤祉的五世孫載齡也是科舉出身,一直坐到了戶部尚書,體仁閣大學士,卒後諡號文恪。也算是光宗耀祖了。至於當代有沒有三阿哥的後裔,有肯定是有的,只不過都不怎麼出名而已。
被迫害致死的是老八胤禩和老九胤禟,據說倆人死的都非常慘(正史中並無記載)。其中老八是在幽禁期間暴斃而亡,民間傳言是雍正下毒而死;老九是被折磨死的,大熱天被關在牢裡,中暑、拉肚子、脫水、營養不良,最後被生生的折磨而死。
根據玉牒記錄,八阿哥胤禩已確定絕嗣,沒有後裔。因為胤禩只有一個兒子。他的兒子弘旺有三個兒子,其中胤禩的長孫早夭無後,次子肅英額共有六子、六孫和六曾孫,但六個曾孫都沒有後嗣,在道光二十八年此支絕嗣。第三子永明額只有一子綿森,綿森共四子,前三個均夭折,最小的奕沆活到了光緒五年,死後無嗣。所以胤禩一脈斷絕。如果現在還有人聲稱是八阿哥後裔的,一定是假的。
九阿哥胤禟有後裔,但是因為他跟雍正是政敵關係,整個家族都遭到了政治清算。胤禟有八個兒子,全部都是庶出。所以胤禟的後代都是閒散宗室。並且沒有一個爭氣的子孫,都是混吃等死的貨。現在若是有後裔,也都是泯於社會,不得而知了。(若有人自稱是九阿哥的後裔,可以自報姓名)
病死的皇子非常多,有十五人之巨。其中雍正年間病死五人(包括雍正),乾隆年間病死十人。由於人數太多了,下面就只撿幾個重要的說,其餘的就一筆帶過了。
首先是雍正皇帝,他必須是有子孫的,因為自乾隆之後的皇帝,都是他的直系後裔。雍正的死因,有病死一說,也說吃丹藥而死一說。但不管怎麼說,雍正都是病死的。至於當代的雍正後裔,那簡直太多了。比如溥儀、溥傑、啟功先生,就都是雍正的直系後裔。
稍微普通一點的,比如曾任北京市崇文區政協副主席的金毓障先生;曾任北京市工業大學教授的金毓峑先生;香港聲樂協會會長愛新覺羅寶璇等,都是雍正的直系後裔。
五阿哥胤祺,歷史記載是病死。他的出身非常倒黴,具體可以查百科,不細說了。胤祺有七個兒子,其中五個都有子嗣,但大多數都是閒散宗室。值得一提的是,胤祺後裔繁衍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結舌。清朝滅亡時,胤祺一脈已經繁衍到了『桓』字輩!比溥儀低兩輩。目前胤祺的後裔數量應該不少,只不過出名者沒有幾個。
七阿哥胤祐出身非常低,比八阿哥還低,並且身體有殘疾。歷史上他是病死的,就不多贅述了。胤祐的後裔和他一樣,都是非常老實本分的人,從來沒有觸犯過任何禁忌。因此胤祐一脈平平穩穩的傳到了清末。只不過大多都是閒散宗室。後裔數量比較多,就是不出名。
十阿哥胤䄉,著名的八爺黨成員。因為與雍正政見相左,遭到打擊。但是據史料的記載,十阿哥是病死的。他的後裔之中,全部都是閒散宗室,出人頭地者非常少。比較努力上進的是第五代門繼承人奕澤。他也是科舉考上去的皇族代表,曾經在嘉慶時期中過進士,歷任理藩院左侍郎,盛京工部侍郎。(清朝的宗室成員考中進士的人非常少,奕澤便是其中之一)
另外,民國時期曾經擔任陸軍部次長,並被授予少將軍銜的溥燻(與溥儀同輩),就是十阿哥的後裔。作為清代宗室,在民國任高官,非常罕見。
十四阿哥胤禵,原名胤禎。鑑於他的名氣非常大,就不具體介紹了。關於他的死,歷史上有記載,是正常病死。
這裡說幾個亮點。雍正時期打壓胤禵,只給了他一個空頭郡王,然後就把他囚禁了。但是卻不知為何沒打壓的兒子?胤禵的長子弘春,被雍正封為泰郡王。兒子跟老爹的爵位平級,乾隆繼位之後怎能容忍這種奇葩之事?直接就把弘春的郡王給革了。作為補償又封了弘春的弟弟弘明為貝勒。
胤禵還有兩個兒子,一直都沒有封爵。所以胤禵只有弘明的子孫有爵位,並流傳到現在。其餘三個兒子雖然沒有爵位,但特別能生,現在胤禵的後裔數量非常多。有個經營“正名廬”的起名大師就自稱是十四阿哥後裔。
這個人叫愛新覺羅燾純,或者金燾純,在北京當地很有名,找他取個名字還要預約排隊。也算是十四阿哥後裔中混的比較風生水起的一位了。
另外還有一個叫金玉琢的人,據說也是十四阿哥胤禵的後裔。之前在故宮博物院的防火科上班,目前已退休。
十七阿哥胤禮,是雍正的鐵桿支持者。雍正也沒有虧待他,讓他在生前便享受了親王雙俸的待遇,並且還任命他為託孤大臣。胤禮於乾隆三年病死,他的死跟乾隆有一定的關係。需要說明的是,胤禮是沒有後裔的!他只有一個兒子,早年病死了。後來乾隆把自己的弟弟弘曕過繼給了胤禮,繼承了果親王的爵位。但是弘曕是雍正的兒子,不是胤禮的骨肉。所以胤禮一脈絕嗣。(《甄嬛傳》中杜撰了弘曕是胤禮的私生子)
雍正最信任的人,十三阿哥胤祥。雍正和胤祥的關係就不多贅述了,簡單的說,就是特別特別特別的信任!
胤祥為了雍正的新政操碎了心,後來一病不起就病死了。雍正非常傷心,明發上諭告誡後世子孫:胤祥一脈永遠不準降低待遇。也就是俗稱的鐵帽子王。即便如此,雍正皇帝仍然認為封賞的太少了,便又加封了胤祥的另一個兒子為郡王。因此胤祥一脈有兩個王爵。一個鐵帽子親王,一個郡王。
只不過這個鐵帽子王並不是護身符,胤祥的曾孫第六代怡親王載垣,因為與慈禧有矛盾,被慈禧下旨革去爵位,並且賜其自盡。胤祥一脈遭受嚴重的政治打擊,怡親王的爵位也空置了三年之久。後來在大臣的提醒下,慈禧才又在胤祥的後裔中另擇人選,繼承怡親王的爵位。
在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四朝,怡親王一脈一直都深受皇帝的倚重。不過,由於載垣和溥靜兩次被革爵,使得怡親王一門的政治地位直降。在光緒後期,朝堂上站位時,怡親王的位置要排在恭親王、醇親王,慶親王之下。從當年的老大淪落到老四了。
至於胤祥的後裔,也比較多。但是普遍也都是老百姓,出名者甚少。這一點,看胤祥的墓就知道了。(若是後裔中有優秀者,早就把胤祥的墓翻修了)
十六阿哥胤祿,也是雍正的鐵桿之一。雍正繼位後將其過繼給了莊親王,胤祿也成為了鐵帽子王。莊親王胤祿在雍正和乾隆兩朝都是肱骨重臣,但無奈子孫確實不成大器,到了清末時期,莊親王變成了醬油王爺。清末的莊親王叫載功,由於他的哥哥縱容義和團運動,導致八國聯軍進北京時,聯軍對莊親王府進行了報復性洗劫。自此莊親王一脈的實力急劇下降,風光不再。載功在民國四年去世,莊親王爵位由其長子溥緒繼承,是為末代莊親王。溥緒嗜好京劇,後專事戲曲研究,改名莊清逸,上世紀三十年代病死於北京。
十六阿哥的當代後裔中,愛新覺羅啟祥的名氣最大。他曾經擔任世界文化藝術研究中心特約顧問編委,中華人物大典,中華人物辭海,當代文化卷特約顧問編委,中韓文化藝術中心特聘美術師(教授)。
十二阿哥胤祹,典型的醬油阿哥之一。他與八阿哥、十七阿哥一樣,也已經絕嗣了。胤祹有六個兒子,但六個兒子全部夭折。胤祹去世的時候,都沒有兒子給他守孝。乾隆見狀便把自己的第四子永珹,過繼給了胤祹為繼孫。結果不知道是巧合還是怎麼的,永珹也生了六個兒子,除了一個兒子成年之外,其他五子也都夭折了。唯一成年的那個也沒有兒子,最後也絕嗣。乾隆只能又過把另一個兒子,永瑆的孫子奕綸過繼給胤祹一脈為嗣。短短几十年,胤祹一脈兩次絕嗣,最慘也不過如此了。所以,胤祹也沒有後裔。
十五阿哥胤禑,比較默默無聞的一個人。康熙在世時未封任何爵位,雍正繼位後才給他封了個郡王,而且是他的最高爵位,可見其在當時並不在政治上受到重視。胤禑身體不好,去世的較早,雍正就曾經說過,他說胤禑『體素羸,善病』,因此派他到東陵守靈,這是個閒差,有讓其休息養病之意。
胤禑的後裔承襲也是乏善可陳,基本遵循了清代王府的標準。但是比較特殊的是,胤禑的後世子孫經常過繼給別的宗支當兒子。例如八阿哥胤禩絕嗣後,慈禧便從胤禑的後裔中選擇了一個人繼承八阿哥的爵位。再比如清末著名的立憲派載澤,他的父親過繼給了嘉慶皇帝的兒子,白撿了一個貝勒爵位。所以,別看胤禑默默無聞,一直沒有受到重視,但是他在生兒子這方面真的厲害!胤禑的直系後裔是輔國公溥釗,一直活到了抗戰爆發的那一年。因此時至今日,胤禑的後裔數量也非常多。(普通人居多,出名者甚少)
清末著名的立憲派——載澤,就是十五阿哥胤禑的後裔。
二十四阿哥胤秘,康熙最詭異的兒子。詭異之處在於,不知道為什麼雍正居然給他封了個親王!簡直讓人匪夷所思。(十五阿哥也僅僅只是郡王而已)胤秘的直系後裔叫溥霱,一直活到了民國二十三年。因此現在肯定也有很多人是胤秘的後裔。曾經擔任北京市西城區文化館黨支部書記的金恆琦先生,就是胤秘的後裔。
二十一阿哥胤禧,與乾隆同歲,也是康熙的幼年阿哥之一。生平乏善可陳毫無亮點,最高爵位是郡王。值得一提的是,胤禧無後,因此他這一支也絕嗣了。乾隆讓自己的兒子永瑢過繼給了胤禧,但是永瑢也無子嗣,因而又將永瑆的後裔繼續過繼給永瑢。這個情況,跟十二阿哥胤祹的情況非常相像。都是叔叔無子,乾隆過繼了自己的兒子給叔叔,結果自己的兒子也絕嗣,最後讓永瑆的兒子再繼嗣。
額外插一點,永瑆是乾隆的十一子,他也只有四個兒子,結果三個兒子都被乾隆過繼給了其它兄弟。永瑆眼裡,乾隆可能是史上最坑爹的父親了。
剩下的三個阿哥,二十阿哥胤禕、二十二阿哥胤祜、二十三阿哥胤祁,生平同樣是沒有任何亮點。他們的爵位都是貝勒,且都有子嗣,就不細說了。(如果想了解,可以去查相關的史料和百科)
最後做個總結:
第一、康熙共有三十五個兒子,其中有十五個兒子夭折了;
第二、康熙有四個成年皇子在後來的繁衍中絕嗣。分別是老八胤禩、十二阿哥胤祹、十七阿哥胤禮、二十一阿哥胤禧;
第三、康熙十六個有子嗣皇子中,雍正的子嗣最多,名氣最響,也混的最好。沒辦法啦,誰讓雍正的子嗣是嫡系皇族呢。其餘的十五個皇子後裔,數量和質量跟雍正的後裔都沒法比。
第四、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僅北京市,康熙的直系後裔就不下一千人。只不過,這些人裡面主要是平頭百姓,不炒作的人根本不在乎自己祖上是誰。比如啟功先生,就從來就不以愛新覺羅自居,簽名時也從不寫愛新覺羅。
但是有些人卻經常拿愛新覺羅炒作,比如有個叫愛新覺羅啟星的女演員,她的姥姥是愛新覺羅氏,爺爺和爸爸都不是滿族人,結果卻整天炒作自己與愛新覺羅的關係。其實這種人跟愛新覺羅哪有什麼關係?
Mer86
康熙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也是生育兒女最多的皇帝,在其一生中,總共有4位皇后,51位妃嬪,而巧合的是,他的子女也有55個:兒子35個,女兒20個。在康熙的35個兒子中間,排上序的有24個,其他11個都很小就夭折了。在排上序的24個阿哥里面,長大成年的只有20個,20個女兒裡只有8個長大成人。
皇長子,胤禔(1672-1735年),封郡王,大千歲黨之首,因參加奪嫡,削掉爵位後被幽禁而死。
皇次子,胤礽(1674-1725年),當太子達30多年,被康熙兩廢兩立的皇儲,參與奪嫡最後被幽禁而死,雍正追封他為和碩理親王。
恭親王奕訢是康熙的五世孫,恭王府以前是和珅的宅子,1851年開始成了奕訢的府邸。
皇三子,胤祉(1677-1732年),康熙時被封誠親王,參與奪嫡,雍正時削奪了爵位,被幽禁而死後按照郡王標準安葬。
皇四子,胤禛(1678-1735年),雍親王,後來的雍正皇帝,大老闆。
皇五子,胤祺(1680-1732年),著名的郭絡羅氏宜妃生的,封恆親王,沒有參與皇子奪嫡,平安度過一生。
皇七子,胤祐(1680-1730年),康熙封淳郡王,九子奪嫡時他正出徵在西南邊垂,遠離禍端,雍正時封為淳親王,得以善終。
皇八子,胤禩(1681-1726年),康熙時封郡王,參與奪嫡,為皇14子胤禵同黨,雍正即位後被圈禁,不久就死了。
皇九子,胤禟(1683-1726年),封貝子,支持皇8子和皇14子,參與奪嫡,雍正即位後被定罪28條,死在獄中。
皇十子,胤誐(1683-1741年),康熙封郡王,支持皇8子,參與奪嫡,雍正即位後被削爵圈禁,因為活得久,熬到了雍正去世,乾隆即位後被放出來,以貝子標準安葬。
皇十二子,胤祹(1686-1763年),康熙時封履郡王,雍正時封履親王,因活得太久了,乾隆時胤祹是享受坐轎上朝殊榮的,他的母親定妃也清朝活得最久的妃子,活了97歲。
皇十三子,胤祥(1686-1730年),雍正的鐵桿支持者,被雍正封為怡親王,也是清朝第9位鐵帽子王。
圖為康熙13子,鐵帽子王之一怡親王的第8代襲位:毓麒(1900-1949年)。
皇十四子,胤禵(1688-1755年),皇后所生,支持皇8子,參與奪嫡被幽禁,熬到乾隆即位後,封為郡王,任都統。
皇十五子,胤禑(1693-1731年),雍正即位後封為貝勒,為康熙景陵守陵大臣,最後死在景陵,死前晉封為愉郡王。
皇十六子,胤祿(1695-1767年),據說耳朵有點聾,九子奪嫡時置身事外,後過繼給皇太極孫子莊親王繼嗣。
皇十七子,胤禮(1697-1738年),雍正的支持者,不但封果親王,還把自己的六子弘曕過繼給胤禮繼嗣。
皇二十子,胤禕(1706-1755年),雍正時命其守陵,他稱病不去被削爵,乾隆時又命去守陵,封貝勒。
圖為清朝最後一位鐵帽子王:慶親王奕劻,他也是康熙10世孫。
皇二十一子,胤禧(1711-1758年),比較有才的一位皇子,擅長詩詞書畫,被封郡王。
皇二十二子,胤祜((1711-1744年),他母親級別較低只是個貴人,雍正地封貝勒。
皇二十三子,胤祁(1713-1785年),他母親級別較低只個答應,雍正封貝勒,乾隆時封郡王。
皇二十四子,胤秘(1722-1773年),康熙最小的兒子,去世時才幾個月大,被雍正當成兒子來撫養,雍正時封諴親王。
至於康熙的後裔,那就太多了,只要是愛新覺羅後來改姓金的,估算現在有40萬人,其中一大部分都是康熙留下來的種子,曾任山西省委副書記,2016年被判處無期的金道銘就是康熙廢太子胤礽的十世孫。
圖文繪歷史
清聖祖康熙帝的二十個兒子當然都病逝了,當然這也是廢話。
後裔的話,當然有的,在北京還有不少。
清聖祖康熙帝一共有二十四位序了齒的兒子,我們不算其中的皇四子是後來的世宗雍正帝,那麼還有二十三位。這二十三位皇子,一共有十八支後裔。
分別是:1.皇長子允褆,2.皇次子允礽,3.皇三子允祉,4.皇五子允祺,5.皇七子允祐,6.皇九子允禟,7.皇十子允䄉,8.皇十三子允祥,9.皇十四子允禵,10.皇十五子允禑,11.皇二十子允禕,12.皇二十二子允祜,13.皇二十三子允祁,14.皇二十四子允秘。
另外,皇八子允禩,皇十二子允祹,皇十七子允禮,皇二十一子允禧,名義上都有後代,但是他們的後代都是過繼來的。
至於說後裔的話,在北京為主的各地至少有千餘人。
舉例的話,可以隨便舉幾個例子
比如說曾任大阪外國語大學教授金毓本,是皇次子允礽的後裔。曾在北京師範學院工作的金克綱,是皇七子允祐的後裔。民國時期的少將溥燻,是皇十子允䄉的後裔。北京“正名廬”主人金燾純,是皇十四子允禵的後裔。天津師範大學教授溥藤,是皇二十三子允祁的後裔。曾在西城區文化館工作的金恆琦,是皇二十四子允秘的後裔。
這裡只說了幾位在社會上比較有名望的,其餘的就更多了。清代皇族人口雖然沒有一些網文裡吹噓的幾十萬那麼誇張,但是三四萬人還是有的。其中康熙的後裔大概能佔1/4吧,所以幾千到一萬人,都有可能。
橘玄雅
首先弄清楚一個數字,就是康熙皇帝不只有20個兒子。他一生育有35個兒子,後來成年序齒的也有24個呢。
現在,先來簡單介紹一下康熙皇帝24個兒子的最終結局,自然都有各自命運與歸宿。
一、年幼夭折之子:
康熙皇帝的24個兒子中,有四個兒子在年幼時不幸夭折。分別是:六子胤祚6歲夭折;十一子胤禌11歲夭折;十八子胤衸,7歲夭折;十九子胤稷,2歲夭折。
二、爭奪儲位之子
1、長子胤褆
雖然早年比較得寵,在康熙平定葛爾丹的時候立下過赫赫戰功,但是本人卻可以說有些愚蠢。他迷信喇嘛,為了當上皇帝,竟然想到了用魘鎮的方法來謀害當時的皇太子,他的親兄弟胤礽。
康熙一廢太子的時候,命他守衛,他上竄下跳,甚至說出了要替父拭子的話,以為不立嫡則立長,他就可以當太子,讓康熙極為寒心。最後被他的三弟胤祉揭發了魘鎮的事情,終其一生被囚禁。
2、二子胤礽
是康熙與孝誠仁皇后所生。因為康熙與皇后自幼青梅竹馬,感情很是深厚,所以在胤礽兩歲的時候,一改滿人不立太子的習俗,效法漢人前朝,立嫡長子為太子。
因此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皇太子,也是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太子。但是前朝中皇太子是不可以干涉政權的,而滿人的習俗卻是皇子預政。這樣一來,皇帝一是擔心被奪權,二是引起朝中大臣和各位阿哥的不滿,所以在康熙四十七年首度被廢。
但是有皇后崔枕邊風,加上康熙對這個兒子的感情也很深,因此藉著大阿哥魘鎮的事件,在一年之後,復立為太子。只可惜這個太子實在是扶不上牆的爛泥。
重新被立以後,他非但不謹小慎微,吸取教訓,反而變本加厲,集結黨羽,打擊報復。讓康熙寒透了心,五十一年再次下詔廢太子。從此一直被圈禁到雍正朝二年他死的那一刻,雍正給了他理密親王的封號。
3、四子胤禛
就是後來的雍正帝。生母德妃烏雅氏。整個奪嫡運動的勝利者。觀其在康熙朝的作為,基本上可以概括成為,兩面派的作派,說白了就是哪邊都不得罪,極盡察言觀色之能,以誠孝示君父,將自己打扮成為富貴閒人的模樣,吃齋唸佛,標榜自己對皇位沒有覬覦之心。暗地裡結交人才,培養門人,最終奪得大位。在位十三年,為中國歷史上最為勤政的皇帝。
4、八子胤禩
這位皇子堪稱重量級人物,別看他出身微賤,但是很有志氣,後來他的母親因為他的爭氣,得以晉升妃位。胤禩雖然天資聰穎,才華優裕,待人寬和,廣結人緣。朝堂上下交口稱讚,稱之為“八賢王”,就連康熙的哥哥,裕親王福全也在皇帝面前推薦他。
阿哥黨中,不僅有胤禩的弟弟,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礻我,十四阿哥胤禎,還有不少的朝廷重臣,算得朝廷中一股非常強大的勢力集團。但缺點卻是致命的,恃才傲物,目中無人,鋒芒畢露,做事激進,冒犯君主,儘管他勢力很大,卻遭到康熙皇帝的打壓和排斥,甚至連生病都不願意去關心他,所以導致他最終沒能繼承康熙的大業。
其實,朝臣都還是支持胤禩的,大學士李光地(看過康熙王朝的人應該都知道,一個出名的人物)曾說過:“目下諸王,八王最賢”。後來康熙可能也覺得自己做過了頭,下詔恢復了胤禩的爵位俸祿。但是,胤禩在康熙朝,只是貝勒而已。
因其人氣高,一直被雍正視為眼中釘,深為嫉恨,待雍正繼位後,為穩定人心,先晉封為廉親王,甚至將大兒子弘時過繼給他;但同時開始對八爺党進行打擊,削其羽翼;四年後,雍正站穩根基後,找各種藉口削其王爵,圈禁,並改名為“阿其那”,同年,被毒死的在獄中。
5、九子胤禟
關於他的容貌,有兩種說法,一是極其俊美,另外的說法是很胖。這個皇子並不太得寵,就是能掙錢,是當朝第一大富翁,也是胤禩的忠實支持者。不僅為八阿哥提供經濟上的支持,而且據說當時他隨身攜帶毒藥,倘若事情不妙,就吞毒藥而死。
後來,在雍正朝時,被髮配到西北,讓年羹堯看管起來。但是這個老九就是下定決心鬥爭到底,他居然想出來用西洋文字拼滿文的方法制作密碼,與他兒子聯繫,互通訊息,算得上是開創我們國家密碼學的先河。雍正非常討厭他,而且瞧不起他。胤禟曾經說過:成則王侯敗則賊,只不過我們亦是兄弟亦為賊罷了。
胤禟的命運很是悲慘,被雍正改名為“塞思黑”,其意一說為“豬”,另一說“討厭的人”,反正不是好詞。最後雍正四年死於囚禁之中,比胤禩早一兩個月吧。傳說是被毒死。
6、十子胤礻我
這個皇子傳說中比較大條,南書房中的倒數。康熙對這個笨笨的兒子還是挺喜歡的。他也是死心塌八爺黨,估計是因為自己沒什麼指望。在康熙年間就被封為郡王,在雍正時期被打發去守陵,後來又跑到張家口那一帶蝸居了。但心大的人就是比較有福氣,長壽,居然活到乾隆二年。
7、十三子胤祥
又是一個重要人物。事實上,雖然胤祥在兵法謀略上不差,但總的說來還是有些偏文。胤祥的生母敏妃章佳氏,應該是康熙比較寵的妃子,但是在胤祥十三歲那年就死了,後來胤祥教給德妃撫養,所以跟四阿哥胤禛走的很近,二人感情非常之好。
據說這位阿哥“詩文翰墨,皆工敏清新”,“精於騎射,發必命中,馳驟如飛”。典型的文武全才,他甚至曾經單獨獵得過一頭老虎。
康熙亦曾派他去泰山代父祭天,這於古代帝王是非常慎重的事情,當時許多人認為十三阿哥的前途不可限量。可惜康熙四十七年一廢太子,胤祥遭受了牽連,從此十餘年,默默無聞,彷彿消失了一般。
惟與胤禛關係最密,是雍正最知心、得其協助最多的兄弟。直到雍正繼位後,才封為和碩怡親王,總理朝政。因胤祥對雍正朝的治績助力甚大,遂得世襲罔替的許可,為“鐵帽子王”。但是胤祥在這些年間得了一種叫做“鶴膝風”的病,大概是現在的“骨結核”。
這在當時,算得上一種絕症,容易復發,不能勞累。胤祥的早逝,與這個病是有關的。死後令享太廟,上諡號為“賢”,為了紀念他的功勞,雍正還下旨將其名“允祥”的“允”字改回“胤”字,這成為清代唯一事例。
8、十四子胤禵
也是“八爺黨”的主要人物。隨著胤禩不再受康熙喜歡,八爺黨便將希望寄託在他的身上。康熙五十六年,封他為大將軍王,掛帥出征,去西藏平叛,得勝。
胤禵與四阿哥胤禛雖然是同父同母的兄弟,但他們的感情卻並不好。十四曾經在胤禩獲罪的時候仗義直言,惹得康熙皇帝拿劍要砍他,而且據說他在軍中的時候設法斂財,所以康熙皇帝似乎並不中意十四阿哥。
胤禵在雍正年間被打發去守皇陵,雖然鬱郁不得志,但也算不得監禁,因為皇陵附近的風景還是很美的,卻也還算過得舒服日子。這個皇子也是活得比較長命,乾隆二十年才去世。
三、與世無爭之子。
1、三子胤祉
就是個書生學究,不太熱心皇儲。我們知道的《康熙字典》,應該就是他主持編撰的。當時他聚集了社會上的一些名家,諸如陳夢雷,李鈸,還有我們熟悉的方苞等人,合力編書。事實證明康熙的確挺喜歡的,康熙晚年的時候經常去兒子們的園子裡遊玩,就是到他跟雍正的園子。而且去他的園子的次數遠遠多過於去雍正的園子的次數。
但是因為與太子交好,後來被雍正打壓,雍正繼位後,命胤祉守護父親的景陵。並且因特別擅長書法而受命書寫康熙帝景陵的《神功聖德碑文》。雍正8年,論罪八款,削爵、拘禁於景山永安亭。雍正10年幽死,以郡王禮葬。
2、五子胤祺
康熙的五兒子胤祺(qí),宜妃所生。胤祺早年帶兵,掌管某一個旗的兵力吧,他沒有參與九子奪嫡之中,康熙年間也是被封為親王。關於他的記載很少,據說他因為打仗的緣故,破了相,本來長得是帥呆了。雍正繼位後,還是不能容他,所以結局也不算很好,也是死在雍正年間的。
3、七子胤佑
康熙誇他:“心好,舉止和藹可親。”
史書上關於他的記載並不多。只知道康熙親征葛爾丹時,命胤佑領鑲黃旗大營,康熙三十七年被封為貝勒,五十一年封為郡王,也是一個沒有參加儲位競爭的皇子,雍正八年死。其他不清楚。
4、十二子胤祹
這個皇子是蘇麻拉姑養大的,所以與其他的兒子不一樣。他也沒參與奪嫡,但在康熙末年還是很受重用的。雍正剛上臺後給他封了個郡王,隨後又予以打壓,後來在乾隆時期上臺,加封了親王,這位皇子生性很是豁達,為人豪爽,活到了七十八歲,是康熙諸子中最長壽的一位皇子。
5、其餘八個皇子。
分別為十五子胤偶、十六子胤祿、十七子胤禮、二十子胤褘、二十一子胤禧、二十二子胤估、二十三子胤祁、二十四子胤秘,都未曾參與儲位鬥爭,也沒有什麼名望和大的政績,都是遊手好閒,碌碌無為的,其中十六子十七子的待遇還算不錯,尤其是十七阿哥允禮,在胤祥死後,是雍正最寵的弟弟了。
正所謂,龍生九子,九子各不相同。
再來追溯一下他們現在是否有後裔
他們當然有後裔了。清代皇族人口大約有三四萬人之多。其中,康熙的後裔大概能佔1/4,目前,從全國各地大致有一萬人,共有十八支後裔。
分別是:1.皇長子允褆;2.皇次子允礽;3.皇三子允祉;4.皇五子允祺;5.皇七子允祐;6.皇九子允禟;7.皇十子允礻我;8.皇十三子允祥;9.皇十四子允禵;10.皇十五子允禑;11.皇二十子允禕;12.皇二十二子允祜;13.皇二十三子允祁;14.皇二十四子允秘。
這裡只簡單舉幾位在社會上比較有名望清朝後裔的例子。
如:曾任大阪外國語大學教授金毓本,是皇次子允礽的後裔;曾在北京師範學院工作的金克綱,是皇七子允祐的後裔;民國時期的少將溥燻,是皇十子允礻我的後裔;北京“正名廬”主人金燾純,是皇十四子允禵的後裔;天津師範大學教授溥藤,是皇二十三子允祁的後裔;曾在西城區文化館工作的金恆琦,是皇二十四子允秘的後裔。
無論是電影,還是電視劇,都對康熙兒子及他們之間的爭鬥樂此不疲,並不斷的演繹。皇權的爭鬥向來充滿腥風血雨,有人成功,也必然有人失敗。是非成敗轉頭空,只能留給後人來評說。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一、皇長子胤褆
康熙在他19歲的時候,有了他的第一個兒子,就是胤褆,母親是惠妃,幼年時期也是頗為聰穎,很受康熙的喜愛。青年時期便跟隨父親遠征噶爾丹,立下赫赫戰功。頗具軍事才能。26歲,受封為直郡王。因為明珠是他的舅舅。故而捲入明珠和索額圖的朋黨之爭。後因為對儲君之位有想法,對太子進行整蠱。在太子初次被廢之時,沒能正確揣測聖意,提出替康熙除掉太子。隨即康熙震怒。下令將其封號剝奪,被軟禁起來,在雍正十二年的時候去世。享年62歲。
二、次子胤礽
康熙十三年,赫舍裡皇后生下了皇子胤礽,但不久因難產而去世。康熙與赫舍裡皇后伉儷情深。
為緬懷赫舍裡皇后,在胤礽一週歲的時候,將其冊封為太子。康熙愛屋及烏,對胤礽極為寵愛,請名學大儒為胤礽之師。到校場教其騎射之術。
加上胤礽自幼勤奮好學,小小年紀便才華橫溢。善長騎射,是個文武全才。有極強的政治能力。滿朝文武都給予他五星好評。
在眾皇子之中是出類拔萃的。但隨著諸位弟弟們勢力的增長,胤扔和諸位皇子的矛盾日益加劇。諸位弟弟在不斷的向康熙皇帝投訴胤扔的“惡劣行徑”,在一次外出巡視中,康熙十八子胤衸在途中感染重病,而卻胤礽漠不關心,遭到康熙的激烈訓斥。
加之夜晚自在康熙營帳外偷窺。讓康熙極為驚恐,回去之後,康熙四十七年,廢除胤礽太子之位。一年後又復立為太子,康熙五十一年,又因謀反篡逆,被康熙廢除太子之位。將其圈禁起來。
於雍正二年逝世。追封為理親王。享年50歲。
三、三子胤祉
生於康熙十六年,從小就對文學感興趣,博學多才。受康熙的委託,主要負責文化藝術和建設方面,相當於今天教育和住建部的負責人。最大的成就是完成了我國第二部大類書《古今圖書集成》。他根本無心皇位。但在雍正皇帝即位後,以“他與廢太子胤礽來往親密”為由,讓他去給康熙守陵。在守陵期間,雍正削其爵位。雍正十年,胤祉在景山逝世。享年55歲。
四、四子胤禛
生於康熙十七年,20歲封為貝勒,31歲被康熙封為雍親王。在九子奪嫡之中勝出。繼承皇位,是為後來的雍正皇帝。在位十三年,勤於政事,懲治貪腐、勵精圖治,興利除弊。
政治上,加強專制集權,設立軍機處。廢除賤民制度。
軍事上,平定羅卜藏丹津叛亂,改土歸流,加強中央對青海和西藏的統治。
經濟上,推行攤丁入畝,火耗歸公舉措,充盈了國庫,減輕了百姓的負擔。
雍正雖然在位只有十三年,但他卻通過一系列改革舉措,迅速扭轉了其父康熙年間的社會弊端。有了雍正,才有了康乾盛世。他是歷史上最為勤奮的一個皇帝。雍正一朝是康乾盛世承上啟下、十分重要的一環。雍正十三年,雍正突然駕崩,享年57歲。
五、五子胤祺
生於康熙十八年。自幼性格敦厚,心地善良。無爭儲奪位之心。康熙征討葛爾丹時,胤祺率領正黃旗部隊。30歲的時候, 被康熙封為恆親王。於雍正十年逝世。享年53歲。
六、六子胤祚
生於康熙十九年,在康熙二十四年夭折。
七、七子胤佑
生於康熙十九年。生活上待人謙和、彬彬有禮。受康熙誇讚。康熙討伐噶爾丹,胤佑率領鑲黃旗部隊。29歲時,被封為淳郡王。雍正八年逝世,享年50歲。
八、八子胤禩
生於康熙二十年,八爺黨的一把手,善結交王公大臣,在滿朝文武中的名聲極好。且胤禩為人“樂善好施”精明強幹。被大家稱“八賢王”。在九子奪嫡中與雍正針鋒相對。
雍正繼位以後,為穩定局勢,先是封其為廉親王,授理藩院尚書。元年,命辦理工部事務。職權很大。雍正四年,將其削除爵位,改名阿其那。圈禁獄中,同年9月,死於獄中,享年45歲。
九、九子胤禟
生於康熙二十二年,自幼聰明好學,嗜好讀書,善騎射。是八爺黨的主要骨幹成員,雍正繼位後,自然沒他好果子吃,雍正元年將其發配大西北,雍正三年,以違法亂紀,與八阿哥結黨營私的理由,將其削爵奪位,雍正四年,犯28條罪狀,將其圈禁,改名塞思黑。同年死於獄中。享年43歲。
十、十子胤䄉
生於康熙二十二年,同樣在九子奪嫡的八爺黨的骨幹成員,為雍正所忌恨。雍正二年,雍正皇帝將其削爵、圈禁。單可能乾隆二年被釋放,並授予輔國公。乾隆六年,胤䄉病逝,享年59歲。
十一、十一子夭折
十二、十二子胤祹
生於康熙二十四年,自幼心胸開闊,看淡功名利祿。雍正即位,封其為履郡王。乾隆即位,封其為履親王。於乾隆二十八年逝世,享年78歲。是兄弟之中最為長壽的。
十三、十三子胤祥
生於康熙二十五年,自幼性格開朗,為人謙和,頗具俠義風範,自幼與雍正交好。是雍正最堅定的支持者和雍正一朝的中流砥柱。
雍正繼位後,加封為怡親王,第九個鐵帽子王。胤祥恪守君臣之道的同時,為穩定局勢和處理朝政做出極大貢獻,且在政治、軍事、財政、民生各個方面均頗有才能,深受雍正賞識。稱其為大臣中的典範。於雍正八年逝世。享年45歲。
雍正為表彰其功績,讓其配享太廟,並諡“賢”。恢復其名字“胤祥”。在眾多兄弟中,這一唯一一位。
十四、十四子胤禵
生於康熙二十七年,跟雍正是一母同胞的親兄弟,但二人關係素來不好,在九子奪嫡的鬥爭中,加入八爺黨陣營,被雍正所憎惡。雍正繼位後,命其在遵化看守康熙的景陵,隨後不斷的降低
胤禵的爵位。雍正四年,將其圈禁。乾隆繼位後,把親叔叔釋放,封為輔國公。乾隆二十年,
胤禵去世。享年67歲。
十五、十五子胤偶
生於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雍正四年,封為貝勒,也讓他守景陵。雍正八年,封愉郡王。於雍正九年去世。享年38歲。
十六、十六子胤祿
生於康熙三十四年,因為莊親王死後沒有子嗣,雍正讓他襲封。於乾隆三十二年去世。享年72歲。
十七、十七子胤禮
生於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屬於四爺黨的人,支持四阿哥繼承皇帝位。雍正元年,封果郡王,管理理藩院事。此後多有晉封,且被雍正賦予多個職務,幫助雍正處理政務。乾隆即位,任命他總理事務。於乾隆三年去世,算是善終的。享年41歲。
十八子胤衸,和十九子允稷均幼年早夭。
二十、二十子胤褘
生於康熙四十五年。雍正四年,封為貝子,八年,雍正晉為貝勒。雍正十二年讓他祭陵,稱病不能去,便降輔國公。乾隆即位後,又恢復貝勒,讓他守泰陵,於乾隆二十年逝世。
二十一、十子胤禧
生於康熙五十年。自幼志向遠大,頗有文才。雍正八年,封貝子,。乾隆即位,封慎郡王。乾隆二十三年去世。
二十二、二十二子胤估
生於康熙五十年。雍正八年,封為貝子。雍正十二年,晉封貝勒。乾隆八年去世。
二十三、二十三子胤祁
生於康熙五十二年。雍正八年,封為鎮國公。乾隆即位,晉貝勒,後降為鎮國公。乾隆45年,復封貝子,乾隆49年加封郡王銜。乾隆50年去世。
二十四、二十四子胤秘
生於康熙五十五年。善良忠厚,待人平和。很有學問和知識。雍正十一年,封緘親王。乾隆38年去世。
至此,這是康熙這24個兒子的結局。其中成人以後的有後代。
覺得小編叨叨的不錯的可以加關注喲,關於這個問題,你們有什麼看法?大家一起探討
小王日常vlog
康熙四子
繼承大統是後來的雍正皇帝。由於康熙在位時間長曾經兩度廢太子,諸皇子之間明爭暗鬥場面一度十分熱鬧。雍正和其他皇子明面上的鬥爭不一樣,他是一個扮豬吃老虎的角色。從表面上看他沉迷於道教,而且自稱天下第一閒人。和個兄弟之間維持著和睦的關係,而且像康熙表現了自己的忠誠和孝順贏取了康熙的信任。這種人隱忍,他懂得韜光養晦,暗中與朝中權臣有來往,暗地裡鞏固自己的勢力。雍正皇帝是清朝最為勤勉的皇帝,可能由於見慣了兄弟之間的相互鬥爭勾心鬥角。在這種環境長大的孩子,想必十分厭惡康熙多情,他並不像康熙一樣多子多孫。四子弘時,反而是最不受雍正寵愛的,最後甚至削去了他的宗籍,出繼給允禩為後,而且24歲就死了,無後。五子弘曆,繼承了雍正的帝位是後來的乾隆皇帝。六子弘晝,封和親王,國學大師啟功為其後人。10子弘瞻,出繼允禮為嗣。
康熙八子
皇八子胤禩(康熙20年~雍正4年)終年45歲。他是奪嫡之爭的關鍵人物,個人能力極強,支持者眾多,人稱八賢王。不僅如此他還和自己的兄弟們關係也都不錯,九皇子,十皇子和十四皇子都是他忠實的維護者。康熙身處地位將下面的派系鬥爭看的一清二楚,再後來皇太子被廢的時候也沒有想立八皇子為太子的念頭“胤禩乃縲紲罪人,其母又系賤族”為由拒絕。由於他風頭過勝,自然是四爺的對手,但當時雍正剛剛繼位為了穩定人心,先進封其為廉親王,甚至將大兒子弘時過繼給他,雖然表面上和和睦睦但私下裡對他的黨派進行打擊,削其羽翼,雍正打穩根基後,找各種藉口削其王爵,圈禁宗人府,同年,亡。
四十五度歷史
《康熙全傳》記載,康熙帝后妃中貴人以上者有49人,冊封在冊的后妃有67人,而那些身份低微的答應、常在等據說共有200餘人。雖然濫情,但康熙帝對他的妃子們還是有真情的。
有這麼多的老婆,兒子自然多,孫子更多。相傳康熙共有97個孫子,為何單單中意乾隆這個孫子?
長到十多歲,孫子才有機會見到祖父,這在愛新覺羅家中並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因為康熙皇帝的孫子實在太多了,一共九十七名,政務纏身的老皇帝只見過不到其中的一半。一見到這兩個孩子,老皇帝不覺放下了手中的酒杯。弘曆簡直讓康熙過目難忘:他身材頎長,容貌清秀,特別是兩隻秋水般澄澈的眼睛裡流動著不同尋常的靈氣與沉靜……
很多歷史學家都說,把弘曆介紹給康熙,是雍親王精心策劃的一個步驟。不過康熙並沒有察覺到這一點。在父子閒聊之際,胤禛閒閒地提起:"您的兩個孫子打生下來還沒機會見到聖顏呢。"
這個說法也許有所誇大,不過在傳位於胤禛的決定中,弘曆肯定起了作用。對於這個兒子,雍正心底有一種特殊的感念之情。
一將功成萬骨枯,康熙的兒子們到最後都是什麼下場?
皇長子允禔
26歲,被封為直郡王。十年後因爭儲位,謀害太子,被康熙革王爵,監禁,雍正12年卒。
皇二子允礽
康熙四十九年九月被廢;四十八年,復立;五十一年十月,再廢,受禁錮;雍正二年卒,追封理親王,諡號密。
皇三子允祉
雍正即皇位,命允祉守護父親的景陵。雍正八年,被奪爵、囚禁。十年,去世。
皇五子允祺
19歲,被封為貝勒,30歲,晉恆親王。雍正十年死,諡號溫。
皇六子允祚
康熙十九年(1680年)生。母孝恭仁皇后。康熙二十四年夭折。
皇七子允佑
18歲,被封為貝勒;29歲,晉淳郡王。八年,卒。
皇八子原封廉親王允禩
雍正以其結黨妄行等罪削其王爵,圈禁,並削宗籍,更名為阿其那。
皇九子允禟
雍正即位後,命其出駐西寧。後以其違法肆行,與允禩等結黨營私為由,於雍正三年奪爵,幽禁。四年,削宗籍,令改名塞思黑。
皇十一子,早夭。
皇十二子允祹
雍正即位,進封履郡王。乾隆即位,進封履親王。
皇十三子允祥
雍正即位,封為怡親王,命總理戶部三庫,是雍正最知心、得其協助最多的兄弟。
自允祥之後,雍正登基,康熙其他的皇子基本上就兩種下場,其一守先帝陵墓直到死,其二革職開除宗籍貫。
王銘葦
首先得聲明一下,康熙帝不止有20個兒子,而是有35個兒子。康熙帝一生活了69歲,先後有過35個兒子,康熙晚年因為九子奪嫡,在康熙的兒子中間因為各自站隊,因而產生了很大的裂痕,在康熙死後,康熙帝的35個兒子的結局各不相同,最好的當然是皇四子胤禛了,最終成功即位,成為皇帝。其他的則是好的好,差的差,小編今天就簡單介紹一下康熙皇帝的兒子的最終結局。
首先來介紹一下參與奪嫡的幾位皇子的結局,首先是大阿哥胤褆,按照中國傳統政治慣例,長子一般會被立為太子,但是康熙帝的長子卻是一個悲催人物,終其一生沒有被立為太子,最後也是在爭奪太子位的過程中垮臺。胤褆信奉喇嘛教,於是他一度想通過喇嘛教中的魘鎮來爭奪帝位,最後被皇三子給揭發了,因而被囚禁終身。
皇二子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廢太子胤礽,小編不想說太多,總之最終他還是善終了,就是爛泥扶不上牆,不然他早就可以登上帝位了。
皇三子醉心學術,在《古今圖書集成》的編纂過程中發揮了很多作用,在奪嫡的過程中,他沒有過多的參與,本身就是個沒有政治野心的人。
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八爺黨,這在近些年來的歷史劇中是經常出現的一個群體,包括皇八子、皇九子、皇十子還有皇十四子,八爺黨在爭奪皇位失敗後,在雍正朝初年依然得到了雍正帝的重用,但是在雍正四年,因為捕風捉影的謀逆事件,八爺黨被徹底剷除,雍正帝氣急敗壞的稱呼八爺黨為“阿其那”和“賽思黑”。
皇十四子原本被認為是最有希望獲得皇位的繼承人之一,但是最終也意外落馬,因而民間有消息說是雍正帝篡改了康熙皇帝的傳位聖旨,將傳位於十四子改為傳位於四子,實際上這種說法是不可靠的。皇十四子禵在雍正朝後被皇帝派去守皇陵。
康熙帝是清朝少數幾位子嗣比較興盛的皇帝之一,越到清朝中後期,清朝皇帝的生育能力就變得越差,以至於清朝最後三位皇帝居然都沒有子嗣。
青年史學家
康熙皇帝的時代,人們都稱之為康熙盛世,別的不說,就單單從選擇下一任皇帝的做法上面我就很佩服康熙,太子第一次被廢黜,經過深思熟慮,又重新立為太子,可見康熙皇帝的慷慨,但是太子再一次做出觸碰底線的事情,再次被廢,後來很多年都沒有立太子,說明康熙慎重,知道無論立誰,可能還會和當初一樣爭得你死我活,為什麼康熙要這麼慎重呢?原因就是兒子太多,處理不好關係就會出現兄弟弒君篡位的情況。
總得來說康熙有35個兒子,問題中說的20個兒子是存活下來了沒有夭折的,而剩下的15個是已經夭折了的,所以這15個肯定是沒有後裔的,重點就說說這20個兒子和他們的後裔吧。
大阿哥胤褆,被圈禁而死。但是兒子卻很多有15個,除了兒子還有14個女兒,15個兒子中又有7個夭折了,其中老大和十四子沒有子嗣,其他都有後代,只要混的不是很差,現在應該是有後裔的,孩子畢竟有這麼多。
二阿哥胤礽,也是被圈禁而死。開始的時候畢竟是太子,地位很高,子嗣也不少,一共有11個兒子,在後代中比較厲害的在晚清時曾經是一個重臣,其他的也是平庸之輩,至於誰是他的後裔也不認識了。
三阿哥胤祉,被圈禁而死。總共有12個兒子,後面的後代和大阿哥的差不多,就算有後代也找不到了人去了哪裡。
然後就是老八和老九,這兩個都是被雍正害死的。老八老九先是和太子作對,然後雍正繼位之後又和雍正作對,最後還是沒有鬥過,先是被抄家,然後被幽禁,然後雍正叫人下毒把老八毒死了,而老九則是被折磨死的。而他們的後裔一個直接斷子絕孫,一個也是和普通人一樣,原因就是老八孩子比較少,只有一個孩子,很難不斷。老九就不一樣,孩子多,但是因為常年和雍正作對,後代也沒有什麼好生活,後裔也都是普通老百姓。
然後其他皇子基本上都是自然而死的,比如十三爺就是,至於後裔也沒有什麼特別的,普通人居多,而沒有後代絕嗣是老八,老十二,老十七,老二十一,其他均有後代。值得一提的是鐵帽子王的後代相對來說比較好,也沒有受到太多針對,所以自己的為人還有替後代想想,不要光為了自己。
一個看歷史的小矮人
康熙(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一生育有35個兒子,但成年序齒的只有24個,因為在位時間長、兒子多,其“九子奪嫡”的戲份成為後世學者研究的熱點。
皇長子胤禔(康熙11年~雍正12年)終年63歲。生母惠妃。曾從徵厄魯特蒙古噶爾丹。康熙37年,26歲封為直郡王。胤禔是奪嫡最主要的人物,太子被廢后也是最有希望的,因為有明珠的支持。康熙47年,因魘咒太子胤礽,謀奪儲位,被削爵囚禁。胤禔奪嫡失敗時只有37歲,他被囚禁在高牆內達26個春秋,即使被幽禁相信他也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即使在雍正年間他還生育了7個子女。60歲還能生兒子他也算是安享晚年了。直至雍正12年被幽死,死時以貝子禮下葬,成年的兒子有8個,都有善終還有活到75歲的,但是最高的也僅是輔國公之類的爵位。
皇二子胤礽(康熙13年~雍正2年)終年51歲。生母孝誠仁皇后。是皇后的第二個兒子,因為第一個兒子早夭,皇后生胤礽時難產而亡,故在胤礽剛滿週歲時即被確立為皇太子。他是清代歷史上唯一一位、也是中國官方正史上最後一位明立皇太子,康熙帝對皇太子最為重視與寵愛,為培養太子花費諸多心血;胤礽聰慧好學,文武兼備,然而康熙帝的兒子太多,他在位時間又長,皇子們早已形成了幾個利益攸關的政治集團。奪嫡以太子兩立兩廢告終。康熙帝廢掉皇太子的舉動不僅沒有制止這種爭奪,反而讓一些皇子彷彿看到了希望,因而儲位之爭更為激烈。胤礽終以幽死禁宮收場,在死的那年還有兒子出生,死後被追封為理親王,雍正親自前往悼唁。胤礽成年的兒子也有8個,長子弘皙也被封為親王,但被乾隆革爵。理親王一支由十子弘為(郡王)承襲,後裔逐次降爵。
皇三子胤祉(康熙16~雍正10年)終年56歲。生母榮妃,是榮妃生的第五個兒子(前四個均夭折),康熙37年,21歲封誠郡王。與太子交好,因此後來被雍正打壓;在奪嫡中告發皇長子,康熙48年,復立太子時晉誠親王。胤祉是一位學識淵博的學者,不太熱心皇儲,一門心思編書,尤長書法而受命書寫康熙帝景陵的《神功聖德碑文》。雍正8年,論罪八款,削爵、拘禁於景山永安亭。雍正10年幽死,以郡王禮葬。成年兒子7個,第七子弘景封貝子,為後裔大宗。
皇四子胤禛(康熙17年~雍正13年)終年58歲。雍正皇帝,母為孝恭仁皇后(後來追封的),康熙37年,20歲被封為貝勒,康熙48年晉封雍親王。當時的太子胤礽兩立兩廢,康熙諸皇子爭奪儲位的鬥爭愈加激烈。與其餘諸子明面上的鬥爭不同,胤禛善於隱忍、懂得韜光養晦。他表面沉迷釋教道學,自稱“天下第一閒人”,與諸兄弟維持和氣,暗中與年羹堯和隆科多交往,加強自己的勢力集團,同時向父親康熙表現誠孝,以贏得康熙的信任。關於雍正即位的合法性眾說紛紜,沒有定論,但無疑是最大的勝利者;同時雍正也是清朝最勤政的皇帝。雍正成年的兒子只有4個,四子弘時,不知道為什麼雍正特別討厭他,還削了他的宗籍,出繼給允禩為後,而且24歲就死了,無後。五子弘曆,乾隆皇帝。六子弘晝,封和親王,國學大師啟功為其後人。10子弘瞻,出繼允禮為嗣。
皇五子胤祺(康熙18年~雍正10年)終年54歲。生母宜妃,康熙37年,19歲封貝勒。康熙48年晉恆親王。未參與奪嫡之爭,得以善終。成年子5人,二子弘晊襲恆親王。
皇六子胤祚(康熙19年~康熙24年),6歲夭折。生母日孝恭仁皇后。
皇七子胤祐(康熙19年~雍正8年)終年51歲。生母成妃,康熙37年,18歲封貝勒,康熙48年,晉封多羅淳郡王,雍正元年,晉封和碩親王。成年子4人,六子弘暻襲郡王。
皇八子胤禩(康熙20年~雍正4年)終年45歲。生母良妃,康熙37年,17歲封貝勒,是當時封爵皇子中最年輕者,康熙曾命其管理廣善庫,重建東嶽廟,署理內務府總管等等,是奪嫡之爭最為關鍵的人物,也是支持者最多的,人稱“八賢王”;其九弟、十弟、十四弟都是其忠實的支持者,也是奪嫡的最大一股勢力;一廢太子時被朝中重臣保舉為皇太子,但康熙似乎不太喜歡他,以“胤禩乃縲紲罪人,其母又系賤族”為由拒絕。因其人望高,被雍正深為嫉恨,雍正即位後,為穩定人心,先進封其為廉親王,甚至將大兒子弘時過繼給他;但對八爺党進行打擊,削其羽翼;四年,雍正打穩根基後,找各種藉口削其王爵,圈禁,改名為“阿其那”,同年,亡,據說是被毒死的。平心而論,雍正和允禩都有當皇帝的才能。允禩僅一子,27歲才生子在封建皇族中是極為少見的,獨子弘旺。乾隆43年,得以複名歸宗;這時弘旺已卒,僅弘旺第二子肅英額(因被削宗籍,不能按康熙定的輩字取名),第三子永明額在世。肅英額子孫均無後,永明額於道光21年卒,享年84歲。其子綿森曾任尚書。綿森僅四子奕沆成年,其子孫過繼於胤禑的後裔,也就是胤禩沒有直系後裔,不過承繼子也後嗣無力,導致廉王后裔到清末一直單傳。
皇九子胤禟(康熙22年~雍正4年)終年43歲。生母宜妃,康熙48年,26歲被封為貝子。胤禟自幼好學嗜讀,性聰敏,喜發明,首開滿族人其端用拉丁語轉寫滿文。胤禟十分熱愛外國文化,曾自學外語,並親信傳教士, 胤禟善於結交朋友,重情重義,因為其是皇八子和皇十四子的大力支持者, 而被雍正深為忌恨。他善於經商,為其兄八皇子胤禩奪嫡奠定了強大的經濟基礎,他本人並不貪戀皇位,與十皇子胤礻我、十四皇子胤禎一同支持胤禩,是八爺黨重要成員,直到奪嫡失敗也沒有背棄胤禩。 於雍正四年被革去黃帶子,除宗籍,圈禁, 同年8月,胤禟在獄中被折磨而死, 也有傳說是被毒死的。乾隆間恢復原名、宗籍。胤禟以一個儲位之爭的失敗者著稱於世,成年子8人,長子弘晸,在拘禁處度過50餘年,從翩翩少年變為古稀老翁,至乾隆43年被釋放;胤禟這一支系最高爵位僅是貝子。
皇十子胤俄(康熙22年~乾隆6年)終年59歲。生母溫僖貴妃(遏必隆之外孫,是康熙成人皇子中除太子外,出身最高貴者)。康熙48年,26歲封為敦郡王。屬於“八爺黨”,因黨附胤禩,雍正2年,被雍正帝圈禁革爵。乾隆2年被釋放,授輔國公,乾隆6年病死。以貝子禮安葬,成年子2人。
皇十一子胤禌(康熙24年~康熙35年),11歲夭折,生母宜妃。
皇十二子胤裪(康熙24年~乾隆28年)終年78歲,生母定妃,自小由蘇麻喇姑撫養。康熙48年,24歲封貝子。康熙61年,37歲晉履郡王。很受康熙重用,也很有權,沒有參與奪嫡,估計和母親出身低微有關。雍正13年,授宗令,50歲晉履親王。雖然活了78歲(是康熙諸子中最長壽的),但六個兒子均未成年,爵位由乾隆第四子永珹承襲。
皇十三子胤祥(康熙25年~雍正8年)終年44歲,生母敏皇貴妃(追封)。在奪嫡之爭中屬於“四爺黨”,是胤禛的忠實擁躉。第一次廢太子時,22歲的胤祥不知為何,失寵於康熙,終康熙之世,既無重用,也沒有受封,沒有大的政績作為。弟兄間,惟與胤禛關係最密。雍正繼位,即封為和碩怡親王,總理朝政。因胤祥對雍正朝的治績助力甚大,遂得世襲罔替的許可,為鐵帽子王。雍正皇帝待他也非尋常,死後令享太廟,上諡號為“賢”,為了紀念他的功勞,下旨將其名“允祥”的“允”字改回“胤”字,這成為清代唯一事例。 成年子5人,胤祥去世後,當時年僅8歲的弘曉承襲了怡親王爵位。共傳了八代九位怡親王。咸豐11年,辛酉政變怡親王載垣慈禧太后賜死,怡親王被降為不入八分輔國公,由弘曉的玄孫載泰承襲,直到1864年才恢復為怡親王,改由寧良郡王弘晈的玄孫載敦承襲。
皇十四子胤禵(康熙27年~乾隆20年)終年68歲,母為孝恭仁皇后,雍正同母兄弟。康熙48年,19歲封貝子。“八爺黨”主要人物,在皇八子於皇位無望後成為“八爺黨”爭奪皇位的代表;康熙57年,作為西征統帥“大將軍王”領兵出征,為平定準葛爾叛亂和保衛西藏和平做出了重要貢獻,深受康熙寵愛和重用,並更在康熙末年成為大部分人心中康熙暗定接班人。康熙61年,就在西征戰事在談判議和進程時,康熙突然病逝,留下一個千古之謎,究竟康熙是傳位誰?雍正帝登基後先封胤禵為郡王,後降爵幽禁,雍正死後,胤禵才恢復自由;因“禎”與“禛”同音,胤禎被改為"允禵" 。乾隆即位不久釋放允禵。乾隆2年,封輔國公,乾隆12年,封貝勒,乾隆13年,晉為多羅恂郡王。成年子4人,弘春、弘明、弘映、弘暟;弘春封為泰郡王,乾隆時被革爵。弘明封為貝勒。弘映、弘暟一直無封。故恂王支系僅弘明一支擁有爵位,成為大宗。允禵四個兒子都頗有子嗣,允禵後裔人口龐大,其後代與其他兄弟後裔相比是最有作為的。
皇十五子胤禑(康熙32年~雍正9年)終年39歲,母順懿密妃。未參與奪嫡,雍正4年,封貝勒。雍正8年,晉愉郡王。成年子2人,弘慶襲爵,傳7代7位至清亡。
皇十六子胤祿(康熙34年~乾隆32年)終年73歲,母順懿密妃。未參與奪嫡, 雍正元年,命出繼為莊靖王博果鐸後,襲封莊親王(清初八家“鐵帽子王”之一)。雍正2年,授宗令。乾隆時命總理事務,掌工部事兼議政大臣,賜食親王雙俸,成年子4人。共傳8世11王,其中2人奪爵。
皇十七子胤禮(康熙36年~乾隆3年)終年42歲,母純裕勤妃。未參與奪嫡,雍正4年,封果郡王,雍正6年,晉為和碩果親王;工書法,善詩詞,好遊歷,四川名山大川皆布其足跡,無子成年,以雍正幼子6歲的弘曕為子襲和碩果親王,一共傳了八代十位。
皇十八子胤衸(康熙40年~康熙47年),7歲夭折,生母順懿密妃。
皇十九子胤禝(康熙41年~康熙43年),2歲夭折,生母襄嬪。
皇二十子胤禕(康熙45年~乾隆20年)終年50歲,生母襄嬪。未參與奪嫡,雍正4年,封貝子。雍正8年,進貝勒。其人年輕時比較懶散,不求上進,因此常受到雍正帝的批評。獨子弘閏,襲貝子。子孫循例遞降,以不入八分鎮國公世襲。
皇二十一子胤禧(康熙50年~乾隆20年)終年48歲,生母熙嬪。未參與奪嫡,雍正8年,19歲封貝子,五月晉封貝勒。雍正13年,24歲晉封慎郡王。清代畫家、書法家、詩人。無子成年,以乾隆帝六子永瑢為嗣孫,更封號質,一共傳了八代九位。
皇二十二子胤祜(康熙50年~乾隆8年)終年33歲,生母謹嬪。雍正8年,19歲封貝子。雍正12年晉貝勒。成年子3人,子弘曨襲貝子。
皇二十三子胤祁(康熙52年~乾隆50年)終年73歲,生母靜嬪。雍正8年,17歲封鎮國公。雍正13年進貝勒。乾隆時期多次被降爵,乾隆49年加郡王銜。成年子5人,子襲貝子。
皇二十四子胤袐(康熙55年~乾隆38年)終年58歲,生母穆嬪。雍正11年,17歲封諴親王。成年子4人,孫輩較多。共傳了七代六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