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1 論中國畫的法度和筆墨

論中國畫的法度和筆墨

成忠臣作品

論中國畫的法度和筆墨

成忠臣

藝術創作需要一定的創作法則,法反就是關於刨作法則的範疇。“法”可以理解為方法、法則、法規。“度”可以理解為標準、尺度、規律、規範。

以繪畫而論,謝赫早就提出了“六法”論:

1氣韻生動

2骨法用筆

3應物象形

4隨類賦彩

5經耆位量

6傳移模寫。

論中國畫的法度和筆墨

白石青蛙

六法的提出在古代長期繪畫實踐和理論探討中具有總結意義。五代山水畫大師荊浩,不但提出了“搜妙創真”,還提出了六要:“氣、韻、思、景、筆、墨”。這“六要”不僅標誌中國繪畫題材由人物轉向山水,還以包容更廣的“思”取代“經營位置”,用“墨”取代了“隨類賦彩”,包含著山水畫由“青綠”到“淺絳”再到“水墨”的發展趨勢,是對中國繪畫法則最精闢、也最簡練的概括和總結。

論中國畫的法度和筆墨

中國畫非常講究筆法與墨法。 筆墨佔了繪畫“六要”的三分之一。到了“元四家”,筆墨成了主要的審美取向,到了明清,更加崇尚“筆情墨趣”。 在筆法中有筆性、筆力、筆姿、筆韻,筆格。中國畫的要素很多,筆墨是重要的一條,筆墨的涵義不但包括筆法和墨法,還包括皴法、線描、白描、色填、勾勒、色染、雙勾、沒骨、潑法等等。

論中國畫的法度和筆墨

在用筆上中國畫有五忌:忌刻、板、枯、弱、結;講究用筆有六要:一、要自然有力,切忌呆滯;二、要變化有聯繫,妥將粗細、濃淡、長短、乾溼、輕重根據物象參差運用,既有變化,還要互相聯繫;三、要蒼老而滋潤;四、要活潑輕鬆靈活罹凝鍊,切忌油滑、輕浮;五、要剛柔相濟,即在輕柔中見骨力,剛健中參以靈巧;六、要巧拙互用,拙中有巧,巧中見拙。中國畫論還認為畫有六忌:用筆忌滑,忌軟,忌重而滯,忌率而溷,忌明淨而膩,忌叢密而亂畫;有四病:一曰僵,二曰枯,三日濁,四曰弱。

論中國畫的法度和筆墨

畫忌六氣:一、俗氣,如村女塗脂;二匠氣,工而無韻;三、火氣,鋒芒太露,顏色太豔;四、草氣,粗率過甚,絕少文雅;五、閨閣氣,苗條軟弱,全無骨力;六、蹴黑氣,氣無知妄,惡不可耐。

論中國畫的法度和筆墨

在實際的創作中,如何運用法度又有不同的態度。 中國古代有所謂死法與活法,泥古與創新的不同說法。

所謂“死法”就是死守教條,生搬硬套,循規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完全放棄自己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其結果是適得其反。

所謂“活法”就是既遵從某種規則和法度,又允許變化發展,一切根據反映現實、以造化為師,抒發情懷的需要,靈活地加以運用。古人講:“畫有大法無定法”,“法由我變”,“我之為我,自有我法”。齊白石先生講得好:“學我者生,仿我者死。”李可染先生也講:“要以最大的氣力打進去,又要以最大的氣力跳出來。”所謂“打進去”就是瑟繼承傳統,掌逛傳統,所謂“跳出來"就是要大膽的革新創造。

論中國畫的法度和筆墨

成忠臣: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央文史館書畫院研究員,國家一級美術師。在人格及道德沒落的中國藝術界,保持了正直的文人氣節。以一己之力挑戰邪惡,拉開了作品會說話的序幕,其作品被文化界大佬吳冠中、史樹青譽為最具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

論中國畫的法度和筆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