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0 石新安:带着“厚礼”当红军

石新安:带着“厚礼”当红军

石新安:带着“厚礼”当红军

位于邵衡永“金三角”的邵阳县五峰铺镇。

石新安(1907-1978),邵阳县五峰铺镇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工农红军连长、科长,八路军115师政治部敌工部部长,鲁西军区第四军分区政委,中央组织部行政处副处长,晋冀鲁豫军区第七纵队20旅政治委员、2旅政委,第二野战军五兵团政治部副主任,贵州省军区政治部主任、第二政委;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邵阳、衡阳、永州三地交界处有一座600余年历史的文化古镇——邵阳县五峰铺镇,这里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蓝印花布享誉世界。石新安就诞生在古镇胜利街。

带着“厚礼”当红军

石新安的祖上曾是药店老板,家境殷实。他的父亲石真卿当过私塾教员,到石新安17岁时,家道中落,穷困潦倒,万般无奈时,只好举债度日。一天,父亲写了信和借约,要石新安到李财主家借钱和粮。李财主高傲怠慢,受到冷遇的石新安气冲冲地回到家里,对父亲发誓:“讨饭也要到外地去!”1930年,他来到省城长沙,投军何键的炮兵训练营,当了一名见习炮手。

1930年7月,彭德怀率红三军团攻打长沙。炮兵训练营官兵们丢盔弃甲,只管逃命去了,落下了几门大炮。石新安听副官刘浩说“红军是穷人的队伍,打土豪,分田地,官兵一致,不打人,不骂人”,便毅然想到要把这几门大炮留下来,日后作为参加红军的“见面礼”。于是,他把这几门大炮移到一个偏僻的地方,挖凼埋藏起来。在副官刘浩、姚醒吾的开导下,他参加了红军,将埋藏的几门大炮作为“见面礼”交给红军,领了红袖章,当上红军战士,开始了南征北战的军旅生涯。而当时石新安的这份“厚礼”,对于红军来说真是如获至宝,如虎添翼。

出生入死立军功

参加红军后,石新安在彭德怀红三军团当过炮兵连长,又在朱德总司令身边当过参谋,此后在军中主要从事军需、粮秣、军械等管理工作。

1937年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时,石新安由后勤工作改做政治工作,担任115师副官处长、敌工部长。

石新安不仅后勤保障功勋卓著,指挥打仗也名声很响。特别是1946年9月,石新安担任晋冀鲁豫军区第七纵队20旅政委,协同六纵队在大小杨湖战斗中歼灭国民党整编第三师,给进犯解放区的国民党军以迎头痛击。在之后的章缝集战斗中,石新安指挥部队坚守阵地13个小时,连续打退敌人20余次疯狂进攻,配合我外围部队内外夹击,歼灭号称蒋介石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十一师的三十二团。

在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略行动中,20旅又担任了极为艰苦的断后任务。石新安率部与敌激战,迟滞敌军前进,等主力部队人马渡完河后,才打过河来。刘伯承曾说:“要问是怎么进大别山的,你们去问20旅是怎么掩护进大别山的,20旅在后边很英勇顽强。”

1949年春,第二野战军五兵团成立,石新安被任命为兵团政治部副主任。主任甘渭汉未到职,实际由他主持政治部工作。他深入连队做干部战士的思想工作,亲自过问战士的生活,克服了战士水土不服的困难,保证了指战员身体健康和士气高涨。渡江后,五兵团转战皖、浙、赣、闽数省,追歼国民党残敌。期间,石新安先后主持了景德镇、上饶等城市的接管工作。解放军向西南进军时,石新安任先遣支队司令员兼政委,他带领先遣支队为后续部队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筹集粮草,保证了兵团大部队向西南的胜利进军。1949年11月中旬,石新安率部解放贵阳市,任军事接管部部长。

率先垂范传美名

石新安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公私分明在军中没有谁不称道的,由此深得彭德怀、聂荣臻、罗荣桓、黄克诚等首长的信赖。他教育子女“正人先正己”,“不能收受别人礼物”,“不要贪图优越条件”。有时他和夫人、儿女同路出行,也不准夫人、儿女搭乘公家配给他的专车。三年困难时期,他家孩子多,粮食不够吃,但他还总是把公家照顾配发给他的黄豆、白糖分给身边工作人员和有病需要照顾的下属,自己却常去买些豆腐渣搭配着让儿女们充饥。1954年,他的乡下女婿和侄儿到贵州找工作,弟弟石举安为他俩办好了招工手续。石新安知道后,严厉批评道:“你们都进城工作,农民谁来当,大家吃什么?”把他们坚决辞退,结果女婿、侄儿终身务农。

他坚持官兵平等,军民一致。1959年,石新安到安顺华岩公社胶泥坝民兵连当民兵,住简易棚户,吃带麸子的麦饼,与民兵一起劳动,参加田间插秧。水田里下了很多牛粪,他照样赤足而下。老百姓见了说:“这样的共产党,还不能胜利?”

来源邵阳市委党史研究室“红色邵阳”专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