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薛宝钗为什么在看到探春给了邢岫烟一个碧玉珮后,教育了邢岫烟?

润杨阆苑


宝钗与邢岫烟说的这段话,透露出一个很重要的信息,甚至与薛家举家进京有着莫大关系。

据宝钗所言,自己七八年前也不是如今朴实无华,身上也是富贵人家小姐的富丽闲妆的,只不过今时不比往日,能省则省。

七八年前是何时呢?自然是薛家未进贾府前,可以推测,薛家在薛父作古后家中失去顶梁柱,薛姨妈优柔寡断,目光算不得长远,宝钗胸有大志,才干过人奈何身为女儿,只有薛蟠一子却也不谙世事,家中各处生意早被下人们算计了去,薛家生意早已凋敝不堪!薛家选择进京是为了借助贾家之势重振旗鼓,而对于宝钗则做了两种打算,最好的打算是能走元春的路子,若不能则退而求其次与贾家联姻,宝钗成了薛家东山再起的希望。



扯远了,拉回来。

宝钗素来沉默寡言,人谓藏愚守拙,为何见到邢岫烟戴了个探春送的玉佩便如此说教?我想有几个缘故:

首先,宝钗是尴尬的。邢岫烟来了贾府多久了?所有人都知道她穷,贾母因为讨厌邢夫人连她也不太待见,宁愿锦上添花给宝琴一袭凫靥裘却不愿雪中送炭给她一件破袄。芦雪奄联句那日,众姑娘谁不是鹤氅披风在身,独独邢岫烟穿着件单衣瑟瑟发抖,却只有平儿留意到了,过后给她送去了两件羽纱披风。

探春送邢岫烟玉佩,正是因此,众钗环佩叮当,独独邢岫烟毫无妆饰,便与了她知道玉佩,岂不是雪中送炭。说来还得数落迎春的不是,邢岫烟跟着她住的,却一点不懂得关心这位姐妹,迎春之软弱其实也是一种自私,这个以后再说。



而宝钗呢?她当时没看到邢岫烟的窘迫吗?我想不可能,可是她并没有伸出援手,细想宝钗贾府下面的丫鬟们,多少人曾受过宝钗的恩惠?金钏儿、袭人……可是对于这位穷姑娘,宝钗却视而不见,现今这位穷姑娘却成了自己的堂弟妹,自然以一番冠冕堂皇之词掩盖尴尬了。

其次,宝钗此举,也因家中生活习惯而起。香菱斗草弄脏了一件石榴裙,急成什么样似的,宝玉亦是忙乱,说到:“姨妈嘴碎,饶是这样,还说你们不会过日子”,薛姨妈的铿吝形象跃然于纸上,薛家此时应崇节俭之道,宝钗这是给邢岫烟打一枚预防针,毕竟,薛家与贾府这种富贵之家,确确实实比不得了。


微影悼红


这一幕发生在《红楼梦》的五十七回,这一段单独摘出来,确实容易觉得宝钗有点多管闲事,又因为宝钗家境优越,邢岫烟出身贫寒,如果不考虑二人平时的关系,可能会觉得宝钗像在“教育”邢岫烟,其实,却并非如此。

这段得联系之前、之后的事情来理解。

邢岫烟的父亲刑忠,是邢夫人的兄弟,然而他家没什么钱,日子不好过,于是就带了邢岫烟来投靠邢夫人。邢岫烟为人端庄稳重,知书达理,自她来到贾府之后,就与宝钗投缘。

宝钗看她家境贫寒,父母又并不是人品高贵之人,邢夫人虽然是她姑母,但也不是性情中人,并非真的疼爱岫烟。邢岫烟与迎春同住,迎春又向来是不管事的,自己都看顾不好,哪里还能照顾到邢岫烟。

而邢岫烟“为人雅重”,即使无人照料,缺衣少物,却不会开口与人索要,宝钗心疼邢岫烟,就经常私下里嘘寒问暖,送她一些需要的物件,也并不和人声张,免得让有心之人说闲话。

从这一点能看出来,宝钗照顾邢岫烟,并没有什么功利之心,只是觉得喜欢这姑娘,不忍心看她过得不好。贾府中,另外一个悄悄照顾邢岫烟的人就是探春。

这一天,宝钗和邢岫烟都来看黛玉,在半路上遇到了,宝钗看她穿的衣服有点单薄,就问她,怎么天还冷,就换了衣装,岫烟低头不语,宝钗就明白了七分,就说凤姐如今也“这样没心没计了”。邢岫烟就说,这不关凤姐的事,每月的例银都按时给,但她每个月二两银子,还要给父母送过去一两,要用什么东西,也只能用迎春的,但是她毕竟是客人,迎春虽然不会在意这些,但是那些丫头、老妈妈们,要让她们帮忙什么,总得用银子,一个月剩下这一两银子不够,就只能把自己的棉衣服给当了换点钱。

宝钗就对邢岫烟说:

不如把一两银子明儿也率性给了他们,倒都歇了心。你以后也不用白给那些人东西吃,他们刻薄你,你装听不见,各人走开就完了。倘或短了什么,你别存那小家儿女气,只管找我去。并不是作亲后方如此,你一来时咱们就好的。便怕人说闲话,你打发小丫头子悄悄的和我说去就是了。

看到这里,我们就能看到宝钗对邢岫烟是真的好,她让邢岫烟豪爽一些,不要不好意思,说咱俩一开始就好,并不是因为你要嫁给薛蝌,我才这样对你。你有什么困难,就来找我,要是怕人说闲话,你就让小丫头悄悄和我说,咱们一起想办法。

然后,宝钗看到玉佩,就问邢岫烟,这是谁给的玉佩,宝钗知道邢岫烟没有钱,不会自己买玉佩。按照宝钗的性格,她不会随便问别人这样的问题,因为这会戳到别人的痛处,但是她和岫烟的关系并不是一般的关系,她们之间很亲近,所以宝钗才说了题主的这段话。

其实,宝钗知道探春是好意,也欣慰除了自己还有探春能想着岫烟。她因为自己的身世有感而发,少不更事时,宝钗也喜欢带这些小玩意,但自从从父亲过世,哥哥靠不住,母亲又年纪大了,家里的产业就全靠她照料,宝钗知道世事无常,真正过起日子来,这些东西都可有可无,都不重要。

这就像是姐姐和妹妹分享一些自己的人生体悟,因为宝钗是觉得邢岫烟和自己是一国的,知道岫烟能领会到自己的好意,所以宝钗才说出这段话。不然,聪明如宝钗,她什么时候管过别人的闲事儿。

后面,宝钗怕邢岫烟衣装单薄,受风着凉,还要把岫烟的衣服赎回来,结果湘云调皮,因为不认识当票,从丫头那偷拿了出来,宝钗还帮着邢岫烟遮掩此事。

这些前后的事情,结合在一起就能看出来,宝钗和邢岫烟的关系很好,她和邢岫烟说的这话,也是姐妹之间的肺腑之言,说不上是要教育谁。

虽然宝钗平时做人滴水不漏,很多人觉得她没有真性情,但是她也绝不是无情无义的人,不管是给黛玉送燕窝,还是照顾邢岫烟,都能看出宝钗真心的一面。

以上是我的一点看法。


驯养一本书


第一,我觉得说明了薛家的经济状况——已经“一时比不得一时了”!

第二,讲明了薛家对经济衰败的应对方法!首先无法开源,只能勉强保持现有的经济——“1赖祖父之旧情分,户部挂虚职,支领钱粮。2其余事体,有伙计老家人等措办”。薛家主要的应对就是节流,就像宝钗说的“该省的就省了”!

第三,提醒岫烟,别被富贵迷了眼——“从时守分为主,不比他们才是”!薛姨妈看中岫烟的其中一个原因,是“荆钗布裙”!若岫烟受贾府的奢靡影响,到了薛家也如此起来,这就完全违背薛姨妈及宝钗的初衷了!跟薛家的家风,也就格格不入了——“姨妈老人家嘴碎……常说你们不知过日子,只会糟蹋东西,不知惜福”!

第四,话语之间,也暴露了宝钗之性冷——“她见人人皆有,独你一个没有,怕人笑话,故此送你一个”,这理由是完全正确的,肯定是探春看岫烟没有才送!但是,这仅仅是物质原因!探春有心,才送玉佩,理由肯定不是这么冷冰冰的!

探春送玉佩,肯定是有感情上的原因的,我觉得一是对岫烟的喜爱同情尊重等,所以才会为她着想,送她玉佩!另外一点,我觉得也是探春对迎春的感情!岫烟是邢夫人侄女,又住在紫菱洲,“人人皆有,唯她一人没有”,也暴露了迎春对岫烟照顾不周。邢夫人说过“有你二姐姐的,能着用些”!若真因为没有装饰惹出笑话,说不得邢夫人就会迁怒迎春!

宝钗只对岫烟说了物质原因——“她见人人都有……”!感情原因,我觉得宝钗是根本看不到的!她自己的感情都被无情压抑,又如何能体会到别人的感情?

第五,说明了宝钗对薛家有深深的责任感!宝钗是“不干己事不开口的”,如此教训岫烟,说明在她心里,这事不是与自己无关的!岫烟,仅仅是一个堂弟未过门的媳妇儿,宝钗却已经迫不及待的灌输薛家的持家之道了!可见宝钗对薛家,是有很深的责任感的!在她看来,指导薛家人如何正确的生活等等,她是责无旁贷的!


悠然庐


这个问题,要从薛宝钗的成长经历说起。

其实每个人都曾经有过童年,只是有些人的童年,因为某种原因过早地结束了。年幼的宝钗未尝不曾经像林黛玉那样天真烂漫过,在小的时候,她也曾像黛玉一样和薛蟠偷偷看过《西厢记》等书。她自己就亲口和黛玉说:

“你当我是谁,我也是个淘气的。从小七八岁上也够个人缠的。我们家也算是个读书人家,祖父手里也爱藏书。先时人口多,姊妹弟兄都在一处,都怕看正经书。弟兄们也有爱诗的,也有爱词的,诸如这些《西厢》《琵琶》以及‘元人百种’,无所不有。他们是偷背着我们看,我们却也偷背着他们看。后来大人知道了,打的打,骂的骂,烧的烧,才丢开了。所以咱们女孩儿家不认得字的倒好。......

由此可见,七八岁时候的宝钗,也曾像黛玉一样顽皮淘气过。只是后来被大人知道,打的打,烧的烧,财丢开了。因为宝钗不像黛玉一样过早进入贾府,没有父母用意栽培,或者说即使培养,林如海的培养策略也是“放养”而不是“圈养”。

很明显,薛爸爸的培养思路不同,他见宝钗聪慧非常,务必要让她成为封建淑女,所以某些“不该看”的书自然不让她看了,就像杜丽娘的老爸不让她睡午觉一样。而她也安然接受了父亲的教诲,从此用意做一个标准的封建淑女,学着打理薛家事务,所以进入贾府之后才会显得那么会笼络人心。

还有一点,父亲的过早去世,让年幼的宝钗知道了家道的艰难,也知道了这些繁华终究是镜花水月。

父亲的去世、家事的纷争让她知道,什么都可以没有,什么都可以失去,而自己的哥哥又如此不成器,于是到她身上,便承担了太多的责任,从此以后就只能慢慢坚强,为了复兴薛家而付出自己的一切。而拯救薛家的方式,除了入宫,就是嫁一个好人家。

因为这些,宝钗过早地学会了“断舍离”,对于取舍分得非常清楚,也可以说她是一个奉行“极简主义”的人。

所以,当她看到邢岫烟裙子上探春给的碧玉珮的时候,对她说:

这些妆饰原出于大官富贵之家的小姐,你看我从头至脚可有这些富丽闲妆?然七八年之先,我也是这样来的,如今一时比不得一时了,所以我都自己该省的就省了。将来你这一到了我们家,这些没有用的东西,只怕还有一箱子。咱们如今比不得他们了,总要一色从实守分为主,不比他们才是。

可见,宝钗本身对于物质其实是很淡泊的。七八年前的她,还喜欢看《西厢记》,还喜欢装饰,父亲也还在世,所以享受这一切,就显得理所当然。

其实何止教育别人如此,她自己也是如此行事的。所以,当宝玉第一次看到病好之后的宝钗的时候,是这样的情形:

宝玉掀帘一迈步进去,先就看见薛宝钗坐在炕上作针线,头上挽着漆黑油光的纂儿,蜜合色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葱黄绫棉裙,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

薛宝钗

这就有点儿像老子所说的“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了,一般的人很难欣赏得了。

我们再来看宝钗屋子里的装饰:

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贾母叹道:“这孩子太老实了。你没有陈设,何妨和你姨娘要些。我也不理论,也没想到,你们的东西自然在家里没带了来。”说着,命鸳鸯去取些古董来,又嗔着凤姐儿:“不送些玩器来与你妹妹,这样小器。”王夫人凤姐儿等都笑回说:“他自己不要的。我们原送了来,他都退回去了。”薛姨妈也笑说:“他在家里也不大弄这些东西的。”

这就可见,是宝钗自己不想要这些类似于“富丽闲妆”的东西,而不是没有。

她认为最美的东西在于其本质,而非装饰。

就像老子所说的,“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所以宝钗对于声色之物能减则减。

就像孔子说的“绘事后素”,宝钗是不屑于“绘事”的。她就是不把“漂亮”“美丽”这些东西当作自己的资本。

庄子说,“大美不言”,也即所谓的“美而不自知”,这恰恰是美的最高境界。

这就是为什么宝玉觉得宝钗“任是无情也动人”的理由了。

薛宝钗

原因即在于宝钗有着很高的美学造诣,她知道怎么样做到“恰到好处”,而不同于真正的寒酸。


半瓣花上阅乾坤


这个情节出现在《红楼梦》第五十七回。这一回的题目是《惠紫鹃情辞试莽玉,慈姨妈爱语慰痴颦》。要解答上面的问题,看一看这一回,基本上就能得出自己的判断。

这一回的前半部分写的是紫鹃试宝玉,后半部分写的是薛姨妈与宝钗关心慰问黛玉的故事。在前后两部分中间,作者忙里偷闲,又插写了薛宝钗的堂弟薛蝌与邢夫人的侄女邢岫烟订亲的事。在邢岫烟没有与薛家订亲之前。薛宝钗与她就处的不错。我觉得,薛家的求亲,未始没有薛宝钗的原因在内。或者正是薛宝钗觉得邢岫烟为人处世都不错,并在薛姨妈面前流露出欣赏之意,薛姨妈才想起给薛蝌求亲。因此,这个问题应该很好回答。薛宝钗教育邢岫烟,完全是出于姐妹的情谊,以及大姑子对未来兄弟媳妇的关心。在这一回中,从前半部的“试莽玉”,到后半部的“慰痴颦”,中间插入的这一小段,虽然只有几百字的内容,其表现的内容却极其丰富,它不断对主题有用,而且,通过这一小段故事的叙述,丰富了一大群人物的性格。使得每个在其中出现的人物,那怕只是话语中提到的,性格都丰富了起来。活了起来。看《红楼梦》,如果抱着先入之见,认为那个是好人,那个是坏人,比如对于钗与黛的态度,拥护一个,打击一个,恐怕都体会不到《红楼梦》的伟大之处。而只是把它当成一般的宫斗戏了。

先说说这一小段与主题的关系。大家都知道,《红楼梦》是一个爱情悲剧。也就是说,他的主人公贾宝玉与林黛玉或是薛宝钗的情感结局,都是悲剧。悲剧的结局,肯定是让人的心情压抑的。所以,中国人一般不态接受悲剧的结局。主人公的爱情以悲剧收场,是不是证明爱情本身具有悲剧性。答案是不肯定的。也就是说,在曹雪芹看来,爱情中是有悲剧,但并不是所有的爱情都是悲剧。《红楼梦》的主人公,也就是金陵十二钗,都是太虚幻境,簿命司中的人物。她们的结局都是悲剧的,可是,太虚幻境中,还有其它的地方,也就是说,现实中的爱情,是有美好结局的。邢岫烟与薛蝌,薛宝琴与梅翰林家的亲事,大概应该属于美好婚姻的例子。

在四大家族彻底败落之后,薛家必然也跟着倒台。但是,邢岫烟与薛蝌,以及薛宝琴与梅翰林家这条亲戚关系,应该是不会受到牵连的。在八十回后的故事中,应该是会有照应的。只是曹雪芹当初的设计,别人永远不会知道了。

教育邢岫烟一段,是宝钗去黛玉处看望黛玉的路上遇到邢岫烟是发生的。这一段,从始至始终都体现出宝钗对邢岫烟的关心。她们在路上站住聊了几句的理由也很充分。因为是冷天,本应是穿棉衣的时候,可是邢岫烟却穿着夹衣。于是,宝钗便问她原因。这一问,就引出一大堆的话来。邢岫烟之所以穿夹衣,是因为把棉衣当了。这就很奇怪,邢岫烟住在荣国府,吃穿不愁,一个月还有二两银子。居然还要当衣服?恭宝钗一问,邢岫烟便把情况说了。原来,他的二两银子,奉邢夫人之命,拿出一两来,给他父母了。住在迎春那儿,丫环婆子侍侯,还要花点钱。于是,就把衣服当了。

从当衣服这个情节可以看出,邢岫烟虽然生在穷人之家,却是活的有尊严的。这一点,就能看出她的人格比姑姑邢夫人,以及她的父亲邢忠的格局要高出许多。

邢岫烟为什么要花钱,很明显,拿了贾府的钱。那些佣人们也不能白奉侍候你,这叫利之所在,见者有份。为什么薛宝钗住到贾家之后,既不要贾家的钱,也不用他们的用人侍候。不差钱固然是一个原因,更重要的还有尊严的在里边。所以,薛宝钗也对邢岫烟讲,索性二两银子都给了他们。这里的谈话,都是为邢岫烟打算的。

两个人谈着的时候,宝钗看到邢岫烟裙子上的碧玉佩。便问是谁给的。看一眼便知不是邢岫烟所有之物,说明玉佩的贵重。宝钗做为大姑子,看到弟媳妇收了别人的东西,问一问乃是理所当然。这东西,对于大富之家来说,不算什么。可是对小户人家来说,就是贵重之极了。不要别人贵重物品,也是做人必须要有的品格。

《红楼梦》中还有一个玉佩的导具,可以与邢岫烟的这一个做比较。贾琏当初看上尤二姐的时候,也是丢下一块九龙佩。看看尤二姐最后的结局,做为一个女孩子,接受别人东西难道不应该慎重吗?

当然,邢岫烟的玉佩是探春送的,与贾琏送尤二姐决不相同。从这个玉佩上,又可以看出三姑娘探春与二姑娘迎春截然不同的性格,与处事水平。邢夫人是迎春的嫡母,迎春与邢岫烟之间,是真正的表姐妹关系。探春与邢岫烟之间就远得多了。可是,岫烟在迎春那儿住着,居然连衣服都当了。而探春能送她贵重的玉佩。做人的差距,以及最后的结局,从这些小事上,就能看出端倪来。

薛宝钗关于妆饰的一大堆理论,《红楼梦》有的版本中有,有的版本中没有。所以,既使是看过《红楼梦》的人,也有可能没看过这段话。我觉得这是程高本在出版整理时加进去的。这段话虽然有点道学的意味,大体上应该是符合薛宝钗性格的。薛宝钗做为仅次于林黛玉的女主角,与林黛玉比起来,也是春兰秋菊,各擅胜场。林黛玉有才,薛宝钗有识。林黛玉在某些方面体现了道家的自然率性的真淳之美,薛宝钗则代表了儒家的雕琢之美。无所谓谁高谁低,谁是谁非。因此,在薛宝钗的身上,常常体现一个特点,好像是好为人师。经常教育别人。有人说,这样很惹人厌。但细读一下《红楼梦》,薛宝钗的“好为人师”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并不惹人厌的。反而正是她的可亲之处,像个知心姐姐一样。她的说教,都是有高人一筹的学识为支撑的。另外,薛宝钗的说教,当事人都是服气的。就以这个事情为例。邢岫烟对薛宝钗的说教,也是信服的。邢岫烟只是小家碧玉,就算是书中的林黛玉,史湘云等候门千金,对她也是服气的。

薛宝钗的说教,只对能听懂她话的人说。脾气不相投,差异较大的人,她是不会去教育的。这是她通权达变的高明之处。比如他自己的嫂子夏金桂,宝钗就不会去和她讲道理。


七月流火140400643


在清虚观,张道士让众手下看完宝玉之玉又端回一盘大家赏赐宝玉之物。贾母因看见有个赤金点翠的麒麟,便伸手翻弄拿了起来,笑道:"这件东西,好象我看见谁家的孩子也戴着这么一个。"宝钗笑道:"史大妹妹有一个,比这个小些。"贾母道:"原来是云儿有这个。"宝玉道:"她这么往我们家,我也没看见?"探春笑道:"宝姐姐有心,不管什么她都记得。"林黛玉冷笑道:"她在别的上,心还有限,惟有这些人戴的东西上越发留心。"宝钗听说,便回头装没听见。

这段话林黛玉是不是揭了宝钗老底?宝钗在这上面留心被林黛玉讥讽了一下。结合后来宝黛交好,以宝玉以为的何时孟光接了梁鸿案?结案是黛玉读禁书露马脚被宝钗抓住又说教与她。二人好,黛玉改了对宝钗心中藏奸之意。然而宝钗其人黛玉未全了解,宝钗也不可能把私心全坦露。

宝钗的私心在于金玉良缘。黛玉因明了了与宝玉之心,不在宝钗身上遂不与宝玉有矛盾。又加上宝钗与她交好,不找她碴了。而宝钗被黛玉揭穿留心小物件她确有其心。

从羞笼红麝串开始,她自己也戴元春赠物。内戴金锁。有对金玉良缘的盼成之心,对人防备。此后拉笼湘云,因她有麒麟去她那住又送湘云螃蟹请客。但湘云透此知其心。在做菊花诗以傲世也因同气味,春风桃李未淹留;别圃移来贵比金,一丛浅淡一丛深;秋光叠叠复重重,潜度偷移三径中。窗隔疏灯描远近,篱筛破月锁玲珑。寒芳留照魂应驻,霜印传神梦也空。珍重暗香休踏碎,凭谁醉眼认朦胧。以其虽贫然而有节,对金,锁二字蓄其中,揭示宝钗被金玉良缘锁住,而对人用心计。宝钗赠人之物赠出病!所以湘云八月对着桂花不做桂花诗,做九月菊花诗。不以贵为贵。日后也对宝钗因宝琴受贾母赠衣她妒我哪不如你,而湘云讽她这衣服就佩她穿。也不讲仕途,与黛玉和好。

所以连探春在宝钗帮理家,紫娟试宝玉而宝玉病,探春也想破金玉良缘。探春也不喜欢她。给了邢岫烟一块玉,一方面是喜欢岫烟人品,另一方面也反对金玉之缘。宝钗在进入园子帮管家金玉良缘有望事成,而怕又弄出类似她家弄的又一种物缘。弄出一种传言 玉玉之缘。教训岫烟一番,也有让她别生别心之意。而探春赞成宝玉黛玉,宝钗防宝玉黛玉,所以岫烟成了探春与宝钗表私心之人。而岫烟不明就理。


青木皮


宝钗追求“藏愚守拙”“事不关己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但当她有时也会失常。比如,当她得知探春送了岫烟玉佩后的一番议论,就把这一点忘在了脑后。



开始时她夸奖探春精明:“她见人人都有,独你没有,怕人笑话,故此送你了一个。”却又暗藏玄机:一,宝钗揭了岫烟的短儿:独你没有。二,物化了探春的情意。探春送岫烟玉珮,未必没有怜惜,敬重的情分,但经宝钗这一说,仅仅是“怕人笑话”。宝钗也不想一想,岫烟没有玉佩,人家要笑话也是笑话迎春与邢夫人,关探春什么事?



接着宝钗又长篇大论:“但有一句话你要知道,这妆饰原出于大官富贵之家的小姐,你看我从头至脚可有这些富贵闲妆,然七、八年前,我也是这样来的,如今一时比不得一时,所以我自己该省的就省了。另外说你到我们家,这些东西还有一箱子,总有一色从实守分,不比她们才是。”

这话更是过分。归纳一下宝钗的意思:一,这是富贵闲妆,你家穷,不要穷讲究。二,我家这东西有的是,不是不送你,我认为没必要。三,你不要眼皮子浅,要安守本分。

为什么宝钗会失常呢? 我想是探春送玉珮的事超出了她的掌控,让她感到有些吃惊,急于掩饰自己没有及时发现岫烟也需妆饰,让她不由发出了开脱之语吧



她这一番教育下来,让岫烟也左右为难,按理,探春送的玉佩,若是不带,有嫌弃之嫌,带吧,又有不守己安分之虑。最后,聪明的岫烟以退为进,说要把玉佩摘下来。让宝钗不得不说出摘下来不妥,会得罪探春的话。


萍风竹雨123


宝钗此举,好像是偶尔遇到,但是,却体现了宝钗最不讨人喜欢的一点,就是好为人师。

宝钗,平时藏拙纳拙,经常一问三不知,但是,这都是在人群面前,她喜欢以老实本分的模样呈现于人前,其实,她最喜欢的就是,爱教育别人,爱教导他人,你应该怎样怎样。

比如,她看到宝玉不喜读书,于是就上去劝告,宝兄弟,你也该读些正经书了!


比如,她听见黛玉说出戏里的词,于是就劝黛玉读正经书!说的黛玉满脸绯红



比如,她听见袭人让湘云做鞋,于是就上来劝说没看见湘云很苦吗?



…………

宝钗没有意识到,她有这么一个毛病,好为人师,她也没有意识到,别人听了她的话,会如何尴尬?!

黛玉不好意思,于是就只好听她教育了一顿,最后还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地说服了她,黛玉只好心中暗服

袭人听宝钗如此说了以后,内心颇为尴尬,因为没有意识到自己观察竟然如此不仔细。颇为敬服

但是,宝玉呢,他可不管三七二十一,拔腿就走。弄得宝钗好生尴尬

由不得想起自己来,年轻时,年轻气盛,也颇有口才,也经常像宝钗一样,嘚吧嘚吧这个嘚吧嘚吧那个,其实,年龄越大,越尊重他人的心思和生活状态,因为他人都是一个独立个体,不需要任何人指手画脚的乱指挥。

所以,宝钗经常如此,得到的就是,大家很尊敬她,佩服她,但是也,很敬而远之


Longsuixinyuan


薛宝钗的父亲在世时,曾对她进行过正统的封建淑女教育,但其核心仍是商人,因此她才貌过人,知识渊博,为人圆融,但不会做无用之功。

只有在一种情况下,她不再自云守拙,就是在教训別人或是卖弄学问上。

因为她想攀上一门高亲,在贾家软轰了几次后,至今还赖住在贾家,她的家庭是商人,和几世列候,世代书香的小姐们比起来,她内心有潛藏的自卑感,只有在把別人都比下去后,她的自卑才转化为自傲,得到内心的满足。

这一次是邢岫烟被聘为薛蝌的妻子之后的事,薛宝钗心细,发现邢岫烟未穿棉衣,一问方知她为了打些迎春房中的仆人,把棉衣当了,宝钗要了当票,帮她去赎。本来是很好的一件事,但突见邢岫烟身上挂着一块玉佩,便问是谁给的,答为探春。薛宝钗先是夸奖探春精明,见人人都有,你沒有不好看。然后话题一转,但有一句话你要知道,这妆饰原出于大官富贵之家的小姐,你看我从头至脚可有这些富贵闲妆,然七、八年前,我也是这样来的,如今一时比不得一时,所以我自己该省的就省了。另外说你到我们家,这些东西还有一葙子,总有一色从实守分,不比她们才是。

这一段正言厉色的话包含这样几个意思1为自己开脱解释,不是我不送你,我是从实守分的人,不戴那些富贵闲妆,教你这些是把你教坏了。2薛家虽说现在比不了以前了,可还是很有家底的,这种东西还有一箱子,只是遵守从实守分的治家的道理,不用这些富贵闲妆罢了。3你是从穷门小户出来的,别覺得攀了高枝就富贵了,別跟贾家学,好好把家过日子吧。这一大段话每句都在道理上,其实那一句都在贬低探春,抬高自己,但她忘了两点,邢岫烟是她沒过门的堂兄弟媳妇,还轮不到她教训。而薛家最大的败家子就是她的亲哥哥薛蟠。

.邢岫烟不愧为妙玉弟子,善于以柔克刚,先说我马上摘下床,宝钗说那就得罪探春了,岫烟回说,知道了。这一段话恰好说明了宝姑娘大义凛然的背后,是容不得别人比她强的例证。这是红楼中少见的薛宝钗沉不住气的情况。


旁观者岚


岫烟只是穷,并不是眼皮子浅没见过好东西。探春送她玉佩她带起来,也是承探春的情接受她的心意。宝钗一看到就刨根究底地追问并加好大一通教育,说白了就是怕岫烟穷怕了嫁进薛家这豪门以后奢侈起来。本意是好的,只是太不把穷人岫烟放在眼里了,没有基本的尊重。岫烟如果确有不当之处,大姑子谈心教育不是不可以。可是这件事情上看,岫烟很得体很有分寸。宝钗太急切了。就跟现代社会要灰姑娘先签婚前协议再嫁豪门的恶婆婆一样,打了预防针再说。至于说和亲嫂子夏金桂从来没有说教的事是因为不是可说之人。那还是说明宝钗看人下菜碟嘛!看起来好欺的一通教育,欺不起的躲老远。然后自我安慰我是讲道理的她不讲道理也没有办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