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9 德國醫生揭“手術刀下的謊言?這是條害 人謠言

1、網傳以“衛生部副部長黃潔夫”或者以“德國醫生”等名義揭露所謂“手術刀下的謊言和藥瓶裡的欺騙”真相,均是斷章取義、以訛傳訛的謠言。

2、《無效的醫療》這本書確實存在,但有三點非常明顯的事實誤導:1.作者尤格·佈雷希沒有臨床醫學專業背景的德國記者,而非“醫生”;2.原版德文書名意思為“令人失望的、不符合期望的”的醫療,中文譯成“無效”以後變成了全盤否定,顯然與原書名和書中表達的觀點並不一致;3.德國記者提出要警惕過度醫療問題,建議患者掌握一定健康知識的同時要尊重專業意見,但在網傳熱文中就變成了都否定醫療。

3、原衛生部副部長黃潔夫在2010年10月的全國政協醫衛組委員聯組會上,曾建議大家“看看這本書”,反思過度醫療問題。但網傳文章把事實略去,大量的極端看法通過故意模糊的修辭,被移花接木成黃副部長本人的觀點,甚至連在書裡沒有的觀點都被作為私貨摻了進來。

4、過度醫療問題並非可以一言概之,對這個問題的反思可以推動醫學進步,造福公眾。而營銷號抹黑正規的醫學治療與用藥,只是在謀財害命。

德國醫生揭“手術刀下的謊言?這是條害 人謠言

查證者:胡遠東 | 醫學博士

網上熱傳揭露“無效醫療真相“的文章,以一本名叫《無效的醫療》書吸引人眼球,或借用“衛生部副部長黃潔夫”的名義,或打著“德國著名醫生尤格·布來克”的旗號,內容聳人聽聞地詳述“手術刀下的謊言和藥瓶裡的欺騙”。

網傳文章存在多處事實錯誤,大量營銷號、養生號的蓄意炒作

相聲名家馬季老師曾在經典節目《傳謠》中演繹了一個謠言是怎麼變得有根有據、繪聲繪色的:一開始只是“馬季下了一個雞蛋”,再後來變成“下的是一個鹹鴨蛋”,最後變成“馬季下了一個臉那麼大的鵝蛋,紅皮的,當時大家夥兒都在現場看著呢”……這個相聲把謠言在傳播中離真實越來越遠的過程刻畫得入木三分,正好和我們今天要說的這個“無效醫療”謠言有著微妙的相似之處。

德國醫生揭“手術刀下的謊言?這是條害 人謠言

先來說事實部分,尤格·佈雷希是一位德國媒體工作者,有生物和生物化學學位,一直從事醫療和學術領域的採訪、報道與寫作,在2006年出版了一本名為《Heillose Medizin》(中文出版的譯名為《無效的醫療》,該譯名有問題,下文會提到)的著作,書中針對現代醫療過程中的缺乏人文關懷、流水線化操作和過度醫療進行了批評,並提出應當對這些問題抱著謹慎和客觀的態度。患者自己主動掌握健康知識,積極與醫生溝通疑問,同時尊重專業意見。

在2010年10月的全國政協醫衛組委員聯組討論上,會議召集人、全國政協委員、衛生部副部長黃潔夫在總結陳述的開始提到了這本書,建議在座的委員看一下這本書,反思目前在我國醫療體系中同樣存在的過度醫療現象。

德國醫生揭“手術刀下的謊言?這是條害 人謠言

而在傳播的過程中發生了這些變化:

1、原書名被直接譯成了《無效的醫療》,這個譯法的問題在於Heillose德文原意是“令人失望的、不符合期望的”,譯成“無效”以後變成了全盤否定,顯然與原書名和書中表達的觀點並不一致;

2、“黃副部長建議大家看看這本書”的事實被故意模糊了,大量的極端看法通過故意模糊的修辭,被移花接木成黃副部長本人的觀點,甚至連在書裡沒有的觀點都被作為私貨摻了進來,現在我們在媒體上看到的標題已經是“衛生部副部長黃潔夫:手術刀下的謊言和藥瓶裡的欺騙”;

3、沒有臨床醫學專業背景的德國記者提出要警惕過度醫療問題,建議患者掌握一定健康知識的同時要尊重專業意見,在中國的網文裡就變成了“德國醫生告訴你真相:現代人類正在接受著很多無效甚至有害的藥物和手術”;

4、大量營銷號、養生號的蓄意炒作,如中譯版封面上醒目的字體寫著“《無毒一身輕》作者林光常傾力推薦”,而號稱醫學博士、營養學家的林光常其實最高有效學歷是電機科的中專生,這位以推銷“排毒餐”、“21天改造體質”等偽科學療法聞名的騙子,宣揚只要吃他研發的排毒餐和產品,不用化療就可以排毒治癌,已在2008年被我國臺灣省法律機構依“常業詐欺罪”判刑2年6個月。

所以,現在大家在網上看到的“衛生部副部長黃潔夫:手術刀下的謊言和藥瓶裡的欺騙”這類的文章,只有少部分是尤格·佈雷希和黃潔夫的原話,大部分是夾帶私貨和歪曲事實。

過度醫療問題並非可以一言概之,反思推動的是醫學進步,造福公眾;而營銷號抹黑正規的醫學治療與用藥,只是在謀財害命

回過頭來我們再說說過度醫療,過度醫療可以理解為“投入醫療資源過多,而患者的預期獲益過低”,但是由於患者本身的意願和經濟條件、具體案例可獲得的醫療資源都是天差地別,什麼情況下算“過度”非常難以定義。基於健康對個體的唯一性和重要性,任何人都會在自己能夠承受的最大成本下都會追求最好的治療效果和最小的風險,這是人之常情。以常見的病毒性感冒為例,從醫學角度來說不需要輸注任何抗菌藥物,只需要對症治療即可,但是筆者在門診中遇到的很多病人都堅持要輸“消炎藥”,認為這樣才會好得快,解釋再多都無濟於事,這種形式的“過度醫療”在我國極其普遍,單獨怪醫生濫用藥並不公平。

醫學治療手段的有效性和性價比屬於衛生經濟學領域,一直不乏十分激烈的爭論,醫學界一直鼓勵用循證醫學的數據和包括經濟學在內的多學科評估方法來解決爭議、達成共識,這才是現代醫學進步的最大動力。如網文中引用的黃潔夫副部長的原話 “70%的膽囊結石是無症狀的,醫學上稱為‘安靜的石頭’,並不影響健康,但是現在只要進了醫院,一般都要你去做手術”經常被當成攻擊臨床醫生的武器:“你看現在醫院亂收費、亂做不該做的手術,連衛生部自己的領導都看不下去了”。實際上,在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膽道外科學組制訂的2011版《膽囊良性疾病治療決策的專家共識》就已經明確指出“膽囊良性疾病的治療應綜合患者有無症狀,膽囊有無功能、有無炎症,有無併發症和有無手術實施條件等因素,制訂個體化的治療策略”、“無症狀和症狀輕微的膽囊結石患者不需要常規行預防性膽囊切除”。

德國醫生揭“手術刀下的謊言?這是條害 人謠言

至於網文聲稱“全世界25000種醫學刊物,每年發表200萬篇醫學論文,但其中70%研究結果都不公之於眾——因為這些論文反映的是現代醫療的負面和弊端,是醫療界的‘雷區’”更是徹頭徹尾的謊言,因為所有中外醫學刊物刊登的論文都是公開的,任何人都可以通過中國知網、Pubmed等數據庫檢索到這些論文並下載原文,那種整個醫學界共謀、串通起來騙錢的陰謀論可以休矣。

總之,過度醫療問題需要反思,但筆者認為,在我國目前醫療資源整體匱乏的背景下,更需要警惕的是另一種極端:抹黑正規的醫學治療與用藥,無限誇大風險、貶低效果,在成功喚起患者的恐懼心理以後,再兜售未經過驗證的偏方、療法、保健品,或者是某位導師的高價培訓課程。畢竟,醫生還受到職業道德和醫學規範的約束,而某些無良營銷號和商家謀財害命的行為是沒有底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