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3 「中國姓氏文化」:之八:金魏陶姜

金魏陶姜,是百家姓的第八組姓氏。

金 (ㄐㄧㄣ)。( jīn)

【姓氏來源】

1、出自少昊金天氏。即東漢應劭《風俗通義》所云:金姓是“少昊金天氏之後”。少昊是古代東夷族首領,東夷族以鳥為圖騰,他曾以鳥名為官名,設有工正和農正,管理手工業和農業。相傳他因修太昊之法,故曰少昊,按照古人的五行學說,土生金,他以金德王,故號為金天氏。《帝王世紀》上說:少昊自窮桑登帝,後徙曲阜。窮桑在今山東曲阜市北。少昊的子孫中,有一支簡化他的號“金天氏”而為姓氏,就是金氏。

2、源自姬姓。劉姓改姓金氏。唐末吳越國錢鏐因“鏐”與“劉”同音,改吳越國劉氏為金氏。

3、系出外族之改姓。匈奴休屠王太子金日磾之後。《前秦錄》:“漢休屠王太子日磾事武帝,帝以休屠作金人祭天,賜姓金氏。”後世子孫就以金為姓。

4、南北朝時羌族有金姓。《姓氏考略》:“苻秦時羌酋有金姓,見前秦錄。”   

【歷史名人】

金聖嘆

金聖嘆(1608―1661),清文學批評家,名採,明亡後改名人瑞,字聖嘆,吳縣人。金聖嘆幼年時生活優裕,後父母早逝,家道中落。他為人狂放不羈,能文善詩,但絕意仕進,以讀書著述為樂。

「中國姓氏文化」:之八:金魏陶姜

金聖嘆因冒犯皇帝,受“抗糧哭廟”案牽連而被朝廷處以極刑。行刑日,刑場四周閃著刀光劍影,淒涼肅穆,顯得陰森恐怖;劊子手手執鬼頭刀,令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慄。而金聖嘆則披枷戴鎖,巋然立於囚車之上。眼看行刑時刻將到,他的兩個兒子梨兒、蓮子(小名)望著即將永訣的慈父,淚如泉湧。金聖嘆雖心中難過,可他從容不迫,文思更加敏捷,為了安慰兒子,泰然自若地說:“哭有何用!來,我出個對聯你來對。”於是吟出了上聯:蓮子心中苦。上聯的“蓮”與“憐”同音,是他看到兒子悲切慟哭之狀深感可憐。然而其兒子跪在地上傷心欲絕,哪有心思對對聯,他稍思索說:“起來吧!別哭了,我替你對下聯。”接著念出了下聯:梨兒腹內酸。而下聯的“梨”與“離”同音,意指自己即將離別兒子,心中感到酸楚難忍,旁聽者無不為之動容。

大師金聖嘆文筆、言語幽默,連臨終要事也還是幽默。大師身陷囹圄,將被斬首時,叫來獄卒說“有要事相告”,獄卒以為大師會透露出傳世寶物的秘密或是驚天動地的大事,拿來筆墨伺候大師。沒想到他卻指著獄卒給的飯菜說:“花生米與豆乾同嚼,大有火腿之滋味。得此一技傳矣,死而無憾也!”刀起頭落,從金聖嘆耳朵裡竟滾出兩個紙團,劊子手疑惑的打開一看,一個是“好”字,另一個是“疼”字。

金聖嘆博覽群籍,善詩文,而主要成就在文學批評,尤在小說戲曲評點上。他將《莊子》、《離騷》、《史記》、《杜詩》、《水滸傳》、《西廂記》合為六才子書,準備逐一評點,僅完成《水滸傳》、《西廂記》,他的評點提高了小說、戲曲地位。

魏 (ㄨㄟˋ)。( wèi)

【姓氏來源】

1、出自姬姓。以邑為氏,或以國名為氏。據《元和姓纂》、《史記・魏世家》、《通志・氏族略》等載,周文王第15子畢公高受封於畢,其孫畢萬在畢國被西戎攻滅後,投奔到晉國,成為大夫。因功,被賜魏地為邑,其後子孫以邑為氏,稱為魏氏。西曆前445年畢萬的後代魏斯建立魏國,西曆前225年被秦所滅後,亡國的魏國王族以國名為氏,形成魏姓最重要的一支。史稱魏姓正宗。

2、外姓改姓魏。戰國秦昭襄王時有國相、幅侯、昭襄王母宣太后異父弟魏冉,本楚人,羋姓,後改姓魏;南宋蒲江人有魏了翁,慶元進士,本高氏,後改姓魏。

3、出自少數民族。如北魏時期氏族中有魏揭,自稱大將軍、沖天王;滿族倭徹赫氏後改為魏姓;佤族斯內氏,漢姓魏;鄂倫春族魏拉依爾氏,漢姓為魏。

【歷史名人】

魏徵

魏徵(西曆580-643),字玄成,魏郡內黃(今河南內黃西北)人。少孤貧,曾出家為道士。隋大業末年,魏徵曾擔任書記、文學參軍(專掌文書卷宗)。唐高祖武德元年(西曆618),魏徵降唐,但久不被見用。次年,魏徵被太子李建成引用為東宮僚屬。魏徵看到太子與李世民的衝突日益加深,多次勸太子要先發制人,及早動手。

「中國姓氏文化」:之八:金魏陶姜

玄武門之變以後,李世民(唐太宗)器重他的膽識才能,任他為諫官之職,並經常引入內廷,詢問政事得失。魏徵性格耿直,即使太宗在大怒之際,他也敢犯顏直諫,從不退讓,因此,唐太宗有時對他也會產生敬畏之心。有一次,唐太宗想要去秦嶺打獵取樂,行裝都已準備好,但遲遲未能成行。後來,魏徵問及此事,太宗笑答:“當初確有這個想法,但又怕你直言進諫,所以就打消了這個念頭。”又有一次,太宗得到了一隻上好的鷂鷹,把它放在自己的肩膀上,非常的得意,但當他看見魏徵遠遠地朝他走來時,便趕緊把鳥藏在懷中。魏徵故意奏事很久,致使鷂子悶死在懷中。

魏徵一生節儉,家無正寢,唐太宗立即下令把為自己修建小殿的材料,全部為魏徵營構大屋。貞觀十六年(西曆642),魏徵染病臥床,不久,魏徵病逝家中,太宗親臨弔唁,痛哭失聲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我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

陶 (ㄊㄠˊ)。( táo)

【姓氏來源】

1、出自姬姓,唐堯之後,以職業技藝命為氏。據《元和姓纂》和《姓苑》所載,堯擔任部落首領之前,以製作陶器為業,其後子孫有以其職業技藝命氏,稱陶姓。

2出自姬姓,唐堯之後,以封地為姓。據《辭源》所載,相傳堯帝初封於陶(故城在今山東定陶西南),後徙封於唐(故城在今河北唐縣),其後子孫以封地為氏。

3、出自虞舜。據《元和姓纂》所載,西周初年,舜之裔孫虞思,官至陶正(即管理陶質器物製作的官職),其子虞閼承襲父職,其後子孫以官為氏。

4、以職業為姓。據《風俗通》所載,商朝七族中有陶姓,都是以陶治(陶工和鑄工)為職業,從事製陶的庶民也有以“陶”技為姓的。

5、出自唐姓,避諱而改。據《宋史本傳》所載,宋有陶谷,原姓唐,避晉祖諱,改姓陶。

6、出自他族改姓。滿族陶佳氏、託和羅氏、達斡爾族吐欽氏、古隆氏,錫伯爾族託庫爾氏漢姓均為陶;今白、傣、京、苗、瑤、彝、布朗、蒙古、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歷史名人】

陶侃

陶侃,字士行,東晉名臣。他曾擔任侍中、太尉、大將軍,握有政務及軍事權力的高官,雖身居高位、重權在握,但始終勤於職守、廉潔自律,保持自己的氣節不變,故極為後人所推崇。

「中國姓氏文化」:之八:金魏陶姜

陶侃少時家境貧寒,父親病後,全家只靠母親一人紡線織布維持生活。母親為了培養他,付出了全部的心血。陶侃十六歲時,找到了一份“監魚梁”的官差,剛上任不久,他就給母親弄回去一罈鹹魚,這是當時人們喜歡吃的東西。母親沒有吃,卻要他原樣退回去了,還寫信責備他不該貪私,這深深教育了陶侃。

陶侃行事嚴謹,考慮頗為縝密細緻。有一回地方上造船,他差人將木屑和竹頭全部收集起來,眾人不知為什麼?後逢大雪,天晴雪融,滿地餘雪泥濘,此時木屑正好用來鋪地。幾十年後,桓溫為荊州刺史,桓溫伐蜀要造戰船,但無足夠的釘子可用,就以陶侃所貯藏的竹頭作釘制船。

愛惜物力、珍惜資源的陶侃戎馬生涯四十餘年,始終保持勤儉節約的作風,因此對於不珍惜資源的人,很不以為然。有一次,他看見一個人拿著一把沒有成熟的稻穗,就問他稻穗那裡來的,那人回答是隨手採的,陶侃聽了之後很生氣,當場訓斥道:“你不但自己不種莊稼,還要糟蹋別人的糧食。”那人被責備後,頓時不知所措。

陶侃的才略為當時人所稱道,特別是當時士族居官不屑理事的風氣下,他能勤於吏職,在東晉官吏中是極少見的。一個叫梅陶的人說:“陶公機神明鑑似魏武,忠順勤勞似孔明,陸抗諸人不能及也。”

姜(ㄐㄧㄤ)。( jiāng)

【姓氏來源】

1、源自遠古時期炎帝的姓。

據史書記載,姜姓是炎帝的後代,因炎帝的出生地姜水而得姓,為中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說文解字》曰:“神農居姜水,因以為氏。” 傳說中的炎帝,即神農氏,相傳為中國歷史上最遠古的“三皇”之一。因炎帝生於姜水(今山西岐山縣),故以姜為氏。因此,炎帝的出生地,也就是姜氏的發源地。

後來在歷史的進程中,由於各種原因,炎帝的許多子孫已變易為其他姓氏。炎帝子孫因輔佐禹治水有功,在虞、夏之際,或被封於呂(今河南南陽縣),或封於申。

春秋時期五霸之一的齊國,創建始祖是呂尚。史書記載說:“呂尚,姓姜名牙。”呂尚,既為神農氏的後裔(又名姜太公、姜子牙),因其先祖嘗為四嶽,輔佐大禹治水有大功,被封於呂,故從封姓改叫呂尚。其子孫世襲齊國國君,歷29世。後來齊國在戰國時被田和所滅,齊國變為田氏政權,其子孫後代分居各地,多以姜為姓。這樣,分遷到各地的姜姓不斷繁衍發展,到了漢代已發展成為一大望族。

2、出自少數民族。《宋書・吐谷渾傳》載宋時有羌人改姜姓;清滿八旗姜佳氏改為姜姓。

【歷史名人】

姜子牙

姜子牙,字子牙,或單呼牙,曾任周初“太師”之職,因又有“呂尚”之稱,商朝末年人。其始祖伯夷佐大禹治水有功而被封於呂地,因此得呂氏。姜子牙出世時,家境已經敗落了,所以姜子牙年輕的時候幹過宰牛賣肉的屠夫,也開過酒店賣過酒。但姜子牙人窮志不短。無論宰牛也好,還是做生意也好,始終勤奮刻苦地學習天文地理、軍事謀略,研究治國安邦之道,期望能為國家施展才華。

「中國姓氏文化」:之八:金魏陶姜

商朝的紂王是一個殘暴的人,統治期間戰爭不斷,姜子牙為了躲避戰亂,而隱居了40年。他經常到渭河去釣魚,可三年中他卻一條魚也沒有釣到,且他的魚鉤還是直的。人們都嘲笑他,他卻無動於衷,所以在中國有一句成語叫“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神奇的是,他果然釣到一條魚,在魚的肚子裡還有一本兵法書呢!更巧合的是,當天晚上,周文王做了一個夢,夢見一位高人。隔天,他就遇到了姜子牙,姜子牙向周文王講述了自己的身世,文王當時正蒐羅人才,所以對他說:“我的先祖太公早就寄希望於你了。”因此,後人又稱他為太公望,在民間一般稱他為姜太公。

姜子牙為何會被元始天尊所器重,委以封神的重任呢?人們都說姜子牙心地純,心術正,只有他才能完成此事。據說他上崑崙山拜師求道亦是相當不容易的。他雖修了三千多年,但只是自修,沒得真傳,未得正果,還是個飛熊。後來他終於訪到了元始天尊門下,但元始天尊從沒收過像他這樣的徒弟,所以拒絕收他。可姜子牙就是鐵了心求道,任怎麼趕就是不走,一有機會就跪在元始天尊面前求師收留。元始天尊一看攆不走他,乾脆就不理他,轉身躺在床上睡覺,這一睡就三百年。當元始天尊醒來一看,飛熊雖然沒了,皮肉骨頭都變成灰了,可是細看還有一個小旋風在那滴溜溜的轉著哪!姜子牙根本就沒離開師父的床前一步,元始天尊感動的嘆口氣說:“子牙,你起來吧!難得你這麼誠心。”況且姜子牙已熊身化盡,於是就把他收為弟子,傳與真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