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3 巴彥淖爾出現過這些一級保護動物,有的你連名兒都沒聽過……

巴彥淖爾出現過這些一級保護動物,有的你連名兒都沒聽過……

隨著巴彥淖爾市生態環境的日益改善,野生動物數量明顯增加。市民救助各種受傷、落單野生動物送森林公安的報道頻頻見報。它們的存在,讓我們有了更多與自然的美麗邂逅。

這些年,巴彥淖爾市境內出現過哪些野生保護動物呢,你認得它們嗎?今天起,讓我們一起走近它們,瞭解它們。


雪豹>>>

巴彥淖爾出現過這些一級保護動物,有的你連名兒都沒聽過……

  雪豹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國際瀕危動物,屬貓科動物,我國境內最多有2000多隻。目前,雪豹主要分佈於我國新疆天山、準噶爾阿拉套和南北阿勒泰山區,另外,在甘肅、青海、西藏、四川和內蒙古等地以及吉爾吉斯斯坦、阿富汗等中亞國家也有少量分佈。

  2011年4月15日,後旗森林公安局在邊防連隊的配合下,將雪豹通過中蒙邊境的野生動物通道送往選定的放生地。


黑鸛>>>

巴彥淖爾出現過這些一級保護動物,有的你連名兒都沒聽過……

  黑鸛是一種在水邊生活的候鳥,成鳥的體長為100~120cm,體重2~3kg,嘴長而直,嘴和腳為紅色。主要以小型魚類為食,也捕食其它小動物。

  黑鸛曾經分佈較廣,在亞洲、歐洲、非洲120多個國家都有大量種群分佈,如今全球範圍內種群數量明顯減少,在瑞典等國已經絕跡,在西歐也處於瀕危狀態。在俄羅斯東部和中國繁殖的種群,9月下旬至10月初開始南遷到中國長江以南越冬,3月初至3月末到達繁殖地,繁殖地主要在新疆、內蒙古西北部等11個省區。由於近年數量急劇減少,已被《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列為瀕危物種,中國將其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珍稀程度不亞於大熊貓。

  黑鸛在“百湖之鄉”磴口縣找到了適宜的“家”,在黃河、奈倫湖、納林湖等溼地周圍能看到遷徙停歇的黑鸛。


胡兀鷲>>>

巴彥淖爾出現過這些一級保護動物,有的你連名兒都沒聽過……

  胡兀鷲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中文俗名大鬍子雕,體重約5~7公斤,全身羽色大致為黑褐色。名字因吊在嘴下的黑色鬍鬚而得。頭灰白色,有黑色貫眼紋,向前延伸與頦部的須狀羽相連。後頭、頸、胸和上腹紅褐色,後頭和前胸上有黑色斑點。體型一般是雌鳥比雄鳥稍大。

  由於它嗜食腐肉,所以長有鐵鉤的腳有所退化,高而側扁的嘴反而變得格外強大,先端鉤曲成90度,象鋼鉗一樣。

  胡兀鷲在非洲與亞洲的部分山地分佈較廣,在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旗境內出現過。


蒙古野驢>>>

巴彥淖爾出現過這些一級保護動物,有的你連名兒都沒聽過……

  蒙古野驢別名亞洲野驢,屬於馬科動物,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屬世界瀕危動物。其外形似騾,體型介於家驢和家馬之間,體長可達260釐米,體重約250千克。蒙古野驢具有極強的耐力,既能耐冷耐熱,又能耐飢耐渴,並具有敏銳的視覺、聽覺和嗅覺。由於“好奇心”所致,常常追隨獵人,大膽者會跑到帳篷附近窺探,給偷獵者可乘之機,遭到大量捕殺。

  在巴彥淖爾市,蒙古野驢主要分佈在烏拉特中旗和烏拉特後旗邊境一線。


遺鷗>>>

巴彥淖爾出現過這些一級保護動物,有的你連名兒都沒聽過……

  遺鷗是世界瀕危物種、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屬於中型水禽,體長39~46cm左右,頭黑色,白色眼瞼較寬,全身灰白色,嘴、腳暗紅色。遺鷗棲息於開闊平原和荒漠與半荒漠地帶的鹹水、淡水湖泊中,主要捕食小蝦和水生昆蟲。

  據資料記載,遺鷗意為“遺落之鷗”,是鷗類中被最遲發現的一種鳥類。因為被人類遺望,所以被稱為遺鷗。1931年,時任瑞典自然博物館館長的動物學家隆伯格在中國額濟納旗採到了遺鷗的標本。1971年,蘇聯鳥類學家Auezov在現哈薩克斯坦境內發現了遺鷗的一個小規模獨立繁殖群,遺鷗終於以獨立的物種面對世人。遺鷗的繁殖地集中在蒙古國、哈薩克斯坦、俄羅斯和中國。

  遺鷗在巴彥淖爾市磴口縣奈倫湖出現過。


大鴇>>>

巴彥淖爾出現過這些一級保護動物,有的你連名兒都沒聽過……

大鴇是世界上最大的飛行鳥類之一,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屬瀕危保護動物。雄鳥體長可達1米,體重最大達10公斤,雌鳥平均體重3.5公斤。大鴇是草原鳥類,棲息於廣闊草原和半荒漠地帶及農田草地,既吃野草,又吃甲蟲、蝗蟲等昆蟲, 稱得上大草原的“保護神”。

大鴇分佈雖廣,但是種群數量處於下降趨勢,總數估計在2.97萬隻左右,在歐洲和非洲北部的瑞士、蘇格蘭、瑞典、丹麥、荷蘭、法國、希臘和阿爾及利亞等國已經消失了。大鴇在中國的種群數量曾經相當豐富,但現在總數僅有300~400只。

臨河干召廟鎮新豐八組村民曾救助過大鴇。

巴彥淖爾日報社記者 張靜/文 楊曉軍/圖

巴彥淖爾出現過這些一級保護動物,有的你連名兒都沒聽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