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爱因斯坦的中国好友,活到了112岁,他的发明中国人离不开

古往今来,长寿的人不在少数,但是前面要加上爱因斯坦的中国好友,发明的东西我们每天都在用,这样的人就只有一位了,那就是我国的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

周有光原名周耀平,出生于江苏常州,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早年研读经济学,1955年调到北京,进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专职从事语言文字研究。

周有光的语言文字研究中心是中国语文现代化,他对中国语文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做了全面的科学的阐释。被誉为"汉语拼音之父"。2017年1月14日逝世,享年112岁。

爱因斯坦的中国好友,活到了112岁,他的发明中国人离不开

周有光的一生先后经历了晚清、北洋、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四个时代,有人称他为"四朝元老"。

他就像自己的笔名"有光"那样,一生周全而有光。单单走过一个世纪就已经足够不同寻常,但周有光不但活得久,并且够广。

他横跨经济、语言、文化三大专业,通晓汉、英、法、日四种语言。参与《汉语拼音方案》制定,他被称为"汉语拼音之父",尽管他一再否认这样的称谓,但外界坚持了这样的说法。他参与主持了《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的编译,连襟沈从文笑称他为"周百科"。他还是为数不多的曾与爱因斯坦谈笑风生的中国人,评价爱因斯坦"没有架子,衣服穿得还没我好。"

爱因斯坦的中国好友,活到了112岁,他的发明中国人离不开

回忆起与爱因斯坦的聊天,周有光接受采访时说过:爱因斯坦的理论,我不懂。我们在一起,主要聊报纸上的问题,世界的问题。

我的印象,爱因斯坦非常友好。我们聊天时,真像聊家常。他穿的还不如我讲究,没有一点架子,给我的印象好极了。爱因斯坦有句话对我很有启发。

他说'人的差异在业余'。据计算,一个人到60岁,除吃饭睡觉,实际工作时间不很多,而业余时间倒是更长。通过业余学习,你可以成为某方面的专门人才。"

这些话对我们也特别有启发,尤其是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利用业余时间来学习,会成为某个领域的专门人才的。

爱因斯坦的中国好友,活到了112岁,他的发明中国人离不开

听了爱因斯坦的讲述,周有光得到很大的启发,确定以后要凭借自学,尽力取得更多的知识。由于三项工作都轻松,上班之余他不仅去纽约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听课。

而且每天晚上去纽约公共图书馆看书。纽约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是给读者方便,在图书馆里周有光看了很多书籍,研究了很多问题。1949年6月3日,周有光回到上海,秋季开学后在复旦大学经济研究所教书。授课之余,周有光陆续出版几十部研究专著,主持制定汉语拼音方案,促使他成为中国著名语言学家。人的差异在业余时间,对待业余时间的态度,决定自己是碌碌无为,还是出类拔萃。

爱因斯坦的中国好友,活到了112岁,他的发明中国人离不开

已过期颐之年的他,仍然锲而不舍,把笔墨放在学习上,饱读诗书,依次出版了多部文学书籍:100岁《百岁新稿》、104岁《朝闻道集》、105岁《拾贝集》、108岁《周有光文集》、110岁时《逝年如水——周有光百年口述》。当被问及他的长寿秘诀时,周老笑称:"上帝太忙,把我给忘了!"

与一些学者不同,周有光先生对于中国的前景并不悲观。他认为未来几十年,中国一定会融入世界文明大潮中去。

格局决定眼光,所谓"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大概就是这样吧。

读者们,关于周老的事迹,大家有怎样的看法?如果喜欢本文章,请转发收藏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