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汉武帝刘彻耗费国力打下的河西走廊是现在的哪里?它们的名字怎么来的?

二胖历史观


河西走廊,相信各位都不陌生,这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史书上也记载了许多关于它的故事。而挖掘、研究和探索河西走廊的重要性在今天格外的突出。这与它的地位和今天的大环境密不可分。

河西走廊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中转站,是各大商贸团队进行交流和停靠的必经之地,在这里,文化碰撞、思想会晤,对东西方进行交流起到了独特的重要作用。在大力提倡文化交流和重新复兴丝绸之路的今天,河西走廊仍旧熠熠闪光,绽放着它特有的魅力。

而与河西走廊息息相关的一个历史上著名的人物就是汉武帝,他曾倾尽全国之力来攻下河西走廊。

那说了这么多,河西走廊究竟是何方神圣,它是现在的哪个地方或者哪些地区呢?为什么会拥有河西走廊这样一个名字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河西走廊,一个极富魅力和透露着神秘气息的地方。

其实,河西走廊并不具体指某个地方,它作为专业术语,是一个地区性的地理单元。若从地图上看,它就是一条极为狭长的通道,它分布在黄河以西、夹在祁连山脉和北山山脉之间。这里就不得不提它的地理位置的地位了。

它将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两块地域清晰地隔离带出来,又是中原地区沟通西域的咽喉塞道,它的南北方分别是农耕和游牧。它就像是一个缓冲的过渡条,将两地的人民分离开来。我们可以较为直观地发现不同生活和生存环境的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状态。

而统治和主导河西走廊区域的往往是骁勇善战的游牧民族。他们强悍,身体素质极棒,热衷于武力和战争,而这边就经常是战乱不休。历史上记载的北羌、马羌、西戎等几个部落都曾主宰过河西走廊。中原政府也一直十分关注河西走廊,但是苦于无法将其尽快地归入自己的疆域板块中去。

中原的统治者虽然对河西走廊这块区域束手无策,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就真的毫无作为、听任它自我发展。西汉汉武帝时期,曾派遣霍去病出凉州西击匈奴。这位说出“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壮志豪言的鼎鼎大名的将军在河西走廊这里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官方的山丹军马场。

这个马场可不是心血来潮、随意设置的,而是为了后续的攻下河西走廊做准备,为其提供马匹这一行军打仗必备工具的后盾保障。与这个一同配套实施的还有打通古道,这是为了保证有直接和敌手作战的交通渠道。

在做好充足的准备之后,霍去病便开始要与敌手正面对抗了,他组织两次河西之战,最终大获全胜。中央在河西走廊设置河西四郡,自此开始,河西走廊才算真正意义上地被纳入到大汉的疆域版图。

说起来收复河西走廊的过程也真的是极为艰险的。为什么说呢?首先就是面对的敌人就十分的强大,掌控河西走廊的不是普通人:从周朝到战国时代这里一直都是匈奴的掌中之物。匈奴作为极为典型的游牧民族,它的优势是十分显著的,擅长马上作战,对当地的地形极为了解,是十分顽固的敌人。

先前中原的统治者选择与他们硬碰硬,最后基本上都是灰头土脸地铩羽而归,因此在前人惨痛的前车之鉴下,中原的皇帝选择眼不见为净,与匈奴保持良好的表面和平关系,采取了一些诸如用钱财安抚、和亲这种软性的具有弹性的政策。

可是暗地里的波涛依然汹涌,终于一切的隐忍和妥协在汉武帝时期戛然而止。汉朝的对匈策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改之前的保守作风,转身变成了直接的毫无商议余地的军事对抗。在前期做了充分的韬光养晦之后,汉朝在作战之中的优势逐渐明了起来。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经济发达,为汉朝在对匈战争中积累了物资和人才基础。

那么河西走廊又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我们来逐字一一分析。“河”顾名思义就是我们的母亲河黄河,那么“河西”指的就是黄河以西地区。

“走廊”比喻连接两个较大地区的狭长地带。河西走廊的南北两面均是山脉,这里由于地形的限制,不适宜人类居住,就更别提生产和商业活动了。只有夹在这两座山脉中间的谷地便成为了当地人们作息生存的地方。也由此展开了他们的日常生活。

因为汉武帝收复河西走廊对之后的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这里的一些地区仍然沿用着当时的地名,直到现在也未曾更改。

之后的朝代一直视河西走廊为战略要地。北宋初年,西夏政权便在此地设置甘肃军司,“甘肃”一词由此产生。此后的元、明、清三朝,甘肃都是西北地区十分重要的省份。

由此可见,河西走廊真的十分的重要,因此,更加深入地研究它在今天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无笔


河西走廊属于现在的甘肃省,在古代是一个水草丰茂,由中国内地通往西域、中亚的必经之地。东周春秋时期,河西走廊被西戎占领,后来西戎覆灭,此地又被月氏人所占据。再后来月氏被匈奴攻破,匈奴人在河西走廊建城,派了两个王在河西走廊驻扎。这也足以可见当时这块地区的重要性!

至于河西走廊这个名字的含义,『河』指的是黄河,河西就是黄河以西的意思。『走廊』顾名思义,就是比喻连接两个较大地区的狭长地带。至于这块地区为什么是狭长地形,是因为它的南面是祁连山脉,北面是北山山脉,均不适合生活和商旅运输,只有两山中间的谷地适合生存。所以『河西走廊』的意思就是黄河以西,夹在祁连山脉和北山山脉之间的一条适于生存的狭长地带。



最早的时候,中原王朝和草原民族对河西走廊都不够重视,因此才让月氏人占了去。等到匈奴崛起后,才发现自己的前辈真是瞎了眼!这么一个既适合耕种,又适合放牧的风水宝地居然不去占。于是匈奴的冒顿单于连续攻打霸占河西走廊的月氏人,并且还杀掉了月氏王,用他的头骨当做酒器。月氏人不敌匈奴,便放弃了河西走廊,转到中亚建立了贵霜王朝。

匈奴人占据河西走廊后,瞬间就发达了。因为河西走廊这块地,在当时确实是宝地。除了能够出产丰富的物产之外(相比于贫瘠的漠北草原),它的战略价值也极其重要。是什么战略价值呢?主要有三点:

第一、可以对掐断汉朝和西域的沟通,使二者不能形成合力,威胁匈奴的霸权;

第二、匈奴可以从河西走廊翻越祁连山而到达羌人的游牧地区,控制青藏高原;

第三、匈奴占据的河套、河西地区对汉朝威胁很大,可以对关中地区实行夹攻。



早期的西汉,被匈奴人的这种攻势战略给祸害的够呛。除了刘邦的白登之围外,汉景帝后元三年(公元前141 年),匈奴军突袭关中,一把火烧了汉皇室的甘泉宫,这也是汉朝历史上的奇耻大辱。据说当时还是太子的汉武帝刘彻听闻此事后,彻夜未眠,从此立下大志:吾生必报此奇耻大辱!


汉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 139年),刚刚登基仅两年的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寻求与匈奴有血海深仇的月氏人的帮忙。岂不料张骞一行人西行进入河西走廊后,这一当年还是月氏人的地区,现已完全为匈奴人所控制。正当张骞一行匆匆穿过河西走廊时,不幸碰上匈奴的骑兵队,使者团一百多人全部被抓获。直到十三年后,张骞才回到汉朝。

汉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 年),也就是张骞出使西域十年后,等不回张骞的汉武帝决定不再等了。他遣代车骑将军卫青出上谷,骑将军公孙敖出代郡,轻车将军公孙贺出云中,骁骑将军李广出雁门。四路大军齐发,展开了对匈奴的反击,拉开了长达四十四年的汉匈大战的大幕。

经过八年血战,汉军基本清除了北面和河套地区的匈奴势力,于是汉武帝的目光转到了匈奴人的另一核心区域——河西走廊。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 年),汉武帝任命年仅十九岁的霍去病为骠骑将军,率军突袭匈奴人控制的河西走廊。霍去病一年内两次出击,先后击垮了匈奴人的浑邪王、休屠王部,歼敌四万余人,俘虏了包括五名匈奴王、王母在内的一百多名匈奴高级贵族。向来骄横惯了的匈奴人被打懵逼了,从没见过如此神出鬼没的军队啊!

匈奴浑邪王估计是被打怕了,决定脱离匈奴本部,率四万部众向汉朝归顺。于是汉朝在河西走廊设置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实行行政化管理。从此汉朝控制了河西地区,为后来打通西域道路奠定基础。而匈奴人则只能为此悲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备注:匈奴其实并不是一个单一民族,它其实是一个大的部落联盟。当这个联盟的老大强盛时,归顺者就很多。所有归顺于匈奴联盟的人都可以称为匈奴人。但是如果一旦老大的权威不行了,下面的部落就会四分五裂。匈奴的浑邪王的投降,就是因此原因。



连失河套、河西两大战略要地,匈奴人岂能善罢甘休?为了杜绝匈奴反扑的可能性,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 年)春,武帝命卫青和霍去病各率骑兵五万,深入漠北,主动寻找匈奴主力决战。卫青在幕北将匈奴单于包围,斩首一万九千,追杀至阗颜山后才撤回。霍去病则率军北进两千多里,越过离侯山,渡过弓闾河,与匈奴左贤王部接战,歼敌七万人,俘虏了匈奴贵族八十多人。并乘胜追杀至漠北的狼居胥山,在狼居胥山(今蒙古肯特山)举行了祭天封礼,在姑衍山(今蒙古肯特山以北)举行了祭地禅礼,兵锋一直逼至瀚海(今天的贝加尔湖)。经此一战,匈奴军的主力尽丧,匈奴单于逃到漠北,不敢再染指河套、河西两大战略要地。

备注:卫青和霍去病大败匈奴之后,匈奴元气大伤,分为南匈奴和北匈奴,但是匈奴这个民族并没有覆灭,北匈奴后来又再度兴起,与汉朝为敌。汉朝真正将匈奴打崩盘,是东汉明帝时期。


匈奴王庭远遁漠北后,汉王朝取代了匈奴在漠南地区的霸权。于是,汉武帝再遣张骞出使西域。张骞这一次出使,走的仍是河西走廊,但是他不用再偷偷摸摸了,而是光明正大的走在自己祖国的领土上,身边都有自己祖国的军队保护他。

张骞到达自西域后,在西域诸国中宣扬汉王朝的国威,劝说西域诸国与汉联合,使之成为汉王朝之外臣,效果很显著。后来张骞的副使分别访问了中亚的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国,扩大了汉朝的政治影响,增强了相互间的了解。这也是中原王朝的政治影响力,第一次走出国门,非常具有历史意义。司马迁对此的评价是——凿空之旅,寓意为开通大道。


汉匈大决战八年后,匈奴势力有所恢复。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 年)十月,武帝遣大将李息,郎中令徐自为率数万兵精兵从河西走廊翻越祁连山,击溃了叛乱的西羌;同年,汉军对河西走廊进行了最后一次扫荡,将匈奴的势力彻底清除出河西。在此之后,汉武帝做出了一件非常正确的决定——开发河西走廊!

具体的措施有三点:

第一、行政化管理。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大规模筑城,建立郡县制,后来又在郡之上设州,名曰凉州。地位与关内诸州一样,都在朝廷的核心圈之内。这样的好处是,汉朝国力只要不是太弱,都可以在河西维持最基本的统治。匈奴人想反攻,成本很大。

第二、往河西移民。这一点很关键,因为只有政府军队还不够,河西必须要有汉文化才能永固。因此元狩年间,汉武帝下旨,一次性向河西走廊移民十万。移民前有官员向武帝讲,这么大规模的移民,必然是一笔巨大开销。但是汉武帝认为,投入再多的财力和物力都是值得的。以当时的角度看,汉武帝好大喜功,增加了政府负担。但从长远来看,汉武帝干了一件罪在当代,但利在千秋的伟业!至于原因嘛,河西走廊现在是汉文化圈,这一点就足够了。

第三、进行经济开发。驻军、设郡县、移民的目的都是为了开发河西。因为如果不开发,就只能从关中平原运粮到西域,这显然是一件不经济的行为。汉朝为了控制西域,对河西走廊的经济模式进行了变动。由单一的游牧经济变为游牧加农耕,进一步的将河西走廊纳进了汉文化圈。并且开发之后的河西走廊还能为汉军向西扩张提供物资方面的支援,成为中原王朝向外扩张的一个稳固根据地。



汉武帝对河西的开发,最显著的成果就是匈奴再也无法染指河西,也无法集结重兵,撼动汉朝对河西、河套、西域的事实。汉朝之后的数代中原王朝,河西走廊都是中原王朝的必争之地。(宇宙第一富强的宋朝除外)

总的来说,河西走廊就是中国向西发展的生命线,现在也是!如果当年没有霍去病,没有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也就不会有后来的河西走廊了。而如果没有河西,中国就不会有新疆。这就好比辽宁的辽西走廊(锦州到山海关),如果这条走廊丢了,东北就拿不回来了。同样的道理,如果河西走廊丢了,新疆也就拿不回来了。


Mer86


河西走廊位于今天的甘肃,古代河西走廊的地理划分与今天甘肃的行政区域划分大致是相同的。

河西走廊在古代称为雍州或者凉州,简称河西,是一个位于祁连山以北的狭长的冲积平原,历史上曾有许多昙花一现的政权在这里建都。

河西走廊是中原通往西域的必经之地,历史上一直就是丝绸之路要道,兵家必争之地。

西汉初期,大月氏曾经生活在河西走廊一带,后被崛起的匈奴打败,这里遂成为匈奴右贤王部的草场。

后来,汉武帝用兵匈奴,年轻的将军霍去病在焉支山下打败匈奴右贤王部,并乘胜追击,使整个河西走廊尽归大汉所有。

更多关于河西走廊的历史,推荐大家看纪录片《河西走廊》,很经典很不错的一部纪录片。


Mr种茶家


河西走廊,夹在祁连山与合黎山、龙首山等山脉之间,因其地势狭长且直,状如走廊,又地处黄河之西,故名曰河西走廊。

1 河西走廊的前世

河西走廊,古时又称为雍州、凉州,历史悠久。战国以前为西戎占领,战国时又被月氏人占领。后来冒顿单于异军突起,匈奴开始兼并漠北诸国。前176年,冒顿单于曾写信给汉文帝议和,其中提到右贤王已经平定月氏,并平定了楼兰、乌孙、呼揭和他们旁边的二十六个国家。至此,河西走廊为匈奴所控制。

2 河西走廊入汉

汉武帝即位后,不甘心再以和亲政策对匈奴委曲求全。前133年的马邑伏击计划虽然因被匈奴识破而落空,但从此拉开了武力征服匈奴的序幕。

公元前127年,卫青一举收复河套之地,汉朝设置朔方郡、五原郡,移民10万屯垦,整修秦代旧长城,派兵驻守。

公元前124年,为了确保朔方,汉武帝又对漠南的匈奴右贤王发起进攻。卫青夜袭右贤王的王庭,右贤王毫无防备,只能趁乱逃走。汉军俘获其部众男女15000人,且生擒匈奴王子10余人。

公元前121年,汉朝继续向西扩大战果。霍去病奉旨出击占据河西的浑邪王、休屠王部。春季在皋兰山下歼敌近9千人,俘获匈奴祭天金人。夏季歼敌3万余人,俘虏匈奴五王、五王母等59人。

伊稚斜单于大怒,想处死浑邪王、休屠王。浑邪王与休屠王便打算投降汉朝,霍去病前去迎接他们,平定其内部叛乱,最后四万余人悉数投降汉朝。汉朝在河西从东向西设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历史上称“河西四郡”。从此河西走廊并入华夏版图,也打开了汉通西域的道路。

3 河西走廊行政区域的古今变化

备注:地图上所标注的黑体字为汉朝行政单位,褐色字为现代行政单位。

从上面地图(西汉VS现代)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河西走廊行政区域的古今变化。

  • 武威郡:对应着武威市,几乎没什么变化;

  • 张掖郡:一分为二,包括张掖市和金昌市。行政中心也向东挪了一些;

  • 酒泉郡:一分为二,包括酒泉市和嘉峪关市。行政中心也略有调整;

  • 敦煌郡:行政上由酒泉市代管,行政中心略有调整。



史海觅踪


河西走廊是甘肃西北部的一条狭长的堆积平原,它位于祁连山以北,合黎山以南,长约1000公里,宽数公里至近二百公里,合计面积约30万平方公里,又因位于黄河以西,为两山夹峙,故得名“河西走廊”。

在夏商时期,河西走廊一直为西戎的的领地,后来在西周时,此地又被北羌、马羌、西戎共同占据,当时西周将中国分为九州,河西走廊归属雍、凉二州,故又称“雍凉之地”。等到春秋战国时,此地又被月氏人占据,成为他们的驻牧地。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西汉初期,日渐崛起的匈奴在冒顿单于的带领下,对月氏国发起进攻。最终,月氏国被匈奴所灭,其国王被斩杀,他的头颅还被匈奴人制成喝酒的饮器,剩余的月氏人被迫西迁到新疆地区。不过,还有一部分月氏人仍然留在河西,又称为小月氏。

匈奴单于为加强对河西走廊的控制,就特意派遣自己的儿子休屠王来到统治这块地方。等到休屠王来到河西走廊后,特意在这里修建了两座城治,即姑臧城和休屠城。姑臧二字来源于姑臧山,它是西戎、月氏和匈奴部落的生活和游牧场所,其名来自匈奴语。



在匈奴统治河西走廊近半个世纪后,汉武帝开始发动对匈奴的反击战。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发动第一次河西之战,斩获与俘虏的敌人共计八千九百六十人,深入河西走廊一千里,降服与击败十余个匈奴部落。

不久后,霍去病又发动第二次河西之战,横扫河西,匈奴河西诸部的力量遭到前所未有的重创,被斩杀与俘虏的人数多达三万零二百人。自此,河西走廊终于纳入西汉的版图。

随后,汉武帝刘彻特意出巡河西走廊,他来到甘肃靖远的黄河岸边,看着波涛汹涌的黄河和远方的山脉,感慨万千:这一片广阔地区,终于成为大汉的疆土。接着,为巩固这片地区,汉武帝又下令在此地设置河西四郡,即武威郡、张掖郡、酒泉郡、敦煌郡。



对于这四郡的名字,都有着非常特殊的含义。

武威郡,是彰显汉武帝的武功盛威之意,显示汉朝的军威到达河西;张掖郡,是“断匈奴之臂,张中国之掖”之意,张掖居中,在河西走廊的位置非常重要,是连接关中和西域、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的地区。

至于酒泉郡,据说是当时汉武帝赐霍去病婚酒,霍去病说“匈奴未灭,何以为家”,最后将酒倒入河水,与将士们共饮,故而得名酒泉;不过也有说是因为城下有泉,泉水似酒,故称酒泉;至于敦煌郡,则是盛大辉煌之意。

此后千年,河西走廊一直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在北宋初年,西夏政权在河西走廊设立甘肃军司,“甘肃”一词由此而来。

此后在元、明、清三朝,甘肃都是西北重要的省份,尤其在清代,甘肃实际上还控制着青海和新疆,是西北第一要地。即便是今天,甘肃西北部基本都是依照河西走廊而划定。


我是赵帅锅


古代九州的雍州、凉州因地处黄河之西所以被称为河西之地,其间有一条夹在祁连山与合黎山、龙首山等山脉之间的狭长地带,因位于黄河之西被称为“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因位于甘肃省西北部又称“甘肃走廊”,它东起乌鞘岭,西至玉门关,长约900公里,宽数公里至近百公里不等。地域指甘肃省的兰州以西的“河西四郡”:武威(古称凉州)、张掖(甘州)、酒泉(肃州)和敦煌(瓜州)。直观地讲,兰州和河西四郡五个点状城市串起来的狭长地带统称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是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是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的隔离带,又是中原沟通西域的咽喉,地处游牧和农耕的缓冲过渡地区,古时游牧民族占主导地位,北羌、马羌、西戎等最强悍的几个嗜血部落就称雄河西长达几个世纪,西汉霍去病出凉州西击匈奴,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官方的山丹军马场,打通古道,组织两次河西之战,设河西四郡,河西走廊才算真正意义上纳入大汉版图。

河西走廊在古代军事上极具战略意义,分布在走廊上的这几个城市都与大汉息息相关,匈奴强盛时,河西走廊称为他们的右臂,所以在汉武帝取得河西走廊后高唱“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的悲歌一路远去。

而汉武帝深知只有“断匈奴之右臂,”才能“张中国之肩腋”一一张掖,“犯汉者,虽远必诛”,方显汉军之“武威”一一武威,犒三军以“美酒”一一酒泉,联西域之“敦实”一一敦煌。所以汉武大帝才耗毕生之心血,把华夏战略重心延伸西北,中原传统版图第一次向西北渗透。汉唐以来,河西成为“丝绸之路”一部分。目前亦为沟通中国东部和新疆的干道,为西北边防重地。







行者七王


河西走廊在华夏民族的发展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是中原通往西域的必经之道,对东西方交流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古丝绸之路就是从这里经过,将中国和西方紧密地联系起来,促进了双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交融和发展。

我们从地图上可以很清晰地看到甘肃省的形状,宛若一把玉如意,两头大,中间狭长。中部狭长地带就是著名的河西走廊,横贯甘肃中部的一个长约1200公里,宽约数公里至一百多公里的地理大通道。这个东起乌鞘岭,西至星星峡的地理大通道的形成,和那里特殊的地形地貌有密切的关系。

大通道的北面是龙首山、合黎山、马鬃山,南面是连绵不绝平均海拔四千米以上的祁连山脉,其他的地方要么是高山峡谷,要么是戈壁荒漠,只有南北山脉之间留下的狭长的形似走廊的通道方便通行,这个狭长的通道位于黄河以西,故被称为河西走廊。

这个狭长的特殊地理大通道的形成,是源于亿万年前地壳的剧烈运动,印度大陆板块撞击亚欧板块,而形成世界上最高的青藏高原,并由此形成巍峨的祁连山脉。因为高高隆起的青藏高原挡住了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北上,在西北地区形成大片的沙漠戈壁,只在祁连山脉之北留下狭长的通道。这个狭长的走廊,东西两端是黄土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南北是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这条走廊起到联系各方的纽带作用。

河西走廊有我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以及石羊河和疏勒河,这几大河流是河西走廊以及古丝绸之路的生命之线。流经青海、甘肃、内蒙古自治区三省(自治区)的黑河,发源于祁连山脉北麓中段的走廊南山(因位于河西走廊之南而得名),源头为八一冰川,东西岔汇流处的黄藏寺进入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境,而后流出莺落峡,入河西走廊。

华夏民族对河西走廊的探索,和汉武帝时期的张骞出使西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此之前华夏民族的活动范围基本上局限于甘肃以东地区,对西域情况的了解几乎处于空白。当时盘踞西域的是实力强悍的匈奴,马背上的民族对农耕的华夏民族来说,是个噩梦。从汉高祖刘邦起,汉初几代帝王被迫采取同匈奴和亲的政策来休养生息,匈奴的存在对汉帝国是严重的威胁,却又奈何不了它。

经过文景之治,汉朝国力日渐强盛,汉武帝决定一雪前耻,彻底解决掉匈奴这个心腹大患。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就是联合被匈奴抢占家园的大月氏,两边夹击大败匈奴。张骞花了十几年时间,历经千辛万苦,翻山越岭趟沙漠过戈壁,找到了大月氏,结果大月氏已经在新的地方安定下来,无心回归。张骞虽然没有完成使命,不过他的努力并没有白费,熟悉了西域的情况,给汉帝国带回了关于西域非常重要的情报,为日后汉武帝打败匈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虽然之前可能有商人穿过河西走廊,但是详细记录其地形地貌、风土人情,对河西走廊以及西域的探索,张骞功不可没,由此将华夏民族的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天地,对奠定我国日后的版图做出了不朽的贡献,河西走廊对华夏民族的重要性怎么形容都不为过。


地图帝


在甘肃,汉武帝当年打下的河西走廊就是今天的甘肃

战国末期,匈奴人开始崛起于蒙古高原,强大后的匈奴人经常南下劫掠。为了防范匈奴人,燕国、赵国、秦国相继在北方边境修建长城。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命大将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之后又将燕、赵、秦三国的长城链接起来,构成了最早的万里长城。

在秦始皇驾崩第二年,匈奴的冒顿单于射杀了他的父亲,成为匈奴之主。在冒顿单于的带领下,匈奴人是击败东胡,此后又横扫西域,驱逐大月氏,夺回了被蒙恬占领的河套,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草原帝国。

汉初,韩王信叛逃匈奴,引得冒顿单于领兵围攻马邑。汉高祖刘邦闻讯统兵30万北上拒敌,但却中了单于的埋伏,被围困于白登山。最后是陈平献计,给单于正妻阏氏送去许多礼物,单于才在阏氏的劝说下退兵。

“白登之围”后,刘邦认为匈奴不可击,于是对匈采取和亲政策。此后历经吕后、文帝、景帝三朝,汉帝国一直奉行和亲。虽然这期间双方边境也时有大的冲突,但总归没有引发全面战争。

汉武帝上台之后,汉朝国力已经非常强盛,武帝不想再忍受匈奴的骚扰,于是决定反击匈奴。

为了与匈奴开战,汉武帝派遣张骞率领使团出使西域,试图找到并说服当年被匈奴赶走的大月氏人与汉朝一同夹击匈奴。

当时前往西域必须经过一道狭长的通道,这条通道北邻戈壁沙漠,南依祁连山,非常狭长。由于该通道位于黄河以西,于是被称之为“河西走廊”。但在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时,河西走廊尚且是匈奴领土,张骞在通过匈奴领地时不幸被匈奴人抓获。(河西走廊位置)

为了消磨张骞的意志,匈奴人为张骞取了名匈奴妻子,在滞留匈奴的日子里张骞和匈奴妻子还生了个孩子。不过作为堂堂大汉的使者,张骞怎么可能就被一个女人给腐化呢!张骞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在被扣押的第十年,张骞借机逃跑。得益于已经熟练地掌握了匈奴语,张骞伪装成匈奴人顺利躲过重重盘查,并成功地到达了大月氏。

在张骞到达大月氏后他受到了热情的接待,但对于张骞的共同夹击匈奴的建议,大月氏人并没有给予积极的回应,张骞在大月氏待了一年仍不见回复,于是只得返回。然而不想在返回途中他又被匈奴人抓获了,运气真是不太好。不过由于匈奴人发生内乱,张骞这次仅在匈奴待了一年就逃回来了。

此次西行,前后共计历时13年,虽然没有达到联合大月氏的目的,但是却大大开拓了汉人的眼界,为日后汉朝经略西域打下了基础。

在张骞回国后不久,汉武帝命骠骑将军霍去病出击匈奴,夺取了河西走廊,并在这里设立设河西四郡。自霍去病夺取河西地区后,这里便成为中原前往新疆的毕竟之路,历代中原政权经略西域都必须通过河西走廊。(位于河西走廊上的玉门关遗址)

由于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河西走廊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北宋初年,西夏政权在河西走廊设立甘肃军司,“甘肃”一词由此而来。此后在元、明、清三朝,甘肃都是西北重要的省份,尤其在清代,甘肃实际上还控制着青海和新疆,是西北第一要地。

今天的甘肃西北部基本就是依照河西走廊而划定的,时至今日,这里仍旧是内地前往新疆的必经之地,而沟通内地和新疆的兰新线铁路就是经过甘肃的河西走廊。(甘肃河西走廊)


千佛山车神


河西走廊位于祁连山和合黎山之间,在汉朝时期属于凉州管辖。


因为该地区的地形狭长笔直,又位于黄河以西地区,因此被命名为河西走廊。在汉武帝派遣卫青和霍去病北击匈奴之前,河西走廊一直是我国古代游牧民族的聚居地。因为河西走廊的水草丰盛,从西周时期开始,占据河西走廊的都是一些比较强大的游牧民族。

到了战国时期,大月氏占领了河西走廊,成为了我国北方较为强大的一支游牧民族势力。大月氏和匈奴一直不和,冒顿单于统治匈奴期间,匈奴的势力非常强大,大月氏被匈奴赶出了河西走廊,河西走廊从此开始成为匈奴的领地。


匈奴在河西走廊设置了休屠王和浑邪王分别统治武威和酒泉两地,河西走廊开始成为匈奴南下汉朝的重要桥头堡。

汉朝建立之后,汉高祖刘邦想要通过战争来解决匈奴的威胁,但是冒顿单于的军队十分精锐,刘邦在和匈奴的战争中不仅没有占到一点便宜,反而险些成为匈奴人的俘虏。刘邦战败之后,汉朝连续数代都没有再发动与匈奴的大规模战争。汉武帝继位之后,汉朝国强民富,已经具备了反击匈奴的能力。从公元前129年开始,汉朝先后取得了河南之战和漠南之战的胜利,将匈奴的势力赶到了漠北地区。

在打击匈奴王庭的同时,汉武帝为了避免后顾之忧,想要拉拢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寻找已经西迁的大月氏,然而大月氏已经有了稳定的生活,不愿意联合汉朝进攻匈奴,汉武帝只能放弃联合大月氏的打算。在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遣霍去病两次出师北伐,消灭了盘踞在河西地区的匈奴部落。

第一次河西之战霍去病率领1万骑兵长途奔袭,斩杀了匈奴9000人,汉朝骑兵损失7000人左右。第二次河西之战霍去病带领数万骑兵和匈奴军队决战,斩首匈奴士兵3万多人,汉军损失只有匈奴人的十分之一。第二次河西之战后,匈奴的休屠王和浑邪王向霍去病投降,霍去病在受降的时候控制住了想要趁机叛乱的匈奴士兵,顺利收纳了4万匈奴降兵,至此河西走廊地区正式归属于汉朝统辖。

霍去病取得河西之战的胜利后,汉武帝在河西地区设立了四个郡,这四个郡分别是:武威郡,酒泉郡,敦煌郡,张掖郡。这四个郡都属于凉州管辖,汉武帝认为西方属于金,“金”属于偏凉性的物品,所以把雍州改成了凉州。

从汉朝时期开始,河西地区的大部分地名都没有发生改变。现在的河西走廊主要包括:武威市,酒泉市,金昌市,张掖市,嘉峪关,这五个地方并称为“河西五市”。其中酒泉、武威、张掖都是汉武帝时期就有的地名,敦煌现在隶属于酒泉市,金昌市是新中国成立后,从其余几个市中分出来的一个地级市。嘉峪关修建于明朝时期,因为嘉峪关附近有一个嘉峪塬而得名。


历史总探长


河西走廊,便是现今甘肃省的所在地,古称雍州、凉州,简称“河西”,因为是中国内地通往西域的要道,以及中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条黄金通道,(走廊的意思是有顶的过道,建筑物的水平交通空间,也比喻连接两个较大地区的狭长地带)因而称之为“河西走廊”。

国学大师季羡林曾有这样的评价:“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河西走廊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了。”



在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逐级分布的中国。交通是极其不便的。在甘肃西北部,有一片土地肥沃,水量充沛的带状区域,是沟通中亚与中原的重要纽带,这就是河西走廊。著名的“丝绸之路”和现在的“一带一路”,与河西走廊颇有渊源,至今仍然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记录片《河西走廊》,以时间为线索,梳理了从汉代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河西走廊历史。想了解河西走廊可以去观看一下。

为何叫南粤郡主?因为我是广东女生,最后希望大家不要悄悄地来悄悄地走呢,点个关注点个赞同,或者可以留下你的不同观点都好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