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淮安以数字命名的历史遗迹


淮安以数字命名的历史遗迹

淮安有个关于以数字命名的寺庙、街巷、古桥、会馆的顺口溜:“一、一人巷;二、二帝阁;三、三皇庙;四、四公祠;五、五神庙;六、六合桥;七、七星楼;八、八字桥;九、九坂桥;十、十王堂。先洗澡,后乘凉,里面还有十八个大姑娘。”至今淮安当地九旬以上的老人对此顺口溜还记忆犹新。
  一人巷
  此巷位于淮安府衙西路军粮监捕通判公署西边。南北走向,宽窄仅容一人通过,一人巷因此得名。
  二帝阁
  二帝阁在河下,供文武二帝。阁南为粉章巷,北为仓桥,东入新城西门,西去相家湾。初建自明代,跨民房而上,辉煌壮丽。似塔似亭,内供文武二帝,中有魁星,两旁栏杆。四围隔扇明瓦,前以明瓦为蓬。
  清嘉庆间,地方绅董吴少卿募修一次。布业周长庆又修一次。道光间,杨得村学博募修一次。二、五两月值文武帝诞辰,杨学博约谷君廷芳、吴君永孝等暨其醵金,备牲礼祀之,张灯结彩。
  咸丰庚申皖犯河下,阁毁火。阁内当年有两副楹联曰:“二帝位尊崇,胜迹千秋垂后世。四方瞻倚阁,续修两次继前人。”;“福地竞重新,仰瞻高阁凌空,二帝威灵垂万载;长淮推胜境,共祝文光普照,四方安乐庆千秋。”


  二帝祠
  二帝祠位于淮安城西南隅蒲葭巷月湖内,曲径通幽,水石映带,环境优美。
  该祠始建于明代崇祯年间。时“邑令黄文焕建书院,与士子讲学,其中内有二帝祠”,祀文武二帝(即文昌帝君和关圣帝君)。清“康熙漕督施世纶重修”。 见淮人曹镳《信今录》。
  据周来成回忆,咸丰以来二帝祠历任道长为:晴岚道长、潘道长、梁道士、周还须(周来成的祖父。交友极广,会演武昆。现代中国著名古琴演奏家夏一峰是其得意弟子)、唐崇修、周崇智、周明成(91岁,龙门派第20代传人)。
  二帝祠址东西宽约十六丈、南北长约二十二丈,占地面积约六亩,共有房屋五十七间,为淮安游览胜地之一。
  清顺治间诸生戴时遴的《万柳池晚眺》写出了二帝祠周围的优美环境,诗曰:“白苹秋水近柴荆,薄暮间穿柳岸行。雉堞烟中过帆影,仙楼云外落棋声。人归远浦传菱唱,鱼跳清波引钓情。如此风光堪寄傲,何缘愁恨似虞卿。”又如清道光诗人宿迁陈瑞芝《淮阴二帝祠题壁》刻画了二帝祠的迷人景色。“半为城市半汀洲,芦荻萧萧引兴幽。一径蘅芜通上院,数重楼阁占中流。窗开云影来鸿雁。檐压波痕起白鸥。到此尘心清似洗,诗情画意足千秋。”

  二衙巷
  二衙巷,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小巷子。此巷因江宁织造曹家后裔和清末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杨士骧居住在此而得名,曹杨两家即两个衙。
  双副衙   双副衙,原在淮安西长街都土地祠北,为总漕部院军门两个副将办公场所。
  三官殿
  三官殿,在淮安河下茶巷,唐贞观建。明万历间,兵毁重建。又有井凡七,在大殿神坐下尤甘美。观宇高深宏敞,梁栋皆楠木。
  后殿祀天官、地官、水官。三官丈六金身,手执碧玉圭,中悬温石琉璃灯,长丈余,炉台、花瓶五事铜质,细而青绿浴流,系明嘉靖间置。前廊宽一丈五六尺,明时毁于火,嗣修复。中殿祀雷神,规制次之。前殿祀真武,规制又次之。迤东三义阁、财喜殿、财神殿、大王殿、文昌楼;迤西痘神殿、关帝殿、火星殿、斗姥楼。前门祀灵官。
  清嘉庆间,刘德顺修一次;道光间徐竹溪孝廉修一次。咸丰十年,捻逆犯河下,取观中窗格之属,堆积后殿,纵火焚之,旁及文昌楼、斗姥楼,皆成灰烬。越年,胡容本达令以淮所屋料重建后殿,规模远不逮矣。文昌楼改建平屋,曰文昌宫。其地旧称七泉山,相传有井七。门外一;后殿廊左右各一;三官座下各一;天炉下一;现惟门外一井,人常汲饮。殿廊东,一井显然可见,西侧仅存石栏。胡大令兴复时,求座下三井,数仞而不及泉,遂不复问炉下之井。以上见淮人王光伯《淮安河下志?卷四?祠宇》。

  三贤祠
  在府上坂。祀韩信、徐节孝、赵康州三像。旧有孔节祠,门在南十步,有门坊祀孔椿,妻谢氏;明初人,后并入三贤祠;见淮人曹镳《信今录?卷九?香火志》。
  三皇庙
  俗呼“药王庙”,在淮安淮城小鱼市口西,祀太昊伏羲氏、炎帝神农氏、黄帝有熊氏。中左两位赤身,肩腰披带树叶,右位冠冕。据云,明弘治年建。见淮人曹镳《淮城信今录?卷九?香火志》。内有灵飞阁,为晚清总兵陈国瑞题匾,与月湖飞来阁,勺湖大悲阁并称为淮安城西三大阁。
  三思桥
  在漕院谯楼前。又叫谯楼桥、站秤桥。见乾隆《山阳县志.桥》。之所以取名三思桥,意在三思而后行。因为当时过了三思桥,就是淮安府城的官衙所在区域,只能想着说,不能瞎说,不然会有杀身之祸。
  三界寺
  三界寺,在城东南隅。乾隆二十余年,聚公(即闻思寺住持释聚用)之徒碧住持重新振起。此寺戒律森严,人所推重。内有前督抚吴公惟华像,考此寺,本为仰止书院,其中有督抚名臣祠,明末俱废。顺治初年,吴公在其地建寺,俾僧主之,故有像祀。见淮人曹镳《信今录.香火志》。

  仰止书院,在郡城东南隅督府名臣祠内。正德十一年,提学御史张鳌山、知府薛斌建。正堂五间,厢房东西各五间,厨房三间,内外门二座。见正德《淮安府志?卷之七?学校》。
  寺名取“三界”,通常指众生所居之欲界、色界、无色界。此乃迷妄之有情,在生灭变化中流转;又称作三有生死,或单称三有。因三界迷苦如大海之无边际,故又称苦界、苦海。
  三仙楼
  三仙楼在淮安天后宫后,祀汉钟离、吕纯阳、铁拐李三仙。风景可观,其左有黄祖殿,门向东,不知是何神,殿内有鲁班像,群木工奉之,赛会于此。见万历《淮安府志?卷六?寺观》。
  三槐台   在淮安府署余乐园后,不知创自何人。明天启中,郡守许令典有咏三槐台诗。见乾隆《淮安府志?古迹》。
  三槐台,前有双铜柱,皆有铭,明代铸,以镇淮。郡守许令典有咏三槐台诗。见乾隆《山阳县志?卷十七?古迹》。
  乾隆《山阳县志?卷十六?诗赋上?铜柱咏》云:“双立金茎岁月多,标云插汉自嵯峨。即非承湾擎仙掌。岂是分茅继伏波,日暇盘桓(桓,古代立在驿站、官署等建筑物旁作为标志的木柱。)柳寄兴。酒澜徒倚亦高歌。昔人应为冯夷镇,永奠坤宁控大河。”今三槐台,已恢复旧貌,在淮安府衙青玉堂后。

  四公祠   四公祠,在淮安城西奎文书院内,供奉淮安知府陶易、宫懋弼、恒廉、顾思尧四位知府。见《同治重修山阳县志?卷八-书院》。
  四明会馆
  四明会馆,位于淮安河下湖嘴大街程宅。它是以地域命名的,比之别处,多了几分兼容并蓄的雅量,添了几丝旖旎的遐想。
  四明会馆,取决于“四明”二字,即源于今宁波市西部的余姚县西南和奉化的大俞山,因其山顶有个“四窗岩”,四面如窗,大有一峰独秀,四面皆名之感。四明会馆,由清代浙江商人建造。主体结构尚存,坐北朝南,现房屋为居民张姓居住。
  五神庙
  在大圣桥西。靠近淮安府山阳县协镇署。传云:建自唐贞观元年。庙宇建筑辉煌壮丽。正殿内供五种神,即金、木、水、火、土神,以保佑地方老百姓平平安安,风调雨顺。过去每年清明、七月半、十月朝三个冥节出城隍会,河北县城隍、淮城府城隍神像都要到五神庙里歇歇脚。最后一位和尚姓周。
  六合桥
  在淮安城隍庙巷,府城隍庙西。取名六合,寓意“吉祥、如意、致和”。以祁镇一方风水,庇国泰民安、得太平和天地四方之意。桥南有青龙桥、白虎桥、仓桥、真武桥至巽关秀水。经民房暗沟,汇入西水关,出夹城与城外罗柳河水合注涧市二河。
  七星楼
  七星楼,在淮安东门大街淮扬道署后,大楼上下各七间。署在明为督漕总兵官宅。明万历间,裁总兵官,以其宅为道署。署后旧有七星楼,上列宿水星以压淮地水灾。楼久废,康熙甲子,淮扬道副使高成美重建。(见乾隆《淮安府志-公署》。)
  八蜡庙   在淮安城东门外护城河边。明万历43年,淮安知府詹士龙,因每岁十二月上戊日官祭扰民,请捐总府租地,设处公费,建堂三间,曰“同春轩”;东西配房,过亭曰“营室”。前后两壁绘四时农作,以示农人安置芒神。壬午年淮扬道王重添建八蜡庙,以祀先蔷、司蔷、先农、邮农、啜猫、虎坊、水庸、昆虫之神。(乾隆《山阳县志?卷五?坛庙》)
  八字桥
  八字桥,在治西北;二桥分跨市河。一南北行;一东西行;南桥为宋之州桥,此桥曰宜民,以形如八字,故名。宋史,李奎传,全兄福杀置制使姚仲,幕客杜来于八字桥,即此。见乾隆《山阳县志.卷之四.桥》。

  九坂桥
  九坂桥,在淮安淮城兴文街与西长街交界处。当年西靠三部分司会集之所,今为漕运军门左营守备署。见乾隆《山阳县志-公署》。
  此桥地名犹存,取九的用意是,九为吉祥,长久之意。
  九狮园
  九狮园为汪垂裕质库后园也,在河下杨天爵巷。岩壑玲珑,中有九孔。相传为李笠翁手点缀,敞厅数楹,假山曲折,池小水深,树木幽秀,山巅一亭。
  十王堂
  十王堂,又为地藏寺。在淮安大圣桥西,唐咸平十五年僧圆广建。顺治二年,漕运军门中营副将署驻扎十王堂。见乾隆《淮安府志?卷二十六?坛庙》。
  一殿,即秦广王,二月初一日诞辰,专司人间夭寿生死,统管幽冥吉凶、善人寿终,接引超升;二殿,即楚江王,三月初一日诞辰,司掌活大地狱,又名剥衣亭寒冰地狱。三殿,宋帝王,二月初八诞辰,司掌黑绳大地狱,另设十六小狱。四殿,五官王,二月十八日诞辰,司掌合大地狱,又名剥剹血池地狱,另设十六小地狱。五殿,阎罗天子,正月初八日诞辰,前本居第一殿,因怜屈死,屡放还阳伸雪,降调此殿。六殿,六城王,三月初八日诞辰,司掌大叫唤大地狱,及枉死城,另设十六小狱。七殿,泰山王,三月二十七日诞辰,司掌热恼地狱,又名碓磨肉酱地狱,另设十六小狱。八殿,都市王,四月初一日诞辰,司掌大热大恼大地狱,又名恼闷锅地狱,另设十六小狱。凡在世不孝,使父母翁姑愁闷烦恼者,掷入此狱。再交各小狱加刑,受尽痛苦,解交第十殿,改头换面,永为畜类。九殿,平等王,四月初八日诞辰,司掌丰都城铁网阿鼻地狱,另设十六小狱。凡阳世杀人放火、斩绞正法者,解到本殿,用空心铜桩,链其手足相抱,煽火焚烧,烫烬心肝,随发阿鼻地狱受刑。直到被害者个个投生,方准提出,解交第十殿发生六道(天道、人道、地道、阿修罗道、地狱道、畜生道)。十殿,转轮王,四月十七日诞辰,专司各殿解到鬼魂,分别善恶,核定等级,发四大部州投生。男女寿夭,富贵贫贱,逐名详细开载,每月汇知第一殿注册。凡有作孽极恶之鬼,着令更变卵胎湿化,朝生暮死,罪满之后,再复人生,投胎蛮夷之地。凡发往投生者,先令押交孟婆神,酴忘台下,灌饮迷汤,使忘前生之事。

  二十二研斋   二十二研斋,在河下柳家巷,清末王太史读书处,即程氏寓庐(寓园)故址。住屋三进,为程君茀庭百俸旧居。王太史购得此宅,园中亭榭已堙,惟假山荷池尚存。宅南及西一带,地广数亩,今之大门,即昔之后门(枚公河从门前流过。)也。
  太史读书中进,辟一所,题其名曰“研诒斋”,后又搜集研石珍藏之,得二十有二。又辟一所,题其名曰“二十二研斋”,篆额皆为钱塘重大令所篆。
  王太史,名鸿翔(淮安名士郝楚白的亲大姑父。);善书工画,骈文及诗,丹徒籍,癸卯进士,选庶吉士,特旨授编修。辛亥革命后,杜门隐居,以书画诗词自娱。其子,王光伯,恂谨谦和,是佳子弟。光伯著有《淮安河下志》,继固穷愁而亡,悲夫!其女环芬(河下人称为王大姑奶。),字净莲,亦能诗词。
  百子堂   原在淮安双刀刘巷南头,道教宫观。百子堂正殿内有副对联曰“放宽心,莫愁无子。行好事,自有佳儿。”善男信女到此叩头后,在其牌位下的小孔中,伸手摸鞋,预兆有子降临。
  千佛寺

  在淮安郡城西北隅,距龙兴万寿禅寺西南。明洪武初,僧觉信重建;永乐14年,僧道真重修。其建史无可考,旧名崇恩千佛寺,俗呼千佛寺。门外有桥,榜曰文通。正殿佛像极多,楹角之间位置无隙地,大小悬殊,而庄严一致。千佛之名,由来矣。正殿东有文会堂,堂东有小阁,名奎照阁。西别构小殿,以祀王祖。王祖殿,同治中,邑人韦城(字春圃,监生。)倡建;光绪中成子鉴(字晓芙,例选训导。)复修之。右倚城垣,后浸郭家池(勺湖),风景绝胜。见淮人段笏林《楚台见闻录》。淮人丁恩诰有《游千佛寺》、《千佛寺小坐归》、《晚过千佛寺》、《过千佛寺》等诗篇赞美淮安城西千佛寺的优美风景。
  千户所   即元淮安路千户所,管军七百之上。千户一员,从四品,金牌;副千户一员,正五品,金牌。(见《元史》)
  万寿宫
  万寿宫在西长街节孝总祠北,鹤步桥西(见光绪34年《淮安城市图》)。当年建筑规模宏伟,殿阁巍峨。其正殿有两副楹联。第一副曰:“八十君王,处处十八公道旁祝寿;九重天子,年年九日塞外称觞。”第二副曰:“皇图四万余,从古以来,未闻一朝一统四万里;圣寿五十载,自今而居,仍有九千九百五十年。”第一副楹联讲,乾隆帝八十岁时,处处松树为其祝寿,每年重阳都到塞外承德饮酒庆祝。第二副楹联讲,清朝地域广大,共有四万余图,皇帝才五十岁,还要活九千九百五十岁。这两副楹联作者是乾隆朝的大学士、大才子,《四库全书》总篆纪晓岚。当年宫内正中神台上还供奉有金丝楠木质地的“当今皇帝万岁万岁万万岁”的牌位。

  万户府
  即元淮安路万户府,管军七千之上。万户一员,正三品,虎符;副万户一员,从三品,虎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