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有可行性嗎,只用精兵五千,諸葛亮為何不同意?

震禮


子午谷奇謀有可行性,不過成功幾率小到可以忽略不計。



所謂的子午谷奇謀是指趁曹魏不備,蜀漢軍從子午谷奇襲長安,從而一戰克長安。然後蜀漢軍再利用潼關天險攔住從洛陽增援的魏軍,以關門打狗之勢消滅魏軍在雍涼的地方部隊,一舉奪取曹魏西北的戰略。



這個戰略從理論上來說,是有可行性的。因為自從劉備死後,諸葛亮在蜀地整整憋了五年沒打仗,而在此期間,曹魏和東吳打了兩次滅國級大戰,魏軍的主力都在東線,西線防禦蜀漢軍的兵力並不多,而且防禦心態還很懈怠,想不到蜀漢會突然襲擊。

但是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其可行性也就僅此而已了。因為魏延偷襲的幾個致勝因素,都過於理想化。

首先,從子午谷出秦嶺,速度一定要快,在魏軍沒發現之前就要突出去,否則會被魏軍包餃子。

但是子午谷很難走,魏延認為十天可從子午谷抵達長安,這過於理想化。

咱遠的不說,就說西安事變時,當時王耀武率51師在漢中駐訓。他當時就想走子午谷突襲西安,解救蔣委員長。但中央軍走了三四天,最後放棄了。原因就是太難走。

當然,不是說魏延就一定不能在十天之內走出去。只是說,魏延的想法太理想化。如果魏軍派幾個斥候巡邏,發現了蜀漢軍,魏延就前功盡棄了。

第二,夏侯楙必須要不戰而逃,蜀漢軍要第一時間迅速攻克長安。

這一點也很理想化,假如夏侯懋不逃呢?魏延豈不是進退不得了?

當然,也不是說夏侯懋就不會逃,陸遜偷襲荊州,糜芳、傅士仁也投降了,這說明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

但還是那個問題,把成功希望交給對方來掌控,這過於理想化了。

第三,諸葛亮大軍按期出與魏延會師,並能在潼關抵擋住東線魏軍的進攻。

這一點跟前兩點一樣,也是很理想化。其理想之處就在於——以為拿下潼關,就一定能攔住魏軍的增援。

眾所周知,潼關是天險,是扼守關中平原的門戶。可是,魏軍如果要攻關中,其實是可以繞過潼關的。


歷史上,從山西到陝西,有龍門、蒲津、龍門三個渡口可以渡過黃河。其它歷史階段繞過潼關的例子就不說了,就說三國時期,就有成功案例。

建安十六年(211年),馬超與曹操會戰於潼關,徐晃趁馬超不備,就從蒲津渡口悄悄渡過了黃河,繞到了馬超身後,會合曹操把馬超包了餃子。

如果說魏延的奇兵兵力不足,只能防守潼關,而無法顧及黃河的幾個渡口,那麼魏延的下場肯定就跟馬超一個樣了。但如果分散兵力防守,魏延的兵力夠嗎?蜀漢軍的兵力夠嗎?

畢竟蜀漢軍拿下潼關只是第一步,真正的難點在於殲滅雍涼地方守軍。如不然,蜀漢軍就變成了當年的整編74師,中心開花,被魏軍東西夾擊。


下面再說諸葛亮為什麼不同意。

諸葛亮之所以拒絕魏延的建議,主要是他有自己的戰略。他當時的戰略很明確,以趙雲疑兵吸引主力,自己親兵出隴右,馬謖在街亭攔截救兵拖延時間,目的就是拿下隴右。

一個是拿下整個雍涼地區,一個只是想拿下隴右。這裡不討論諸葛亮和魏延的思路孰優孰劣,就說兩人戰略路線區別這麼大,諸葛亮怎麼可能不否決呢?



並且實際上,諸葛亮一次北伐,派馬謖去守街亭,實際上就是子午谷奇謀的翻版。只不過就是戰略規模縮小了而已。

按照子午谷奇謀的設想,蜀漢軍守潼關,關門打狗,把雍涼魏軍一網打盡;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馬謖守街亭,也是關門打狗,想把隴右魏軍一網打盡;

但是結果呢?馬謖沒守住街亭,蜀漢軍主力也沒打下隴右。

所以說,以諸葛亮一次北伐失利為例,魏延想偷襲子午谷,渾水摸整個雍涼,成功可能性太低。當時蜀漢軍戰鬥力就那麼回事,撐不起這麼宏大的戰略。


最後說說魏延的真實想法和子午谷奇謀的真實性。

根據《三國志》的記載,魏延其實並沒有提出過“子午谷奇謀”。

《魏延傳》的記載是:“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

但是諸葛亮不允許。

也就是說,魏延是想單獨領兵,獲得更大的軍事自主權,他和諸葛亮分兵打。就像當年劉邦和韓信分兵,各打各的一樣。全文並沒有提過“子午谷”,也沒有提過偷襲的事情。

但是到了魏國人編寫的史書《魏略》中,那就編的有模有樣了。偷襲什麼全來了。讓人頗為懷疑記載的真實性。

我個人覺得,《三國志》中關於魏延的記載才更符合邏輯。因為魏延自視甚高,他覺得自己有能力,可以單獨領兵,所以才提出了分兵建議。

並且魏延本傳中的“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記載也能佐證這種邏輯的正確性。

因為走子午谷偷襲長安,先決條件就是打魏軍一個措手不及。但諸葛亮一伐失利後,魏軍已有防備,這種先決條件沒有了。可魏延依然每次北伐都要申請自己單獨帶兵,這就表明魏延的目的並不是偷襲長安,而就是單純的就是想自己帶兵,不受諸葛亮節制。

至於諸葛亮為什麼不想讓魏延分兵,那就不得而知了。大概率可能是因為他手上無衝鋒陷陣的將才可用,想讓魏延留在身邊吧。亦或許,諸葛亮對魏延的忠誠還不夠信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