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7 高考作文:激發真情實感就是好題

高考作文:激發真情實感就是好題

長江日報評論員 邢帆

每年高考,“作文題”都是輿論紅得發紫的話題。今年也不例外,11點半一過,關於作文題的議論就在網絡空間裡熱鬧非凡。

“今年的題好,今年的題不好……”大約每年,對作文的評價,首起的就會是這兩句,然後接下來慢慢闡述自己的理由。各路人馬,包括媒體、專家、權威機構或者個人議論,首先就會從這兩句直觀感受入手,再來漸漸形成明確的觀點。

其實更多的人,不光首先評頭論足一番,大多還要親手試一試,即使沒有真的寫下來,也會在腦海裡代入一下:如果是我寫,我會寫得如何?從哪下筆,行文如何?

這實際上基本就是作文題好不好的標準。為什麼有的題目,讓人一看就躍躍欲試呢?作文題無非是話題,是對生活中事物的一種選擇與描述。如果這個話題能讓人一下勾起內心共鳴,能夠激發人的真情實感,人們就會忍不住親手寫一寫。老話說,我筆寫我心,葉聖陶說過,作文就是表達與溝通,有真情實感,總會忍不住表達。越好的作文題目,越能引起大家的共鳴,激發他們的創作慾望。

所以,只要看看哪些題目受到更多關注,看看哪些題目躍躍欲試的人更多,哪些題就越好。

今年上海卷作文題目的核心詞是“被需要”,很多網友表示“期待這個題目的滿分作文”。我們都生活在社會群體中,自我價值的實現需要他人的肯定,“被需要”這個詞會直擊每一個人的心靈,讓人回到活生生的生活經歷之中。被領導需要,被喜歡的人需要,這都是我們渴望的情境,但也時常面臨不被需要的處境。這樣的題目讓人忍不住想說說心裡話,反過來我們也希望能聽到別人的心裡話,所以“滿分作文”會備受期待。

作文的得分,無非反映考生的能力。高考作文應該考察考生的什麼能力?最直觀、最核心的毫無疑問是語言表達能力。語言是人們交流和表達的工具。語言表達是把人與人聯繫在一起的基本方式,我們都不希望自己面對的人、交流的對象戴著一副看不透的面具。所以,人與人都渴望真情實感的交流,也只有在真切表達背後,才能看到真實的人。

能否激發真情實感,關鍵就在於能否讓人回到自己的切身體驗。1999年作文題《假如記憶可以移植》,出了不少滿分作文,就是容易讓孩子聯繫實際,激發真情實感。2011年的作文題《誠信》,貼合普通人生活實際,也有不少優秀之作。

在今年的作文題中,除了“需要與被需要”之外,“生活處處有語言”,也較能激發人的想象力與感情,也當出現不少好作文。

為何能激發真情實感的才是好作文?從經驗來看,寫自己內心所想,容易一氣呵成,也容易出佳作。而真情實感恰恰是18歲以前孩子們最可寶貴,也最豐富的人生體驗。遺憾的是,在作文教學中,套路作文、寶典作文、八股作文、應試作文遮蔽了作為普通人的真情實感,寫作文變成了套路和程式輸出,也使寫作文變成一件痛苦的事。

其實,人與人的真誠溝通,不但於學生作文重要,於社會溝通也很重要。在資訊如山似海的網絡空間裡,真情實感的文章往往成為爆款文。作為萬眾關注的高考作文題,當然也應由這樣的標準來衡量好還是不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