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三国演义解读:桃园三结义放在第一回的目的是什么

三国演义解读:桃园三结义放在第一回的目的是什么

大家好,欢迎来到我们地瓜讲堂的古典语文课程。

我们今天给大家讲《三国演义》里面的“义绝”关羽的故事。关羽是《三国演义》重点刻画的一个人物,他对民间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我们今天呢都称他为关圣、关帝,或者武圣,他之所以被称为武圣,就跟《三国演义》这本书的塑造很有关系。另外,我们又称关羽叫关二爷,那么为什么叫他关二爷呢?其实呢这跟我们给大家分享的第一个故事有关,这个故事的名字就是桃园三结义。什么是桃园三结义呢?作者开篇为何要写桃园三结义呢?

《三国演义》第一回说,东汉末年天下大乱,黄巾起义了。黄巾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非常有名的事件,具体原因就是东汉末年朝廷腐败,加上天灾人祸,老百姓生活不下去了,于是起来造反。造反的领袖名字叫张角。由于起义的百姓头上都裹着黄色的头巾,所以他们被称为黄巾军,他们的起义也就被称为黄巾起义。那么,为什么他们要裹黄色的头巾而不是其他颜色的呢?这和当时盛行的五德终始说有关系。这个学说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影响至深,它给历史上的改朝换代提供了一个解释。所谓五德就是指金木水火土这五行的德性,金有金德,木有木德,其余类推。五德相当于一种神秘的力量主宰着历史的运行。我们知道,五行相生相克,正因如此,五德生生不息,交替做主,于是产生了朝代的更替。这种更替就叫终始,其实就是循环的意思。汉朝认为自己是火德,而按照五行学说,火生土,土的颜色是黄色,所以黄巾军裹的是黄色的头巾,象征着他们要取代汉朝,新建一个时代。

三国演义解读:桃园三结义放在第一回的目的是什么

黄巾起义后,汉朝的朝廷就派兵来镇压,各地的官府兵员不足的就要征兵来镇压。涿郡这个地方征兵先引出了刘备跟张飞这两个人,他们俩都有心从军,于是就约好到酒店里面边喝边聊,他们两个刚坐下在那里吃酒喝酒的时候——我们的主角出来了——突然听到有一个人说:“小二快快给我斟酒来!吃完酒之后我要去从军。”张飞跟刘备就看过去,一看,嚯,这个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刘备一看这个人相貌堂堂,威风凛凛,于是就把他请过来,说“壮士来到这喝,咱们一块喝”。关羽也不见外,就过去了。他们三个呢一边喝一边聊,唉呀,这个聊得高兴喝得高兴,三个人都有相见恨晚的感觉。但是在饭店里说话有顾忌,不尽兴,于是他们又约到张飞的家里去密谈。张飞当时是个财主,家庭条件很不错,很富裕,在家里张飞就提议:“咱们既然聊的这么投缘,不如结拜为兄弟,这样的话我们同心协力,以后肯定能干一番大事业。”他这个提议呢刘备关羽都觉得好,张飞说:“我家有一个桃园,这时候呢桃花开得正好,明天咱们就在桃园里面结拜吧。”于是他们就跑到张飞的那个桃园里面结拜。古代的结拜是要走一些仪式的,就是要焚香祭告天地啊,要杀牛杀马呀,还要说一通誓词。他们三个说的誓词非常有名气,对后世很有影响,其中最有名气的是我们大家几乎都知道的两句,就是“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我们看电视或者电影里面的人结拜兄弟基本上都会说这样一句话,这句话的源头其实就是《三国演义》这里。结拜之后呢刘备就是大哥,关羽呢就是二哥,张飞就是三弟,所以说等于关羽是排行老二,于是呢就被后世称为关二爷了。

这就是桃园三结义。《三国演义》的第一回就是写的这个。后来他们三个就开始造兵器,刘备的兵器是双股剑,关羽的兵器名字叫青龙偃月刀,这个刀呢名字很特别,而且重八十二斤,不是一般人所能拿的动的。张飞他的兵器呢就是丈八蛇矛或者呢又叫丈八点钢矛,好了,这是他们的兵器,需要我们记住。

三国演义解读:桃园三结义放在第一回的目的是什么

再回过头来,我们瞧瞧他们的誓词:“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这段誓词非同小可,它的作用是提纲挈领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这几句话说明了他们结义的目的,不是为了打家劫舍,吃香的喝辣的,他们的结义具有时代主题,是看到国家大乱,有心为国家出力,也就是说为了报国安邦,扶危救困。这是刘备他们一生奋斗的目标,是他们活着的宗旨,是他们实现人生价值的纲领、理念,也是他们后来之所以能团结一大批优秀人才比如诸葛亮等人的鲜明旗帜。可以说,这是整个刘备集团核心价值观的体现,是他们立身时代的根本。这一部分可以说是他们结拜的道,可以说志同道合。而后面“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是他们结拜的义,可以说意气相投。至于后面“皇天后土……天人共戮”则是一般的誓词,是一种道义上的威慑罢了。因此他们的结拜建立在道义之上情义之上,呼应着时代的命题,既有小我,更有大我。因此与其说这是他们桃园三结义的誓词,不如说这是他们人生奋斗的共同纲领、宗旨,是他们号召天下人才的鲜明旗帜。所以说作者在第一回重点写关羽他们桃园三结义,已经表明了自己的情感倾向、价值倾向,那就是刘备集团是作者歌颂的褒扬的。

对比一下曹操集团和孙权集团,更能看出他们这一誓词在整本书的提纲挈领作用。刘备集团是报国安邦的,而曹操集团呢,是窃国的,是最终取代汉朝的,所以,即便曹操百般掩饰自己的行为,也被毛宗岗认为是奸臣的代表,称之为“奸绝”。孙权集团呢?无论是周瑜还是鲁肃,给孙权定的宏图大略都是固守江东,分割天下,万一时机成熟,再说进取中原等事情。也就是说,孙权集团在《三国演义》中属于裂国的角色,即是地方割据,建立自己的小朝廷,至于进取中原,那只是自欺欺人罢了,是一个障眼法。只有刘备集团,哪怕建国后只有一小部分领土,人口也少,国力也弱,可诸葛亮六次北伐,姜维九次北伐,这不都是为了“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吗?所以说,刘备集团对这一共同纲领是矢志不渝的。而当后来后主刘禅背离这一宗旨后,蜀国很快就灭亡了。

所以,桃园三结义,具有开篇点题的效果。刘备关羽张飞所结之义正是《三国演义》所演之义。这个义融合了小我——兄弟情义,又融合了大我——人间道义。明白这个,也就更能理解《三国演义》了。这也是作者为何第一回就要写桃园三结义的用心所在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