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6 看看再卖!粮农为何“惜售”加剧,价格预期怎样破解

目前小麦主产区正处于夏粮收购的高峰期,但往年粮库前车水马龙的场景今年并不多见,截至8月10日,主产区小麦累计收购4004.9万吨,同比减少33%。调查发现,粮农“惜售”心理浓郁,多持粮观望,“看看再说”。

近些年来,“捂盘惜售”字眼在媒体对房地产报道中较为常见,并将之归为房价上涨的主要原因之一。粮食“惜售”背后是什么原因?

沉重的“成本”

粮农为什么“惜售”,一般来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粮食质量不行,达不到托市标准,市场收购的价格与往年相比心理有落差,要价高,难以出售,被动“惜售”;一种是粮食质量优良,高过托市3等质量标准,受市场炒作感染,感觉后期价格还会上涨,暂时不想出手,主动“惜售”。质差粮食“出售难”与质优新粮“采购难”的背后都有“惜售”的身影。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受粮食收益预期所左右。

看看再卖!粮农为何“惜售”加剧,价格预期怎样破解

收益先要盘算成本,而从近期陆续出炉的主产区小麦、早稻生产成本调查来看,今年种粮成本有所增加。

首先,农资价格上涨较快,拉高种粮成本。国家统计局新余调查队对新余市9户种粮大户走访发现,今年尿素涨至125元/50公斤,同比涨38.9%;复合肥涨至165元/50公斤,同比涨22.2%;农药综合价格涨20%;每亩早稻成本增加近75-85元。河南调查种植小麦亩均农资费用247.5元,比上年的231元增加16.5元。安徽省部分麦区为防治赤霉病,又增加了成本。

其次,农村用工价格不断增加。河南今年人工成本较上年涨2.1%,被调查粮农种植小麦人工成本亩均159.5元,同比增加3.3元;日均用工费用72.5元,同比增1.5元。即便是工费增加,农忙时节还常常一工难求。

再次,机械服务费用增加。如柴油价格上涨,导致种植、收割、运输等费用水涨船高。还有,租地成本略增等。

几多无奈,几多期许

销售价格方面,这些年粮农卖粮主要参考价为最低收购价或临储拍卖价。今年粮食托市价格、标准均有所调整,小麦为最低收购价每50公斤115元,比2017年下调3元;早籼稻、中晚籼稻和粳稻托市价分别为每50公斤120元、126元和130元,比2017年分别下调10元、10元和20元。同时,收购标准从5等以上调整至3等以上,托市启动时间推迟。政策大调整,一下子让粮农有些失去了价格判断的准星。

今年还有个特殊情况是灾害天气增多,受此影响,夏粮产量有所减少、品质有所下降。加之上面所述种粮成本增加、托市收购政策调整,多重因素交织挤压,粮食价格出现两极分化:优质价涨,普货价低。

看看再卖!粮农为何“惜售”加剧,价格预期怎样破解

辛苦半年,总希望有个好收成,换得个好收益。往年很多农民粮食收获后地头就直接销售给贸易商,家庭存粮越来越少,也不愁卖。今年多重因素交织后产生的局面,让粮农有些无措,观望加剧。劣质的价低不够成本不甘心,质优的价高期望能再涨点。相当部分的粮农本着“以价为纲”的心态,在价格没有达到心理预期的时候,就先将粮食存储起来,持粮待沽,以至于可能会错过出售良机。

以此不难看出,造成粮农“惜售”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收益低、预期高的问题。今年之前到2009年,粮食最低收购价实行以来每年上调,粮价一直呈现稳中有升的态势,这使得粮农对价格预期不断攀升,且信心较足。同时,近几年来,种粮成本持续增加,其涨幅度已超过同期最低收购价的上涨幅度。成本上升、价格下降,这意味着种粮收益趋于下降,尤其是今年更加突出,这又让粮农一时难以接受。粮食“惜售”背后,折射的是种粮农民的几多无奈,几多期许。

回归市场

应该看到,未来粮食价格上涨的空间十分有限,且不说粮价是百价之基,牵一发而动全身,会推高CPI等等。单就当前粮食本身而言,一方面受国际国内价格倒挂影响,国内粮食价格远高于国际价格,很难上调;一方面,粮食阶段性供大于求,前些年敞开收购,库存压力很大,国家很难再像往年那样大量收购粮食。还有,麦强面弱、稻强米弱,造成重要环节的粮食加工行业举步维艰,市场呼吁变革。

今年小麦、水稻托市政策调整通知中,我们已经能看出国家的改革态度:综合考虑粮食生产成本、市场供求、国内外市场价格和产业发展等因素;合理调整最低收购价水平,同步建立补贴机制,积极稳妥推进粮食收储制度和价格形成机制改革。也就是说,下调价格已经充分考虑到了内外多重因素;下一步改革方向就是市场化,让粮价逐步回归市场。

看看再卖!粮农为何“惜售”加剧,价格预期怎样破解

市场化主要体现就是随行就市、优质优价,这一幕在今年小麦、早稻收购市场上开始呈现:市场化收购唱主角,粮食收购由“托市”变“托底”。而早在两年前的2016年,玉米收购政策调整已在东北先行试水。这一切都在传递一个信号,今后种地不能一味追求产量,调好结构、调优品种,才会更有赚头。

因此,无论是“再看看”,还是真“惜售”,今后,种粮、卖粮都需要有个市场化的心态。

对此现象,您怎么看,欢迎关注和跟帖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