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越批評孩子表現越差?心理學"標籤效應":別輕易給小孩貼標籤

你看這孩子就是腦筋轉不快,做什麼都是慢吞吞的"

"又忘了帶校卡?記性差就是你的老毛病!"

"你真是個粗心的孩子,這道這麼簡單的題都能做錯?"

……

這樣的話我們常常都能聽到,還會每天都掛在嘴邊。

很多家長習慣性地給孩子"貼標籤",這已經成為一種習以為常的思維模式。

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我們看到孩子某幾次行為就斷言孩子的品質和能力,而沒有了解原因,更沒有考慮到孩子的適齡行為和性格特點。

總是匆忙地給孩子下結論,使孩子焦慮、不安,造成孩子對自我的認知偏誤,還會傷害親子之間的感情。

對此,家長們應該要了解"標籤效應",理性、客觀地處理教育問題,找到親子之間更好的相處之道。

越批評孩子表現越差?心理學

給孩子貼標籤:引發"標籤效應"

給孩子貼標籤這一行為其實很常見,很多家長常把對孩子的某種評語固定下來,掛在嘴邊,說得就像這是孩子的"特徵"或者"天性"。

孩子被下某種結論,就像是一種商品被貼上了標籤。而固定下來的評價就是"標籤",它特別指家長們掛在嘴邊的負面評價。

比如,一個孩子無論遇到大事還是小事,都很喜歡哭。找不到校服了,他就哭著找媽媽;被教育了幾句,他又嚎啕大哭起來……家長不堪其煩,於是就常常說它是個"愛哭的寶寶"。 但是,孩子聽到後。不但沒有反省自身,還哭得越來越大聲。

當孩子不斷被強化負面標籤,他就會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標籤內容相一致,這種現象就是"標籤效應"。

"標籤效應":越批評孩子,孩子表現得越差

孩子天性貪玩好動,總會給家長惹麻煩。遇到孩子不守規矩,家長就大聲訓斥:"你真是個聽不懂規矩的搗蛋鬼!"有的孩子起床後不疊被子,家長常常會不耐煩地說:"你真是懶啊!被子都不會疊!"……

可是,我們發現,越數落孩子,孩子表現的越差,甚至沒有一點想要改正的想法。這就是"標籤效應"的後果。

越批評孩子表現越差?心理學

1. "貼標籤"給孩子負面的心理暗示

我們匆忙地給孩子下結論,並且急迫地用它來糾正孩子的行為,這會使孩子產生負面的心理暗示。

孩子收到負面評價,其實沒有在考慮要不要改正的問題,而是首先感到自責、委屈和驚慌。他一旦相信了這個"標籤",就會啟動"確認偏誤"的心理機制。

這種心理暗示,會讓孩子只看到自己的壞毛病、壞問題,無意中就忽略了自己好的品質。然後不斷地做符合"標籤"的行為,在測試"標籤"的正確性。

2. "貼標籤"限定了孩子的發展

很多時候家長給孩子貼標籤也是無意識的。這個"標籤"可能是用來講孩子性格特徵的有趣說法,儘管如此,"貼標籤"仍會影響了孩子的成長,給孩子的發展設限。

被叫"愛哭的寶寶"的次數越來越多,孩子就會越來越覺得自己是個軟弱、怯懦的人,不僅孩子不高興,還會影響他的發展。

上學了,因為丟了橡皮擦、成績不好、與同學有小矛盾這些小事,孩子都會哭個不停。他知道自己是個愛哭的人,除了哭泣也沒有什麼發洩和解決辦法。

孩子遇到挑戰和困難,會嘗試逃避,因為他覺得自己就是這樣的人。儘管他在不斷長大,心中的"愛哭"、"軟弱"的陰影仍然揮之不去。

家長帶著負面標籤與孩子溝通,會潛移默化地不斷強化孩子心中的陰霾。

越批評孩子表現越差?心理學

不要用"貼標籤"來讓孩子改正缺點

很多時候,家長給孩子打上"負面標籤",是因為孩子的所作所為就是不對的,是缺點,需要被提醒。

批評的"狠話"一拋出,孩子馬上就會有所收斂,有時候比我們囉嗦嘮叨半天都有效。但是"貼標籤"越頻繁,失效也越快。

第一次被"貼標籤",孩子確實很害怕,會想要去改變。但是次數多了之後,孩子很可能就會"破罐子破摔",根本不在乎自己的形象了。

所以,用"貼標籤"讓孩子改缺點收效越來越小,到最後就不管用了。

而且,"負面標籤"往往就暗示著父母對孩子的不接納、不喜歡,就算孩子的行為有好轉,他的內心也是受傷的。

所以,不要用"貼標籤"這一方式來讓孩子認識自己的錯誤,要進行教育,就先把"標籤"拋棄。

越批評孩子表現越差?心理學

1. 時時提醒自己別輕易對孩子下結論

孩子都是天生的頑皮、好動,即使犯了錯誤,家長也別輕易對孩子的行為下"一定是好"或者"肯定是壞"的結論。

瞭解前因後果,再去客觀地評價孩子的行為和性格,也不要把話說死了,避免孩子形成對自我的刻板印象和錯誤評價。

時時刻刻問自己:"這樣說會不會給孩子貼標籤?",別讓一時的失誤成為孩子的傷疤。

2. 多看到孩子的"好"行為,並且給予鼓勵

孩子聽了鼓勵的言辭,會更加自信、精神煥發,而聽到貶斥的評語,則會垂頭喪氣。

多觀察孩子的優點,並且告訴孩子。我們可以對孩子說:"你雖然這次粗心了,但是你是個有耐心、愛思考的孩子,媽媽知道你肯定能解決這道問題。"

需要批評時,可以批評,但也別忘了鼓勵孩子、讚美孩子。

越批評孩子表現越差?心理學

3. 對孩子的教育要具體,不要帶負面情緒

家長對孩子的教育一旦帶了負面情緒,親子之間的氛圍就變糟糕了。當孩子做錯事,家

長先不要急著批評指責,更不要憤怒地打罵,用"貼標籤"來教育孩子不可取。

首先家長要耐心地教導孩子,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有時,孩子沒有按要求做好,並非是存心在抵抗,而是因為他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此外,家長給的指令要清晰具體,給孩子指明方向。與其對孩子說:"你真是不愛乾淨!"不如說:"現在把自己的衣櫃收拾一下,然後我們一起堆積木"。

家長控制好自身的情緒,本就是一種對孩子的情商教育。

越批評孩子表現越差?心理學

4. 批評也要"就事論事",不要"上綱上線"

無論是教育孩子,還是日常溝通,我們都要就事論事,實事求是,這能促使我們對孩子以及自己,都能有一個恰當的認知。

不要盲目揣測,也不要急著下結論,給孩子"貼標籤"。

而且,家長也要注意:當我們指出孩子缺點時,不要誇大其詞,不要"上綱上線"。

儘量做到只批評具體的不良行為,不要貶低孩子的性格、品質和能力。

"像豬一樣懶"、"一直都是那麼膽小"、"肯定是個麻煩精"等等,其實都很誇張。也許孩子只是一兩次犯錯,但家長由於負面情緒,下了錯誤結論。

更多就事論事,只描述具體事實而不是推測,不急於下結論,給孩子貼標籤,尤其是負面標籤,促使我們對孩子以及孩子對自己都能產生恰當客觀的認知。

我是尼莫媽媽育兒師,也是5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