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6 肺不清,百病纏身,清肺養肺,才能讓身體更健康

肺是我們每天呼吸最重要的器官,中醫看肺這個臟器,有肺主氣,肺司呼吸、肺主皮毛、肺開竅於鼻的說法,也就是除了口、鼻、氣管、肺臟之外,還包括了皮膚和毛髮。因此,只要懂得養肺、清肺、潤肺,自然可以抵禦百病入侵。《黃帝內經》指出,肺為相傅之官。在古代,相傅是皇帝的老師,等於現在的國策顧問,如果從人體五臟六腑的位置來看,高於心臟的內臟器官就屬肺了,更可見其位置的重要性。

從西醫生理學的角度看,肺是呼吸系統的重要器官,主要負責體內的氣體交換工作,當肺功能下降時,影響所及不僅止於呼吸系統,也連帶影響全身水分代謝、血液循環、免疫系統等功能。而中醫對肺的看法更是重視,除了負責呼吸功能外,也是氣之本,主管了全身的氣血循環,等於是身體抵禦外邪的第一道防線,因此,只要養足肺氣,讓其強盛,自然就不容易受到邪毒入侵,可達健康養生的目的。

肺不清,百病纏身,清肺養肺,才能讓身體更健康


肺不好,全身臟腑跟著變差

呼吸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關鍵,中醫認為肺主氣、司呼吸,開竅於鼻,且肺主一身之表,主皮毛、與大腸相表裡,呼吸時,肺藉由橫膈膜下壓吸入空氣,呼氣時則橫膈膜回彈,由肺部排出體內廢氣,如果呼吸正常,那麼全身的氣血就會順暢。一旦肺功能失調,吸呼功能減弱,時間久了,會導致身體處在慢性的缺氧狀態,形成氣虛體質,變得容易疲倦、全身無力等症狀。

再者,肺臟也是肺循環的重要場所,全身的血液會進入肺的過濾系統,再回到體循環當中,它負責將人體代謝產生的二氧化碳做氣體交換,並排出體外,且將含氧血送回心臟後再輸送到全身各器官。另一方面,鼻子與皮膚也都是身體內氣出入的通道,如果肺氣受阻,連帶也會使得口鼻與皮膚受到影響,呈現鼻塞、流鼻涕、打噴嚏、咳嗽、口渴、生痰、皮膚癢、起疹子等症狀。當皮膚受到風寒時,毛孔因寒氣閉阻時就會想要咳嗽,這是因為寒氣無法經由皮膚汗孔透出,便藉由咳嗽或鼻子(流鼻涕等)排出。

從另一方面來看,肺與脾、腎兩大臟腑彼此之間又藉由經絡連繫,關係緊密。當肺氣失調時,排尿功能會受到影響,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的人也容易有肺系的疾病。又肺與大腸相表的關係上,肺氣失調時,大腸的排便功能會受到影響;反之,大腸若有腹瀉、便秘等問題,肺氣的運作也會受到影響,而容易有咳嗽,喘促等症狀。

養肺清肺,戒除不良習慣

一般人認為肺不好,頂多就是經常咳嗽、動不動就感冒,甚至造成氣喘、肺炎等,從醫學的角度上來看,肺不好代表的意義也是肺系統不好。

肺不清,百病纏身,清肺養肺,才能讓身體更健康


中醫講究順應時節調養身心,要維護身體的健康,首先就要懂得護肺,重點在於強健呼吸道,以建構人體的防火牆,並把病邪阻擋在身體外,減少疾病的發生。至於要如何養肺?則可從食療、藥膳、按摩、運動、生活中逐一踐行,同時,也要遠離生活中可能威脅肺功能失調的汙染物質,如空氣汙染、化學物質等有害微粒子及廢棄物,且戒除平日不良的生活習慣,如抽菸、作息不正常等,並保持情緒開朗、維持睡眠品質,才能達到養肺的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