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法國在二戰中僅僅抵抗38天,卻在戰後去了聯合國五常?這是為什麼?

張偉大張律師事務所


法國從中世紀開始就一直是歐洲大國,成為世界強國則是到了19世紀後,法國成為了繼英國之後世界第二大的殖民帝國,但是在經過了一次世界大戰後,法國作為戰勝國卻損失慘重,經濟,工業體系受到了嚴重的打擊。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國徽

轉眼就到了二次世界大戰,在一戰中法國很多年輕人戰死了,巨大的人口損失讓法國轉變了戰爭策略,跟傾向於積極防禦,法國政府還花了50億法郎修建了馬奇諾防線,1940年5月10日,德國入侵法國,法軍一路潰敗,6月14日巴黎淪陷,6月22日法國投降,如果不是有英國支援,法國可能投降得可能會更早。

而今天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中,法國也是唯一一個在二戰中像法西斯投降的國家,因此很多人想問法國憑什麼能成為五大常任理事國?這裡我們就得說一下,五常建立的初衷是什麼,1943年10月30日,中、美、英、蘇四國在莫斯科簽署《四國關於普遍安全宣言》,成立了一個普遍性的國際安全組織,這個宣言簽訂之後,羅斯福構思已久的二戰後劃分世界的藍圖進入了實施階段。

中、美、英、蘇四國代表在莫斯科簽署宣言

1943年11月,美國,蘇聯,英國在德黑蘭會議上,羅斯福給出了一個建立國際組織的計劃,他提議這次建立的國際組織應該是世界性,接著又說道,美國,蘇聯,中國和英國(含殖民地)和其它的盟國擁有世界上四分之三的人口,只要這四個國家團結一致,那麼世界和平就指日可待,極大降低再次爆發世界大戰的風險。

羅斯福的建議也就是著名的“四大警察”構想,這一構想也成了之後建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設置常任理事國的基礎,在羅斯福的構想中,大國有維護世界和平的責任和義務,小國家組建軍事力量完全是在浪費資源,如果按照他最初的想法,等軸心國戰敗後,再讓其他小國家放棄軍備,以後世界和平就由美,蘇,中,英四國維護就行。

德黑蘭會議

當羅斯福將“四大警察”的構想正式提出後,這個構想就從維護世界和平,變成了劃分戰後世界格局的政治博弈,英國和蘇聯都不贊成這個決議,他們不支持將中國拉近“四大警察”的行列,在蘇聯看來,當時的中國政府和美國走得很近,把中國拉進來明顯是美國在戰後遏制自己的策略。

而丘吉爾這個毒舌肥佬一方面認為中國和美國走得太近,把中國拉進來將會加強美國對世界的影響力,威脅到英國的地位,而另外一方面自己和蘇聯也搞不攏,如果再把中國給拉進來,英國就更難和美國,蘇聯對抗了。

當時的中國並不強大,但是羅斯福卻認為,中國擁有4億的人口,國土面積廣闊,戰後和平發展,那麼用不了多久就能崛起,而美國如果現在拉攏中國,中國崛起之後,就可以幫助美國遏制蘇聯發展,也將成為美國在亞洲的前哨站。

因此羅斯福極力要將中國拉進“四大警察”中,並且還給出了讓英國,蘇聯無法反駁的理由,就世界區域而言,中國是亞洲的代表,在戰爭期間,中國始終在頑強抵抗法西斯的入侵,在付出了十分慘重的代價後,牽制住了日軍的攻勢,是反法西斯的主力軍,如果沒有中國的頑強抵抗,美國,蘇聯都還將死亡幾十萬,甚至幾百萬人,更別說美國能抽身開闢第二戰場。

抗日戰爭中的堅守陣地的中國士兵

建立五常在本質上,仍然是一次政治博弈,英國很快就表示願意支持中國加入,但是美國也要同意讓法國加入,對於英國而言,從一戰開始英法就緊密聯繫在了一起,法國是一個很不錯的盟友,在歐洲也是阻止蘇聯往西擴張的前哨站,當時的法國流亡政府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原則,蘇聯也覺得法國會是打開西方陣營的突破口,就提議法國復國後在加入五常,法國因此搭上了五常的末班車。

五大常任理事國國旗

我是玄坤,一個熱愛並不斷學習歷史文化的求學者,每天一點分享,期待著朋友們的關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學習,感謝各位閱讀,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玄坤文史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法國雖然投降了,但不代表它戰後不是大國。

就像中國雖然在抗戰中損失3000多萬人口,國土被摧毀大半,一樣可以成為聯合國五常。

大家注意,在二戰爆發之前,世界主要列強就是英法德美日蘇。

戰爭結束以後,德日垮了,剩下的列強只有英法美蘇四國。

就實力來說,復國的法國還是很強的。

法國在世界上還有不少殖民地,在非洲、亞洲、美洲都有較強大的勢力。

比如東南亞,法國長期控制越南、老撾、柬埔寨三國,干涉泰國的內政,控制了整個中南半島。

在非洲,法國更是具有很強大的實力。在非洲可以不會說英語,但不能不會說法語。

在南美洲以及其他地方,法國也有不少殖民地。

實際上,戴高樂的軍隊中,很多都是法國殖民地的士兵,有黑人、阿拉伯人、越南人,法國白人反而數量有限。

除了法國在世界上具有很強的影響力以外,法國本國工業力量也保存的不錯。

在德國入侵法國的時候,貝當見勢不妙直接下跪投降,法國本土包括巴黎在內沒有被嚴重破壞,工業、農業大體維持戰前水平。

而二戰前,法國是世界第5大工業國。雖然工業產值僅僅佔到世界總份額的 4.5%,但仍然強於日本、意大利這些國家。

現在德國垮臺以後,法國就升到第4大工業國。

法國工業的一大特點,就是自成體系,各種基礎工業齊全,可以自產從手槍到戰列艦之內的各種武器,實力還是不俗的。



除了法國自身的實力以外,還有對抗蘇聯的意思。

聯合國5常中,歐洲的只有英法兩國。而英國孤懸海外,只有法國位於歐洲大陸。

美國為了牽制蘇聯,當然需要扶持一個位於歐洲大陸的軍政強國。


薩沙


事實上法國的迅速敗亡確實導致英美等過對法國作為大國產生了看法,當納粹對法國發動攻擊時,號稱“歐洲最有力量的軍事大國”的法國卻一敗塗地,僅用了短短45天就投降了德國。這讓其他國家的重要領導人都極為震驚,對法國的價值和力量都有了不一樣的看法。

可是,在1945年5月16日,法國卻成為了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並在6月5日取得對德國的佔領。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讓本來是羅斯福口中一個被瓜分的戰敗國,只能等待戰爭結束的法國,發生瞭如此大的鉅變?

如果說英國的堅決抵抗離不開丘吉爾,那麼法國的再崛起離不開戴高樂。

1940年6月18日,就在法國還沒簽訂貢比涅停戰協定時,戴高樂就在倫敦通過BBC號召法國人民繼續抗戰,併成立“法蘭西臨時民族委員會”,並且建立“自由法國政府”。雖然過程看起來很草率,但英國馬上就承認了“自由法國”的合法性,唯獨遭到美國屢次排擠。

雖然戴高樂一直在尋求美國的承認,但直到1942年戴高樂將“自由法國”更名為“戰鬥法國”,美國還是不願承認,在英美籌備北非登陸時,羅斯福還是嚴令不讓戴高樂參加,不僅如此美國還希望幫戴高樂找一個對手。這就是戴高樂和吉羅共同擔任法蘭西民族解放委員會的原因之一。

事情直到1945年羅斯福去世後,法國的國際地位才出現了轉變,不久法國出息了在舊金山召開的聯合國會議,併成為了常任理事國,戴高樂和杜魯門會晤,並開始參加各種瓜分新世界的重大會議。

在這長達五年的時間裡,法國的國際地位能夠被承認,當然離不開戴高樂的努力,除此之外英國及早承認戴高樂,也和他們搞得歐洲大陸平衡政策有關,他們必須尋找並幫助法國對抗德國,並且在後來的一系列會議上幫助法國獲取利益。

美國雖然一直在排擠法國,但這其中也是在不斷緩和關係的,比如爾森豪威爾多次向羅斯福坦言應與戴高樂合作,羅斯福在1944年也曾打算通過半官方的形式邀請戴高樂訪美等等,這既是法國通過努力得來的尊重,但另一方面美國對法國態度的轉變,間接也就提高了法國的國際地位。

另外蘇聯對法國的態度也刺激到了美國,法國當時在英國寄人籬下,尋求美國幫助又得不到,所以就轉而尋求蘇聯的幫助。1942年戴高樂就發表廣播說:“法俄同盟的必要性在每一個歷史的轉折時刻總會顯示出來。”眾所周知,二戰結束後的世界格局決定了美蘇關係的破裂,法國與蘇聯關係的親近,也刺激到了美國。

所以,二戰初期法國雖然在整個世界都丟了臉,但隨著戰鬥法國的崛起,各國處於平衡考慮,承認並尊重了法國作為國際大國的地位,進而將其納入了常任理事國。


邯鄲醉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這個問題確實有意思。當年號稱陸軍最強的法國,任誰都沒有想到,被德國人吊打,僅僅三十八天就跪地上投降了,驚的歐洲人掉了一地的下巴頦。

畢竟他們還指望法國人能抗下德國人的瘋狂!結果卻是九萬人被打死,二十萬人躺醫院裡,一百八十萬人繳械。

就這戰績和蘇聯那堅守巴甫洛夫大樓的二十三名士兵差遠了,人家人雖少,但也堅持了五十八天的時間,最重要的是德國人還沒能夠拿下。

丟人算是丟到了家。

但老話說的好,存在他就是合理的,那麼這個理在哪呢?今天咱就借題主這一畝三分地,把這事說道說道。

二戰中的法國。

咋說呢?二戰的法國你得分兩部分來看,這第一部分就是擱歐洲這塊投降德國的維希法國。

這維希法國是得到了軸心國承認的傀儡政府,他們的首領是法國一戰英雄貝當。這個政府說起來有點意思,他們僅僅維護法國壟斷資本家的利益,至於其他人壓根就不在他們的考慮之列。

當時這個維希法國很多政府的頭頭腦腦,其實就是壟斷資本家自己來擔任。

所以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開頭還受到法國人擁護的維希法國,被法國人給拋棄了,他們集體向維希法國豎起了手指頭:“NO!”

最搞笑的是這維希法國他的勢力範圍僅僅維持法國本土五分之二的土地,其他地方他說了不算。

而另一個就是大傢伙所熟悉的流亡政府——自由法國。這一部分的頭就是著名的戴高樂先生,這是一個很有卓越眼光的軍事家兼政治家。

他這個自由法國是受到了盟軍尤其是英國人的鼎力支持,但說道根子上自由法國不算正統。

但為了維持歐洲這塊對德國人的壓迫,正統不正統這壓根就不是個問題,盟軍這塊對這也不感興趣。

而在整個二戰期間,英國人和法國人雖然有時候為了利益也在爭吵,但總體上講,他們還是可以好到穿一條褲子上街的程度。

當然如果沒有足夠的實力與之匹配,這關係不可能是這樣的,只能維持一種上下級的關係,實力是基石,這大傢伙應該不會否認的。

說道這裡估計有小夥伴要說了:“這不開玩樂呢嗎?法國早就被德國人幹趴下了,還實力?做夢呢吧?”

瞧瞧,這您就不知道了吧!

擱過去,歐洲這地論實力的大小,不僅要算本土的實力,還要算上他們的海外殖民地,法國本土是被德國人掐死了,但海外殖民地可沒有,法國的屁股後面還有一個龐大的殖民體系存在。

別的咱不說,在非洲這嘎達,你可以不會說英語,但你絕對不可以不會說法語,因為那會這塊土地上的殖民者就是法國人,想不到吧!

所以英國人拉攏法國人,不僅僅是在形式上給德國人一種壓迫感,而是法國那會確實還有這實力,而這實力並不是他們的本土提供的,是他的殖民地提供的。

所以要仔細算一下的話,你會發現法國人的軍隊依然保持一百萬的模樣。

而這幫子殖民地一股腦的支持戴高樂的自由法國。

這也是戴高樂的自由法國,雖然寄居在英國人的屋簷下,依然可以和英國人據理力爭的去爭吵的原因。

這是二戰的法國。

二戰結束後的法國

那麼殖民地這事到了二戰結束的時候,法國依然擁有龐大的殖民地,他可是第二大殖民帝國,要算上這些土地,他能排到第三,所有人口加起來這就得是一億。

這也是一種實力。

當然您要說的殖民地獨立,那還是1960年的事,也就是說1960年的法國就沒有殖民地了。

但因為法國的長時間殖民,現如今在非洲這塊的影響力依然不可小窺。

所以二戰時候的法國雖然投降了,但二戰結束後您不能說法國是個弱小的國家,他依然強大。

再有一點,法國在二戰結束之後,依然保持著一套完整的工業體系。

說道這裡估計有小夥伴要說了:“證據呢?”

很簡單,大傢伙也知道當年二戰快要結束的時候,這場戰爭的勝利果實不僅僅是柏林被一分為二,德國好多的科學家也被一分為二,被蘇聯和美國瓜分。

這其中的科學家的分量不用俺說吧,知識也是生產力的一種不是,在整個過程中英國人和法國人只有蹲在一邊看戲的份,那也就是說在以後的發展中,法國人和英國人的科技可就要落後了。

可事實上呢?啥航母,啥陣風,啥幻影,啥洲際導彈這都是自己造的。就算是現在法國人的武器出口都佔到了世界第三的行列。

空客的總部你知道在那嗎?對嘍,就在法國。美國現在都恨死這空客了,天天的和他搶生意。歐洲的航天局在那?對嘍,還在法國。當年咱大華夏還沒把高鐵整成白菜價的時候,法國人的高鐵那是世界前列的存在。

您反過來瞅瞅英國人,他的本土是沒有被德國人佔領,但後來的科技可就落後了,颱風是和歐洲一幫子老哥們共同開發的,至於洲際導彈直接從美國人哪裡購買的。

三駕馬車,當然隨著英國脫歐結束,這就成了倆火車頭齊頭並進了。法國人的實力不可小窺。

所以這二戰結束之後,法國人如果沒有完整的工業體系,他能辦到?拉倒吧,你以為是印度的樓房,為了記錄,不打地基的那種,遇到大風三天就得垮掉。

所以一個完整的工業體系,也是實力必不可少的一個先決條件。

當然這是他的硬件確實具備了,但畢竟你也就一個來月的時間就被德國人打敗了,這後邊沒有人力挺的軟性條件,這要衝到五大常任理事裡邊,這也是不行的。

那麼接下來咱就說說,是誰在力挺法國。

話說在1941年大西洋憲章,美國人和英國人開了一次會,這次會議結束之後,這就準備建立一個國際性的組織,這事就牽扯到了聯合國五常。

二戰結束,那麼國際局勢已經很明朗了,之後必然會形成蘇聯和美國,兩強對峙的局面,要為世界話語權這事掙個高下。

那麼歐洲這塊必然成為了角逐場,可美國人離這塊有點遠,英國人必然成為歐洲這塊的主角。

但大傢伙也知道,蘇聯這壓根就是個龐然大物,強大的德國人都被他揍趴下了,英國人的體量這不夠啊,而且他想要伸手到歐洲這塊,還擱著一條英吉利海峽不是。

放眼整個歐洲,能和蘇聯人一較長短的,似乎就剩下法國人了。

那麼英國人必然會力挺法國人,他倆聯合起來在歐洲這塊抗衡蘇聯,這讓美國人踏實不少。

話說蘇聯人還真瞧不上法國人,當年柏林劃分佔領區的時候,他就不同意給法國一個單獨的佔領區,他就認為法國人不夠格。

說真的這事真把法國人給氣壞了,法國人通過廣播嚴重抗議。

簡單的一句話,俺們的實力還在(這實力就是俺開頭說的硬件),你們把俺當成啥了?

這事開頭的時候,美國人其實是同意了蘇聯人的要求,可後來在英國人的斡旋之下,這事美國人改變了態度,法國成為了德國的佔領國之一。

這身份就上去了。那麼後來成立五常的時候,這也是先決條件之一啊!

美國人在衡量對蘇聯人的扼制,所以也開始力挺法國成為五常。

那麼最終法國人如願以償的進入了五常。

而出乎美國人預料的是,法國人對美國人有著極大的不信任。

因為法國人認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法國打了三年,後來這美國人才來援助,在二戰的時候,美國人還來這招,結果法國被打垮了,同樣過了很久美國人才來援助。

“你讓俺怎麼相信你?”法國人很憤怒。

而在後來建立歐洲經濟共同體的時候,讓英國人也沒有想到的是,這個曾經他力挺的好哥們是最為堅決反對他加人的一個傢伙。

至於原因,這不是咱今天要說的了。

試問蒼天饒過誰?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因為蘇聯!

沒錯,不是一般人認為的美國、英國支持,而是蘇聯爭取的結果。

在雅爾塔會議上,美、英、蘇三大國首腦討論戰後國際秩序問題,商討戰後成立聯合國。

按照最初設想,只有美國、英國,和蘇聯三家。

沒有法國,也沒有中國。

但這遭到了蘇聯的反對。

因為美英兩國,一個是前任世界霸主,一個是現任世界霸主,通過二戰結成特殊關係。兩家聯手,在世界上擁有廣泛的影響力,足以壓制蘇聯,聯合國將成為打壓蘇聯的工具。

為了打消蘇聯的顧慮,於是設立“一票否決權”,並且同意蘇聯擁有三個席位(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

而蘇聯又提出讓法國加入常任理事國。

蘇聯認為,法國和蘇聯一樣,都屬於歐洲大陸國家,跟海洋系的英美不同,並且法國比較獨立。一旦蘇聯與英美髮生衝突,法國即便不現在蘇聯一邊,也會保持中立,讓美英提案無法獲得多數通過。

接著,美國認為,如果法國都能如常,那麼,在二戰中貢獻更大的中國也應該如常——此舉也有鼓勵中國繼續抗戰的用意。

至此,聯合國“五大警察”模式正式確立。

但世事無常。

始料不及的是,戰後,法國投靠英美一邊,而中國卻變成紅色,美蘇兩國都沒實現當初的目標,卻又有了新的收穫。


雁去無痕ty


為什麼?很簡單,聯合國“五常”不僅按照功績而且按照地位。

大國從路易十四時代開始就是歐洲數一數二的強國,雖然拿破崙戰爭後法國人打仗遇到姓名帶“馮”的都不行了,但第一次世界大戰前依舊是全球“四強”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世界最強大的國家也就六七個,法國補不上“四強”美蘇德英,但也是妥妥的“老五”。

珍珠港事件後美國作為盟主折騰了“二十六國聯盟”,當時只有“四強”沒有“五常”,也是法國兵敗投降無力參加,羅斯福政府不承認戴高樂准將的所謂“自由法國政府”。可是到了1944年,戴高樂政府不僅在巴黎站穩腳跟,而且獲得廣泛支持,美國人發現拉攏法國還是有必要,畢竟蘇聯在不遺餘力支持戴高樂政府,英國一直支持戴高樂政府,於是羅斯福也就在這年10月23日承認戴高樂政府是大國唯一合法政府。不過,美國還是對戴高樂政府有保留意見,明確拒絕戴高樂參加雅爾塔會議與波茨坦會議

1945年成立聯合國時,美國出於戰後“西方一致”共同遏制蘇聯的需要,終於同意法國作為大國參加聯合國制憲會議,法國終於在“美蘇英中”四大國後面“增補”為第五大國,五大國領銜簽名,其他國家按照拉丁字母為序依次簽名 。


一梭煙雨江湖行


法國之所以能夠在二戰戰後成為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最大的功勞還得記在戴高樂將軍名下。

法西斯德國一開始在歐洲肆虐的時候,英國和法國其實完全有能力遏制法西斯,但是他們沒有這麼做,他們就靜靜的看著希特勒的德國做大做強,一步一步開始了對外擴張之路。尤其是在波蘭戰役時,德國為了拉攏蘇聯,和蘇聯簽訂了密約,兩個國家秘密瓜,分了波蘭。

而在這時,作為兩個世界警察的英國和法國,對此視而不見,將軍隊安排在馬奇諾防線之內,靜等德軍進攻。法國人也算是求仁得仁,德國人解決了波蘭問題之後,反過手來就就狠狠地抽了法國人一個大嘴巴子。

德軍沒有正面進攻,馬奇諾防線,而是借道比利時從阿登山區進入法國。面對突如其來的德軍鋼鐵洪流,法國人徹底亂了手腳,僅僅抵抗了38天之後,法國人使出了他們壓箱底的本領,那就是投降。

別說法國人投降,還真的很有經驗,他們的時機拿捏的非常好,繼續保持著在法國投降之前,沒有人能夠進入巴黎的傳統。德國法西斯接受了法國投降之後,復職了,法國維希政府這個偽政權。

而戴高樂將軍原本是一名法國政府的官員,他借一次機會飛到了英國,在英國建立了自由法國?為了繼續領導法國抵抗法西斯,他可謂是跑斷了腿,終於讓英國政府承認了他的自由法國是法國的唯一合法代表。

雖然法國在本土已經投降,但是法國在北非擁有大片的殖民地,這些地方在戴高樂的整合之下,繼續抵抗法西斯。通過在阿爾及利亞的訓練營地,戴高樂訓練出了十萬名法軍士兵,這些士兵將來會和英美等國軍隊一起反攻歐洲大陸。

在諾曼底登陸時,雖然法國的這點兵力在英美兩國動輒數十萬上百萬計的軍隊中不算太起眼,但是主場作戰的法國軍隊依然受到了盟軍的最高禮遇。

而當戴高樂率領法國軍隊第一個昂首挺胸進入巴黎時,整個法國沸騰了,成千上萬的法國民眾來到了街頭,歡迎自己的子弟兵。在這樣熱鬧的場面背後,英美等國看到的是法國的實力,一個團結的法國的力量。

同時,將法國設定為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也是出於美國的利益考慮。

二戰結束之後,世界勢力範圍重新劃分,歐洲尤其是西歐,作為美國經營的重點。一個強大且聽話的歐洲,是美國對抗蘇聯勢力西擴的橋頭堡,英法同盟是美國維護歐洲,尤其是西歐和平的基石。

而且在二戰時期,戴高樂領導下的法國也算是出過了一把力,所以美國和英國就把法國推上了常任理事國的位置,法國這個有投降史的國家也堂而皇之的成為了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


歷史評說


國際秩序的制定,永遠是強者的遊戲,決定戰後秩序規則的制定,當然更是大國強國之間的遊戲。對於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也就是1943年,羅斯福在德黑蘭會議上提出的“世界警察”制度。

作為當時反法西斯陣營中的三個強國,美、蘇、英三個國家,對於世界警察的個數卻存在爭議。當時美國主張“四警察”,而蘇聯與英國主張“三警察”,也就是要刨除中國,作為老牌帝國主義國家,英國怎麼能帶一個弱國玩。

但是結局大家都知道,蘇聯和英國兩個國家,受到二戰的損害巨大,在國際上已經無力與美國抗衡,最終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確定為五個,分別為美、中、英、法、蘇。當然美國還向加上第六個巴西,在英國和蘇聯的強烈反對下作罷。

作為不管是第一輪還是第二輪討論,都沒有在討論範圍之內的法國,最終為何進入了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列,其中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法國在世界上強有力的影響,和廣闊的影響範圍。

在二戰期間,由戴高樂領導的自由法國,得到了幾乎全部法國海外屬地的承認,也就是說原來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全部的海外殖民地,全部劃到了自由法國的名下。也因此,雖然自由法國是一個流亡政府,但自由法國依舊有著很強的實力。

在反攻納粹德國的時候,自由法國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尤其是其麾下的非洲軍團,戰力不俗,也一度達到了七萬餘人的龐大規模。這是法國其中軍事實力的體現,在海、陸軍方面,還有當年歐洲第一軍事強國的風采。

在影響力上,時至今日法國在西非,北非、中非以及東非的影響力都是巨大的。而在二戰剛剛結束時,作為老牌帝國主義國家,法國在非洲、美洲、東南亞都有著極大地影響力,綜合來看其影響力怎麼也比先定下來入常的中國高。

法國在那個年代的強大影響力,從現在法語的分佈情況和使用人數就能簡單的看出來。世界上有四十多個國家和地區說法語,說法語的人總人口數超過2億,遍佈世界五大洲,足見當年法國的強大影響力。

其實當時的法國和中國在入選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時,綜合打分應該相差無幾。論反法西斯的貢獻,法國沒法和中國比,但是論世界影響力,中國又沒法和法國比。但是單拎出這兩點來,又絕對可以傲視任何一個國家。

而且在二戰中,法國是非常精明的,通過一戰的教訓,法國認識到了戰爭的危害性。雖然世界第一陸軍的法國,在僅僅抵抗38天后就宣告投降,雖然成了笑柄,但論實際效果來說,是一步好棋,法國免於戰火的破壞,在二戰結束後得以快速恢復。

戰爭結束後,法國在原有的工業基礎上,迅速恢復,牢牢地守住了世界第四工業強國的寶座,法國的實力還是非常強的,最起碼一般國家無法與之比較。中國能成為和法國一樣的常任理事國,純粹是我們的前輩們,用3000多萬條生命換回來的。

以上為狼君個人見解,如果您有不一樣的想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與我討論。

我是狼君,喜歡狼君的觀點歡迎評論、點贊,轉發加關注


狼君歷史


聯合國成立於1945年10月24日,就當時的全球對抗格局來看,其實國際上算得上大國的屈指可數,概括下來也就美國、蘇聯、英國、中國、法國、德國、意大利和日本。印度、巴西、南非如今雖然也算的上是大國了,但是在那個時候不是英法的殖民附庸國,就是美國的殖民附庸國,因此排除掉這三個。德意日三國作為戰敗國,“五常”自然是沒有資格的。

法國雖然只抵抗了38天就投降了德國,還不如蘇聯巴普洛夫大樓裡的23名士兵,但是不能就此而忽略了法國的國際影響力,畢竟法國也是有底子進“五常”的。

首先法國本身就是歷史大國,老牌的殖民地強國

無論是從人口,還是經濟規模,或者是領土方面,法國至始至終都是歐洲的一個大國,這應該是毋庸置疑的。

說起殖民地,歷史上除了曾經的西班牙和英國,第一個想到的當屬法國。

不是世界各地吧,就拿出一個非洲來比較,法國在非洲的影響力還超過了英美兩個大國呢。

雖然二戰法國本土被希特勒攻陷,但是法國並沒有從歷史上抹去,因為後面戴高樂成立了“自由法國”政府,在二戰對抗法西斯陣營方面也是做出了重大的犧牲和貢獻,比如諾曼底登陸。

其次就是美英蘇“三巨頭”對法國的考量態度了

美國方面,是有絕對理由支持法國成為“五常”之一的。一方面就歐洲形勢和格局來看,法國東臨德國,往西也只是和英國隔了一道英吉利海峽,法國的地理位置擺在那裡,完全符合美國的態度:抬高法國的地位,不僅能夠防止德國法西斯死灰復燃,還能制衡日不落帝國英國再恢復往日的輝煌。只要法國能在歐洲大陸有所擔當,可以說是美國維持歐洲大陸平衡的一枚棋子,何樂不為?

英國方面的態度,從丘吉爾承認戴高樂的“自由法國”政府開始就可以說確認了。的確,戰後英國也需要法國這個“盟友”。為啥呢?美蘇爭霸,英國倒不怕美國會施加壓力,畢竟大家都是資本主義國家,但是面對蘇聯,英國就不得不防範一手了。讓法國入“五常”,一來可以增加一份打壓蘇聯的力量,二來拉攏法國這個盟友,還可以減輕蘇聯甚至是德國直面撲來的壓力。

蘇聯方面,雖然有點難以抉擇,但是權衡利弊之下,還是點頭了。一是當時的法國共產黨的實力的確挺強大,蘇聯有將法國拉攏到自己陣營的希望,二是法國是唯一一個自主外交的國家,也就是說法國沒有加入到北約集團,這一點蘇聯很欣慰。而且就法國的情況而言,即便最後沒有投入到自己的懷抱,短時間也不可能威脅到自己。

至於“五常”中的另一個國家中國嘛,說來實在是尷尬,當時五常承認的中國還是中華民國,的確是沒有任何話語權,就不多說了。

最後在“三巨頭”的考量下,再結合法國自身的優勢,所以法國還真就進了聯合國“五常”。雖然不算是靠實力進的,但人家也還是進了。

這不,瞧瞧現在的印度、日本和德國,腸子都悔青了!

我們都知道,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最大的一個好處就是擁有一票否決權!

最後我給大家分享一個關於這方面很有意思的小故事:

烏克蘭曾經有提議說取消俄羅斯的一票否決權,結果怎麼樣?結果人家俄羅斯直接將這個提議一票給否決了!

真是難以置信,烏克蘭當時到底是怎麼想的呢?簡直就是拿雞蛋碰石頭…………


三顧歷史


大家好,我是詩涵果果。

二戰初期,唯一一場閃瞎了世界各國眼睛的戰役,毫無疑問就是德法了。號稱全世界最強陸軍的法國在配合馬奇諾防線的情況下,依然在德國進攻的38天之內選擇了投降!


法國是歐洲的殖民強國,獲取了一戰的勝利,作為在歐洲時常可以和英國,俄國扳手腕的存在,法國人自然可以囂張跋扈,甚至如果不是英國的阻攔,法國人在拿破崙的帶領下,也可以想像一下統治歐洲的美好願望!

二戰初期,德國在決定進攻法國的時候,希特勒心裡著實緊張了一把,面對固守防線的法國軍隊,德軍在火力配置和坦克火炮口徑上,並不佔任何優勢。法國人在等著德國軍隊在馬奇諾防線碰的頭破血流,德軍則繞道比利時攻進了法國的腹地,迅速向巴黎挺進,逼迫法國投降!

法國在二戰期間分作了兩個國家,一個是投降的維希政府,另一個則由戴高樂得到了英國的支持,組建了自由政府,也就是後期活躍在戰場上的法國抵抗勢力,同時這個自由政府也是法國人心中的正統!


無論是維希政府還是自由法國,在整個二戰期間的存在感並不是很強,為何能在戰後進入聯合國五常呢?且看小果詳細道來:

一、法國的隱性實力

法國擁有眾多的殖民地,在維希政府投降以後,自由法國的領導人戴高樂奔走於同盟國和殖民地,得到了鼎立支持,在法國本土和殖民地人民的心中,戴高樂政府是法國的延續,也代表了法國人抵抗到底的決心,這是法國人可以向世界證明自己依然在為抵抗納粹的唯一窗口,這就是小果所說的法國的隱性實力。即便是法國在38之內就被迫投降了,但是自己並不孤單!




二、法國擁有完善的工業基礎

在整個歐洲,法國的工業設施一直十分強大,擁有完整工業基礎的法國在早期甚至比蘇聯的生產力還要快速,這也是法國在戰後可以快速的恢復重建的重要基礎,作為一個擁有無限工業潛力的資本主義國家,法國在戰勝的同盟國裡,依然可以擁有一席之地,實力不容小覷!

三、法國的盟友

作為資本主義國家,法國和英國是最早崛起於歐洲的,工業革命也在兩個國家的相互影響下,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支持法國進入聯合國五常,符合英國在歐洲的利益,同時,已經開始遲暮的大英帝國希望可以在聯合國五常裡找到鐵桿盟友,共同對付成長起來的蘇聯和美國。蘇聯的反對在美國加入支持的行列後,不了了之,作為遠隔重洋的美國來說,打敗了德國的蘇聯已經成為了名副其實的龐然大物,握著鐮刀和鐵錘的紅色北極熊成了卡在美國心頭的刺,如何遏制蘇聯,單靠英國肯定不行,如果加上了法國,可行性更高!


總結:法國之所以能在戰後加入五常,除了本身帶來的實力,更重要的是英美俄在政治中的較量,為了利益,法國成了角力的籌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