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3 保山市柯街镇:“菜篮子”经济,鼓了群众“钱袋子”

在蔚蓝的天空下,成片的蓝色蔬菜大棚与其呼应着,这里是保山市昌宁县柯街镇橄榄河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种植基地。

正值冬季大棚蔬菜上市的日子,蔬菜价钱高,地里的人们忙着采摘、搬运,基地每隔百多米设立的蔬菜收储点工作人员忙着过秤、记账,运输车辆更是来来往往。“菜篮子”成为“钱袋子”,这是橄榄河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让菜农得实惠的真实体现。

保山市柯街镇:“菜篮子”经济,鼓了群众“钱袋子”

村民抱团取暖

一家一户小打小闹赚不到钱,传统方式种植赚不到钱,松散合作方式赚不到钱,空守着气候土地资源的优势,却只能看市场、天气的“脸色吃饭”。这是柯街镇及整个枯柯河流域蔬菜产业过去在发展中经历过的无奈。面对这样的情况,昌宁县柯街镇不断尝试探索着出路。2009年9月25日,柯街镇橄榄河市场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

柯街镇拥有优质的土壤、温暖的气候,是蔬菜种植得天独厚的优势,当地拥有悠久的蔬菜种植历史,几乎家家户户都在从事大棚蔬菜种植。但是农户各种各的,没有形成规模化效应,也没有农业技术的支持,种植出来的蔬菜质量不高,销路也有很大的问题。

针对这一状况,柯街镇及时理顺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改善组织结构,把以前“小、散、弱”的松散型协会经过规划,发展成为“紧密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鼓励发起人自行组织宣传动员,发动柯街蔬菜种植大户、核桃营销经纪人自愿入股参与,按照自愿的原则组建橄榄河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农民通过加入合作社抱团取暖。

合作社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结合实际,打开了思路,进行形式的创新,发展方式的谋划。为了使合作社发挥作用,社员在其中真正获利,柯街镇看重基地联系合作社与农户的重要位置,始终把核心基地、核心社员作为重点来抓,创新出了“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组织形式,目前,合作社已先后建起了柯街、卡斯、大田坝、田园镇、漭水五个种植基地。

为了取得长久的发展,橄榄河合作社还通过谋划发展方式,形成规范化管理制度,制定了严格的考核及监督流程,为食品可追溯奠定了基础。解决了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壮大集体经济的同时,形成了完整的合作社文化,最主要的是还增强了合作社社员的市场谈判地位。

在形成紧密型农民合作社的基础上,通过加强科技服务,创新服务方式,筹建“作物生产障碍研究所”和“橄榄河果蔬网”,推动昌宁设施农业的普及。发挥合作社社员凝聚力强,有一定经济基础的优势,由联合社、合作社组织社员通过资金互助、申请项目、申请贷款等方式进行设施标准化生产。逐步将昌宁的露地粗放型、靠天吃饭型蔬菜生产向设施保障型、精细化、标准化的高效可持续农业方向发展。

农户看到收益,纷纷加入合作社,壮大了合作社规模,进行发展后,合作社取得了规模化的良好收益,农户们通过“抱团取暖”获利,达到了增收致富奔小康的目的。

“合作社自2009年9月成立至今,取得了年销售蔬菜8500多吨,销售收入3000多万元,合作社成员每亩增收近3000多元的好成绩。”橄榄河蔬菜种植合作社董事长李永华说道。

保山市柯街镇:“菜篮子”经济,鼓了群众“钱袋子”

打好绿色生态牌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仅仅满足于吃饱,更要求吃好、吃健康。市场中偏好于“绿色食品”的消费者越来越多,尤其是大城市,打上“绿色食品”标签的蔬菜,往往销路更畅通,价钱也更高。

为了最大限度取得经济效应,做大做强合作社的品牌,昌宁县柯街镇橄榄河蔬菜专业种植合作社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打好绿色生态牌上。

昌宁农业的优势产业在蔬菜,昌宁县橄榄河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立志要推动昌宁高档蔬菜产业升级,合作社瞄准了高端消费市场,使合作社种植的蔬菜摆脱大路货的形象,扩大了基地农产品的增值空间。

建立蔬菜种植基地核心区,是合作社绿色生态中的王牌。绿色食品要求严格,为了保证质量,柯街镇划分出一片核心区,坚持“绿色安全优质”的生产理念,建立标准化种植示范核心基地。

在核心区种植的蔬菜,合作社都坚持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通过设立植物保护技术服务部,在蔬菜种植管理过程中严把质量关,提倡“绿色、无公害蔬菜”消费产品,向生产绿色、无公害蔬菜方向发展。

通过建设专业的技术服务队伍,优质种植基地和农资配送服务中心,为做大做好做强基地核心区的绿色蔬菜种植统筹好种植、采收、销售各个环节。

合作社自成立之初,就十分注重基地市场环境,严格控制蔬菜用药、施肥,把产品质量安全和绿色生产作为专业合作社有序发展的“生命线工程”来抓,为了保证核心区“绿色生态蔬菜”名副其实。

合作社形成了基地生产社员相互监督、理事会随机监督,收购环节严格抽检,交付环节实行原产地标识的监督检验机制。

为了保证核心区蔬菜的高质量,合作社和各类研究机构合作,引进高素质人才,引进新技术,让社员在设施栽培条件下,综合运用生物、物理措施防控病虫害,保证食品安全,提高产量。增加技术力量完善露地番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措施,从土壤改良入手,配套使用黄板、昆虫性诱剂,减少病虫害的发生,降低社员生产成本,提高蔬菜品质。

“酒香不怕巷子深。”绿色生态蔬菜不愁销路,2016年6月,合作社成功与北京、浙江、上海等地的客商合作,发展社员种植花菜1500余亩、西兰花、香菜1200多亩、绿皮大蚕豆、西红柿等共计1000多亩。

迎合市场引进了一批高档礼品西瓜、特色草莓、嫁接黄瓜、粉果西红柿等品种进行示范种植,与河南、长沙、杭州、上海、北京、西安、新疆等地的市场形成了长期、稳定的合作,保证了合作社蔬菜销售渠道。

积极实施品牌战略,打造蔬菜品牌,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是柯街镇绿色生态蔬菜走得更长远的重要方法。

合作社申请注册了“橄榄河”蔬菜产品的商标,申请国家农产品质量绿色认证直至获得有机农产品认证,“橄榄河”品牌于2015年11月被保山市评为保山市知名商标。

2017年5月被全国供销总社评为国家级示范社。

保山市柯街镇:“菜篮子”经济,鼓了群众“钱袋子”

带动一方致富

当地政府支持合作社发展,最终目的是要壮大集体经济、带动当地农户脱贫致富。合作社通过招商引资,引进销售企业,企业与合作社联合,为当地村民带来多份收入还通过技术辐射的方式,降低农户的支出成本,最终获利。

一份土地带给农户三份收入,真正给农户带来收益,改善了他们的生活。合作社需要形成规模化种植,才能增强市场竞争力,获得更好的经济效应,改变柯街镇及整个枯柯河流域蔬菜产业现状。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合作社与企业流转农户大量土地,建设多个种植基地,农户直接获得流转土地的第一份收入。

农户土地流转后,大量劳动力解放,他们可以选择外出打工增加收入,但更多的当地人不愿意背井离乡,面对如此多的劳动力,如何解决他们的就业是一个重大问题。合作社流转的土地种植蔬菜需要大量的工人,农户在自己的土地上打工,临近解决就业问题,既方便照顾家里,又不用背井离乡,还得到了第二份收入。

合作社在基地发展、产品营销等生产经营过程中,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相关规定,在股金管理、民主决策、红利返还等环节恪守诚信。农户以自愿的形式加入合作社还可以选择参股,合作社每年财务结算,除去成本及其他必要支出外,按时给社员分红,农户在这土地上拿到了第三份收入。

合作社发展得越来越好,未加入合作社的村民纷纷表示想要成为其中的一员,但是由于橄榄河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为保证蔬菜的品质,在基地核心区投入的成本已经达到了每亩3000元,无法进行更多的成本支出。为了使未入社的村民也能在合作社项目中获利,当地实行技术辐射。技术辐射就是以基地核心区为中心,未入社的农户通过学习、培训、借鉴合作社的种植方式和技术,将节约成本、提高蔬菜品质的获益辐射到各个农户身上。

2016年12月,合作社结合各基层服务点,由17户社员发起成立了植物保护技术咨询专业合作社,发展至今已有133户社员,服务种植户2000多户,通过统购统防、科学用肥、科学用药,最大限度杜绝了农残,通过提供农药肥料赊销服务,为社员平均每亩降低生产成本200多元。

在技术方面,由于柯街镇及整个枯柯河流域蔬菜灌溉原先都是使用粗放式的大水漫灌,造成水资源的大量浪费,在合作社的帮助下,农户纷纷架起了滴管,采用滴灌的方式,不但节约了水省下了劳力,还因为应用滴灌技术减少了农药的施用量以及病虫害的发生,明显改善了农户种植的农产品质量。

为了使技术辐射更加落实到位,合作社积极争取2016年中央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发展蔬菜项目资金70万元,建设完成果蔬科教产业园。除试验示范,培育蔬菜商品苗外,更重要的是,通过结合农广校等组织培训学员和社员8次,共计培训500多人,真正教给农户技术,使其获利。

发展是橄榄河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永恒的追求。合作社把发展目标定位在“调整种植结构、搭建致富平台、倡导绿色消费、引领农业未来”上,做大做好做强“橄榄河”品牌,将柯街镇连片的“菜篮子”真正变成村民手中鼓鼓囊囊的“钱袋子”,让合作社的发展带动柯街镇群众打赢脱贫攻坚战,真正增收致富奔小康。(朱琳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