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3 克里希那穆提:不建立起深刻寧靜的生活,所有的事都是徒勞無益的

全文4600多字,閱讀大約需要6分鐘。

克里希那穆提(1895年—1986年),印度著名哲學家,被《時代週刊》評為20世紀五位聖人之一,在全世界有著極其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克里希那穆提:不建立起深刻寧靜的生活,所有的事都是徒勞無益的

《克里希那穆提傳》的作者普普爾·賈亞卡爾,她也是印度著名的哲學家。普普爾1948年開始與克里希那穆提接觸(克里希那穆提,以下簡稱克),然後被克超凡的智慧和洞見所折服,後來一直與克保持著師生和摯友般的情誼。

克里希那穆提:不建立起深刻寧靜的生活,所有的事都是徒勞無益的

《克里希那穆提傳》從克的出生、各個時期的重要經歷、克的主要教誨,到克的最終離開,都做了較為全面、準確、客觀、詳盡的描述。對於研究克的思想價值和意義,普普拉的這部傳記是學界公認比較好的基礎資料。

克里希那穆提:不建立起深刻寧靜的生活,所有的事都是徒勞無益的

傳記的翻譯者也是著名的作家胡因夢女士。她從事身心靈的研究與治療20多年,克能夠被國內受眾所熟悉,她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克出生在印度,從小體弱多病,曾一度被一些人認為是智障兒童。由於某些特殊的因緣,他被神通學會收養。少年後去英國學習,1921年後克開始在印度、英國、美國等多個國家頻繁往來。克於1922年至1925年經歷了“意識轉換期”。他一生到過70多個國家演講,演講內容被輯錄成超過80本書,並被翻譯成超過50個國家的語言,在世界各地傳播。

關於世人對克的評價,請看下面的三位名人的話。

當他(克里希那穆提)進入我的屋內時,我禁不住對自己說:“這絕對是菩薩無疑了”。

——紀伯倫(Kahlil Gibran,1883-1931)

克里希那穆提是我知道的唯一能完全摒棄自我的人,和他相識是人生最光榮的事!

——亨利·米勒(Henry Miller ,1891-1980)

他(克里希那穆提)是我所見過的最美的人類。

——喬治·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1856-1950)

藉由《克里希那穆提傳》,一位極具深遠智慧、深刻洞見、深沉大愛的覺者形象屹立於我的面前,他那深邃俊美的眼神、真摯友善的面龐、柔軟寧靜的話語、純淨無染的心地是世間少有的珍寶。

克里希那穆提:不建立起深刻寧靜的生活,所有的事都是徒勞無益的

克的演講使人沉浸、靜謐、空寂、舒懷,人們總能在提問與回答的互動中享受純然的意識流淌和內在的真知浮現。克的演講吸引了眾多的名人大家、權威領袖和普通民眾的關注和追捧。克用他的一生為世界帶來新的能量和深不可測的愛。

相比較於其他偉大的先哲,我覺得克至少有兩點最讓我佩服。

克倡導否定一切已知。已知包括接受的教育、習得的認知與經驗、思想觀念、文化傳統、個體意識和集體意識等。這一切的已知是洞察當下、認識自己、突破幻相、了悟真相的障礙,是真正創造的最大阻力。否定,並不是說全部堅持與已知相反或相對的思想,而是指擱置、放下以及沒有任何企圖和動機地觀察。唯有透過觀察與聆聽,人們才能夠獲得“至福”——超越意識和時間,迴歸圓滿空性,成為真正的自己。

拒絕個人崇拜和神化,拒絕成為宗教、(學術研究)組織、門派、或招收門徒等。克在1929年8月解散了以他為核心的“世界明星社”,他強調“我主張真理無路可循。你不能透過任何宗教或法門而達到它。”克的一生不依賴、不投靠、不從屬於任何宗派或組織。這是他的堅定不移的意志。在克看來,宗教、門派等是教條化的牢籠,一個人的解脫與自由不需要依賴於任何上師或宗派,每個人均可以自我實現。克的平等觀、一體觀、無我觀為他在成為享譽世界的心靈導師的道路上掃清了精神障礙。

克的思想博大精深、深刻睿智。《克里希那穆提傳》有克的許多教誨,我斗膽就一些精髓的要點作提煉與解讀,分享給頭條的朋友們。

1、不建立起深刻寧靜的生活,所有的事都是徒勞無益的。

這句話我特別喜歡。人們為什麼會痛苦、焦慮、恐懼、挫敗、失落等,並且是沒有終點的、反覆不斷的、無法控制的生命體驗?集體之間、國家之間為什麼紛爭不斷、甚至戰火紛飛?還有自然生態、生命健康為什麼會日趨惡化?最根本的問題在於人類的心智系統。人們永遠生活在經驗、思想、知識、信仰和身體裡面(我估且將這些都簡單地納入心智系統),人的思維或大腦沒有一刻不在活動,沒有一刻不是基於過往的經驗和記憶而運作。越認同於自我及自我的思想,心靈越侷限,解決問題的方向、方式、方法就越侷限。

(假如超越是一個實在的存在的話)如果我們不能超越一切已知、超越心靈的限制,那我們不可能解脫和覺醒,也不可能從根本上預見、發現、解決由人類自身肇始的、連綿不絕的問題。

因為我們心智是二元對立的、是充滿衝突和恐懼的、是受到大腦系統牽制的、是以自我為中心的,現有的物質條件下,究竟地看我們做的任何事情都是徒勞無益的。

克里希那穆提:不建立起深刻寧靜的生活,所有的事都是徒勞無益的

所謂深刻寧靜即清晰認識到上述觀點,同時產生警覺深邃的洞見、無限的智慧和能量。而此來源於觀察。

2、觀察的本身就是解脫的行動。

觀察,是克的關鍵教義。《心經》第一個字也是觀。觀察是包括覺察、內觀、覺知、感受等多重寓意的心智動作。並非僅用五感觀察,克強調更多的是用心去覺察,用整個意識狀態去體悟。

克里希那穆提:不建立起深刻寧靜的生活,所有的事都是徒勞無益的

克在很多場合、在與很多的人的交談中,反覆指出觀察的重要性。這種觀察還要求:

沒有動機:如果你總想通過長久細緻地覺察而得到什麼或成為什麼,那你的發心已經偏了,必然不能夠獲得超然的智慧與真理。99%的靈脩者都有意偽裝或故意屏蔽自己的動機。

沒有知見:什麼是知見,比如你在房間冥想,你深知自己所處的環境——什麼樣的地板、什麼樣的室溫、什麼時間、什麼坐姿、什麼樣的心情等,一切具有標籤或定義的物質、心理名相都屬於知見。真正的覺察,必須摒棄所有的執著心、分別心,除了深沉、平靜、簡單、敏銳地觀察,其它什麼都沒有。

沒有限制:觀察是沒有時空限制,無論何時何地,你都可以盡情地觀察;沒有對象的限制,萬事萬物都是我們覺察的對象,當然包含自己的肉體。

沒有評判:純粹的觀察,不能夠帶一絲評判(主觀經驗、分析、推理、評價、判斷等)。這種觀察,在處理情緒方面,尤其給力。普普爾在痛失親人時,痛徹心扉的悲傷一直縈繞心頭,克提示她靜靜地覺察自己的情緒,僅僅是觀察,不動用任何思維與意念。看著情緒的起伏、流淌,慢慢追溯到情緒的起始。真正看到情緒,情緒就會消失。

當練習觀察到一定的時刻,最重要的要點便到來,那就是

沒有自我。《唯識述記》雲:“煩惱障品類眾多,我執為根,生諸煩惱,若不執我,無煩惱故。”只有沒有自我感的觀察,放下我執,才能到達終極實相。

不再拘泥於由知識、經驗、記憶、思維、習性等組合而成的身體,沒有“我”和“我的”,觀察與被觀察合二為一,觀察者和被觀察者合二為一,所有的意象、妄念、衝突自然消失,所有的結構、體系、模式墜落瓦解,一切無二無別,最後只剩下全神貫注地覺察和徹底清明的寧靜。這種寧靜潛藏巨大的能量、無量的光明。

克里希那穆提:不建立起深刻寧靜的生活,所有的事都是徒勞無益的

克在與很多人對話時,無時無刻不在覺察之中。當一個問題被提出,他沒有立刻做出回應,他總是靜默一段時間,讓問題在虛空保持,問題的答案往往不是克和提問者大腦思維的產物,而是自動浮現於一個更宏大的共同的覺察空間(眾人撿拾而已)。有的時候甚至是彼此神識的溝通。克所綻放的意識之光照亮了層層疊疊的當下的頓悟。

在《克里希那穆提傳》中,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彙就是觀察、聆聽。觀察和聆聽——深入探究自我的唯一方式,也是開啟永恆之門的唯一鑰匙。

比克早幾年出生的尼采說過:把痛苦的狀態籠統看作應該予以消滅的對立物,是極端愚蠢的,總是說來後果是災難性的。而對於克而言,清除、消滅、怒嗔、蔑視人生的痛苦皆徒勞,唯一解決之道是運用克所教誨的方法,最簡單最純淨地觀察覺察痛苦。

克對觀察的提示和理解,與大乘佛教的《中觀》的“離生滅、斷無常、察空性”內蘊相符。

克里希那穆提:不建立起深刻寧靜的生活,所有的事都是徒勞無益的

3、時間、思想和自我感

時間是大腦思維的結果。人類心智系統對時間有著非常大的執著。明天是昨天和今天的結合,今天是昨天和未來的結合。因為當下的一刻,人們的思想的根基與行動的依據都是昨天的經驗,以及對未來的設想、預計。只要不處在純然覺察狀態,人們永遠禁錮於時間和時間創造的線性思維裡面。

思想是貯存於腦細胞的記憶、經驗、知識與時間共同作用的產物。思想是覺察的敵人。

思想是意識的局部而不是全部。在真正覺悟之前,人們無法洞察意識的全部,人們習慣於運營所知所聞編輯、加工形成所謂的思想。克認為,一切思想都是捏造的幻相。

對於自我存在的真實性,克沒有過多分析。但是,他堅持覺察的過程必須拋棄自我感,沒有自我感的覺察,時間和思想就會停止,痛苦亦可止息。

我覺得時間、思想和自我都是物質化的意象。只要認為有一個“我”真切存在,痛苦、衝突、憤怒、生滅就會像永不斷絕的浪潮向“我”奔來。“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4、放下一切的狀態是創造的源頭。

人類幾百上千年的歷史,基本是製造矛盾的歷史。因為人類沒有擺脫侷限,沒有擺脫時間和思想的束縛。

物質世界的創造,讓我們離“自知之明”越來越遠,讓我們離“本來面目”越來越遠。

克說:創造力存在於無我之中,而不是自我的延續裡。

克里希那穆提:不建立起深刻寧靜的生活,所有的事都是徒勞無益的

《道德經》有云:

“……其上不繳,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最後兩句的含義為:只有洞見超越物質現實的沒有形狀的形狀、不見形體的形象,把握早已存在的“道”,才能夠展開當下的治理與創造。

我打個比方,如果把浩瀚無邊的虛空比作一條寬廣無垠的大河,我們就像是無數條細長的支流各自前行。我們的執著與侷限形成了支流與大河的分界,我們的貪嗔痴慢疑便是支流的曲回和翻騰,我們自身創化了支流的悲怨受限地輪迴和無明無常地沉溺。可是支流和大河的本質是一樣的、一體的,但是我們看不到。所以我們只能在支流窄細的水流中消耗、掙扎,卻無法解決根本問題。假如我們能夠拓寬我們的水流疆域、停息所有的心智,放棄自我的執念,支流便越來越平緩,越來越寬廣,最終融入大河,一切問題煙消雲散,我們迴歸源頭的懷抱,獲得無窮的力量,無上的智慧。

5、用自己的光照亮自己。

1928年,克在荷蘭面對三千多名民眾演講,他表達,必須解除心中的權威,尤其是對世界導師的盲目崇拜,每個人都應該靠自己的光照亮自己。僅憑這一句話,我就覺得克是一位至高至善的了不起的智者。“自己的光”是一無所恃地、清醒地觀察和覺察。

1948年的6月至1960年3月,克一直與一位身心遭受重大創傷的年輕人保持著書信聯繫。信中教誨與治療同步展現,界限與距離消失無遺。克教導年輕人秉持一顆柔軟的心,點燃自己心中的火焰,直面自己的困難和悲苦,沒有譴責與批判地、全神貫注地覺察每一份情緒、每一個念頭、每一種感受,透過覺察突破眼前的重重障礙,最終年輕人的心智展現出生動的活力與明澈的智慧。

這個世界,沒有比認清自己更重要的事情了;沒有比活出自己本來的樣子,更偉大的事情了。《克里希那穆提傳》給我的啟示,成為自己就是生命的意義。

人的一生受到社會、環境、教育、文化、家庭以及信念、記憶、習性的深刻影響,心智外面包裹著一層又一層的“外殼”,不知道自己是誰,不知道真實的自性是什麼。

歷劫無數的迷失彷徨之後,我們習慣於尋求外在物質刺激的麻醉,尋求上師聖賢的協助紓解,用以慰藉四分五裂的安全感。這就像借用勁風的力量控制支流的洶湧,結果當然無效。

能夠幫助我們跳出限制囚籠、擺脫時空桎梏的唯一主導力量就是自己。對生命的洞悉、對塵世的覺察、對自我的迭代都是覺悟和覺醒的重要前提。

自我覺察的心光,它能照亮行進的旅程、照耀心智的大海、照徹思想的幻相。

89歲時的克說:

我的內心沒有任何執著,也不想擁有任何東西。我同時生也同時死,這兩者對我而言是沒有分別的。我也許還活在幻象中,但是我已經能如實面對它。

我想這段話應是克畢生的寫照。

克里希那穆提:不建立起深刻寧靜的生活,所有的事都是徒勞無益的

但凡偉大的哲人,都站在整體的高度和無量的時空之外,縱覽世界及人生的全景,他們獲得遼遠深邃的領悟和無比豁達的解脫。即使我們凡人不能如他們那般大徹大悟、跨越一切艱難險阻,抵達真相的彼岸,但至少我們可以學習他們超脫的視角、泰然的心境以及開放的姿態。

非常感恩您的閱讀,希望有緣再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