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为什么蜀国不能先取东吴?看《三国演义》刘备就是功亏一篑?

漆沮古河


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消灭了其它各路诸侯,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蜀国为什么不能先取东吴呢?

从战略上,吴蜀应该结成联盟,绝不能互相攻伐。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友弱胜强,鱼不脱于渊,邦利器不可以示人。就讲明白了这个道理,弱小的一方,只能团结起来,抱团取暖,才能保存自己。袁绍为什么失败了,因为格局太小,缺乏大局观,连自己的兄弟都不能团结起来,他的几个儿子也是尔虞我诈,互相图谋,这就是自取灭亡之道。所以,战略观念很重要。

在战略上,孙权比刘备更富有心计。荆州是东吴的门户,不拿下来,如同头上悬着一把刀,是腹心之患。怎么办呢?趁着关羽攻取襄阳的时候,兵不血刃,夺取荆州,并严明军纪,加强政治攻势,大力收买民心,很快瓦解了关羽的力量,稳定了局势。他为了嫁祸曹魏,把关羽的人头送给曹操,但曹操并没有上当,采取厚葬的办法,化解了这一招。

当刘备率领大军气势汹汹来复仇的时候,孙权又表现出了很强的大局观,马上派人向曹魏称臣,措辞谦卑,结以珠宝美玉。因为局势很明显,是吴国的生死存亡的危机时刻。

魏国的大夫,著名的战略家刘晔就向曹丕献言,蜀吴是撮尔小国,自相攻伐,是天亡之时,蜀攻其外,我攻其内,可一举而定吴国,然后在趁势灭蜀,这是孙权最担心的。可惜曹丕没有采纳这一建议。

再来分析蜀国,刘备的夷陵之战只是取得了初期的胜利,但很快进入相持阶段,称不上功亏一篑。两军相持七八个月,刘备亲自率领陆军,在丛林茂密处,扎下四十于营与吴对峙。而派黄权率水军驻扎江北防备曹魏。给了陆逊以可乘之机。

结束语:吴国很幸运,刘备没有用水军截断其后路,吴军无退路,军队会震恐,后果会不堪设想。这是陆逊最怕的。而曹丕未采纳刘晔的建议,也让吴国度过危机。刘备集团先失于关羽,再失于刘备,都犯了急躁冒进的毛病,如果他们采取守势,修明政治,怎么会造成益州疲弊的局面。吴蜀两个国家,实力相当,所以,不能象朱元璋那样,先统一南方。

读《三国演义》,常常让我们看到现在的形势,采用灵活的政策策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埋头苦干,努力提高科技,军事势力才是硬道理。


江湖夜雨92


我的观点是,刘备要统一天下,必将先占领东吴!刘备的战略方针没有任何错误!只是时机拿捏的不太到位,有点急功近利!再加上东吴名将陆逊智勇双全!所以蜀国失败!

我的个人观点是刘备,征东吴的时机不到位,首先,当张飞前往汉中见刘备之时!刘备首先应当以婉转的方式告知张飞,并且把张飞暂时留在身边!这样则张飞不会死!因为以张飞的性格必然会做出出格的事情!而刘备是张飞的大哥,他不会不明白这一点!委婉的方式,可以用假装关羽托梦告知刘备!用这样的方式宽慰张飞,然后和诸葛亮等文臣武将统一战略思想!这样可以君臣上下一心!诸葛亮随军也可避免火烧连营之败!做好军事准备!例如钱粮军马!首先蚕食荆州作为军事前沿阵地!后逐步向东吴压榨!打压!索取地盘!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刚开始攻打吴国,吴国国内已经产生分歧!有部分人已经愿意将荆州归还于刘备,并且还愿意割地已换取和平!

然后再拿下东吴之后,军队和曹魏形成南北对立之势!而后可以,东西两路同时出兵攻打魏国,这样刘皇叔也可以统一天下!而不会存在于瞻前顾后,所以刘皇叔的战略思维没有任何错误!只是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偏差!

以上均为个人观点https://m.toutiaoimg.com/group/6799549203040174600/?app=news_article×tamp=1583379162&group_id=6799549203040174600


小鸡观影


中国历史上之所以能够在汉末出现三国鼎立的局面,与当时的几个关键人物是分不开的。他们虽然不具备当权者的地位,但是,他们对当权者关于局势走向的决定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他们至少代表了当时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要求!而获得了主流民意支持。

最具代表性的几个人,赵云、诸葛、鲁肃、陆逊、诸葛瑾……

赵云说::“国贼是曹操,并不是孙权,灭了曹魏之后,东吴孙权自然会臣服。虽然曹操已经去世,但其子曹丕篡夺皇位,引起公愤,应该利用此民愤,先攻占关中,占据黄河、渭水上游以讨伐逆贼,那么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该放置曹魏,反而先打东吴。而且与东吴的战争一旦开始,就不易停止了,伐吴并非上策。”

诸葛说:“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三世了,地势险要,民众归附,又任用了有才能的人,孙权这方面只可以把他作为外援,但是不可谋取他。”

鲁肃认为:后备诣京见权,求都督荆州,惟肃劝权借之,共拒曹公。曹公闻权以土地业备,方作书,落笔於地。不仅如此!鲁肃与他的同事们对此也进行了针锋相对地斗争:

《汉晋春秋》:吕范劝留备,肃曰:“不可。将军虽神武命世,然曹公威力实重,初临荆州,恩信未洽,宜以借备,使抚安之。多操之敌,而自为树党,计之上也。”权即从之。

“如果把荆州借给刘备,让他去安抚百姓,实是上策。因为这样一来,曹操多了一个敌人,我们多了一个朋友。”鲁肃的作用可以说是“举足轻重”了!!!

陆逊在夷陵之战击败刘备后,答刘备的挑战来信时,逊答曰:“但恐军新破,创痍未复,始求通亲,且当自补,未暇穷兵耳。若不惟算,欲复以倾覆之余,远送以来者,无所逃命。”“恐怕旧伤未愈没有时间兴兵吧。你应该跟我们的君主通好才对,如果不听我的劝告再率大军前来,这次我不会让一个人存活性命。”

在此之前,还有一个人也奉劝过刘备不要做小人之事:诸葛瑾给刘备写信道:“陛下老远来至白帝,恐怕是因为吴王侵取荆州,危害关羽,怨念颇深。不应该讲和,您这是小人物之心,不肯着眼于大处。我试着为陛下论其轻重和其大小。陛下若抑威损忿,可以马上决定下来,不用再咨询各位将领。陛下和关羽之亲密和诸汉先帝如何相比?荆州大小与海内各州又如何相比?这些仇恨,谁当先后?如果仔细思考,不是很简单的事吗。”

反其道而行之,必然自取灭亡!因此,我们才把这些人称为有识之士。历史的发展也印证了他们的观念的正确性:

刘备赤壁挫曹,是因为孙权的第一次合肥之战;刘备征讨益州的成功,曹操没有“得陇望蜀”的重要原因是孙权的第二次合肥之战。刘备、孙权之间相濡以沫,荣辱与共的盟友关系,才是中国历史上能够出现三国鼎立局面的决定因素。


中行偃1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三国演义》当中,刘备在讨伐东吴时,经历了火烧连营的大败之后死在白帝城,从当时三国的局面分析,东吴只能联,不能伐,刘备在决定要讨伐东吴时诸葛亮是不赞成的,因此讨伐东吴刘备没有带诸葛亮,而赵云也是劝谏,国贼是曹魏,并非东吴,可惜刘备根本听不见进去,恰巧张飞过来哭闹,并抱怨刘备不为关羽报仇,此时刘备不顾一切决定讨伐东吴,紧接着张飞也被杀害,凶手直奔东吴,刘备更加认识到必须要讨伐东吴。讨打东吴时他的五虎上将只剩下马超和赵云,赵云是持反对意见的,而马超又是降将,怕是靠不住,魏延还要留守预防曹魏,诸葛亮也要留守成都,所以刘备出征之时,身边没有文臣武将,只好他自己上,而他自己绝非陆逊的对手,“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蜀国开始衰败,一场大火,刘备彻底失败,天时地利人和他都没有占据,因此,刘备在那个时期伐吴是个错误的决定,注定要功亏一篑。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你。






小龙女影视记


其实,原因不在于蜀汉能不能先取东吴还是先取曹魏,而是蜀汉的实力并不是最强的那一方。赤壁之战后,孙刘联军大败曹军,曹操移师北方,连江陵都被周瑜夺去,最后留了曹仁守襄阳。刘备在瓜分荆州时占了不少便宜,而后西进益州,北取汉中,终成一方霸主。

但曹孙刘三家中,曹魏的实力依旧还是最为强大的那一方。曹操本人就是一等一的高手,曹操的儿子还是个顶个的强。而蜀汉与东吴的实力不分伯仲。况且更为重要的是,荆州已丢失。

刘备攻打荆州的关键原因不在于演义中所说的要为关羽报仇云云,实际是荆州的丢失使得刘备集团的军事战略《隆中对》难以执行下去。《隆中对》中讲得很明确: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因为荆州的丢失,蜀汉要一统天下的用兵通道只剩北方这一条通道,而北方直接面对的就是曹魏,曹魏岂是速亡之国。因此,从刘备的角度来讲,挑柿子拣软的捏。孙吴实力不如曹魏,且还抢了刘备的荆州,当然要打一下。时赵云劝刘备国贼是曹魏而非孙吴,但刘备不听。且此时,刘备最为信任的谋臣之一法正已死,刘备与诸葛亮之间其实已有罅隙,则再也没人可以劝住刘备了。

因此,以蜀汉的实力,并非可以先攻打谁这一说,而是应该先养精蓄锐,充实自我,以待天下之变。


三国史话曾得不错


其实,刘备做梦都想吞了东吴…

想当年,他流离失所,走投无路。以借的名义巧夺了人家的荆州,就无论如何再不愿归还了。那个吃相不是也很难看吗?

他也想先取了东吴,然后再去北伐灭曹。他有那个实力吗?诸葛亮未出茅籚,就已经推知将会三分天下。曹操占据了整个中原地区及北方,江东九郡一十八州本来就属东吴所有,而刘备们要想生存,只有远征西川,割据汉中。凭险而固守…

"曹孟德在许昌带大兵八十三万…",

而蜀国东吴的力量太小,根本无法与之抗衡。蜀国当年的国策,只能是联吴抗曹。否则将唇亡而齿寒。倘若两国自相残杀,其结果必然是鹤蚌相争,渔人而得利…

后来刘备在汉中休养生息,又做了几天的小皇帝,就忘记了刘吴联盟的重要牲。关羽张飞更是从不把"江东鼠辈"放在眼里,极尽轻蔑侮辱之能事,终至自图恶果…

刘备也不听诸葛亮劝阻,自持兵多将广兵强马壮,值国家大局而不顾。舍大义取小义,为了个结义的名声,就冒然出兵攻打东吴。终因技不如人,被火烧连营,落得个命丧白帝城…,后来孙吴联盟破灭,被魏国各个击破,至国破家亡,三国归晋…

刘备借着寻仇而取东吴,并非寻常意义上的功亏一篑,而是犯了战略性的错误。


邀你看夕阳


联吴抗曹是蜀国和吴国都认可的一个策略,根据当时的局势来看:魏国占领着人口最多中原地区,从粮食产量和人口数量上完全压制蜀国和吴国。联吴抗曹的战略,并不是说联合吴国就一定能抵挡住魏国的进攻,而是采用类似于扰乱敌军后方的方式,牵制住魏国,让魏国无论进攻哪一个都面临后方被侵袭的危险,无法达到战争利益的最大化。

关羽大意失荆州之后,三国之间的关系不仅是版图上的变化。巴蜀之地虽然被称为“天府之国”并不是因为有多富饶,而是因为易守难攻,是个偏安一隅的好地方。蜀国主要依赖成都平原产粮,人口的繁衍需要粮食,荆州是除了中原以外最富饶的地方,粮食产能超级大。荆州粮食多,自然人口繁衍就快,然而关羽虽是统兵大将,但是蜀国也不会放任他的兵力越来越多的。很显然,粮食和士兵都要输送到后方进行储备。荆州的丢失,造成蜀国粮食产能大幅缩水,很有可能造成蜀国每年产出的粮食,不够养活现有军队数量的情况。放任这种情况发展下去,人口会大量逃离蜀国,到时蜀国战斗力直线下降,魏国和吴国极有可能联手瓜分蜀国,更别谈联吴抗曹了。

所以刘备必须主动出击,拼尽全力夺回荆州,在魏国和吴国联手瓜分蜀国的形势变为主流之前,稳住版图局势。所以,《三国演义》中刘备为关羽报仇,出动七十万大军进攻吴国,现实原因就是要夺回荆州,稳住局势。

联吴抗曹的策略绝对是当时政治智慧的经典,使得人口总和相加起来还没有魏国多的蜀国和吴国有抗衡的能力。然而,堡垒往往被从内部攻破,荆州争夺战彻底改变了当时的局势,蜀国和吴国注定走向覆灭的归宿。








嘿丝朵瑞


无论是谁都没有事先预知历史的能力,刘备是对自己有信心才会出征东吴不带上诸葛亮,也是为了向天下人证明离开了诸葛亮,刘备还是那个战无不胜的刘皇叔!所以刘备不需要带诸葛亮。而诸葛亮呢?也不是说一定就认为刘备不能打胜仗,再加上事已至此刘备伐吴心意已决,只能尽自己臣子的本分全力巩固好刘备的大后方。



那么,诸葛亮为什么不跟刘备一条心灭了东吴再灭曹魏一统天下呢?这其实是一个大战略的问题,有几个原因注定了蜀国的首要敌人是曹魏而不是东吴!

其一,曹强孙刘弱的三国关系注定了魏国不可能让蜀国轻轻松松的去灭了东吴而无动于衷。

三国的强弱关系决定了只有一方强大到足以抗衡另外两方共同联合的力量的时候,这个平衡才会被打破,才可能实现天下一统。当时曹强孙刘弱的环境下,孙刘为了生存就一定要联合起来共同对付曹魏。所以对于曹魏来说肯定希望孙刘打起来坐收渔翁之利,在孙刘两方夷陵之战打得火热的时候曹魏也已经发兵到东吴边境随时准备看哪一方胜利就打哪一方,乘机一统天下。夷陵之战后陆逊也不敢大举追击刘备,怕曹魏背后捅刀子,于是停止追击,这样才没让曹魏得逞,几十万大军无功而返。


《三国志》:又备既住白帝,徐盛、潘璋、宋谦等各竞表言备必可禽,乞复攻之。权以问逊,逊与朱然、骆统以为曹丕大合士众,外讬助国讨备,内实有奸心,谨决计辄还。无几,魏军果出,三方受敌也。

其二,东吴国力并不比蜀国弱,东吴内地水网密布,东吴水军更是名扬天下,早在赤壁之战之时就打得曹军灰飞烟灭。

东吴地处东南沿海,南方最发达的城市都被东吴占领了,江南鱼米之乡的地理位置大大提升了东吴的经济国力,所以三国中属东吴最为富有。而东吴最负盛名的东吴海军更是名扬天下,所以即使刘备打到东吴的腹地也会被东吴的强大海军所阻挡,不能速战速决的话刘备面临着曹魏东吴的夹击可能非常大,所以东征东吴是最不明智的行为。



其三,攻打东吴名不正言不顺,出师无名。

天下人都知道荆州是孙权借给刘备的蜀汉的,当初刘备无立足之地的时候东吴出兵攻打曹军占领的荆州,是诸葛亮使用计谋从东吴的嘴中夺下了荆州这块肥肉。可能刘备也觉得自己是胜之不武,于是答应借荆州。而此时荆州久久不还不说还要发兵攻打自己的恩人,在天下人面前以仁义之师自居的刘皇叔情何以堪?再说了窃国贼曹魏正挟持皇帝号令天下,你这个皇叔不兴师讨伐曹賊你来打对自己有恩的东吴?实在说不过去的!在注重仁义礼智信的社会背景下攻打东吴就是不义之师,不会得到天下人的支持。

总结: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抛下曹魏而去攻打东吴对于刘备的蜀汉政权来说都无异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费力不讨好不说可能还要把蜀汉的家底给丢掉。


竹林论风月


《三国演义》里是褒扬蜀国,贬低魏国的;

魏蜀吴三国中蜀国是实力最弱的。

魏国“接管”汉献帝的国字号企业当然实力、人力是最强的;加上曹操的唯才是举、上下齐心,国力很快发展到最强;吴国也是孙氏家族自己打出的天下人心齐、自然资源得天独厚,并且吴国的政界抱着不主动进攻,只求自保的方针,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都是以少胜多的经典防御战,不劳师动众去进攻别人,别人来犯便以少胜多,歼灭强敌;只有蜀国,拿着“皇室”刘姓做文章,打着恢复汉室的幌子,用刘、关、张的“义字为行动感召力要搞一个国家出来,北方长年要伐魏,南方”借“了东吴的荆州不还,还总想打东吴的主意,东吴对蜀一心向好,把公主嫁给刘备,想吴蜀同盟,可惜刘备有自己的国王梦......

称帝之后的刘备,不再听从诸葛亮的正确方针,开始自做主张。为了为关羽报仇,在张飞的怂恿下,完全不考虑实际情况,不听诸葛的劝阻发兵东吴,《三国志·法正传》,夷陵、猇亭之战以后,诸葛亮曾今说了这样一句话:“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意思就是说法正如果当时还活着的话,就会阻止我们的皇帝陛下,不让他去发动这场错误的战争。

刘备一生自己没有军事才能,没有自己打过胜仗,却要带70万大军千里条条去讨伐东吴,才落得全军覆没败走白帝城,最后病死于此。

还有一点,三国时是家天下,曹操有几个历史上响当当的儿子,刘备却只有一个扶不起的阿斗,导致蜀国从国家到皇室没有能人接班。

所以刘备对东吴的战争从战略上正义性不强、战术上指挥不当、再碰到东吴这样人才济济的集团,败是在发动战争之前诸葛亮已经料到的。


鹏学天下


吴蜀联合是战略方针,不能轻动。

纵观三国,只有曹操野心,雄心,胸怀,更重要的是势力比刘备,孙权大的多,这点刘备,孙权心知肚明,也只有蜀吴联合才能与其抗衡。

从天时地利人合来讲,如果与吴国火拼,定会两败俱伤,便宜国贼曹魏,此为天时。

蜀国虽有水军但与陆逊统领的水军完全不在一个层次,这是地利。

重臣都愿为汉臣,为朝廷效力,不愿为刘备自己的私情买单,此为人合。

并不是不能攻吴,时机不对,刘备不听诸葛亮的话,一意孤行。

最后为什么不能攻打东吴,经济实力不行,诸葛亮一直攻打曹魏就是这样,不给他喘息发展的机会,尽量保持三国鼎立的局面,让三个国家的经济差的不是太悬殊,曹魏占地面积大,一旦发展起来,其他两家就危险了,但是,诸葛亮不断北伐,致使魏蜀两国民生凋敝,便宜了东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