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對孩子溫柔 1000 次讓他愛你,扇 1 次巴掌就能讓他恨你

對孩子溫柔 1000 次讓他愛你,扇 1 次巴掌就能讓他恨你


近日,一個搞笑中透露著可憐氣息的視頻登上了微博熱搜。

視頻中的孩子用最狠的語氣說著最慫的話:“你沒有看到我在發抖嗎?”


孩子聲嘶力竭地向媽媽表達著自己的抗議,還用自己的左手心輕輕拍了一下右手,認真地向媽媽做示範:

“像這樣打。”

“輕輕地打。”

“這樣打。”


對孩子溫柔 1000 次讓他愛你,扇 1 次巴掌就能讓他恨你


很多人看完後都忍不住大笑:“這是誰家的孩子,太搞笑了,捱打的過程中還能清楚地表達害怕。”

當然,也有網友評論:“雖然很可愛,很搞笑,還是希望家長不要用打的方式教育孩子。”

是啊,看著孩子顫抖的小手,我的心也跟著發抖。

在中國,“棍棒教育”一直被很多家庭奉為教育寶典。

著名的思想家韓非子也說過,“孝子不生慈父之家,忠臣不生聖君之下”,翻譯一下,就是大家熟悉的“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

但是,打罵真的能幫助我們更好地教育孩子嗎?

其實不然。

對孩子溫柔 1000 次讓他愛你,扇 1 次巴掌就能讓他恨你


通過打罵,可能在短期內會幫我們很快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但長遠來看,它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卻會伴隨孩子的一生。


作為暴力的經受者孩子可能也會變得暴力

記得和朋友一起看《都挺好》的時候,朋友說了一句話,令我印象非常深刻。

她說:“原生家庭的相處模式,真的會影響到我們潛在的意識和行為。”

蘇明玉的媽媽從小受到姥姥重男輕女觀念的傷害,自己對待蘇明玉的時候更是將重男輕女表現得淋漓盡致。


受傷害最深的蘇明玉脾氣上來的樣子,卻又最像蘇媽媽,簡直是十足十的還原。

朋友在看這部劇的時候,幾度哽咽,她說:“看到蘇明玉,就感覺看到了自己的人生。”

她家奉行的是“打是親、罵是愛”的教育方式。她小時候經常被打,弄髒衣服、吃飯說話、作業寫得慢、試卷沒做完......都要捱打。


對孩子溫柔 1000 次讓他愛你,扇 1 次巴掌就能讓他恨你

她無時無刻不在想著要逃離這種壓抑的環境,後來考上大學,特意選擇了一所離家最遠的學校,直到現在都沒有回過那個家。

本以為已經逃離了原生家庭帶來的影響,然而現實卻給了她一個響亮的耳光。

有一次在自己家,朋友正工作的時候,孩子頑皮碰倒了書架,各種資料灑落一地,她莫名感到一股煩躁,直接一巴掌呼在了孩子的臉上。

打完後她害怕地哭了,她說:“孩子被打後震驚害怕的眼神,我永遠忘不了。多可悲,我一生都在逃脫我媽帶給我的影響,卻在最後一刻還是成為了她。”

美國心理學家M·斯科特·派克說:“孩子會情不自禁地模仿父母,拷貝父母的相處方式,將它視為人生的標準和榜樣。”

父母的今天,就是孩子的明天。

暴力會“代代相傳”,被虐待過的孩子,會在自己有能力反抗的時候,向更多無辜的人揮出“以暴制暴”的拳頭。

對孩子溫柔 1000 次讓他愛你,扇 1 次巴掌就能讓他恨你


在充滿暴力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會變成無意識的複製者,不斷地將爸媽對自己的教育方式複製到自己的孩子身上,從而不斷循環往復,很難擁抱幸福。


棍棒下的孩子一生都在舔舐傷口

知乎上看到過這樣一句話,記憶尤深:

“那些從小在父母關愛中長大的孩子,他們身上的強大與自信我永遠都學不來。”

在關愛下長大的孩子,性格開朗,渾身都散發著愛的光。

而被打的孩子卻始終生活在陰影中,不再相信世界上有愛的存在。

最近,一條“媽媽用棍子暴打女兒,爸爸卻在旁邊淡定錄製視頻”的微博,氣瘋了眾多網友。

視頻中,爸爸的一聲“你打吧”口令喊出後,一根長棍就快準狠地落在了小女孩身上,長達50多次。

小女孩縮在床邊角落,可憐地哭喊著:“不要打了,媽媽,不要打了!”

而這個時候爸爸不僅沒有阻止,反而給已經失去理智的媽媽“加油”,邊錄邊說:“你打啊,有本事你打死她!”

對孩子溫柔 1000 次讓他愛你,扇 1 次巴掌就能讓他恨你


媽媽和爸爸的置氣,最終讓無辜的孩子躺槍。手中棍棒落下的那一刻,孩子心中愛的光亮正在一點點消散。

孩子身上的每一棍子,身上的每一處傷疤,都是印刻在心上的劃痕,而這些,也終將成為孩子成長道路上的阻礙。

電影《啊,荒野》的主人公建二,從小被父親虐待,長大後,自卑、懦弱的性格一直伴隨著他,哪怕最後成為排名第一的拳擊手,依然擺脫不了被父親虐待的童年陰影。

最後,走投無路的他,選擇了用死亡結束自己的一生。

家庭暴力的影響,很難隨著時間而消散,大多隻是被隱藏了起來,成為無法觸碰的逆鱗,一旦被碰到,那將會產生無法預估的後果。

孩子的成長,遠比成功更重要。

培養孩子就像是種樹,只有先滋養根部,然後用愛來澆灌,這樣孩子才能成長為參天大樹,俯瞰更加遼闊的大地。


對孩子溫柔 1000 次讓他愛你,扇 1 次巴掌就能讓他恨你

無能的父母用拳頭

智慧的父母用技巧

著名教育家愛德華教授說:“父母的手應該充滿關愛與溫暖,而不是讓孩子感到陌生和恐懼。”


對孩子溫柔 1000 次讓他愛你,扇 1 次巴掌就能讓他恨你


無能的父母選擇用拳頭暴力解決問題,而智慧的父母選擇用頭腦,找到合適的方法來教育孩子。

(1)“二級反饋”代替“棍棒教育”

什麼是“二級反饋”呢?

這個詞最早是由未來學家簡·麥戈尼格尓在《遊戲改變世界》中提出來的,是說當孩子完成一件事情後,要多多給予他正面的回應,一定要讓孩子明白自己哪裡做得好,哪裡需要改進。

比如逛街時,孩子想要買玩具,但家中其實已經有很多了,這時候孩子先是哭鬧,但是經過爸媽勸說後,他就答應不買玩具了。

孩子在商場哭鬧,就是需要改進的地方;而在媽媽勸說後放棄買玩具的行為,就非常值得誇讚了。

好的地方要鼓勵孩子再接再厲,不好的地方多多改正。


對孩子溫柔 1000 次讓他愛你,扇 1 次巴掌就能讓他恨你


(2)情緒失控時,給自己一個暫停鍵

很多時候,我們在打完孩子冷靜下來後就會發現,其實孩子並沒有錯得那麼離譜,只是恰好趕上了我們情緒爆發的臨界點。

孩子小,難免會有不懂事的時候,這個時候,恰恰是考驗父母的情緒管理能力的時候了。

記得在《媽媽是超人》中有一期,霍思燕在肚子裡放了個球假裝懷孕,嗯哼看到後眼前一亮,飛快跑向媽媽,還要掀開她的裙子一看究竟。

面對這種情況,很多家長都遇到過,害怕當眾出糗而打罵孩子來制止他,但霍思燕僅僅對兒子說了句“別撩女生裙子”。

一句簡單的話便教會了嗯哼男女有別,後面嗯哼禮貌地詢問霍思燕:“我可以看看你的肚子嗎?”

每個孩子對自己的父母都是天生帶有孺慕之情的,

我們管理好自己的情緒,耐心、平等地與孩子溝通,很多事情都會迎刃而解。


對孩子溫柔 1000 次讓他愛你,扇 1 次巴掌就能讓他恨你


(3)找到孩子情緒化的真正原因

以疫情期間孩子不願戴口罩為例。

孩子不戴口罩的真實原因究竟是什麼呢?只是因為不喜歡嗎?會不會還有更重要的原因呢?

這就需要和孩子就問題進行溝通,而不是直接指責或批評。

可能孩子是因為戴著眼鏡又戴上口罩,會看不清楚東西;也可能是別的原因。

找到孩子“不聽話”的真正原因,才能從根源上解決問題,達到一勞永逸的效果。

《奇葩說》辯手陳銘說:“遇到孩子犯錯,先解決問題,避免發洩情緒。”

發洩情緒很容易,難的是之後產生的後果能否承受得住。

在孩子面前隨意發洩情緒,自己輕鬆了,孩子的心理卻變得沉重了,甚至會對孩子造成無法挽回的傷害。

對孩子溫柔 1000 次讓他愛你,扇 1 次巴掌就能讓他恨你


《最好的我們》中有這樣一句話,可以很好地形容我們和孩子的關係:“命運負責打擊,我負責鼓勵。”

鼓勵與寬容,是幫助孩子成長為人生主人的最佳捷徑。

通過鼓勵,給予孩子不斷前行的動力;對孩子寬容,則會給與孩子不斷試錯的勇氣。

教育孩子的過程是我們二次成長的過程,在這段相互成就的旅途中,請珍惜那個雖不完美但絕對獨一無二的孩子。

溫柔以對,彼此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