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7 道门领袖、一代宗师——傅圆天大师

道门领袖傅圆天

道门领袖、一代宗师——傅圆天大师


1

民国十四年(1925年)农历四月二十四日,傅圆天大师出生在四川简阳九龙场一个姓傅的农家庭院里,俗名傅长林。

但傅长林出生后,尽管父母极其溺爱他这个“幺儿”,他的身体极是瘦弱。傅长林的父母都是虔诚的道教徒,十分崇奉仙道和养生之术,因此他们决心把傅圆天送到与他们傅家颇有道缘的道观来——川西灌县(今都江堰市)水磨乡的黄龙观。

黄龙观的道长张永平,在蜀中颇有名望。

于是,12岁那年的秋天,傅长林和他母亲从简阳风尘仆仆地来到了灌县水磨乡的黄龙观,从此走进了道门。

张永平道长一见傅长林长得颀长瘦弱,颇似自己少年模样,心中便有几分喜欢,赐法名为“元天”。傅长林虽然入道,却未出家住观,不久就跟着母亲回了简阳,依旧在私塾里读书。只是每年冬、夏私塾休读之时,傅长林就要由家人送到黄龙观,伴师炼养,奉持修炼。

就这样,傅长林断断续续地跟着张永平道长学了五、六年的道,晃眼间就成了十七、八岁的大小伙子。这时,傅长林已由一个体弱多病的孩童,修炼成为健康强壮的青年。

傅长林母亲的初衷并不是真的要让儿子出家为道士,只是想让他在张道长的指导下,习炼一些丹功静坐之类的功夫,以便能强身健体,健康成长。

但傅长林却在这段学道的时间里,特别是从师父张永平道长自身所具的扎实道功、道德和言传身教中,体悟到了道教的博大精深,领略到了内中所蕴含的高妙玄理。这时,傅长林已变被动为主动,已由一个简单的强身健体的世俗修炼者,而成为对道业有浓厚兴趣,并自愿在更高精神境界追求的真正意义上的修道者了。

傅长林献身道教事业的志向,就是在这时候萌发的。

道门领袖、一代宗师——傅圆天大师

2

在傅圆天在黄龙观清修之中,转眼到了1949年岁末。灌县解放了。

从这个冬天起,沉寂的黄龙观不知不觉中有从未有过的变化。首先是那些过去从来不劳动的师兄们,开始与徒弟们一起扛了锄头,去山后的香火地劳动。其次,便是一些道徒的俗家托人传来口信,说家乡正在进行土改,人手一份,要他们回去参加分田,分“浮财”。

于是,就有些道士还俗回家去了。

昔日热闹的道观陡地清寂下来,瓦屋脊上的麻雀也敢落到院地上,跳跃着“喳喳”地鸣叫、觅食。

突然有一天,来了几位其他道观的道友,来约傅圆天一同还俗。

傅圆天对他们说:“你们走吧,我不走。20岁那年出家时,我就没打算过要还俗!”

道友们讶异地望着他,不知他心里是怎么想的。

其实傅圆天心中的想法很简单:现在社会正处在变革之中,给许多无路可走的穷苦人创造了选择新生活的机会,其中也包括许多无可奈何走入道观谋生的道士们。但是,他不是因穷途末路才走入道观的,他是个自觉自愿的虔诚的修行者。他理解那些还俗的道友们,但他更坚定自己的意向,尽管世事动荡,他立志要走自己的修行之路!

此后不久傅无天收拾起经书,背起铺盖和一些日用品,独自一人向黄龙观背后的山里走去。在一处被猎人称为“老虎窝”的地方停住了脚步这时,这时已正是1951年的初春这时。

这里虽然荒僻,但环境却异常幽美:四周山青林翠,生机盎然,一条幽邃的小溪从谷底穿过,溪边怪石林立,山桃盛开,缤纷如云。最让人欣喜的是,小溪两边迤逦铺展开两大片缓坡地,可供人开垦、耕种。

傅圆天不觉喜欢起这个地方来。

再说,“凤凰不栖无宝地”,虎豹狮象也是珍奇灵兽,既然这些灵兽在此居得,我傅圆天也就居得!

于是,出家人的纯朴固执再加上年轻人的勇敢无惧,使傅圆天决定卜居于此,垦荒自养,修持炼道。

他寻到一处可供藏经歇身的岩穴放下行单,就提着锄头去开荒了。

这片人迹罕至的山野里第一次响起了耕作的锄声。

时间就这样一天天地过去。

傅圆天在开荒种地之余,不是在岩穴里阅诵经卷,就是打坐静思。

这期间,他熟读了《老子》、《庄子》,对行动静坐也略有所悟。

傅圆天在独居深山的垦荒修道生涯中不觉就过了五年。在山中五年多的时间里,傅圆天自己感觉到道学日进。他读道经已能融会贯通,他真正理解了悟道,既要有静谧的环境,又要有心境的平静,古人所谓的“宁静致远”,其实那是一种自我身心与自然天地相融洽、相协调、相感应,达到高度和谐一致的境界。

傅圆天通过在“老虎窝”五年多的垦荒静思,终于悟到了他出家10年,入道18年来许多从未涉及的道理,他感到自己的身心都在那清宁的山野世界和“悟真”中渐渐通透起来,他的思想在飞升,他看到了一个与道合、与真同的光明未来。

道门领袖、一代宗师——傅圆天大师

3

1956年在灌县县政府的安排下傅圆天走出了“老虎窝”来到青城山住观,同期赴青城山驻修的道士共有40多人。傅圆天非常幸运地被留在了在全国道教界都有很高声誉的道教学者易心莹大师驻修的天师洞中,得以列其座下而闻道。在傅圆天的虚心求教中,在易心莹大师的孜孜不倦的教诲下,傅圆天在道学上得到了飞速的精进。

1962年,青城山上清宫无人管理,易心莹大师见傅圆天老成稳重,工作踏实,便委托他前往上清宫,实行全面管理工作。

傅圆天到上清宫当家后,除了接待好登山游人,还积极响应政府鼓励道教界参加祖国建设的号召,组织道众在山上开展植树、种茶、垦荒种庄稼,积极从事生产劳动。

生产劳动是傅圆天的优势,他不仅懂生产,而且极勤劳,事事带头苦干,在道众中很有威信。

不久,青城山成立道教生产大队,大家都说傅圆天做事肯负责,公正无私,头脑又肯想问题,就一致推选他当副大队长并兼任会计。

这样,傅圆天白天干农活,夜晚整理帐目,既要按传统照顾好老年道长,又要帮助和教育年轻道众,还要管理安排好上清宫的庙务,里里外外,任劳任怨地勤干苦做。

道门领袖、一代宗师——傅圆天大师

4

1966年,“文化大革命”在全国各地潮水般爆发,社会秩序一下混乱起来,串联、武斗、抄家、焚书、毁庙、砸菩萨……“破四旧,立四新”,整个社会突然丧失理智般疯狂起来。

一天,一伙红卫兵冲上青城山,冲进天师洞,竟将德高望重的易心莹大师叫到三清大殿前罚站、训斥了一个多小时。

傅圆天听说后,赶忙到天师洞将大师接到山顶的上清宫秘密安顿下来。

一天,红卫兵造反派“破四旧”破到了青城山常道观天师洞。他们冲进山门,在三清大殿前男男女女黑压压站了一大片,都穿着旧军装戴着红袖套,气势汹汹极是吓人。

常道观天师洞是青城山道观的文物精华所在,如果被破了“四旧”,不仅是对青城山道观的破坏,也会给中华传统文化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青城山道众明白其中的道理和自己肩上的责任,便奋起护卫,阻挡红卫兵破坏。

红卫兵们却认为庙里的一切都是“四旧”,理当破掉!并引用“语录”支持自己“破”的观点。

道士们也同样引用“语录”支持自己“不破”的观点,而且引用得相当准确、精当。

红卫兵、造反派们大吃一惊,他们完全没有想到这些深居山林古刹的“牛鬼蛇神”竟也能引用“语录”!

最后,“破”与“不破”的辩论便演变成了纯粹的背诵“语录”的竞赛。最终,以红卫兵的失败而告终。

然后红卫兵、造反派们一走,易心莹、傅圆天等青城山各道观的负责人却急了:如果红卫兵、造反派们明天还要来,如果他们不讲道理,将山上几个道观砸个稀巴烂,咋办?

最后,傅圆天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并且当即带着年轻道士们布置起来。

第二天,红卫兵、造反派又上了山,但这伙一心要“破四旧”、要“砸烂旧世界”的红卫兵、造反派冲进天师洞时,却即刻傻了眼:他们看见四周的殿堂、楼阁、牌匾、神像等文物,全都用彩纸裱糊遮掩起来,上面工工整整地写着当时非常权威的标语、口号、语录!

他们哪个都不敢上前,撕下那些写满标语、口号和语录的彩纸,“破四旧”了。

道门领袖、一代宗师——傅圆天大师

5

1976年二月,易心莹大师羽化。傅圆天便承接了易心莹大师的衣钵,做了青城山道教的住持,全面管理青城山道教的生产、庙务以及其他道业。

这时,青城山的道路、宫观、亭台因年久失修而显出了些许破败,傅圆天当住持之后就思谋着怎样来维修这些建筑、设施。

按传统惯例,道观的维修都是坐等香客施主的敬香还愿或者十方布施,但傅圆天却努力想探索寻找一条道教继承发展、自养自足的新路子,进而弘扬青城山的道业。

这样,傅圆天就把目光投注到青城山道观秘传的“猕猴桃素酒配方”上。早在1500多年前,青城山的道教前辈就开始用猕猴桃酿酒了,作为一种养生饮料一直延续至今。于是,傅圆天便利用“猕猴桃素酒配方”,试着勾兑,酿制造酒。经多次实践,反复试验,他终于掌握了酿制方法和技术。为了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在傅圆天的倡导下,青城道家猕猴桃酒厂建起来了,开始进行大规模的生产酿制。后因合作经营伙伴的问题和技术设备等问题停产倒闭。

道门领袖、一代宗师——傅圆天大师

6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代。春风化雨,万物复苏,青城山道教也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1979年12月12日,灌县(今都江堰市)青城山道教协会成立,傅圆天当选为会长。

道门领袖、一代宗师——傅圆天大师

根据当时四川道教的情况,傅圆天颇有远见卓识地立即着手做了几件大事:

道门领袖、一代宗师——傅圆天大师

一、将流散在社会上真正有道教学识专长的老道长请回山,担任传授全山道众道教科仪规范传统的师傅。

二、筹划青城山道教以后生产服务方向和措施,决心以劳动自养、实体的经济解决宫观道士的生活和建筑修缮等方面的主要经费。

三、主持制定《青城山宫观管理制度》。

四、使道士符合道教的威仪,按道教传统为青城山新道徒举行冠巾仪式。76

傅圆天的这些想法、计划和措施得到了党和政府宗教事务部门的热情关怀和大力支持。

首先,江至霖和张至益两位老道长被请回青城山。他们帮助傅圆天很快在青城山的道观中组建起了“经忏班”,培养起一批娴熟道场活动的年轻道士。晨钟暮鼓,苍翠幽美的青城山中重又响起了悠扬的道乐之声。

同时,晨光暮照里,青城山的青年道众也开始了传统的武功修炼和养生习炼。

在生产服务的规划方面,傅圆天决定以开发青城山“四绝”为道教界解决自养的主要方向和措施。1982年,傅圆天向地方政府部门汇报了自己重建“洞天乳酒”厂的计划以及困难,得到了党和政府的支持。于是,傅圆天和科技人员一起设计了乳酒净化过滤器,解决果酒沉淀问题,安装半机械化生产设备,用切片机代替古老的木棒舂杵,用电动压汁机代替人力撬压,改变了古老的人工取汁的办法等等。同时还按传统的酿制秘方进行严格配比勾兑,使乳酒的酿制在技术上达到了更高水平,酿制出的乳酒不仅鲜醇,营养丰富,而且五味(果味、甜味、酸味、香味、酒味)俱佳,饮后使人心清目明,精神焕发,长期饮用有延年益寿的功效。

傅圆天带动道教界搞科研,立即得到了政府的高度评价,社会的赞誉和认同。

各方面的支持关心,更加坚定了傅圆天等青城山道众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信心和决心。此后,傅圆天一方面不放弃农耕种植,发动道众自己植树,种茶,同时积极开展第三产业,开发了“洞天贡茶”、“道家泡菜”等“青城四绝”,又在酒厂的基础上办起了青城山饮料厂。后来,天师洞,上清宫,建福宫等道观都根据各自的具体条件办起服务部、素餐厅、照相部、旅社等。这样,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青城山道众的生活自养问题,还有余资对一些破旧的道观进行维修了。

1984年,政府又陆续将青城山七座道观(建福宫、常道观、祖师殿、朝阳洞、上清宫、圆明宫、玉清宫)交给青城山道协管理使用,傅圆天即主持制定《青城山宫观管理制度》,推进道教宫观规范化管理。

1988年12月,青城山道协在天师洞三清大殿举行了庄严隆重的青年道士冠巾仪式,傅圆天亲任冠巾师,首批冠巾的道士就有36位。

傅圆天带领青城山100余位道众,遵照党的宗教政策,艰苦创业,不懈努力,使青城山道教协会的经济实力逐渐增强,古朴庄严的道观终于焕发出了新时代的光彩,同时,傅圆天在省内外道教界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渐渐成为中国道教界的领袖人物。

1986年,傅圆天在中国道教协会第四届代表会议上被选为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1989年又任中国道教协会道教文化研究所名誉所长和中国道教学院院长。1992年3月,众望所归的傅圆天道长在中国道教协会第五届代表会议上,被全国道教徒选为会长,同时还兼任中国道教学院院长,还担任全国政协常委。

1993年,傅圆天主持了北京白云观和台、港三地道教界联合发起的祈祷国泰民安的“罗天大醮”大法会。

1995年10月29日至11月21日,中国道教协会全真派建国以来第二次传戒法会在青城山隆重举行,玄都律坛设在青城山常道观(即天师洞)。这是一次堪入中国道教史册的宗教盛会,傅圆天也正是在这次盛会上,登上了龙门正宗二十三代方丈上宗下天大律师的崇高地位。大道自然,湛然常寂,傅圆天的心灵也由此进入更高的精神境界和宗教修为。

道门领袖、一代宗师——傅圆天大师

7

1997年6月下旬,操劳过度的傅圆天大师终于病倒在了床榻上。他预感到自己即将羽化飞升,但他却对青城山的教务和全国的道教事业放心不下,于是在极度虚弱中叫来了弟子唐诚青、张明心、郑旭等人。大师以一种沧桑的眼神将弟子们挨个看了一遍,然后又扭头去看窗外的青城山色,目光里流露出无限的眷恋。许久,大师才回过头来,轻声对弟子们说:

“总结我一生奉道修行的经历,我悟出一个道理,道士并不是超脱三界,不在五行之中的人,道士也是社会的一分子,要与历史、时代一起前进,换句话说,就是要拥护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拥护党的宗教政策,就是要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贡献,要行善积德,为人民服务!”

说罢,大师就拿眼光去看弟子,弟子们全都颔首。

休息少顷,大师又拉住弟子们的手,殷切地说:

“我羽化后,希望你们虔心奉道,精诚修持,为青诚山和全国的道教事业作出贡献,为社会和人民作出贡献!我现在是万事都放得下心来,只是阳平治的恢复工程现在尚处于发展之初,这是太上道祖交给我的重任啊。”傅大师说完,便双目闭合,羽化飞升而去。

这天,是1997年7月3日,青城山迎来了入夏以后的第一场暴雨。滂沱大雨中,青城山的峰峦沟谷全都笼罩在迷蒙雨雾中,显得异常的凄哀、肃穆……

道门领袖、一代宗师——傅圆天大师

8

转眼之间,傅圆天大师离开我们青城山己经二十二年了他的音容笑貌却时时在我们脑际泘现。作为中国道教的领袖,作为青城山道协的掌门人,他的俭朴无私的高尚品德和修为无时不成为我们行为的准则和表率。他一生提倡“一曰慈二曰俭”,在青城山中为我们留下了许多难忘的记忆。我们记得,当他荣仼了中国道协会长之后,他依然布衣芒鞋,居住在他那间不足十平方米的方丈室里。我们记得,他为了修庙四处奔波,渴了喝一口开水,饿了吃一块锅魁,买回的建筑材料又便宜质量又好。我们记得,他把青城山道协构建成为“老有所靠、少有所依”的道众大家庭,要求全山道众要以众师为师、众徒为徒,只许担金上庙,不许抱苔十还乡。我们记得,每当招收新徒时,他总是把潜质好的徒弟分给山上最老的师父为徒,开创了一条大路的师承关系。我们记得,他在庙务管理中向来是对亲者严、疏者宽,提倡营造团结共进的师徒关系,凡事要以全山道协和宫观管理为重的观念。为青城山道、俗的融洽环境和祥和和谐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傅圆天大师,我们将永远怀念您。

道门领袖、一代宗师——傅圆天大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