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4 淮南:打好“四张资源牌” 创新发展闯新路

淮南:打好“四张资源牌” 创新发展闯新路

淮南城区鸟瞰

淮南:打好“四张资源牌” 创新发展闯新路

淮南豆腐菜

淮南:打好“四张资源牌” 创新发展闯新路

新型电缆

淮南:打好“四张资源牌” 创新发展闯新路

和谐号动车

近年来,淮南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大力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着力打好“四张资源牌”。2017年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创近年来最好成绩,工业投资、房地产投资、技改投资增幅均居全省第1位,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历史性跨上千亿元平台,综合实力和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经济转型提速高质量发展实现了新突破。今年一季度,全市GDP达247.9亿元,增长6.3%;财政收入43.1亿元,增长8.8%。房地产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3项指标增幅居全省首位,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总额增幅居全省第2位,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保持在快速增长区间,经济企稳向好的基础进一步稳固。

打优煤电资源牌

——发展煤电联产、煤化联产、煤气联产,推动煤炭产业清洁高效利用

远景储量444亿吨、可开采储量153亿吨,丰富的煤炭资源禀赋,成为淮南的骄傲,也成为淮南的“身份标签”。淮南市委、市政府秉持“依托煤、延伸煤、超越煤”的思路,推动煤炭产业向清洁高效利用转变、向价值链高端延伸,提高煤炭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扎实推进“去产能”。全力支持淮南矿业集团整体上市和中煤新集公司转型发展,深化煤炭供给侧改革,两年来关闭退出4对煤矿、895万吨产能,今年还将退出产能600万吨。加快转型“用产能”。改变挖煤卖煤的粗放型资源开发模式,创建国家级煤化工产业基地,发展煤化联产、煤气联产,重点加快建设总投资700亿元的中安联合煤化一体化项目,其中一期投资267亿元,目前完成投资188亿元,今年底可望试生产。利用优势“扩产能”。充分发挥电力资源优势,下功夫培育非煤产业。投资20亿元,建设皖北唯一的特种钢生产企业——宏泰钢铁高端金属制造产业园;建设中国电科八所光电产业园,建成后将成为我国特种光传输产业的骨干力量;推进总投资150亿元的光伏项目,建成并网发电全球最大的水上漂浮式太阳能电站——潘集采煤沉陷区40兆瓦电站,目前淮南市建成并网光伏装机容量102万千瓦,占全省的16%。

打强数据资源牌

——依托省级大数据产业基地,推动上下游产业链集聚发展

“江淮云”、“智慧谷”这些基于互联网的高新科技,早已在淮南扎根落户。同时也成为淮南高新区的扛鼎之作,更成为资源型城市一张独具魅力的名片。

坚持规划引领。出台《淮南市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建设省级大数据产业聚集基地,争创国家级大数据综合实验区。目前,淮南市在建和拟建大数据产业项目62个、总投资240亿元。做强平台支撑。打造大数据资源存储平台,重点建设总投资45亿元的中国移动(安徽)数据中心,建成后共有2万个机架,已入驻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知名企业;打造大数据资源交易平台,建成全省第一家大数据交易中心,投资11亿元的中国联通数据集市已经入驻;打造大数据企业集聚平台,建成“江淮云”和“智慧谷”产业平台,注册企业近300家。突出智慧应用。加快“智慧淮南”建设,建成智慧医疗项目,打造全流程的互联网+医疗服务;与中国航天系统科学工程学院合作,挂牌成立钱学森智库淮南中心;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合作,建成国产卫星综合信息集成应用平台。

打好科教资源牌

——推动科技成果在本地转化,变创新“盆景”为产业“风景”

创新,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涵,也是建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淮南的引领。抓创新,就是抓发展。淮南市牢固树立创新第一动力、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的理念,下好创新“先手棋”,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

建好创新基地。今年2月28日,经国务院批复同意,淮南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这是全省第6家国家级高新区,必将有力推动淮南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建设安徽理工大学大学生创业园、网易云淮南双创基地,打造“1+3+8”(市级孵化器1个、园区孵化器3个、县区孵化器8个)科技企业孵化器体系,目前建成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在孵企业206家。推进创新项目。积极参与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大力支持中科院淮南新能源研究中心、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淮南研究院、中电科八所等国家级科研院所建设发展,其中投资17亿元的淮南新能源研究中心项目,研发区一期已建成投用,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CFETR)超导模型线圈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等入驻。培育创新人才。实施创新人才和企业家培育工程,建设“50·科技之星”创新团队,目前,全市建立院士工作站9家、博士后工作站10家,新承担国家级研究项目13项,新增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领军人才15人。

打响文化资源牌

——深挖历史文化资源,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实施文化旅游强市建设工程,挖掘整合地域特色文化,打造文化产业集群。整合八公山文化、楚汉文化、淮河文化、豆腐文化,把淮南好山好水好风光规划好、保护好、利用好,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用好文旅资源。修编《淮南市旅游总体规划》,编制《寿州·八公山创建5A级景区规划》,组建八公山风景区管委会,实施文旅强市“五个一批”工程,打造合肥都市圈后花园、全国重要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建好文旅项目。实施旅游产业项目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重点建设安徽楚文化博物馆、寿春城国家大遗址公园、寿州窑遗址公园、八公山风景区等项目,推进投资80亿元的恒大阳光半岛项目、投资20亿元的新城吾悦广场、投资10亿元的万达广场项目建设,完善服务配套,提升文旅档次。创好文旅品牌。创建寿州古城、八公山景区、焦岗湖景区三个国家5A级景区,推进寿县古城墙争创世界文化遗产、安丰塘争创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擦亮“楚风汉韵、能源之都”品牌。余其龙 梁虎 记者 吴传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