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0 大藤峽之文物記憶(六) 戰略要地 絲路門戶——勒馬古城的歷史文化意義

大藤峽之文物記憶(六) 戰略要地 絲路門戶——勒馬古城的歷史文化意義

國家重點水利工程——大藤峽水利樞杻工程大江截流在即,工程將迎來載入史冊的一頁。工程主庫區武宣縣的各項工作也在緊張地推進之中,由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承擔的有關三里鎮舊縣古城、縣城宋窯、金雞塘等搶救性發掘工程已基本結束,惟有三里鎮勒馬古城的考古發掘工程還將進一步深入下去。

大藤峽之文物記憶(六)    戰略要地 絲路門戶——勒馬古城的歷史文化意義

勒馬古城考古發掘現場

勒馬古城出土文物的種類、數量之多,以及完整性,在嶺南地區考古挖掘中是極為罕見的。2019年3 月21日,自治區文物局在武宣縣召開了武宣勒馬漢城遺址專家諮詢會,劉慶柱(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原所長)、白雲翔(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原副所長,中國考古學會秦漢考古專業委員會常務副主任)等眾多的國內著名考古專家參加諮詢會。與會專家通過現場考察研討,初步認定勒馬漢城遺址為漢代中留(中溜)縣故城址,城址年代可早到秦代。從目前工作進展來看,其意義十分重大。

大藤峽之文物記憶(六)    戰略要地 絲路門戶——勒馬古城的歷史文化意義

專家們進行現場考察

一是考古發現與文獻記載得到了相互印證。

武宣縣始稱中留縣。據北宋初期著名的地理總志《太平寰宇記》(樂史撰)所記,南朝宋沈懷遠所撰的《南越志》即已有載“中留縣秦置也”。清代黃誠沅所著《廣西郡邑建置沿革表》亦有“秦中留縣”相應之載。1998年出版的《廣西通志·政府志》也有“秦實行郡縣誌,以郡統縣,廣西境內設有零陵、臨塵、中留、布山四縣。”

大藤峽之文物記憶(六)    戰略要地 絲路門戶——勒馬古城的歷史文化意義

《太平寰宇記》之載

大藤峽之文物記憶(六)    戰略要地 絲路門戶——勒馬古城的歷史文化意義

《廣西郡邑建置沿革表》之載

在考古發掘中,在勒馬古城發現了保存較好、佈局清晰的秦漢時期城址,發現高臺、圍牆、壕溝、道路、建築基址、水井、窯址、灰溝、灰坑、柱洞等遺蹟,出土大量的瓦片、瓦當以及陶瓷器、石器、鐵器、銅器、礦渣、鼓風管等遺物。專家認為,勒馬漢城和漢墓群的規模、規格符合縣治一級,遺存年代與中留(溜)縣歷史對應,地理位置也與史志記載的中留(溜)縣地望吻合,城址還出土東漢“中溜丞印”銅印章,這是考證城址性質的重要實物資料,是廣西秦漢考古中少見的考古發現與文獻記載相互印證的研究實例。據此可以推斷,“勒馬古城”應是秦桂林郡、漢鬱林郡所屬的中留(溜)縣故城。

大藤峽之文物記憶(六)    戰略要地 絲路門戶——勒馬古城的歷史文化意義

西漢陶器上的“五銖”錢紋

大藤峽之文物記憶(六)    戰略要地 絲路門戶——勒馬古城的歷史文化意義

東漢“中溜丞印”銅印章

二是中華文化在嶺南地區的傳承與發揚。

勒馬古城的城址坐北朝南,面臨黔江,遠眺高山和峽谷。主要區域包括高臺及其南面緩坡,核心區是高臺,其四周環繞壕溝,南面中軸線上是由江進城的道路,道路兩側佈置有建築和壕溝;主要建築位於高臺上。城池的方正佈局則更加彰顯著中華文化在嶺南地區的傳承與發揚。

大藤峽之文物記憶(六)    戰略要地 絲路門戶——勒馬古城的歷史文化意義

城址基本結構

“方正”的城池形制是中國城市在世界文明中具有強烈標識性的典型形制。在我國最早的營城制度典籍《周禮·考工記》中,“匠人營國,方九里”作為開宗明義的重要綱領被提出,這一綱領傳承了中國傳統的“崇方”思想,具有“地方”、“四方”、“四時”等象徵意義,反映了中國古人“天圓地方”宇宙觀,方方正正的城池成為數千年來中國營城實踐的主流模式。

大藤峽之文物記憶(六)    戰略要地 絲路門戶——勒馬古城的歷史文化意義

劉慶柱先生在諮詢會上發言

因此,劉慶柱先生特別指出,要充分認識勒馬古城遺址的重要歷史價值,明確保護的不單是武宣縣的遺址,而是在保護中華文化。

三是重要的戰略要地和絲路門戶。

勒馬古城(中留縣城)是秦漢時期一處重要的戰略要地,古城出土有較多的銅鏃等古代武器文物,表明這裡也是重要的軍事據點,是據守交通要道的要塞。

勒馬古城所扼守的黔江,是中國西南地區的貴州、雲南、四川等地經由嶺南通向海洋的交通要道,也是嶺南文化傳入西南地區的重要通道。

大藤峽之文物記憶(六)    戰略要地 絲路門戶——勒馬古城的歷史文化意義

“布山”印文陶器

根據考古發現和文獻記載判斷,勒馬漢城出土的“布山”印文陶器應是從布山縣流通到中留縣,反映了秦漢時期廣西各縣之間依託水路要道進行交往的狀況。

大藤峽之文物記憶(六)    戰略要地 絲路門戶——勒馬古城的歷史文化意義

勒馬漢墓中出土的瑪瑙

包括之前在勒馬漢墓中出土的產自波斯諸國的瑪瑙、料珠等漢代文物,表明勒馬古城曾經是西南地區絲綢之路出海的交通要道,也是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門戶。

大藤峽之文物記憶(六)    戰略要地 絲路門戶——勒馬古城的歷史文化意義

白雲翔先生在諮詢會上發言

大藤峽之文物記憶(六)    戰略要地 絲路門戶——勒馬古城的歷史文化意義

李毓芳研究員諮詢會上發言

李毓芳(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認為, 勒馬古城遺址佈局比較清晰,年代也比較清楚,根據其歷史文化價值完全可以申報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但因遺址發現於20世紀80年代,之前並未核定為文物保護單位,近期武宣縣人民政府將“三里鎮秦漢中留古城遺址”列為縣級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以後將逐級申報保護單位,提升保護級別,採取必要的保護措施。

大藤峽之文物記憶(六)    戰略要地 絲路門戶——勒馬古城的歷史文化意義

參加諮詢會的全體人員合影留念

專家們認為,勒馬古城是廣西區內保存較好、佈局清晰的秦漢時代的城址,是探究秦漢時期嶺南地區縣城形制和管理模式的重要遺址,是推進當地歷史研究和文化建設的重要文化遺產,應當引起各方的高度關注和重視。(吳孝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