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霸王項羽的謀士范增水平到底如何?

光述歷史


這裡是芒果論史!

楚漢之爭中湧現了一大批優秀的人才,劉邦陣營有蕭何、張良、韓信,項羽陣營有范增。據《史記 高祖本紀》記載,劉邦統一天下後曾經對楚漢之爭做過總結,他認為他之所以勝,在於能用“漢初三傑”,而項羽之所以敗,在於有一個范增卻不用。

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劉邦的高度評價讓范增的知名度大漲,但實際上范增作為一個謀士,水平到底如何呢?總的來說,范增是一個優秀的謀略家,卻不是一個安分的臣子,項羽不信任他並不完全是由於項羽的“剛愎自用”造成的。接下來,我將從其政治軍事才能和個人性格兩方面進行分析。

政治軍事才能:眼光毒辣,能對形勢做出準確的預判

范增的才幹非常值得肯定,具體體現出來就在於他的眼光極其毒辣,能夠對未來的形勢做出精準的預判。

在劉邦西入滅秦之後,范增就敏感的預測到了天下形勢的變化,在滅秦之前,天下間的諸侯是同盟、是戰友、是合力滅秦的好兄弟,可是秦朝一旦滅亡,諸侯之間的關係就變成了對手,變成了競爭者。劉邦被人稱之為“長者”,寬厚仁和善於收買人心,同時又是第一個入關的諸侯,可謂是佔盡先機,因此范增認定劉邦會是項羽最大的阻礙。



項羽因為劉邦封堵函谷關一事而決定攻打劉邦,范增就稱劉邦頭上有天子氣,目的就是為了堅定項羽攻打劉邦的決心。那麼此時打劉邦有什麼好處呢?劉邦封堵函谷關,阻攔天下諸侯,一是以寡敵眾,二是失了天下大義,此時攻打劉邦可謂是名正言順的正義之師。

雖然由於項伯洩密導致這次戰爭沒能爆發,反而轉為了鴻門宴,但范增老辣的目光依然得到了體現,其識人之準可見一斑。

另一件體現范增政治軍事才能的事件發生在劉邦彭城之敗後,項羽一路追擊劉邦,劉邦一直退到滎陽才穩住陣腳。劉邦採納酈食其的提議,據滎陽之險,取敖倉之糧,終於勉強守城,但項羽多次斷劉邦甬道(運糧之道),劉邦實在無力堅守,準備以滎陽以西為漢,與項羽共治天下。

歷陽侯范增曰:“漢易與耳,今釋弗取,後必悔之。”

項羽已經同意了劉邦的求和請求,但范增卻堅決反對,在《史記 項羽本紀》中記錄了范增所言。大意就是說,此時正是漢軍虛弱的時候,如果此時不將其徹底擊潰,那麼以後必定會後悔。項羽於是拒絕劉邦的求和,繼續楚漢之爭,這是非常正確的做法,事實證明,范增又一次做出了正確的預判,給劉邦帶來了極大的困擾。

此時的楚軍面對漢軍擁有壓倒性的優勢,如果一切繼續這麼發展的話,漢軍可能真的就被楚軍徹底消滅了,但關鍵時刻,范增負氣離去了,這就和他個人性格上的弱點有關。


性格特點:妄自尊大,不懂為臣之道,故為君主所疑

陳平用離間計使得范增不被項羽所信任,這個離間計是怎麼樣的呢?項羽使者到時,陳平準備好酒好肉,待到使者說出自己是項王手下時,陳平就佯裝大怒的說,“我還以為是範將軍的使者呢”,隨後就把好酒好肉撤了,然後端上來一些很差的食物。使者受了羞辱自然就將這些事情向項羽傾訴,於是項羽就不再信任范增了。

那麼陳平的這個離間計到底如何呢?就《史記》上的描述來說,這實在是一場拙劣的表演,項羽但凡認真思考一番也不至於被離間,這說明範增和項羽之間的關係其實早已經有了裂痕。

時間回到鴻門宴上,劉邦從小路逃跑之後,張良將禮物獻給項羽、范增,並轉達劉邦已經回軍營的消息。范增此時的表現在《史記 項羽本紀》中有較為細緻的記載,范增把張良獻的玉斗放在地上拔劍斬破,然後說了句“豎子不足與謀!”

亞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曰:“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

這裡的“豎子”說的是項莊,但實際上范增卻是在指桑罵槐,聯繫到他在鴻門宴上多次對項羽使眼色而項羽不為所動的情況來看,他是在埋怨項羽。可值得注意的是,劉邦雖然已經走了,但張良還在,范增如此破口大罵,第一是不給項羽面子,第二是把君臣之間的矛盾暴露在外人眼中。



也就是說,范增是一個很容易意氣用事的人,他在情緒控制方面非常欠缺,沒有給到項羽足夠的尊重。身為項羽的手下,卻不把項羽放在眼中,他的這種表現能讓項羽安心嗎?劉邦說“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時,有嘲諷項羽之意,但若范增這樣一個不懂“人臣之道”的傢伙在他手中,他敢放心大膽的啟用嗎?恐怕也不見得!

意氣用事的行為在范增身上非常常見,當陳平用離間計離間范增、項羽之後,項羽開始懷疑范增,而《史記 項羽本紀》用了一個字來表達范增對此事的反應,這個字是“怒”!

亞父聞項王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為之!原請骸骨歸!”

“乃怒曰”,身為項羽的手下(臣子),竟然敢對君主發怒,范增的性格弱點在這個時候非常明顯的暴露了出來。項羽不用范增而失天下,但范增這樣目無君主的臣子,又有幾個君主敢毫不顧忌的重用他呢?

所以說,范增的才幹是足夠的,但是個人的弱點也是明顯的,項羽剛愎自用不假,但在不重用范增這件事上,范增自己也得承擔一定的責任。

范增:優秀的謀士,拙劣的臣子

范增的水平如何呢?在謀略方面,那是相當不錯的,他總是可以一眼看透敵人的戰略意圖,並且提出相對應的措施。所以在范增離去之前,劉邦有蕭何、張良(此時韓信雖為大將軍,但實際還未被重用),卻始終在楚漢之爭中落於下風。

但在做臣子的方面,范增的水平就很低了,他根本不懂為臣之道,表面上稱呼項羽為君王,但內心其實還是把項羽當做一個“毛頭小子”,一會指桑罵槐的喊“豎子”,一會兒又對著君主“發怒”。如此沒有分寸的臣子,項羽又怎麼敢重用他呢?

優秀的謀士,拙劣的臣子大概就是說的范增吧!

喜歡別忘了點個關注哦!


芒果論史


范增的水平是毋庸置疑的,以范增之謀略再加上項羽之勇猛,平定天下可以說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可是最後范增被氣死,項羽也在楚漢爭霸之中失敗,最後自刎身死,實在是兩個人的性格缺陷太過明顯,正好是水火不容。項羽其人,疑心太重,不善於聽取別人意見,而范增雖然謀略以及戰略眼光都可以說是天下無雙,但是可惜情商太低,不懂得應該如何讓項羽消除對自己的疑心,也不懂得如何讓項羽樂於聽取自己的意見。

這樣兩者的弱點恰好相遇,失去了天下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范增的謀略為天下少有

范增對天下大勢的判斷幾乎無人能出其右,在剛剛加入項氏叔侄陣營的時候,范增就分析了陳勝吳廣反秦失敗的原因,並且建議項梁不要自立為王,而是扶持楚王的後人,這樣才能夠更好的凝聚民心。

事實證明範增的判斷是沒錯的,項梁尋到了楚懷王的孫子羋心為楚王,而自己掌握著軍政大權,以此號令天下。

另外歷史上其他對於范增的記載,無論是鴻門宴上對項羽的建議,還是在項羽分封諸侯之後將劉邦困在關中不讓其離開,都是非常明智的建議和策略,但是項羽卻無一例外的全都辜負了范增的期望。

范增的情商在謀士之中也是罕見的低下

這個不用多說,僅僅在鴻門宴一事之中就可以看出來。

亞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曰:“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

鴻門宴上在項羽放走劉邦之後,范增不顧場合,竟然大聲呵斥抱怨,這實在不是一個謀士應有的態度,也許范增認為自己是項羽的長輩,並且德高望重,可是他終究沒有顧忌項羽身為主公的這件事實。

使者歸報項王,項王乃疑范增與漢有私,稍奪之權。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為之。願賜骸骨歸卒伍。”項王許之。

最後陳平對項羽和范增使用離間計,以范增之心智,不可能看不出來這是離間計,但是卻不僅不考慮解決辦法,反而有些自暴自棄的感覺,這也從另一個方面印證了范增的情商確實比較低。


所以總體來說,范增的戰略眼光和謀略都是很強的,水平非常高,但是他和項羽性格上的缺陷,造成了失敗的結局。


曉天講歷史


如果范增不是因病早死——劉邦想要一統天下很難

以西漢三傑的謀略家張良為例,張良在戰略上根本不能和范增抗衡,只在戰術上有較好的表現。這就是張良為什麼無法復立韓國只能投靠劉邦的原因。在戰略大局上,劉邦比張良還好。

范增的謀略

有明確記錄的謀略:

1、勸項梁立楚之後。在陳勝被擊敗時,項梁尚未決定是否自立時,范增以一句“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話,勸項梁立楚懷王孫子為楚懷王,收攏天下人心。

可以說,楚國之所以在秦末勢力最大,就在於范增立楚之後策略,收攏天下人的同情之心:

“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

給出了反秦的最大理由和人心向背。

2、拒絕劉邦求和。在彭城之戰後,面對劉邦以滎陽為界的投降要求,范增要求項羽拒絕並圍攻滎陽必殺劉邦。理由是:漢就要被攻破了,今天不攻下,改天必然後悔。

3、關於鴻門宴范增力殺劉邦的說法,更多是西漢建立後讚頌西漢的故事。實際上,項羽率領各路諸侯一起入關,如果要殺劉邦,也是項羽和各路諸侯一起商議的結果——畢竟劉邦派兵在函谷關阻擋的並不是項羽一個人,而是十幾個未來諸侯。

鴻門宴突出了劉邦和項羽的矛盾,實際上是劉邦VS項羽等十幾個諸侯。

沒有明確記錄但很有可能是范增計謀:

鉅鹿之戰;分封劉邦為漢王;擊敗田榮;彭城之戰;滎陽之戰等。

張良的計謀

1、勸劉邦不要接受秦守將投降,而是繞路嶢關從背後襲擊秦軍,攻入咸陽。這是軍事戰術上的謀略。

2、要求劉邦不要動秦朝府庫的,是樊噲,張良只是幫忙勸說。

3、鴻門宴時,除了依靠張良和項伯的關係外,張良並無特別計策;如果沒有樊噲的衝撞,劉邦難以走脫。

4、勸劉邦燒棧道,未必是真幫劉邦——深層是為韓王成的韓國提供一份安全保障。張良西勸劉邦燒棧道,東勸項羽東向,表面是為了劉邦,實則是讓項羽東向、給韓國更多的生存空間——只是張良沒有想到項羽根本就不放韓王成回韓國,

5、彭城之戰戰敗後,冊封東方策略是劉邦主動提出的,張良只是提供英布、朋友、田榮、韓信四人作為人選。至此,韓信才真正從劉邦手下成為大將。

6、勸劉邦不要為了削弱項羽實力而立六國後,理由是:若六國後復力,劉邦將會失去很多有用的人才——這些人都去輔佐他們家鄉的六國國王了;劉邦沒有能力去賜予糧食給貧困、冊封古代名人之後,無法建立德望。

7、張良勸劉邦接受韓信冊封假王的要求。

8、張良勸劉邦割地給韓信、彭越以便讓二人領兵來參戰。

就張良的計謀而言,基本上都是解決實際問題的,從沒有從整體上看待天下局勢的。唯一具有整體局勢的計謀——勸劉邦封存咸陽府庫,還是樊噲最先提出的。


綜述

范增的立楚之後策略,立時收穫天下人心,讓剛剛破亡的楚國立即成為東方六國中的領袖。就算是鴻門宴,范增一眼就能看出劉邦是最大的威脅著而張良卻看不出,還傻傻的幫劉邦,最終導致韓國無法復國。

《史記》記錄的張良謀略,都是針對具體問題而提出的,都是戰術性的策略,從無戰略性策略。

兩個具有戰略性問題,都不是張良主動提出:封存咸陽府庫是樊噲第一個提出,張良只是附和;捐山東天下是劉邦自己提出的,張良只是給出人選。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范增與劉邦、陳平、韓信都是同道中人,善於陰謀詭計,這與項羽的性格行事作風根本就是兩路人!正因為如此他才一眼就能看透劉邦,斷定劉邦將來必然是項羽最大的競爭對手,可惜項羽在劉邦的花言巧語下鴻門宴錯失良機……戰國後期至秦末,春秋時期形成的君子風度貴族氣息已經漸漸沒落了,厚黑學已經盛行,投機取巧陰謀詭計盛行,翻臉比翻書還快,一諾千金的季布、仁而愛人的項羽才顯得珍貴!

范增善奇計,雖不符合項羽作風,但是從尊敬老人的角度,大部分還是比較聽從范增的!比如鴻門宴上跑掉了劉邦,范增當面用劍擊碎玉器,罵項羽為“豎子”,作為霸王的項羽只是默默不作聲,這換成現在的孩子即使是親身父母這樣罵也會發脾氣的!

最後說項羽中計趕走范增,純粹是瞎說,當時陳平叛變後拿著劉邦大量的財寶收買楚軍將領,項羽當然會整頓軍紀,居然被宣稱不信任手下大將,范增70多歲了,軍旅生涯非常幸苦,後背長了瘡,於是準備回彭城修養,項羽當然會允許辭呈,范增沒等回到彭城就病死了,項羽不放心曾專門派人去護送,可惜發現他已經死在歸途中了..這就被劉邦宣傳成被項羽趕走的


手機用戶54723033985


方圓論壇在線

范增有點兒像商周時期的姜子牙。姜子牙年近七十二歲才終遇明主姬昌。後輔助周滅掉了商朝。而范增同樣在七十高齡時期參加了反秦大業,後來成為了項梁項羽帳下最主要的謀士。范增最大願望就是希望在有生之年把自己的智慧貢獻給反秦事業。徹底搬倒秦朝。 張良名氣雖大被人稱為“謀聖”,但在歷次的交鋒中張良都奈何不得范增。可見范增謀略之強。



范增剛加入項梁陣營就獻出了奇策。當時起義軍各自為政亂成一團。各地起義軍勢力支離破碎被秦朝殲滅了不少。范增分析認為起義軍再這麼不團結下去,整個農民起義就會失敗。所以起義軍必須要找一個有名望可以團結天下起義軍的名義上的領袖。范增認為項梁渡江以來,楚地將領紛紛前來依附,就是因為項氏世代為楚將,人們以為他能復立楚國社稷。他建議應該順從民眾願望,扶立楚王的後裔。項梁接受了范增的建議,找到了在民間替人放羊的楚懷王熊槐的孫子熊心,復立為楚懷王,草創了楚國政權。之後起義軍果然聲勢重回巔峰也就是說楚漢爭霸的楚政權是在范增的指導下建立起來的。


除此之外范增看人極準。從范增第一次看到劉邦的時候,范增就對項羽說此人絕非池中之物。但當時項羽根本看不起劉邦,所以對於范增的話也並沒有在意。後來劉邦先入關中,之後就立刻封鎖關隘。范增對項羽說劉邦此舉已經很明顯了。很顯然劉邦想要佔據關中自立了。現在您應該出兵滅了劉邦以絕後患。本來范增已經說服項羽在鴻門宴上除掉劉邦了。但豬隊友項伯卻救了劉邦一命。導致鴻門宴功虧一簣。

本來項羽無謀,而范增可以彌補項羽的弱勢。所以他們兩個是非常絕配的一對搭檔。但滎陽之戰的時候,原本項羽可以一鼓作氣殲滅劉邦。但之後因為劉邦手下陳平使出離間計順利的離間了范增和項羽。也因此項羽開始疏離范增。並且開始剝奪范增的權利。范增因為項羽的不信任極為憤怒。所以向項羽請辭告老還鄉。最終范增半路上因為背上生毒瘡發作而死。項羽廢除范增等於是自斷臂膀。在他廢除范增的同時也葬送了自己的前途。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評論支持一下。


方圓論壇


進擊de策略師為你解答:


范增老先生鴻才大略,善審時度勢且極富遠見,歲七十仍有圖謀天下之志,不愧“國士無雙”之名。但較為惋惜的是,老天爺留給他輸出才華的時間不多了,其盡心輔佐的項羽還是個剛愎自用之輩。


有對比才有傷害,下面以范增VS張良來做闡述:


1、初次登場獻計,改寫反秦鬥爭陷於低潮的局面。以格局論,此計遠勝張良助劉邦最終問鼎天下的下邑之謀。范增此計為謀全局,是窘境下俯瞰天下的聚勢反秦;而張良謀的是軍事層面的一役,為決定楚漢爭雄中誰是最後的贏家。


背景:其時,周文、吳廣兩路的幾十萬大軍被章邯全殲,陳勝派往各地的將領為求私利各自為王,使得陳勝軍孤立無援,被章邯擊敗,逃亡路上被車伕殺害,致使張楚政權這杆大旗倒了。面對勢頭正勝的秦軍,反秦鬥爭陷入低潮和迷茫之中項梁、劉邦等各路起事首領相聚於薛地。


項梁正躊躇於是否自立為王之際,范增老先生,來了。


說項梁:陳勝敗固當。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今陳勝首事,不立楚後而自立,其勢不長。今君起江東,楚蜂起之將皆爭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將,為能復立楚之後也。


尊楚懷王熊槐的孫子熊心為王,建立楚國政權,收攏各反秦勢力為一處,定權定心,挽頹廢之局。



2、入項羽帳下,任軍師一職,被項羽尊為“亞父”。於鴻門宴之時力爭殺劉邦,卻不被自視甚高的項羽採納,從而喪失良機,范增老先生明察秋毫的先見之明,讓人著實欽佩,此計若被採納,哪有後來的楚漢相爭,更沒有霸王自刎烏江的悲壯之事了。反觀張良的遠見,在其退隱上倒是可圈可點。可這兩者,沒有可比性。


劉邦手下將領左司馬曹無傷派人向項羽通報,稱劉邦準備自立為關中王、委任秦王子嬰為丞相,並將據有咸陽城內所有珍寶。項羽得此消息後非常憤怒,準備次日晨,分四路圍攻劉邦。范增也勸項羽說:“沛公居住在山東時,貪財好色。現在入關,財物絲毫不取,婦女沒有一個寵幸,這表明他的志氣不小。我令人望氣,發現沛公呈現龍虎五彩的景象,這是天子之氣。趕快攻擊,不要錯失良機。”


曹無傷的私下通報,老謀深算的范增又豈會看不出來這其中的道道。借曹無傷除掉一個霸王潛在的勁敵,這正是他這個軍師的分內之事。


鴻門宴上的一番鬥智鬥勇,即使有項梁從中的協助,張良還是被范增老先生逼的無以應對,若非項羽的狂妄自大和意氣用事,樊噲再怎麼硬闖,劉邦都毫無生還的可能。


范增怒而言:“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


范增老先生此時的預見,終成事實,奈何奈何!



論兵法謀略,張良與范增完全不在一個層次。張良是戰術級高手,可范增老先生卻是戰略級的高手;


可若論為人處世,張良就要甩范增老先生幾條街了。


真是,時也命也啊!



原創新手不易,堅持創作更難,煩請諸位童鞋點個關注吧!


賤痞二叔


范增的謀略水平不算頂尖,跟同時代的張良、陳平相比還是頗有差距,就是跟韓信的智囊蒯通相比,也頗有不及。范增水平雖高,但是他跟的項羽並非明主賢君,因此他的功勞不及張良等人,名聲自然而然不及漢初三傑。筆者認為水平低主要有一下三個方面的表現。


范增認為巴蜀和漢中是蠻荒之地,很大方的把三處地盤分封給劉邦了。漢中古代稱為南鄭,春秋晚期秦國從蜀國手中奪得,商鞅變法後漢中也一體變法,經濟條件很好。巴蜀是秦國的後勤基地,經過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後,巴蜀大地成為天府之國。巴蜀距離秦國遠,又有秦嶺相隔,因此巴蜀成為秦國流放犯人之地,但這不代表巴蜀就比關中差!范增孤陋寡聞,認為巴蜀莽荒,漢中窮困,就建議項羽把三處地盤給劉邦。殊不知這三處地盤受反秦戰爭波及少,相對中原和關中而言更加富裕,這成了劉邦的帝王之資!

范增給劉邦的地盤最佳位置是越國舊地,一方面可以將劉邦置於楚國的監視之下,另一方面可以讓實力較強的南越國攻擊劉邦。范增另一個表現就是死於反間計,他身為謀士智囊,居然無法破解陳平的反間計,最後不得不孤身離開,死於荒野之中。陳平用反間計離間楚軍上下層關係,項羽在軍隊內部展開派系清理,許多兵將無辜被殺,此舉大大削弱了楚軍的團結安定!更可笑的是項羽聽信漢使之言,認為范增有謀反之嫌,范增在漢國的地位高於項羽,於是疏遠了亞父范增。對於陳平的陰謀,范增毫無還手之力,可見范增能力偏弱!

項羽殘暴不仁,攻城略地必會殺戮屠城,范增作為天下名士,卻無法勸阻項羽減少殺戮,使得項羽有了暴君之名,百姓不附楚,諸侯不親項!項羽在反秦戰爭中,對那些敢於抵抗的城市,一旦城破,必然屠城。秦軍二十萬降軍,在新安城被一夜坑殺,秦王子嬰以及秦室宗親也被殺戮一空。咸陽作為當時的經濟中心和政治中心,項羽不但不建都咸陽,反而一把火燒得乾乾淨淨,項羽劫掠秦人,燒燬秦陵,可謂罪惡滔天,惡行累累,范增沒有阻止。當年成吉思汗屠戮無辜,丘處機萬里西行拜見成吉思汗,給鐵木真講了許多道理,最終鐵木真頒佈了《止殺令》。楚漢戰爭中,劉邦拖住項羽,韓信攻略六國,這樣的謀略范增沒有看出。


大秦鐵鷹劍士


項王失天下,范增是有責任的。

史記評價:年七十,好奇計!

項王鉅鹿之戰後,繼續西進,至函關,發現函谷關被劉三佔了,項王又接到曹無傷密報:1,劉三欲王關中,2,使子嬰為相,3,珍寶盡有之。項王本能的大怒: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

范增:沛公居於山東時,貪財貨,好美姬,今入關,財務無所取,婦女無所幸,其志不在小……

個人認為,范增的話,分析的很精彩,但是沒有從政治層面分析,項王跟劉邦以前是友軍,但這是有時間節點的!

秦朝在,他們都是反秦武裝,是友軍,秦朝滅亡,他們面臨:1,如何分享勝利果實的問題。2:兩個集團如何並存的問題。

這是歷史的必然,不是劉邦說的“是小人挑撥所致。”。劉邦這樣說,目的就是化必然為偶然。可是這麼一通謊言,項羽卻不知如何是好,羞的把曹無傷拿出來了。項羽的自尊得到了極大滿足,加上昨天晚上答應了項伯不殺劉邦,項羽再也無心除掉劉邦了。

如果范增從這個兩個集團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分析出根本利益衝突,二者無法共存。項王必然利用劉邦把住函谷關的事為說辭,一舉滅了劉邦集團。

如果范增做出這種分析,項羽不會大怒,而是大笑,正愁消滅你劉邦沒借口呢,項羽以此為藉口,其他諸侯斷不敢阻攔,以當時項羽的軍事力量,滅掉劉邦是輕而易舉的事。

范增是不是忘了給項羽分析兩個集團的關係呢?我覺得應該不是。正常來講,項羽想做出這麼大的軍事行動,作為總參謀長的范增應該提出開會定一下行動方案。起碼得告知主要的軍事將領,史料記載並沒有。范增如果想到了,鴻門宴上,他會如此交待項莊:進去以舞劍為藉口,借劉邦的劍,接過來直接殺,項羽問罪的話,找我!

進帳直接殺人,還舞個屁的劍。

在大局觀上,范增不如張良。如果換做張良,斷不會饒過劉邦的。





光述歷史


范增是個戰略家,不是戰術家,劉邦陣營能與范增拼一下的就是張良,所謂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范增七十出山,勸項梁立楚懷王。當時群雄並立,各自為王,項梁也有自立的野心,但是范增說,你還不到時候,必須找個傀儡。就如朱元璋要立小明王一樣,這叫正名。孔子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項梁聽了。

項梁跟章邯幹仗,宋玉勸項梁小心,項梁不聽,結果被殺。項梁死後,范增繼續跟著項羽幹,被項羽尊為亞父,就如周武王尊姜子牙為尚父一樣。但是范增的分量明顯不重。

第一,破釜沉舟沒有范增的份,都是項氏家族的人跟著項羽玩命,其中出力最多的正是項伯。因此鴻門宴上項伯反對殺劉邦,項羽也沒轍。

第二,鴻門宴項羽不聽范增的話。范增殺劉邦,在當時並沒有充分必要的原因,包括項羽在內的項氏家族成員都對此沒有深刻的認識,覺得劉邦不是威脅。雖然事後證明劉邦的確是項羽的大敵,但是我們看問題不能以果推因,鬧出離抗戰結束只有一年了這種笑話。

第三,燒咸陽范增不勸阻。其實這才是項羽失敗的最根本原因。項羽攻入咸陽,火燒阿房宮,劫掠珠寶美人,失了秦人的民心,導致秦人拼了死命擁護劉邦,最終追殺劉邦於烏江。范增如果是高明的戰略家,就應該深刻認識到秦人的力量,放低姿態團結秦人而不是相反。相比張良,劉邦聽了酈食其的話要立六國為後,張良立馬反對,如果劉邦聽了酈食其的話,也就沒有大漢王朝了。

清人顧嗣立對此評價道:“七十衰翁兩鬢霜,西來一笑火咸陽。平生奇計無他事,只勸鴻門殺漢王。”

就是說,范增就給項羽出過一條事後看來無比正確的計策,就是幹掉劉邦,但是項羽卻不能用。其他的,都不行。

跟張良不是一個檔次。


唐風宋月


姜子牙是九十出山幫助周文王和周武王打江山,范增呢,是七十歲出山,也是垂垂老矣的時候,仍然有一腔抱負,可謂老當益壯。

在秦末漢初那個各種牛逼人物輪番弄潮的時代,范增絕對是第一流人物,他的水平並不遜色於劉邦手下的“漢初三傑”。因此,劉邦在評點漢初三傑的時候,還特意提了一句范增。

劉邦說:“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劉邦的意思是說,我老劉能取得江山,毫無疑問是有三傑的幫助,而項羽手下也有一個同等水平的人才范增,項羽卻沒能用他,所以敗在了咱老劉的手下。

就是因為劉邦知道範增的厲害,所以,鴻門宴以後,在項羽圍攻滎陽的危機時刻,劉邦不惜花萬兩黃金讓陳平離間范增跟項羽,如果范增還是得到項羽的重任,劉邦這一次凶多吉少。


奇怪的是,連劉邦陳平這麼牛逼的人物,都認為范增很厲害,范增的風評卻越往後越差。

《三國志》曰:昔項羽背范增之謀,以喪其王業;

曹魏有人說:“項羽若聽范增之策,則平步取天下也。”

此時,范增還是王佐之才,能助人主成王霸之業。也就是說,從西漢初,到東漢末,范增在大家眼裡還是姜子牙管仲之類的水平。

後來《晉書》曰:“秦失其鹿,豪傑競逐,項羽既得而失之,其咎在烹韓生,而范增之謀不用。假令羽既距項伯之邪說,斬沛公於鴻門,都咸陽以號令諸侯,則天下無敵矣。”

這裡說項羽的失敗是不用范增“鴻門宴之謀”,否則項羽就“天下無敵”了,可見魏晉時期,范增之謀仍然是第一流的。

那麼,范增開始被人懷疑,是從什麼時候呢?是從唐朝!

《舊唐書》曰:“范增困於項王,未若陳平從漢。”

我們看唐朝人懷疑范增,並沒有懷疑范增的能力和計謀水平,懷疑的范增“善於謀國,而拙於謀身”。唐朝人認為,范增水平是有的,可惜不懂得替自己著想,他看人的眼光有問題,他不像陳平那麼瞭解項羽的“剛愎自用”,所以陳平及時離開了項羽,選擇了漢王劉邦,范增卻到最後才說“豎子不足與謀”!

既然唐朝人開始懷疑范增的看人和選擇問題,宋朝人當仁不讓,具體地就開始剖析范增的問題。

最有名的當屬宋朝第一才子蘇軾蘇東坡的《范增論》。

宋朝人愛議論人,所以宋朝的“筆記小說”相對前代有井噴的景象,最有名的當屬南宋洪邁之《容齋隨筆》。這些東西當然很多都是學的蘇東坡。

蘇東坡《范增論》到底議論了點范增什麼事呢?大體上就是在討論范增該什麼時候離開項羽。

唐朝人說了,范增應該像陳平那樣,去投靠劉邦,是說范增在鴻門宴之後就該離開項羽了。蘇東坡並不這麼看。蘇東坡認為范增早就該離開項羽了,在“項羽殺卿子冠軍宋義”的時候,就該離開項羽。



到此為止,唐和北宋時代,范增的計謀水平還沒有被人懷疑。

可是,到了南宋,范增的人品開始出問題了。

剛才提到的南宋洪邁,在其《容齋隨筆》議論范增,說了一大堆范增的問題,可謂煌煌大論:


這麼一大段議論,絲毫沒懷疑范增“謀劃”的水平,卻直指范增是“見利忘義”之人,具體範增怎麼見利忘義的,大家看上面洪邁的議論就可以了。總之范增還是選擇有問題,水平沒問題。

然後,洪邁同時代的人中,開始點評范增的計謀問題了。

例如宋高宗時的進士陳剛中有《題范增墓》雲:“七十衰翁兩鬢霜,西來一笑火咸陽。平生奇計無他事,只勸鴻門殺漢王。

在陳剛中眼裡,范增平生的計謀,只有“鴻門宴”算是奇計。其他的都不算什麼。

可是,在唐宋以前,范增可不止有鴻門宴,他被人津津樂道的還有勸“項梁”立牧牛兒熊心為義帝,就像陳勝吳廣打著項燕和公子扶蘇的旗號一樣,拉起隊伍,這說明範增很有眼光,很有大局觀。還有,劉邦先入咸陽,對金銀財寶美女一概不動心,范增就勸項羽提防漢王,這也說明範增很有先見之謀,這是一流謀士的水平,後來,打敗楚霸王項羽得到天下的果然是漢王劉邦。

即便如此,范增在南宋元朝人眼裡,仍然還是陳平韓信水平的。

比如,元朝末年,有人賦詩說范增:“虎鬥龍爭既不能,雞鳴狗盜亦何曾。陳平韓信皆歸漢,只欠彭城老范增。”

看這首詩,范增還是能跟陳平韓信並列滴。

然而,到了清朝,范增不但人品有問題,計謀也成了“謬計”。

例如,清朝三大史學家之一的王鳴盛說“范增謬計,既誤項氏,亦誤懷王。”王鳴盛說范增謬計說的怎麼回事呢?

他是說范增給項梁出了一個計謀,讓項梁立楚懷王的後代牧牛兒熊心為義帝,打著楚懷王的旗號,拉攏隊伍反抗爆秦。王鳴盛認為,范增這個計謀不行,他認為項梁不需要這個“楚懷王后代”的旗號,而後來項羽跟義帝所有的矛盾都是范增造成的,項羽殺了義帝任命的卿子冠軍宋義以後,義帝跟項羽的矛盾就不可調和了,要麼義帝殺項羽,要麼項羽殺義帝。最後便宜了漢王劉邦。

王鳴盛對范增的計謀水平說得對不對呢?要我說不對,關於義帝和項羽的矛盾,要分析起來,篇幅很大,但是,項梁和項羽剛起兵的時候,確實需要一張大旗來拉攏隊伍,就像陳勝吳廣打著項燕和公子扶蘇一樣。從這一點看,范增沒錯,而且對當時的局勢看得很準確。王鳴盛是錯的。

所以,到了清朝,范增的妙計成了“謬計”。清朝人為什麼跟扯大旗剛上了?因為清朝的知識分子心理上有問題,被文字獄整怕了,他們知道滿清得國,是異族入侵,在漢族知識分子眼裡那是“得國不正”,他們為了給滿清找補,就貶低“打著正義大旗的項梁”罷了。

總之,除了個別清朝人說“范增謬計”之外,歷朝歷代都認為范增是漢族三傑一個水平的人,能力沒什麼好懷疑的,只是項羽不用其計,是歷來被人惋惜而已。

清道光年間湯鵬說:“是故燕惠王有樂毅而不能用,楚懷王有屈平而不能用,項羽有范增而不能用,漢文有賈誼而不能用,唐德宗有陸贄而不能用,宋神宗有蘇軾而不能用,此左右譖愬之罪也,此乾坤憾事也。”

跟樂毅屈原賈誼蘇軾並列的人,你還要懷疑他的水平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