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6 從王陽明最後一戰看廣西大藤峽起義,為什麼叛亂難以真正平息?

嘉靖七年(1528年),王陽明57歲了。

他有時氣短胸悶,感覺真的老了。早在贛南平叛時,他就不習慣當地溼熱的氣候,熱毒侵襲著他的肺,養了五年也不見好。但這時的嘉靖皇帝擔心西南邊疆,又給王陽明兩廣總督的官位,領兵部尚書,提轄南方十省兵馬,賜予“便宜行事”權力,可先斬後奏。

十年前平贛南叛亂,七年前平寧王叛亂,皇帝過河拆橋,有功也不賞,現在西南又不太平,才又想起了陽明先生,刻薄寡恩如此,但王陽明還是抱著病體踏上了征程。他曾說:“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經世致用,也是砥礪心性的一部分。所以,他事來不懼。

從王陽明最後一戰看廣西大藤峽起義,為什麼叛亂難以真正平息?

王守仁,世稱陽明先生

這場戰役,雖然不是王陽明一生最出彩的戰役,但他在廣西數月,破敵上萬,很讓嘉靖皇帝省心,沒動用朝廷一兵一卒,省下大筆軍費,在戰後,還修築寨堡,增設學校,是明朝經營南疆地區的一個縮影。從明朝開國以來,這個地區的叛亂就長久不息,直至大明滅亡,只因統治者的政策並不能適應當地的情況,遇亂只會武力鎮壓。而王陽明在廣西僅僅數月,就將一場大的衝突消弭於無形,是歷代官員中非常出色的一位,那麼,病重的陽明先生究竟用什麼力量,化解上百年的宿怨,他的策略又為什麼沒能延續下去,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呢?

一、歷年以來的情況

廣西的問題,由來已久。從朱元璋時候,名將岑伯顏就鎮守著思州和田州,即今天南寧武鳴縣和百色市及田陽、田東一代。他的子孫世襲罔替,到了岑猛這代人,因為不滿巡撫勒索上貢,起兵反叛。朝廷派了姚鏌前去圍剿,血流成海,仇怨越打越深。最後岑猛是死了,可沒幾年,他的部下盧蘇和王受,卻接管了岑猛幾萬人部隊進攻田州和思州。

姚鏌曾提領兩廣軍務,所信奉的就是拳頭的力量。他曾向皇帝提出”改土歸流“的事,把當地世襲的土官變成朝廷任命的流官,以瓦解土官勢力根深蒂固的現狀,但王陽明有不同看法。

他更傾向於讓當地人民自治,而流官在這裡完全無法生存。

從歷史課本上我們瞭解,清朝曾大規模實施過”改土歸流“,其實早在朱元璋時就曾考慮過這項政策,不過那時政策相對緩和,並沒有針對性、大規模地實施。每當當地土司內亂、爭鬥瓦解後,朝廷才會派流官暫時接任,還不時地要經常派兵鎮壓,軍費浩大。

但一味使用武力,也不能解決問題。廣西地區,民族聚集,他們的風俗習慣和中原不同,而且不適合用一視同仁的經濟政策對待他們。廣西由於不產鹽,大多由廣東轉運,但朝廷壟斷食鹽經營,並在這裡同樣徵收較高的鹽稅,還經常採取嚴厲的禁鹽政策。另外,土官、流官相互間的爭鬥,對百姓層層盤剝壓榨,也不斷地激化了矛盾。明宣宗時期,有位張本的官員就曾說:“廣西的軍官,其中能事者雖多,然公廉而能者十有一二”,貪婪和腐敗,讓百姓越發不滿,所以起義時有發生。

從王陽明最後一戰看廣西大藤峽起義,為什麼叛亂難以真正平息?

古代控鹽,是調控經濟一種手段

當時朝廷已經派了姚鏌前去平叛,但他只會用武力震懾百姓,並不能解決根本問題。當時南部的交趾也脫離了明朝,如果苗族的百姓死傷過多,又靠誰去提防交趾呢?等於是拆了圍牆還得親自去守門。戰報上說斬了多少人頭,皇帝根本不關心,他要的是儘快平息事端,所以姚鏌平叛一年叛軍就捲土重來,他只好向皇帝求援,皇帝很生氣,戰場立功之臣就更得不到好感了。

想來想去,皇帝覺得,還得陽明先生解決。他曾深入苗疆,熟知那裡事物。於是肺病纏身的王陽明風塵僕僕的來到廣西桂林,前去平叛。

二、王陽明的策略

王陽明到廣西不久,就召集將領們開會,確定初步的方針。他的第一步,就是按兵不動,先派使者和叛軍頭目盧蘇、王受談話,表達他的意思。使者說,先生以前在漳州,殺了幾千人,流的血實在是太多了。可是後來細細盤查,大多數都是無辜的。朝廷有命,不得不來征剿,但如果不事先讓你們明白就“不教而誅”,先生心裡會於心不忍。

而盧蘇、王受也不願看自己的弟兄和官兵玉石俱焚,如果他們還能保有土官世襲的資格,誰願意冒這麼大的風險呢!王陽明同意,把自己的軍隊遣散了,派人去找盧蘇、王受約談。盧蘇、王受得知消息,感念其誠意,表示他們可以投降,但條件是必須保留他們的軍權。王陽明同意,見到二人後,便在眾人面前演了一齣戲,責打了盧蘇、王受幾十軍棍,其實下手很輕,算是略作懲戒,隨後,王陽明便給皇帝上疏:

“凡為經略事宜有三:特設流官知府以定讖謠,而定人心。設州治於府之西北,立猛第三子邦相為吏目。待其有功,漸升為知州。分設思恩土巡檢司九,田州土巡檢司十有八,以蘇、受並土目之為所服者世守之。“

田州之外,又劃一州,在事實上承認了土官的地位,而流官只能稍為制衡。

從王陽明最後一戰看廣西大藤峽起義,為什麼叛亂難以真正平息?

思州、田州位置

王陽明希望二人能幫他穩定廣西,而二人也誠心拜服。於是王陽明不動一兵一卒,就得到了一萬多人的生力軍。後來,朝廷的桂萼大學士又逼他去平定交趾,王陽明明白,朝廷不過是拿他當工具使,而這個大學士與他政見向來不和,他主張武力鎮壓並不是為了百姓、朝廷,而是為了建功,擴大自己影響罷了,所以他不去攻打交趾,轉而去平定黔江中下游地區的大藤峽之亂。

廣西地區氣候溼熱,王陽明的病越發嚴重,呼吸不暢,失去了行走能力。他被人抬著,先找到了幾個地方官,調查情況。

這裡西接雲貴,東北與府江、古田迴環相連,綿延2000餘里,因為朝廷對鹽的管控嚴厲,又動輒以禁鹽震懾,所以這裡常有食鹽走私,還常與地方官勾結,食鹽在這裡,成了可與白銀布帛相比的珍惜資源,百姓負擔沉重的徭役和鹽稅,因此反抗起義時有發生。在王陽明來之前,這裡已經出現了胡緣二和黃公豹領導的起義。

從王陽明最後一戰看廣西大藤峽起義,為什麼叛亂難以真正平息?

但實際上,起義軍中有很多盜匪混跡其中,行擄掠百姓之實。如果不先樹立威信,如果對這些彪悍的匪徒實行教化呢?於是,王陽明動用了盧蘇、王受的一萬多人,先破八寨。這裡是通往賓州、上林(今廣西南寧賓陽縣、上林縣)的必經之路。盧蘇、王受剛剛投降,想要建功,打的更加賣力,叛軍只好逃往大藤峽,有很多人被湍急的水流沖走。這一戰,王明陽大破叛匪3000餘人,但他也病入膏肓,連上報戰功的心情都沒有,就卸任返鄉了。

三、為什麼大藤峽之亂難以平息

王陽明前後一系列行動,剿滅了數千匪徒,為朝廷省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他還給皇帝上了一道奏疏,名為《處置八寨大藤峽以圖永安疏》,以佈置善後工作:

一、移築南丹衛於八寨;

二、改築思恩府城於軒豁秀麗,以便於貿易,開墾荒田;

三,增築守鎮城堡於五屯。

他增築的城堡,設立的實際上是一種具有招撫與防禦雙重作用的“寨堡”。在明後期沿海和西南地區動盪的情況下,修築一些防禦性的“寨堡”成為一種風氣,具有開展貿易,宣慰撫諭的功能。

從王陽明最後一戰看廣西大藤峽起義,為什麼叛亂難以真正平息?

此外,他還實行了一系列安撫措施,軍事和安撫並重,具有針對性。比如,他下令提學府道,規定無論識不識字都要收入學堂,實施教化,此外,他還採用了過去在江西實行的“十家牌法”,即十家為一牌,開列各戶籍、姓名、行業。日輪一家,按牌審查面目生疏、形跡可疑之人,馬上報告官府,如有不報十家連坐。這項措施有點像明朝的東西廠制度,利用於居民之間相互監控,高度自治。但是在他離開廣西之後,安寧的局面並沒有維持多久,局面又開始混亂。那麼,為什麼他的措施並沒有從根本解決問題,僅僅是曇花一現呢?

原因在於明朝後期對這個地區的經濟和軍事的管控,策略單一而嚴苛,沒有特別好的辦法。從明朝中期開始,嘉靖、萬曆等幾代帝王疏於理事,官府腐敗問題日趨嚴重,對地方的管理日漸失控,相當依賴於當地土司的職能。但這些土司畢竟是世襲鎮守,高度自治,從這個地區也很難獲得賦稅和徭役,朝廷的那一套標準並不能適應這裡的情況。朝廷一直在試圖讓“改土歸流”的措施真正落實,並設了土巡檢司,想要分割當地土司的權力,但一直沒有辦法真正徹底化。

從王陽明最後一戰看廣西大藤峽起義,為什麼叛亂難以真正平息?

交流和防禦雙重作用的寨堡

隨著摩擦不斷升級,官府只能不斷地增兵,後來,朝廷的東北邊境和海防都不安寧,就更不可能向湘西增兵了,於是當地土司也難以自保。官兵駐軍只能退回到邊牆以內。官府對當地招諭宣撫的政策,逐漸變成了軍事防禦,以邊牆限制,阻隔其貿易、交流,而官府設立了都轉運鹽使司等機構,管理各地區的食鹽銷售,在關乎民生的重要商品上,不斷調控限制,這樣一來,就更引發了人民的不滿,對官府有強烈的牴觸情緒。嘉靖時期,這裡一共發生了十多次騷亂衝突,朝廷付出了沉重而浩大的軍費支出,而不能從這個地區獲得賦稅和徭役。

所以,王陽明雖然平息了廣西之亂,但也只能安定一時,他沒有更多的心力再去解決問題了,大藤峽地區的小規模衝突仍然時有發生,一直伴隨著明朝覆亡都沒有真正平息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