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參加同學會時,你和你的同學發生過什麼故事?

lierenhuichang


看了很多關於同學聚會,風流又起的事例。個人覺得,這些畢竟是少數,甚至極少數。要不要參加同學聚會?這個因人而異。人都是有感情的高等動物,學習生涯佔到人生三、四分之一的時間,而且是人生最寶貴的青春年華。這段時間擁有的感情,最可貴,也最值得回味。

說說自己的經歷。我的大學是一個38人的班級,儘管是中文系,但是從高中升到大學,隨著成熟與清冷,同學之間的往來並不多,尤其是因宿舍打單的同學,與其他班混居,和自己班的寢室交流更少。在那個一棟五層樓的宿舍共一部公用電話的年代,人與人之間的封閉可想而知,加上大學上課比較鬆散,自由落座,有的同學之間的交流幾乎為零。

中國同學錄(5460)熱鬧了一陣子後,沒落了。QQ群建立了二三年,全班38人只有十幾個人在上面,互動的也就幾個人。2005年,畢業十週年,也許是有心,也許是無意,我說想自己到學校走走,如果誰有興趣,就一起來吃個飯(當時不敢奢望能搞一場聚會)。不料,這樣的想法得到一些同學的認可,於是成就了十週年聚會,全班38人,來了22人。聚會十分簡單,委託當地同學聯繫學校招待所和餐廳,早餐與學生一起吃,晚上卡拉OK,人均200元,多出的洗照片等費用由熱心同學承擔。大家都很開心,有的同學說,沒想到畢業後,還能找到當年的感覺。

2015年,由我牽頭,搞了二十週年聚會。同樣是回學校,費用提高到500元,多出的小部分由熱心同學承擔。20年後,大家都已過不惑之年,事業安定,家庭和睦。聚會的形式很簡單,回母校轉轉,回宿舍看看,喝喝茶,打打麻將(往往是一桌麻將,眾人圍觀,談笑風生),吃吃當地的美食。大家在一起有聊不完的話題,過去靦腆的同學,現在能說會道。儘管這十年,我們沒有見面,但是坐下來有這麼多話題,偌大的學校為何只有你、我、他有說不完的話,全因二個字:同學。二十年聚會後的2016年,由我牽頭,條件優越者埋單,大家又到湖南、廣東小聚了一次,很是開心,每次分別都是依依不捨。

關於同學聚會,我的觀點很簡單,這個觀點也一直引領著班級的對聚會的“三觀”:一是聚會一切從簡,不搞高大上。一定要回母校,圍繞母校做文章。費用不高,但不因為某一人只參加一二個環節而向其退部分的款。二是大家都是同學,都是平等的,因而沒有領導,沒有大款,沒有攀比,平起平坐。三是正確對待金錢和地位。費用AA,歡迎個別同學贊助酒水,餘下不可預見的“缺口”由幾個熱心同學分擔,事後,我會在微信群公佈費用使用情況(上發票)時,明晰這些同學的初衷僅僅是為了表達一點心意,況且幾百、一千也不是什麼顯擺。而多出的部分則用微信紅包平攤返還。四是小聚能夠搞成,源於我的觀點(打消了個別同學的疑慮):讓同學們分享事業有成的同學的成果,因我當過班長,由我牽頭組織。我始終認為,十年裡,人家就請這次,只要懷著謙卑之心,同學情誼,為什麼一定要談錢變色?關於AA,我曾經教育自己的孩子,你們現在都是AA,我理解。但是爸爸打個比方,有一天你和同事到上海出差,上海有個你要好的同學,該同學帶你們去吃飯,飯後她說,我們三個人AA吧,此時此刻你有什麼想法?AA固然可以,但也要變通,否則一點人情味都沒有。大聚會AA沒錯,小圈子你請我一餐,我請你一頓,感情比單純的AA更有色彩,也維繫得更緊。更重要的是,培育一個人的包容與大度,增強團結友愛意識,而不是以己為中心執拗地走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