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3 清明不是玩樂節,孝敬老人當“孝活”

清明不是玩樂節,孝敬老人當“孝活”

後天就是清明節了,不少人正準備著清明節去掃墓踏青。當然也有不少人準備清明節去外地玩樂。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祭祖節等,是中華民族傳統隆重盛大的春祭節日,屬於慎終追遠、禮敬祖先、弘揚孝道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清明節習俗可以說有很多,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上或細節上的差異,各地習俗雖說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是共同基本禮俗主題,也成為了清明的一個重要內容。

我國自2008年,清明節正式成為法定節假日,放假一天。2009年,又改為三天。2019年清明節假期為4月5日至4月7日。現在清明節都是休息3天,有了一個不長不短時的假期,給人們外出踏青有了比較充足的時間。清明節掃墓踏青這是中國的傳統,也是一種孝道文化,應該繼承和發揚,孝道文化是需要傳承的,這也是一種人類文明。清明時節人們便會想到這首詩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去,牧童遙指杏花村。“從古到今,數千年來,這就是中國人過清明節最真實的寫照。

如今不少國人踏青掃墓沒有欲斷魂的感覺了,有的是歡聲笑語之情景。其實,也不必踏青非要“路上行人慾斷魂”的場景。不過從清明節,使我想到了敬老要孝活這個話題,讓活的老人幸福快樂比“孝死”更有意義,現在有這樣幾種現象:

清明不是玩樂節,孝敬老人當“孝活”

一是有的老人在世時,兒女們很少關心盡孝,雖說現在人人手機在手,可有的兒女也難得給老人一個電話;雖說與老人同在一個城市,也難得回家看看,《常回家看看》成了只是唱在嘴上,沒有落實到行動上,使不少老人活在困苦和寂寞中,其實,老人老了最需要的不是吃好穿好,而是要有家人的陪伴。

二是有的老人活著無人問,老人去世後要大操大辦。老人死後大操大辦好熱鬧,有的人為老人大操大辦並不是為了老人,而是了自己那個臉面有光,在眾人眼裡好像是一個大孝子,可真正明白的人都會知道,這是做給外人看的,要是將這些錢用在老人活著時候那該有多好啊,也許老人還能多活幾年。

三是老人在時不盡孝,死後掃墓很“動情”。現實生活中有這樣一種人,老人在時不管不問,生怕拿出一分錢孝敬老人,可老人死後卻捨得花錢給老人燒紙錢和祭祀用品,有的人一邊燒紙還唸唸有詞,“父母大人,清明節給您燒紙錢來了,您就竟管的用,您老要保佑您的孫子今年考上好大學;您老要保佑我們全家身體健康,平平安安。”更可笑的是老人在時不盡老,死後在清明節還要墓上哭幾聲,燒香又磕頭,生怕老人“找上頭”,看似好孝順,其實有做兒女的心中有鬼,生前不盡孝,總怕老人在九泉給報應。這是當下極少數人清明踏青的一種心態。

清明不是玩樂節,孝敬老人當“孝活”

如今國人過清明節越來越濃了,給故去的親人掃墓這是盡孝,但在一些地方出現了孝死不孝活的現象,當引起國人的高度重視,有的老人在世時兒女們不管不問,使其老人生活寂寞難耐,有的做兒女的只顧自己玩樂和瀟灑,將清明節當成遊玩節,好不開心快樂。

清明節到了,給故去的人掃墓沒有錯,但不要忘記了家中還有老人,不要忘了做人要盡活孝,讓老人活著時享受兒女的孝道,這比死後盡孝更有意義。眾所周知,什麼是真孝呢? “孝”通“效”與“笑”,父母如土,生而不有,子乃土生,當頂敬父母。盡孝需敬而見“效”果,“笑”為“效”之標識特徵,所以父母笑了才是盡孝,沒有“笑”則說明不奏效,不是真盡孝。由此可見,兒女盡孝就要盡活孝,也就是說老人健在時做兒女的要多給關注,常回家看看,與老人聊聊天,陪伴老人,這才是真正孝道,如果只是等待老人死後給其掃墓這不是真正的孝子,而是為了玩樂給自己面子而已。清明節莫忘給家中的老人盡孝道,這是盡活孝,更有生命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