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李曦微:梅納德•所羅門《貝多芬傳》中譯版序

路德維希•範•貝多芬這個名字太沉重,不要說為他寫傳記,就是為他的傳記譯文寫序言,也讓我感到如履薄冰,誠惶誠恐。然則由於此書的獨特學術價值,更因為譯者田園先生的熱誠信託,我還是斗膽寫下這篇短文,聊以為“序”。

貝多芬,維也納古典主義音樂的頂峰,繼往開來,承接古典、指向浪漫主義未來的最重要橋樑,在幾乎所有的音樂體裁、技法領域都做出了卓絕的貢獻,成為無數後世音樂家的楷模和靈感來源,又是令人畏懼的陰影。早在他逝世前,就已經引起音樂理論家、批評家、文學家的高度關注。對他的音樂、生平、家世、思想、人格的資料蒐集和研究在這時也已經開始。

貝多芬去世後不久就有幾部不成熟、不嚴謹、不可靠的傳記發表。他晚年的朋友和秘書,小提琴家和指揮家A.申德勒出版了兩卷本傳記(1840,1860)。在半個多世紀中,它被廣泛作為貝多芬研究的權威,因為在貝多芬逝世後,他佔有了作曲家留下的幾乎所有文字資料。也因此,儘管後世的貝多芬學者越來越多地發現其著作中有大量歪曲、偏見、有意的忽略,以及編造的成分,然而,由於他與貝多芬的特殊關係以及對作曲家遺物的佔有,這部傳記仍然是所有貝多芬研究者必須參考的。塞耶(A.W.Thayer)出版於1866年的三卷本鉅著的資料考據要嚴肅得多,學術性強得多。他也是最早對申德勒著述的真實性、可靠性發起挑戰的人之一。


李曦微:梅納德•所羅門《貝多芬傳》中譯版序

在之後的近兩百年間,僅長篇的貝多芬傳記就有數以百計,堪稱汗牛充棟,論文更是數不勝數。時至今日,新的貝多芬研究論著仍在不斷出現。貝多芬的生平,正如其音樂,已成為永恆的、無窮盡的課題。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有兩個,其一是他的音樂上達天庭、下通人間,博大精深,無所不包,如果對生命價值和美的探究永無止境,對貝多芬音樂的探究也是。其二,貝多芬留下的和與他有關的文字資料種類非常多,數量驚人,極少有其他作曲家能與之相比。其中有大量的手稿、筆記、數百本對話記錄、日記、通信、文章、宮廷記事、法院檔案等等,直到最近還有新的發現,對現存的資料也不斷有新的辨偽、比較和闡釋。

20世紀以前的貝多芬研究在理論和方法上都是傳統的幾種類別:資料的實證性蒐集與梳理;以作曲家的身世、成長、個性、與各種人物的交往等為中心;側重於其作品和創作歷程、風格技法的演變,以及他在音樂史上的地位。進入20世紀後,一些其他學科的理論和方法被用於貝多芬研究,例如社會學、心理學、符號論等。20世紀下半葉,這些跨學科的研究逐漸成熟,產生了不少出色的成果。

本書的作者梅納德•所羅門(美)是一位多才多藝的音樂家和理論家,曾任教於耶魯大學、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和茱莉亞音樂學校,並且是波恩貝多芬檔案館顧問。他的音樂論著集中在古典音樂領域,出版過貝多芬、莫扎特和舒伯特的傳記,其中最出色的是這本1977年初版的《貝多芬傳》。它被學術界廣泛認為是權威性的貝多芬研究,被譯為多種文字出版。這部傳記的鮮明特點和獨特貢獻在於其貫穿全書的心理學方法(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和格式塔心理學),同時結合了社會學分析。作者在心理學方面有很深的造詣,並且於1973年出版了影響頗大的專著《馬克思主義與藝術》,該書的歷史批判精神和社會學認識論與法蘭克福學派的阿多諾遙相呼應。這種心理學—社會學的方法為貝多芬現象的研究提供了富有創造性的新角度、視野和詮釋。沒有塞耶式的全面而鉅細無遺的資料考證,沒有黎曼(H.Riemann)、戴特斯(H.Deiters)那種淵博精確的作品分析或者羅曼•羅蘭、托維(D.Tovey)雄辯浪漫的文學性。我們看到的是冷靜、客觀、外科手術刀似的準確觀察和剖析。貝多芬不是被作為盜天火賜予人類的普羅米修斯、奧林匹亞山上的宙斯等天生完美的大師來歌頌的,而是作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來研究的。他有幼稚期,有成長過程,有優點也有缺點,有堅強的一面也有軟弱的地方,有崇高的信仰,也有信仰迷惘動搖的時候。他歷經苦難,畢生奮鬥探求,最終才成為偉大的巨人。人格如是,音樂亦然。


李曦微:梅納德•所羅門《貝多芬傳》中譯版序

這種研究方法的一個很有意思的範例是書中貝多芬的青少年時期部分。作者在對歷史資料的嚴謹篩選和查證的基礎上,從心理學的角度探討了其家庭成員的性格和行為方式,以及他們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對貝多芬的心理、個性和處世態度產生的持久影響。又從社會學的角度,考察了他的社交圈子和活動以及他所處的社會環境、政治和宗教狀況、風尚與思潮等,揭示出貝多芬與“光照團”、啟蒙主義、共濟會、百科全書派、“狂飆運動”、約瑟夫皇帝的開明君主專制、拿破崙的革命與王政復辟等等的關係和他人生觀、政治觀的發展與成型。國外書評對這部傳記的主要批評是認為其對貝多芬音樂作品本身的研究太籠統、太膚淺。不過,作者的意圖本來就是以貝多芬的生平、人格、思想和觀念為中心的。雖然其對貝多芬的具體作品往往是簡潔的、結論式的觀點,但仍然對於理解他的音樂在體現時代精神與其人生觀念、風格繼承與創造、音樂材料的運用、結構邏輯的演變等方面富有啟發意義。

本書由於理論與方法的綜合性———心理學、社會學、音樂學、美學,涉及面廣而複雜,翻譯的難度很大。田園先生和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的編輯們投入了大量的時間、精力,反覆修改,一絲不苟,為中國讀者奉獻了這部重要的、新穎的傳記。它的出版一定會促進我國貝多芬研究往廣度和深度發展,為廣大貝多芬愛好者和學者提供認識這位偉人的新視角、新維度。

李 曦 微

2013年11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