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诸葛亮为什么自比管仲、乐毅,而不是姜子牙和张良?

于野洋


三国烽烟弥漫,悠悠卧龙岗,年仅27岁的诸葛亮庐中三分天下,一生称得上是文可治国平天下,武能灭乱定乾坤。文能为相的管仲和武能为将的乐毅无疑是诸葛亮最恰当的自比。

1、 高山流水遇知音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据《三国志·蜀书》记载:"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父珪,汉末为太山郡丞。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魏略》:"亮在荆州,以建安初与颍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游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而谓三人曰:'卿三人仕进可为刺史、郡守也。'三人问其所志,亮但笑而不答。"这两段记载一方面说出了诸葛亮的人生选择,另一方面也透露了选择的原因:1、诸葛亮的家族与汉朝渊源颇深2、诸葛亮家学渊博却身处卑微3、诸葛亮心怀凌云之志,愿为帝王之师。从这三点着眼,看其和管仲、乐毅的神交。

管仲佐齐桓公"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确是社稷之臣。追溯管仲一生,可谓波折起伏。他早年经商不成,后辅佐公子纠失败,一度为囚;后经好友鲍叔牙举荐一跃成为齐国之相;在任期间,大肆实行改革,富国强兵,流芳千古。他一生的"遇"就在于鲍叔牙和齐桓公,前者不嫉贤妒能,后者礼贤下士。再看诸葛亮,徐庶的大力引荐,刘备的"三顾茅庐"可以说是成就他千秋伟业的第一步。除此之外,管仲为政"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从诸葛亮的"草船借箭""空城计"就可看出二人的神交。乐毅是战国时期有名的军事家,史书记载,他率领诸侯之兵伐齐,"破之济西,诸侯兵罢归,而燕军乐毅独追,至于临淄。他攻下齐国七十余城,一时,"皆为郡县以属燕。"诸葛亮的"六出祁山、七擒孟获"足以与之媲美,一教高下。同时,他们二人都是辅弱成强,这才是真正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 道不同不相为谋

在小说《封神演义》中,姜子牙是难以担任三军统帅这一职责的。他在战场上需要别人的保护,一旦被迫直接对敌的时候,不是怯战就是被俘,情状大多十分狼狈。这明显和"决胜于千里之外"的诸葛亮不可同日而语。另外,他出山辅佐文王时已是古稀之年,这和二十多岁出山的诸葛亮没有可比性。当然,姜子牙的形象有所演变,一度被官方封为"武神",但由于"伐纣"在某种层面上是"以下犯上",不符合正统思想,这和诸葛亮的"兴复汉室"背道而驰。最后,姜子牙在战场上的胜利往往是靠法术和神力,这一点过于玄幻,与诸葛亮以计谋胜多少有些出入。

张良,汉初三杰之一。秦灭韩后,张良满怀为韩报仇的爱国激情,竟"弟死不厚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并亲身参与了可歌可泣的博浪沙刺秦王的行动。后不忍看到哀鸿遍野的景象,立志改变这种现状。他从黄石公学得兵法和道学,助刘邦统一天下后功成身退,从赤松子游。张良一生满足古代帝王师的一切条件,诸葛亮为何不选他呢?笔者看来,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张良所习黄老之学与诸葛亮师从儒家不符;2、张良为人过于圆滑,缺少臣子所谓的"忠"(例如他为吕后出谋划策请"商山四皓")3、刘邦一朝的功臣大都没有好的下场,且张良所谓的"功成身退"多少有避祸之嫌,这不得不让后代臣子避而远之。

(作者:黑猫不白)


一往文学


《三国志先主传》,“先主复领益州牧,诸葛亮视为股肱,法正为谋主,关羽、张飞、马超为爪牙,许靖、麋竺、简雍为宾友。”

诸葛亮为丞相、法正是谋主,关羽张飞马超是武将,

诸葛亮想要的是宰相,成为“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上马管军、下马管民,出将入相文武兼备的人,

当初诸葛亮在荆州,跟徐庶、石韬一起吹牛,诸葛亮对他们说,“你们仨最多可以做到刺史郡守一级的官”,三个人问诸葛亮能做多大官,诸葛亮笑而不语。

显然,诸葛亮是想做丞相,仅次于皇帝的人,

亮在荆州,以建安初与颍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游学,三人务於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而谓三人曰:“卿三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三人问其所至,亮但笑而不言。——《魏略》

如果要比,也应该是周公,而不是姜子牙,但是周公僭越称王了,

同样,如果要比,也应该是萧何、而非张良,张良只是谋士,但是萧何只是文官,只搞经济、治国。

在历史上,丞相的成就好像很少有超过管仲的吧?孔子对他的评价还是很高的,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没有管仲,我们这些人都会被胡人同化,(中原束发右衽,胡人披发左衽)。

管仲为齐国上卿(即丞相),有“春秋第一相”之美誉,他在位时,对内政外交政策进行全面的改革,制定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方针策略,被齐恒公任为上卿,尊称“仲父”。


南朝居士


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而不比姜尚张良,是什么原因呢?下面就以个人的观点进行分析:

先来简单认识一下这四位人物:

姜子牙(约前1156年—约前1017年),姜姓,吕氏,名望,号飞熊,河内郡汲县(今河南卫辉市)人。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韬略家,周朝开国元勋,商末周初兵学奠基人。

张良(约前250—前186年),字子房,韩国(今河南省新郑市)人。秦末汉初杰出谋臣,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

管仲(约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颍上(今安徽颍上县)人。中国古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周穆王的后代。

乐毅,生卒年不详,子姓,乐氏,名毅,字永霸。中山灵寿人,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魏将乐羊后裔,拜燕上将军,受封昌国君,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

姜尚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张良是谋士,管仲是杰出的政治家;乐毅杰出军事家。

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目的很明确,是想表达自己是出将入相的人物,无论你的实力有多弱,有我诸葛亮辅佐,我能像管仲一样治理好你的地盘,像乐毅一样,辅佐你称霸天下,而且品质还很高尚,你不用担心我有异心。

而为什么不选择比作姜尚和张良呢。先说张良,诸葛亮不可能把自己比作张良,张良是个谋士,诸葛亮没有理由自比张良,而且后代也没有人拿自己跟张良作相比,要想成就一番伟业,不能自比谋士,如果想证明自己有军事才能,就要自比军事家,要想证明自己有治国的才能,就要自比政治家,不可能自比谋士的,也没这种说法,谋士的作用跟军事家、政治家的作用完全不同。政治家是相,军事家是将,将和相是能控制整个国家的一文一武,而谋士则不同,治国他不行,打仗他也不行。所以没有人会自比谋士的。

至于为什么不选姜尚,可能有三个原因,第一,是姜尚的地位太高,诸葛亮不敢贸然相比。第二,姜尚年龄太高,如果跟姜尚比,不能显示出自己的青春活力。第三,姜尚灭商,从儒家思想来看,有种像造反的人,出师不顺。这也诸葛亮为什么辅佐刘备,打着恢复汉室的旗帜。而管仲乐毅,分别是两个国家,从一而终都没有造反,而在世人眼里,这两人品极高,声誉极高,才华横溢,两人一文一武,更能体现出诸葛亮才华。

而事实也证明了,诸葛亮并没有选错人,管仲乐毅后期同样入选武庙十哲,可见管仲乐毅在历史上还是有非常高的人气。而且管仲还是中国六大政治家之一,从这两方面可看出,管仲是治国能臣,乐毅是打仗将才。两人刚好是一相一将,两人合在一起就是出将入相的人物,刚好能体现出诸葛亮的才能。


汐水柔情


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不是为了吹牛逼,是简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价值观、能力特点、人生追求,寻求志同道合者的合作。

这种简单的表达方式,或许我们有时也可以借鉴呢。

自比管仲,表达自己的政治理念、价值观

管仲,是齐法家的代表人物。他在辅佐齐桓公时期,严明法纪,以多种方式集中力量“富国强兵”,并以“尊王攘夷”大旗,获取广泛外部力量的支持,赢得霸业。

诸葛亮后来执政时,正是师从此法。

他严明法纪,却恩威并施。即使是受到刑罚的人都没有异议。蜀汉政权井井有条。

他不执着于“耕战”,以多种方式发展经济。蜀锦远销、水利遍施,使得蜀中经济快速恢复,支持南征、北伐。


法家是最难以实施的。如果没有最高领导人的绝对支持,面对豪强,根本就施展不开。

诸葛亮自比管仲,表达了自己的理念。如果不能接受这种理念的领导人(比如家门口的刘表),即使与他合作,他也是发挥不出来的。

而法家又是适合当时形势的。郭嘉说:“自恒灵以来,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公以猛纠”,显然,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曹操也在以严格的积极干预来稳定形势。

诸葛亮北伐为人感慨,但诸葛亮治蜀则长期被人称赞。可是,如果没有领导人的绝对支持,诸葛亮像管仲一样治蜀,是不可能的。

同时,诸葛亮也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念:像管仲一样“尊王”。

诸葛亮的叔叔曾经是袁术的人。想来诸葛亮继续侍奉袁术也是顺理成章。可是,袁术显然不符合诸葛亮的价值观。因此,诸葛亮旗帜鲜明地以管仲,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念。

对王室不忠者,他不效命。又尊王室,又认同管仲价值观、法家理念者,才是他的真主。


当时的士大夫中,像荀彧这样有强烈忠君思想者不在少数,诸葛亮显然也是其中一位。

自比乐毅,表达自己的能力特点、士人气质

一直以来,提到乐毅,大家都认为他是军事家。

可是,大家却忽略了乐毅的外交、政治才干。

乐毅以弱燕攻强齐,可不仅靠军事才能。

没有强大的外交能力,他是不可能统合五国联军,统一作战的。


诸葛亮自认绝非一介太守,也非一将之才,他是复合型人才,潜在东家要认真考虑对他的使用。

没有强大的政治能力,他是不可能在下齐七十二城后实行良政,获得齐地人心的。

而乐毅的《报燕惠王书》,也强调了“士为知己者死”的理念,表达了自己的士人气质。

显然,诸葛亮自比乐毅,是以此表达自己的能力结构,他并非某一单一领域的人才,他绝不仅仅是一个谋士,而是一个复合型人才。

同时,也以乐毅来表达了自己的忠诚:“士为知己者死”,即使遇到燕惠王这样的领导,他也会一走了之,绝不反抗。



刘备愿放心托孤于诸葛,也是看中了诸葛亮的值得托付的士人气质。

诸葛亮政治理念,能力结构都和张良、姜子牙不同。盲目吹嘘自己,有何意义呢?

简单类比法,清晰表达,帮助良多

生活中,其实我们也可以借鉴这种表达方法。

这种以大家都熟悉的事物、人物来进行简单、恰当的介绍,总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米早期一句“雷布斯”,把小米和乔布斯的苹果强行对比,把小米的追求、理念清晰表达;

乔布斯早年介绍自己的ipod,也没有啰嗦说什么新物种,“把一千首歌放在一个口袋里”,用大家都熟悉的东西恰当的表达自己的功能,不也是收效其大吗?

与其啰嗦地自我介绍,阐述自己这里好那里好,还不如把自己和大家都熟悉的东西关联起来,让人轻易理解,难以忘记!

愿大家都找到愿意理解你、挺你的伙伴!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看了很多回答,都是泛泛而谈,没有说到要害。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是自诩文武双全。文能治国安天下,无能克敌定乾坤!

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相国,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



乐毅是战国名将。他辅佐燕昭王,率领五国联军攻下齐国70余城。报了燕国当年被齐国灭亡的大仇。

管仲乐毅与诸葛亮有很多相似之处。

第一,他们都是没落贵族,都身怀王佐之才,又都得遇明主。

管仲的父亲管庄是齐国的大夫,后来家道中衰,到管仲时已经很贫困。管仲做过当时认为是微贱的商人,还经商失败了。打过仗,却当了逃兵。后来辅佐公子纠,才慢慢发达起来。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位失败。公子小白成为齐国之主,就是齐桓公。齐桓公不念旧恶,诚心诚意任用管仲为相,称管仲为仲父!



乐毅是魏将乐羊的后裔。到乐毅的年代,已经是普通人家。但因为乐毅天资聪颖,熟读兵法,赵国人推举他做了小官。后来赵国发生内乱。乐毅先是来到魏国。后来又到了燕国。燕昭王以宾客的礼节隆重接待了他。乐毅感念燕昭王的知遇之恩,尽心竭力辅佐燕王。

第二,管仲乐毅都是辅佐君主,由弱变强。

齐桓公即位之初,齐国只是偏局东海的一个普通诸侯国,连鲁国都敢和它叫板。管仲辅佐齐桓公实行了一系列改革。

在全国划分政区,组织军事编制,设官吏管理;建立选拔人才制度,士经三审选,可为“上卿之赞”(助理);按土地分等征税,禁止贵族掠夺私产;发展盐铁业,铸造货币,调剂物价。其实质是改革土地和人口制度。

管仲改革成效显着,齐国由此国力大振。在30年的时间里,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名副其实的霸主。

乐毅辅佐的燕国,情况更加糟糕


齐国乘燕国内乱之机,入侵燕国。燕国被迫臣服。新即位的燕昭王恨透了齐国,一心要报仇雪恨。燕国国力弱小。但是在乐毅的辅佐下,经过精心准备,一连攻下齐国七十多座城池。几乎灭亡齐国。燕国空前强大起来。

而且管仲乐毅,个人品德非常高尚。恪守德行,又不古板迂腐。

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看诸葛亮的出师表。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而来二十有一年矣。

诸葛亮的人生机遇,与管仲乐毅何其相似!


上将嗳福斯


个人觉得跟思想观念有关吧,姜子牙辅佐周文王和周武王,是灭商兴周的大功臣。张良辅佐刘邦,是秦砖换汉瓦时不可或缺的尖端大咖。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乐毅辅佐燕昭王差点儿灭了齐国。注意了,姜子牙和张良都是改朝换代时的风云人物,管仲和乐毅都是让国家富国强兵的人物。诸葛亮生活的时代东汉王朝虽然已经衰微,可是文人士大夫仍然视汉献帝为正统,诸葛亮的思想观念也是效忠于汉室,不可能会想着改朝换代,到是念念不忘复兴汉室,当然不会自比姜子牙和张良了


立志成虫


管仲,国相,改革设计家,乐毅,燕国将领,战神,如此比喻时谦虚的言辞,意思是恢复汉室,而不是改朝换代。


用户83903916492


比不了,看来孔明很有自知之明。


老伙计162720415


管仲,乐毅与诸葛亮服务的是一方诸侯,而兴周八百年之姜尚与旺汉四百年之张良服务的是大一统的王朝


____雅各布罗


或命中注定,或有自知之明!反正一语成谶,诸侯亮最终成乐毅,管仲,虽力挽狂澜,但又时运不际,功败垂成,只能偏安一隅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