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目前A股上市券商几十家,头部券商优势越发明显,其他小型券商未来如何实现生存发展?

A股知时


其实任何行业都是一样的,不光是证券。比如说空调行业,格力、美的,玻璃行业,信义、福耀,均是如此。强者恒强,赢家通吃,将成为未来商业格局的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而且还会进一步强化。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小型券商就无法生存。

所谓大有大的好,小有小的好,大而不倒,可以越来越强,小而美则可以活得很滋润。并不一定去比规模。比如一家非常大型的公司,每年赚200亿的利润,它要想继续大幅增长,本身也很难,大型的公司,机构臃肿,管理难度也大。而小型的公司,每年赚2亿,可能未来每年也能赚2亿,精简机构,活得也很好。

大型券商未来在保荐、承销方面有较大的优势,而中小型券商就需要更多的谋求个性化的服务,在细分市场深耕。特别是现在互联网时代,线下网点柜台的优势性已经不是关键,客户分分钟可以在网上开户。佣金费率也在不断的下降,越小的券商,其实越吃亏。那么需要在服务上拓展:

1.提供更多专业的研究分析,即便规模不大,用好投研团队,做好市场投研分析,为客户提供更专业的分析参考。股市这个东西,股民能不能赚钱,和用什么券商根本没关系,取决于分析决策能力,如果能提供更专业的决策,客户整体投资成功率越高,就能越吸引客户,佣金就不再是最重要的因素。

2.提供更多个性化的投资理财选择,现在支付宝、微信上都有很多理财产品,虽然收益率不高,但是可以有效的分散风险。不要光想着让客户交易挣佣金,而是要从长远考虑,让客户均衡投资,保障资产的稳定安全,这样当下一轮牛市来的时候,资产越高,潜在的市场潜力就会越大。可以提供更多安全可造的理财产品供客户选择,让客户能够更好的做好资产配置。

3.做好客户的维系与投教工作,其实很多大券商,客户虽然很多,但并不看重客户,觉得自己有实力,是客户选择自己,很少联系客户,联系也是推销产品。而中小券商,则可以做好客户的维系工作,可以把客户建立社群,随时分享市场重要的资讯,组织对客户进行投教,既提高客户的知识层次,也会让客户产生归属感。

因而,我认为大有大好,小有小的便,任何行业都不是几个头部公司就能完全垄断的,只要自己用心做,小券商也能活得很好,并且实现逆袭。


财经宋建文


头部券商净资产是尾部券商100倍

头部券商和小券商的差距越来越大。

2018年,4家券商净资产过千亿,分别是中信,国泰君安,海通,华泰。

但是20名开外就不足200亿净资产了。

尾部券商净资产只有头部的百分之一,只有十几亿……

这还是排名前100名的,要知道A股还不止这么多券商。

由此可见,差距是有多大。

尾部券商该何去何从?

说实话,这两年上升最快的就是东方财富证券,靠的是什么?流量,互联网引流。这是东财多年积累的客户的变现。而那些净资产只有十来亿的小券商,如何生存呢?

要知道,未来年轻人开户,大概率是会选择网上开户的,如果你没有互联网入口,那会死的很惨。而头部券商之所以还把持着江湖地位,一方面是老客户,存量客户优势,另一方面,舍得在流量方面砸钱,比如海通,在互联网引流方面可以说是不亚于东财,非常激进。

一方面,经济业务越来越难赚钱,另一方面,线上流量越来越贵,对小券商而言,真的是艰难度日。

出路何在?

要么被兼并,要么消失,要么转型,就这么简单。

兼并,是因为线下营业部还有点价值,但也仅仅是合规的价值,现在真正去营业部开户的极少。如果真的彻底改革,我估计很多小券商面临的最直接问题就是破产。

所以,光靠经纪业务肯定是不行的,一定要趁早转型,比如财富管理业务,这才是未来的方向,也能发挥券商的优势。


赵冰峰财经


目前A股当中有43家券商股,其中总市值超过1000亿的就有九家,而这些就是券商板块的头部股票。

而其他34家券商股的总市值远远落后于这九家市值之和,同样在盈利能力方面,这34家也远远不及这九家头部股票。

目前A股对于券商的估值相对来说也会考虑其总市值,一般情况下小券商的估值相对来说较高,特别是近两年小券商上市的比较多,很多股份还没有上市流通,属于限售阶段,所以流通的市值就更少了。而大型券商估值相对来说较低,这主要是受资金影响引起的。

目前A股当中的券商股流通市值小于两百亿的就有10家,那么未来这些小券商的发展方向主要在哪里呢?

增加网点

虽然说现在线下开户的比例越来越少,但是面对头部券商营业部遍布各地的优势,小券商也在抢占地盘,毕竟现在线上招揽客户开户有一定的限制。

相对来说增加网点的成本主要是员工成本和经营场所成本,只要增加网点之后几年能够盈亏平衡,大部分券商公司都是愿意的。

并且我们看到近几年券商营业网点,控制成本的效率越来越高,未来更有可能会出现新的管理模式。

线上开户

目前来说线上开户主要集中在一些,有头部金融软件业务的券商当中,未来这些券商将迎来新的机遇,因为大部分年轻人都比较喜欢这种线上开户方式。

但是线上开户相对来说佣金弹性较小,客户稳定性比较差,并且由于服务对口性不强,客户体验相对来说比较差。

融资融券业务

融资融券是券商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尤其是2019年之后融资融券的额度不断放宽,未来如果能够继续放宽,将对券商的营业利润有一定的加成。

保荐业务

保荐业务也是券商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但是总体来说现在保荐业务主要是被一些头部券商所掌握。

综合来说,由于小型券商体量较小,并且上市之后可以直接融资,相对来说后期的发展依然是值得期待的。反观一些没有上市的小型券商未来的发展,大概率将会遇到一定的瓶颈。


盘手梁勇


A股市场目前已经有43家证券公司成功上市,其中就有12家大型券商已经上市,还有一些是小券商,地方性券商;从目前证券行业来看确实是头部券商优势越发明显的现象,而小券商是到了瓶颈时代,这就是差距越来越大的原因。

根据2018年证券行业务的评级来看,国内12家评级为AAA级,分别为中信证券、国泰君安、海通证券、华泰证券、申万宏源、中金公司、广发证券、平安证券、东方证券、银河证券、招商证券、中信建投等,往往在评级越高的基本都是属于国内大型券商,市场占比份额在证券行业务比较大,业务量,客户数量,资产、网点等具有很大优势。

现在的券商行业头部券商在不断的搞扩张,同时也是在搞收购,类型有些小券商的业务开展困难,像那些保荐业务,IPO业务,承销业务等很多小券商一年都接不了一旦,都是靠发展经纪业务;一家小证券公司如果单纯的发展经纪业务是很难赚大钱的,真正证券公司赚大头的是IPO业务和自营业务,经纪业务是只能维持公司营业费用。

从以上对于当前证券行业务的分析,未来小券商如何实现生存发展?

根据我对于证券行业当前的分析,我认为未来小券商想要实现生存发展只有两条路:

其一:就是把大腿,主动性把资金打包卖出去,或者被其他大型券商看好资产,打包买过来,截止大券商券商的优势来为自己实现生存发展。

其二:自助创新,转型发展其他新兴业务;类似现在很多券商公司为了生存不断的代理其他金融机构的业务来创收,目的就是寻求发展;但是小券商以后想要自助创新比较困难,因为募资很困难,受到资金限制想要扩张业务有限。

现在很多行业都是这样,头部企业越来越壮大,那些中小企业生产很困难,实现“大吃小,小吃了”的模式,想要生存要么抱大腿,要么就是自主创新增加创收,任何一个行业都是这样,不是单纯的就是证券行业才出现这种现象。

以上就是我个人关于证券行业的分析以及个人看法,仅供大家参考。


老金财经


我原先就是头部券商的员工,头部券商的竞争都特别激烈,更别说其他小型券商的生存发展了。

头部券商有资金优势,技术优势,广泛的投资者基数。因此能给得起最低的佣金价格,交易系统也足够稳定和人性化,在投资者当中也有知名度。

小型券商就很难发展,很多是靠人情来维系投资者账户保证金不移走,且如果没有价格优势和技术优势,小型券商真的很难。

但是投资者其实不太在乎在哪个券商平台,而是在乎哪个券商服务好,价格低,又能带来一些准确的投资消息指导自己获利。

因此我认为小型券商要想生存发展,就要强化自己某一方面的专业能力,比如说投资顾问这一块,假如某家小型券商的投资顾问发展得特别好,分析大盘走势和个股方面成功率明显较高,那么投资者们一定会蜂拥而至,或者是私募和基金这块,某些小型券商的白名单是很容易进的,门槛比头部券商要底,这也是一个方向。

总而言之,在目前外国券商进入中国的大背景下,头部券商其实也不好过,而小型券商,如果能发展出自己的特点,则有可能实现生存发展,不然很有可能就是被收购的命运了,不过话说回来,被收购从资本运作的角度来说也挺不错的,并入头部券商,一起做大做强。


投行夜话


强者恒强,这是金融市场颠簸不破的真理。

券商净资产大小,是衡量券商实力的重要因素,2018年第一大券商中信证券以1254.51亿元的净资产位居券商行业第一名,排名第五是广发证券净值产756.72亿元,与中信证券相差就不是一点点了。前十家券商的母公司净资产之和占46家已公布券商总和的63%,行业集中度较高。可见在券商行业市场化竞争越来越激烈下,具有规模效应的公司更具优势。

资产规模大,收入多,盈利能力高,2018年,中信证券母公司累计营业收入196.3亿元,累计净利润82.07亿元,位居券商领域双第一。

盈利多,实力强,就可以招揽更多的行业精英,金融行业既要看实力也要看人脉,行业精英人脉广,获得更多的业务,另外科创板有跟投制度小券商恐怕受制于资金,跟投缺少资金,招揽投行业务尤其是大型项目有点力不从心,大型券商没有后顾之忧,行业地位将更加稳固。 2018年券商IPO承销收入69.79亿元,有近一半的券商承销收入为零,没有IPO业务。

面对一线券商,中小券商如何突围?就成为一个大问题。

一个是走差异化发展之路,中小券商机制灵活,是一个生存的法宝,估计人才储备不足,发展之路较为艰难。

另一个就是中小券商组团抱团取暖,组成一个联合体,也就是中小券商自己进行重组,扩大市场份额,重组以后可以裁剪重组相同部门人员,降低人力成本和其他办公成本,取得市场主动权和话语权。

三是降低身段,依附于大型券商,也就是把自己卖给大型券商。今年以来已经有券商展开重组整合。

四是寻求与外资券商合作,借助外资券商资金和管理、资源、人才优势,实现质的突破,这就需要放弃控制权。


杜坤维


过去的一年,券商整体经历了一轮寒冬。中国证券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131家证券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2662.87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4.47%,为4年来新低;实现净利润666.2亿元,较2017年的1129.95亿元同比下降41.04%;年度累计亏损公司增加至25家,较上一年增加20家,占行业总数的19%(表1)。

与此同时,前十大证券公司2018年营业收入占全行业的42.14%,净利润占全行业的69%,同比增加19.5个百分点,行业集中度显著提升。

其中,投行业务收入降幅较大。数据显示,2018年全行业券商承销与保荐收入258.46亿元,同比下降32.73%,较2016年的高点更是下降了50%。财务顾问业务收入111.5亿元,同比下降11.06%,较2016年的高点下降了30%。承销保荐收入占券商总收入的9.71%,为三年来新低(表2)。

股权承销:

融资规模下滑,大型IPO项目被头部券商锁定

进一步具体拆分发行承销中权益(Equity)与债券(Debt)两个市场的表现与贡献,先来看股权市场。

可以发现,2018年上市公司通过股权融资市场募资总额为1.21万亿元,比2017年的1.7万亿元下降了约3成。市场融资规模下降,意味着承销收入与之挂钩的投行业绩总体承压。而在这一情况下,股权承销的行业集中度却在进一步提升。如果说2017年股权承销TOP10投行的市场份额提升9个点尚不足以证明头部趋势到来,2018年,这一数据再次大幅跃升8个点,TOP5的市场份额更是大幅提升10个点,足以向全市场宣告股权承销市场头部化趋势已然明朗(图1)。

在股权融资中的IPO领域,2018年A股市场共有IPO项目105家(按上市日期),比2017年的438家同比下滑76%;IPO项目整体募资1378.15亿元,同比下滑40%(表3),发行家数和融资额在近10年中分别排在倒数第三和倒数第四(表4)。

总量下滑的情况下,2018年IPO平均融资额达13.13亿元,是2017年5.25亿元的近2.5倍,仅次于2009年和2010年,在10年间排名第三(表4)。这意味着,在IPO发行数量减少的同时,2018年巨额募资项目的比重明显增加。

统计大额募资项目的主承销商可以发现,一些大额IPO项目,如工业富联、中国人保、迈瑞医疗和宁德时代等,大多被中金公司、华泰联合、中信证券等头部券商获得,在获取大项目的能力上,中小投行竞争力偏弱(表5)。

也就是说,在IPO市场整体趋紧,IPO数量大幅减少的环境下,IPO承销市场的头部效应越来越明显。这从IPO主承销收入排名靠前的机构的市场占比也可以看出来。2018年,IPO主承销收入排名前五的券商市场份额高达46.55%,前十名券商市场份额达到67.58%,这两个数据不仅都是2014年以来的最高纪录,同时还是对过去5年IPO承销市场集中度平稳走低态势的大逆转(图2)。

行业集中度在2018年陡然跃进的情况,同样发生在股票增发市场。2018年股票增发主承销收入TOP5、TOP10机构的市场份额分别为49.29%和70.2%,同比分别大增13.58%和14.2%,均为5年来最高纪录(表6)。

得益于工业富联、美凯龙等IPO项目,中金公司成为2018年IPO业务的最大赢家。数据显示,中金公司2018年参与了8个IPO项目的承销与保荐,IPO主承销收入达到7.44亿元,力压其他同行,排名券商第一位,占据IPO主承销市场13.68%的份额(表7)。如果加上增发、配股、可转债发行等在内的承销收入,则2018年中金公司主承销收入合计7.59亿元,占据10.8%的份额,仅次于华泰联合。当年承揽的项目中,工业富联IPO项目募资271.2亿元,发行费用达到4.04亿元,给中金公司带来3.4亿元承销及保荐费用。美凯龙IPO项目募资32.22亿元,为中金公司带来1.36亿元承销及保荐费用。

除此之外,2018年有8家券商的IPO主承销收入超2亿元,有16家券商IPO主承销收入超1亿元,中金公司、华泰联合、中信证券和中信建投等4家券商的IPO主承销收入均超3.5亿元。与此同时,还有59.8%的券商2018年IPO主承销收入为0,而2017年、2016年这一数字分别为42%、41%,表明越来越多的券商难以在IPO市场获取项目,再次凸显IPO承销市场头尾差距正在拉大。


水形物语ll


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目前A股市场上市的券商就是几十家,大多属于头部券商,随着A股市场的日渐成熟,尤其是科创板的推出,头部圈上的有优势显露无疑,成为了券商板块的引领者,从业绩上来看,头部券商的业务占比也非常大,可以说一举一动都左右着券商板块的局面。



那么对于一些小券商未来如何生存发展呢?不可否认,目前的局面对于未来的一些小券商发展是不利的,因为头部券商把能够做的业务都已经开展完毕了,已经占有了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留给中小券商的空间非常小,随着市场的推进,中小券商会越来越感到举步维艰。尤其是随着外资准入的放开,券商行业面临着一个非常大的行业洗牌,甚至一些头部券商都面临着生存危机。

对于所谓的中小券商来说,那简直就是一场灾难。所以未来券商的行业发展会形成大鱼吃小鱼的局面,大券商兼并小券商,头部券商占据更加明显的优势,所以对于中小券商来说,将来谈不上有什么发展,应该是被市场兼并了事,从而形成券商资源的整合,而头部线上会向业务全覆盖和行业深耕发展,形成特色券商业务。

综上,就目前发展的局面来,中小券商大部分会被淘汰和兼并,行业会有一个很大的洗牌。


小散李大鹏


目前A股市场的证券公司总计有43家,头部券商优势越来越明显,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国内的资本市场走过的道路接近30年,事实上还很年轻,对比发达国家,国内的资本市场行业集中度明显是不高的,所以,在全面开花的时代,还得各凭本事,但是头部券商的实力已经在开始显现,我们看几个重要的排名。

截止到现在,43家证券公司的总资产排名前三的分别是,中信、海通、国泰;

AB股总市值排名前三的分别是:中信证券、中信建投、华泰证券;

每股净资产排名前三的是:国泰、华泰、中信。

这么一看,中信、海通、国泰、华泰基本就是国内证券市场的头部券商了,那么按市值来说,最小市值的券商是哪家呢?锦龙、中原、华鑫。

如果未来行业集中度逐步提升,等待小券商的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兼并收购,但是还有一种方法是自救。

比方说合并,不过这并不容易,没有人或者说没有企业愿意放弃自己的主权地位,同为上市公司,又岂是容易合并的?不过话说回来,随着金融政策的陆续开放,头部券商受益自然更广,业务发展速度自然加快,当心高气傲的小券商不愿意被人兼并或者主动合并的时候,大概率就真的只有一条路,那就是等死。

这就好像现目前国内的城镇化率达到60%,未来还有增长,但更多的是集中在大型房地产企业,头部现象越来越明显,最后剩下的,只能是大型企业越走越好,小型企业逐渐销声匿迹,这是行业发展的必然现象,不需要为哪家消失的企业感到惋惜。

换言之,最后的局面一定是强者恒强……



易论招财圈


2019年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第一季度前20名券商资管月均总规模为8.3万亿元,环比下滑约4.0%,券商资管前五名市场规模开始出现下滑趋势。中信证券、华泰资管、国泰君安资管位列前三位,其中,中信证券资管月均规模继续在行业中领跑,以12,941.3亿元保持首位,华泰资管和国泰君安资管月均规模分别为8,491.1亿元7,325.3亿元。截至10月30日晚,36家A股上市券商2019年第三季度报告披露完毕。按上市券商母公司口径统计,今年第三季度,36家券商合计实现营业收入921.53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243.12亿元。分析人士指出,无论是第三季度还是前三季度,上市券商的经营业绩均称得上“亮眼”。但从净利润结构来看,行业“马太效应”越发明显,十家头部券商净利润约占比行业的四分之三。


从上文可以看出,龙头券商依旧占据着显著优势,马太效应之下,中小券商的日子越来越难过,那么小型券商未来如何实现生存发展?

提升代理买卖证券业务净收入

从目前数据来看,中信证券上半年代理买卖证券业务净收入为37.99亿元,居于首位,但较公司自身而言,却有7.62%的微降。也是34家券商中仅有的两家经纪业务收入下滑的券商之一。据了解,今年上半年,由于香港股市表现萎靡,中信证券境外经纪业务收入有所下滑,对经纪业务收入有所拖累;自从去年进行组织架构调整以来,中信证券用实际行动向财富管理转型,境内业务收入同比增加。除了中信证券和天风证券代理买卖收入同比有所下滑,其余32家券商代理买卖证券业务净收入同比全部上升,14家增幅超过20%。其中,南京证券同比增幅达到57.37%,增幅接近六成;中原证券、山西证券、西部证券、华林证券等券商经纪业务收入同比增幅超30%。



加大自营业务

今年上半年,131家券商实现证券投资收益(含公允价值变动)为620.60亿元,同比大增110.02%,占券业营收的比例达到35%。去年三季度,自营业务首次超过代理买卖证券成为营收占比第一大的业务板块,占比为27.80%,今年上半年,自营业务占营收比重进一步增加6.88个百分点。34家上市券商业绩来看,共实现501.80亿元的自营收入,同比大增116.62%,占营收比例达到33%,略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但相较去年同期的占比提升12个百分点。各家券商的情况来看,自营收入对营收的贡献也在增加。记者根据“自营收入=投资收益-对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的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来计算,34家披露半年报的上市券商中,有24家券商自营收入占营收的比重超过30%,去年同期仅有10家达到这个水平。


创新 ETF份额

据2020年1月1日数据,2019年非货币ETF的成立数量和发行份额均创历史新高,总发行份额合计达1754.36亿份。数据显示,2019年非货币ETF的成立数量达90只,创历史新高;总发行份额合计达1754.36亿份,也创下历史新高。具体看,成立份额超过100亿份的是博时央企创新驱动ETF、嘉实中证央企创新驱动ETF、海富通上证5年期地方政府债ETF,发行份额分别达到167.35亿份、132.50亿份、109.79亿份。此外,易方达中证国企一带一路ETF、富国中证国企一带一路ETF、富国中证军工龙头ETF的发行份额也分别达到83.58亿份、82.67亿份、72.02亿份。券商ETF近几个月流入比较明显,券商板块一直都是市场的风向标,市场资金更趋理性,愿意看长期的趋势。

笔者认为随着市场的推进,中小券商会越来越感到举步维艰。尤其是随着外资准入的放开,券商行业面临着一个非常大的行业洗牌,甚至一些头部券商都面临着生存危机。所以对于中小券商来说,将来谈不上有什么发展,应该是被市场兼并了事,从而形成券商资源的整合,而头部线上会向业务全覆盖和行业深耕发展,形成特色券商业务。


欢迎大家一起讨论这个问题,基层财政所工作人员甲,很高兴和大家交流财经知识,不足之处,敬请指正,文章仅供参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