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21天效應:改變孩子的不良習慣

21天效應:改變孩子的不良習慣

看到這個話題,作為父母的你們可能會很激動,終於找到解決孩子“壞毛病”的法寶了。那麼,什麼是21天效應,我們應該如何利用它來幫助我們的孩子?

什麼是21天效應

21天效應,是很早之前我在一本行為心理學書中看到的。在行為心理學當中,一個人的新習慣或理念從形成到鞏固,至少需要21天,這個行為現象被我們稱之為21天效應。也就是說,一個人的行為或想法,如果重複21天就會變成一個習慣性的動作或想法,包括好習慣和壞習慣的養成和改變兩個過程。

21天效應解讀

21天效應,按照我自己的理解,可以分為三個不同的階段,每個階段為一週時間。第一階段1-7天,一週左右。這個階段需要我們“刻意而為之”,我們需要刻意的提醒自己要做什麼,要改變什麼。第一個過程我定義為黑色一週,因為這個過程是痛苦的,我們必須強迫自己去改變,強迫自己不能再去習慣性的事情,不管自己願不願意。第二階段7-14天,一週左右,第二週,我定義這周為灰色一週。這個階段的我們要相對自然一些,但是還是需要自我意識的控制,只是我們內心的“痛苦”少了很多,潛意識裡更多的是選擇性接受我們要做的事情。第三階段14-21天,第三週,我定義這周為白色一週,這個階段我們會很自然的去做我們之前要做的事情,更多是一種潛意識的行為,也不再是刻意行為。這個時候,我們基本養成了某種行為習慣,不在於這個習慣是好的,還是不好的。

為什麼講21天效應

21天效應,如果你們很好的理解並運用,對孩子的學習教育是會有很大的幫助的,也會給我們父母減少一些不必要的擔心和疑慮。但是作為孩子的他們,是不懂的,因為他們心智還不成熟,所以需要我們父母去引導、交流和改變。或許有些父母也沒有聽說過21天效應,更談不上如何去運用21天效應。這也就是我第二篇和第三篇文章,為什麼會先寫父母的困惑和孩子的困惑。或許當時你不理解,以為我天馬行空的寫那些東西,其實都是為了讓作為父母的你們和我,在認識到我們自身問題的前提下,去改變我們自己,去幫助孩子成長,更多的是父母關心的孩子教育學習,改變的過程是痛苦的。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孩子跟父母之間亦是如此。21天效應是我們幫助孩子要堅持的一個長久的策略和方針,要時刻灌輸在我們自己的意識裡,成為我們的常識。

如何運用21天效應

既然我們瞭解了21天效應,那作為父母的我們,就應該利用這個原理來幫助,甚至說來服務我們的孩子。或許你會覺得,這些東西不應該是學校里老師應該去做的嗎?在我看來,學校老師大多數都是教授甚至說傳輸知識,把課本上的東西在課堂上講解給孩子們聽,至於孩子們聽得進去多少,掌握了多少,跟每個孩子的接收能力是有關係的。而且老師們的評判手段大多數就是考試,考試本身不只是學習知識掌握程度的體現,也包含了孩子心態甚至說性格的整體性的結果輸出。就像我之前說的,我們應該做過程導向型的父母,而不是結果導向型,只關心成績的父母。21天效應,要求我們父母要用科學的方式方法來幫助孩子,而不是我們之前錯誤的行為。

對父母的要求

如果你真的理解了21天效應,我認為先要做出改變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你可以去細細回想我們以前是怎麼對待孩子的一些壞習慣的?我們經常做的是不是更多的是教訓、指責,而不是給孩子時間改變,陪伴著孩子改變,我們想立馬看到我們想看到的理想的結果:我們的孩子是完美的,不需要我操心。在這種潛意識操縱下,我們對待孩子的方式,大多數都是急躁的,甚至更多的父親打孩子這種下下策的手段,那樣只會起反作用。相反,我們要先改變我們自己對待孩子的態度,要控制自己的心態和情緒,控制不住也要控制,如果不嘗試和堅持控制自己情緒,我們是沒法改變自己對待孩子的方式的。就如前面所說,這個過程是痛苦的,放下自己是孩子父母的自己的小小自尊心,更別去維護自己在孩子面前的威嚴,這些都是徒勞的。要主動拉動跟孩子之間的心靈距離,做一對好朋友,否則你會跟孩子遠走越遠,孩子也會越來越牴觸父母,本身孩子跟父母大多數都是牴觸的。

堅信21天效應

21天效應,我們要堅定的相信。後續我會結合21天效應,結合我自己的成長經歷和家教親身感受,分享作為父母的我們,如何一點一點,更好的幫助我們的孩子,也解除父母內心一些不必要的焦慮和不安。我們一起努力,從不停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