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31 珍貴!40年前它們比鈔票更管用!年輕人都說沒見過……

“現金還是刷卡?支付寶、微信都可以。”

這句話瑞安人每天都要聽到幾次

無論你是在商場、酒店

消費數百、幾千元,

還是在早餐店、便利店

買幾元錢的包子、牛奶,

結賬時幾乎都能聽到店員的這句“溫馨提示”。

珍貴!40年前它們比鈔票更管用!年輕人都說沒見過……

司空見慣的這句話

折射出的卻是40年來

人們支付方式的鉅變。

對於“80後”、“90後”來說,糧票、油票、布票、煤球票大概只存在於父輩的回憶中。我市不少收藏愛好者手中還保存著這些見證一個時代的商品購貨證,徐永瑞和陳聰熹就是其中兩位。

珍貴!40年前它們比鈔票更管用!年輕人都說沒見過……

△徐永瑞展示他收藏的各類票證

珍貴!40年前它們比鈔票更管用!年輕人都說沒見過……

△糧票

票證年代,糧票就是生命

陳聰熹今年68歲,在他記憶中,糧票的種類非常多,有全國糧票、浙江省糧票、農民週轉糧票等。40年前,每戶城鎮居民人家都有一本購糧證,每個季度居委會統一發一次糧票、肉票等。

糧票會根據家裡幾口人、一人多少斤,按額分配到戶,成年人和孩子的數量還不一樣。居民憑購糧證到所在區域的糧店(糧站)買米。

珍貴!40年前它們比鈔票更管用!年輕人都說沒見過……

珍貴!40年前它們比鈔票更管用!年輕人都說沒見過……

△居民購糧證

“我家住在倉前街,當時都是去城西糧店買米。糧店會在購糧證上蓋個章,一戶人家一個月買了多少斤米,全都清清楚楚,絕對不會超過數量。”陳聰熹說,就連買油條也需要糧票,買一根油條要半兩糧票、3分錢。沒有糧票,哪怕你口袋裡揣了再多的錢,也買不到。

珍貴!40年前它們比鈔票更管用!年輕人都說沒見過……

珍貴!40年前它們比鈔票更管用!年輕人都說沒見過……

珍貴!40年前它們比鈔票更管用!年輕人都說沒見過……

△各種購貨證

到省外出差,

更是要提早換好全國流通糧票,

否則寸步難行。

1978年左右,陳聰熹去上海出差一週,出發前,他要向單位拿介紹信,說明出差地點和時間,再憑介紹信和自家糧票去兌換相同額度的全國流通糧票。只有這樣,出差在外才不會餓肚子。

糧票珍貴,人情也濃

“民以食為天,在票證年代,糧票就是生命,每戶人家都要保管好購糧證,鎖在櫃子內。購糧證是一本,裡面不僅有糧票,還有油票、肉票、酒票等,萬一丟失了,全家人就沒飯吃。”今年75歲的徐永瑞說,總有幾個馬大哈遇到這樣的倒黴事——丟失了購糧證。那戶人家就要拿著銅鑼上街邊敲邊喊,希望拾到者能及時歸還。好在當時的人都很純樸,購糧證上也寫著名字、住址,拾到者會及時送還。

珍貴!40年前它們比鈔票更管用!年輕人都說沒見過……

珍貴!40年前它們比鈔票更管用!年輕人都說沒見過……

珍貴!40年前它們比鈔票更管用!年輕人都說沒見過……

△各種購貨證

買東西除了憑票證,排隊也是難以讓人忘懷的記憶。尤其是置辦年貨,經常要全家總動員,每人拿著不同的購貨證和現金,去不同的店鋪、櫃檯排隊,買肉、蛋、水產品、糖果……除了吃的,還要扯上幾塊布,給小孩做件新衣服,年味也就在長長短短的排隊購物中濃郁起來。

1984年起,慢慢不再使用購貨證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憑票排隊買東西,我的孩子就沒怎麼經歷過了,票證的使用範圍也逐漸縮小,比如說買油條、包子,忘帶糧票,加幾分錢也行。”徐永瑞說。

據《瑞安市志》記載:“1984年1月1日,因市場供應好轉,全縣城鎮居民購買商品不再使用商品購貨證。”

“你看現在,年輕人手機刷一下就能付錢,我們要買米,打個電話就送過來了,這在以前是無法想象的。”陳聰熹感慨。

珍貴!40年前它們比鈔票更管用!年輕人都說沒見過……

△漫畫:糧票購物到移動支付(李浙平繪)

延伸閱讀

1955年8月25日,國務院下發《市鎮糧食定量供應暫行辦法》,生活在中國的每一個城鎮居民,都必須憑所在城鎮戶口領取購糧證和糧票。

早在1954年年底,瑞安就對缺糧戶進行調查摸底,從群眾評議到登記、發證,估計要比全國提前一年左右。那時候的票證還不是很多,只限於糧油棉布等。到了1960年年底,中央發通知要求各級政府增發臨時節日票,安排人民群眾過好春節。於是,各種名目繁多的票證相繼問世,豬肉、糖、黃酒、豆芽、油條、煤球、肥皂、煤油、捲菸、手錶、自行車……都要憑票供應。

在上世紀60年代初,作為全國重點僑鄉的瑞安還發行了“華僑券”,即按華僑從國外向國內親族匯寄外匯的數量,按比例配發給購買小商品的“華僑券”,憑此券到指定的華僑商店可以購買緊俏商品。


記者 楊微微/文 孫凜/圖 通訊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