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6 明朝林希元被貶欽州知州的“三板斧”

林希元(1481年—1565年),字茂貞,號次崖,翔風裡麝圃山頭人(今廈門市翔安區新店鎮垵山社區山頭村人)。少年聰穎苦讀,因家境貧寒,1501年考中秀才後,無力籌集趕考路費,遂到同安鳳山天興寺設塾授徒達九年之久。1510年離開天興寺,外出遊學,得晉江先正蔡虛齋《四書蒙引》、《易經蒙引》,即潛心熟讀,窮經傳,精奧義,希元頗有所得。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高中舉人,正德十三年(1517年)聯捷登進士第,初授南京大理評事。嘉靖皇帝登基,林希元上《新政八要疏》,歷數前朝種種弊端,倡行新政,不久,林希元被提升為南京大理寺正。林希元通經史,尤其擅長《易》,著有《易經存疑》十二卷及《朱子同集》、《林次崖集》等,他一生共著一百四十一卷書,共分成十九種類型,多部著作被收錄進乾隆時期編印的《四庫全書》,世尊一代宗師,文宗廷尉,理學名宦。

林希元為人耿直,初督學嶺南,繼授大理寺評事。他不畏權貴,也不管個人得失,他上書直言,揭露宦官搜刮地方民脂民膏,賄賂朝廷權臣。奏疏有“縱鷹犬以魚肉吾民”之句,觸怒了當時朝廷當權者,被權臣莫須有的過錯解官歸家。後來由於正直朝臣據實上奏,覆被任命為南京大理寺丞。遼東兵變,林希元連續上疏,完全不顧自己的個人得失,大膽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兵變起於姑息政策”之句,又再次得罪了朝廷權臣。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謫知欽州【位於中國西南部,廣西壯族自治區南部,南海之濱,北部灣經濟區南(寧)北(海)欽(州)防(城港)的中心位置,是大西南最便捷的出海通道】,第二年7月抵達任所,林希元知欽州三年期間,“興利除弊,約身裕用,嚴正不撓,豪猾屏跡。”宦海沉浮,絲毫沒有撼動林希元為官利國利民之志,林希元在知欽州期間,為當地的老百姓做了很多實事好事,他真正踐行了“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宿願。

一、勸農屯田

嘉靖年間的欽州,地廣人稀,耕作方法原始,只管撒種於地,其它如施肥、除草、灌溉全都沒有。廣種薄收的耕作方式,當然收穫有限。據《嘉靖欽州志》卷二載:“(林希元)始入州境,陸行三日,始抵州城,見平原曠野,一目望洋,高可種黍,下可種稻,皆為荒土,成田者,十僅一二”,於是林希元委派有生產經驗的勸農老人來治理農耕工作。勸農老人正職叫田正,副職叫田副,每鄉正副各一,共設十八名,專門教民耕織,督管農時之事。林希元還提倡推廣種植粟、豆、麥、芝麻等多種作物,改變欽州歷來單種水稻的習俗。又差官員丈量各鄉荒廢的土地,附近的城郊農村,林希元則親往勘測。一共勘得荒田一百頃又八十畝,在“招人承耕,莫有應者”的情況下,林希元主張實行屯田,一面疏奏朝廷,一面開展工作。把勘得的荒田分五屯,他根據實際情況,用三種方法進行屯田。(一)、按漢朝用哨兵且耕且戰之法屯田。州的千戶所駐孟埇江口,統軍一百名,分上下班輪換出海巡哨。讓所部之半就近孟埇、茶山一帶,通班上下,更迭耕作,彼五十軍巡哨防海,此五十軍適時種植,不失軍務,不誤農時;(二)、按東晉招收流民、遊民之法屯田。不拘軍餘、客居、無糧人戶,願承耕者皆給田耕。於是招得軍餘戶六十人,客居戶及無糧人戶六十人耕之,無牛者給牛。(三)、按唐朝用府兵無事則耕有事則戰之法屯田。從州的一百八十名民快(即古之民兵)中,留一百名守城、守庫、守監、追捕、巡邏,調八十名耕種。此八十名民快,春夏耕種,秋收後集中州城操練,不廢農時,不阻軍務。屯田的管理機構:知州督促州判,州判掌管屯老,屯老管理甲頭,甲頭督耕屯丁。據林希元奏疏說:“五屯之田,歲收一千八百七十五石”,屯田,府可實倉廩之粟,民可解凍餒之苦,實勸農良法也。欽州百姓沉寂多年的溫飽問題解決了,從此欽州民心安定。

二、興社學

林希元為官時非常重視興辦教育,即興社學。他在欽州時,為辦社學共撥公田二十畝,共三百六十畝,做為各個社學辦學經費。並且“立教殺,作訓言,選名師,召七、八歲以上者教之。”各鄉“子弟聞令,減製衣履入學”。林希元經常到各社學巡視後,他非常欣慰地寫道:“數月而後,教讀各以弟子見其父兄,共衣表、步履楚如也;進退、揖遜肅如也;諷誦、書仿朗如也”。辦學教化,成效顯著,林希元樂此不疲。

三、建橋樑

林希元知欽州三年而建橋五座,改善了欽州的交通。離城西二十公里有如洪渡(今黃屋屯江),撤渡造舟為浮橋,此其一;城南圩 (今魚寮西街)與城隔壕相對,造橋方便行人趁圩,此其二;城西之西平橋久廢,因而城西圩停,圩停而西門塞。重建西平橋,開西門,復西門圩,此其三;城東門外有渡叫州門渡,撤渡。建橋以通行人,此其四;建平安橋,此共五。

其中興建平安橋時,還有一段曲折艱苦的建橋史。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 安南侵擾我國邊境,督府申令各州縣,凡江河有渡船的,一律造橋通兵馬。林希元接令後,立即沿欽江勘測地形。初於原渡處(今文昌閣渡)勘測,水深十二尺,江寬四十二丈,若於此處建橋,工程浩大,錢糧耗費,不成。繼在久廢的東川橋舊址(今江濱旅社前面)勘測,水深九尺,江寬二十八丈,江面窄,水不深,於此處造橋,省工省料省錢,但非交通要衝,也不成。三到州門渡、舊學官(今廣州會館)前勘測,水深八尺,江寬二十八丈,江狹水淺,位處交通樞紐,林希元便決定在此造橋,選州人吳道亨、蔣麒、周廣全、石顯、馮賓、黃傑等為監工。挖橋基時,發現江底有大樁柱子,眾賀選址得宜,稱林希元眼力超群,與前人見識契合。嘉靖十六年 (公元1537年)十一月興工,期年五月竣工。六月,傾盆大雨,山洪暴發。靈山洪水,一瀉千里,直衝欽江,橋被毀壞。大水過後,林希元及時親往觀察,發現江底是沙質,橋柱埋得淺,水衝,沙潰,橋遂壞。於是將橋面擴寬,橋身伸長,橋頂加高,材料加多。計樁柱一百二十五根,橫樑三百五十二根,橋架二十五根,地牛十四根。復建時,除黃傑往他處設館授徒外,另五人仍為監工。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九月復工,十八年(公元1539年)7月建成。橋成不久,復遇洪水,但該橋卻象巨人般屹立於驚濤駭浪之中。州人請命橋名,林希元說:“皇帝有事於安南,此橋將通兵馬徵安南,就叫平安橋吧。”故得此橋名。

林希元所纂《嘉靖欽州志》,是研究明朝南方的政治、經濟、軍事、農業、社會生活等的珍貴資料,是一份寶貴的文化歷史遺產。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10月任滿,帶著欽州百姓的不捨,兩袖清風,只留下欽州百姓修建的“林公生祠″享受春秋二祭。因林希元在任欽州知州三年間政績斐然,得於提升為廣東按察司僉事。林希元在離任路上,回頭看呆了三年的欽洲,感慨萬千,提筆寫下《秋日遣興》一詩,“天涯薄宦忽三年,能得身康即是仙。無病不須求物藥,有官何必問升遷。青鳩至後菠蘿熟,滴酒香時螃蟹鮮。誰道此方非樂土,邇來鬥米近三錢。”清清白白而來,清清楚楚而歸,林公至賢至清也,無愧於一代宗師的稱號。

參考文獻:《廈門市翔安區志》,《欽州志》,《理學名宦林希元》。

2019.9.14釣者

明朝林希元被貶欽州知州的“三板斧”
明朝林希元被貶欽州知州的“三板斧”
明朝林希元被貶欽州知州的“三板斧”
明朝林希元被貶欽州知州的“三板斧”
明朝林希元被貶欽州知州的“三板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