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正月初一烧头香真的能烧到好运的“头香”吗?

李美龙lmlong


大年初一去寺院或道观上香,是很多地方的传统习俗。

祈愿一年平安吉祥、讨个好彩头,是没有问题的。

但近年来许多寺院道观因为商业化与人为炒作,刻意地造了一个所谓“头香”概念,以为“去得越早神明与佛菩萨越会护佑,能抢到头香更是不得了的一件事”。

其实这样只是掉入了商业与愚昧的圈套而已。

首先说说寺院。

佛家说得很明确,佛菩萨不是神明,而是教我们觉悟的老师。我们去寺院参拜,拜的是谁?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我们自己的真如本性。

那一拜,是褪去我们贪嗔痴慢疑,是放下我们心中的执着,而非去祈求佛菩萨给你什么物质的满足。

所谓境随心转。贪嗔痴慢疑放下,自然一顺百顺。

再说道观。

道家诸位神明的确灵验得很。但神明之所以成神明,绝非我们以世俗习气所能参。

神明不会与我们做交易。更不会因为你上了几支香、供了几分水果而对你格外关注。如果这样,神明岂不是在与众生做交易?

我们去道观参拜神明,同样需要心神清净。一念清净下,心意直透天庭。这样的清净心保持下去,自然做事无往不利。

所以,凌晨去排队抢头香可休矣。与其冒着风寒去熬夜排队,不如在家好好为父母做一顿早餐。

敬神不如孝父母。父母才是每个人家中的活菩萨。


宗镜先生


大年初一去寺院烧香祈福,是国人的一项传统新年活动,本无可厚非。但不知从何时开始,抢着烧“头香”成为了一道“风景”。不少人以为能烧“头香”,就好比得了“彩头”一样,大吉大利。然而,“烧头香”和佛教一毛钱关系也没有,完全是贪欲心重的人自己杜撰出来的做法。完全是世俗人按世俗的观念来理解佛教,绑架佛教。



香,在佛教就是一个表意的,是恭敬三宝,无私奉献和精进修行的意思。我们燃香不是给佛菩萨,不是佛菩萨需要,佛菩萨是不需要这些的。是我们借着点香来表达我们的恭敬心,借着燃香来让我们自己修行。如果能了解这层意义,就不会大半夜挣着抢着去了,我们可以在任何时候去寺院拜佛供佛。 真有那份虔诚心,在家多陪陪父母家人,或者去敬老院看看孤寡老人,都是佛菩萨欢喜看到的。如果一年之中只有这么一天去寺院烧香拜佛,平时连影子都不见,却想让佛菩萨保佑一整年,这是一种颠倒的想法。佛不争那一炷香,是人的贪心私欲在争那一炷香。



去寺院进香是很有善根的表现,平常的日子也可以,抢头香就有点走样了,就有点偏离佛教所提倡的了。佛教协会一直提倡文明进香,反对所谓头香的炒作。佛教就是一个科学的信仰,未必一定能保佑我们发财。佛菩萨的加持和保佑是存在的,但我们祈求的要如理如法才能得到佛菩萨的加持和保佑,不是抢着烧头香就能得到的。

佛法对于命运的理解是不离此生,不即此生。意思就是,命运有一定规律,但是自己可以把握其中很大的一部分。好运气也是一样的,只要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就一定会有好运气的。跟抢头香的关系不大。


法音讲堂


烧头香,和佛法,和佛法功德,没有半毛钱关系。此风放任不管,将导致世风日下,虚荣、攀比、迷信等负能量蔓延,毒害社会。

烧香者,所谓讨好彩头,图吉利,雇人排队,花天价买头香,愈演愈烈,渐呈虚荣攀比态势,直接伤害的是广大真正信众的清修。

另一方面,商业化越来越明显的寺庙实控人,正好利用了大家的这些不良心理,大赚一把。不仅丢弃了佛门圣地的清净心,还为了利益,不惜推波助澜。实在是和谐社会的一大毒瘤。此外,免费烧香,以作功德为由骗财、敛财等现象在很多寺庙,也很普遍。

其实佛法,是觉悟生命,对应、追求生命本质规律的正能量文化。所谓的功德,在信众、僧团的起心动念间,并不在外在的烧香、磕头、拜佛、放生等方面上。有关宗教主管部门、佛教协会,应加强督导力度,还寺庙一方净土,还社会一片蓝天。


如来禅师


呵呵,佛法无边,苦海无涯,回头是岸!烧头香的问题,少林寺现任方丈释永信大师若能发表高论,定是不同凡响。

个人认为,儒释道以及国外的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都是世人的一种信仰罢了,信则有,不信则无。身在农村,耳濡目染,春节期间鞭炮齐鸣,烧香拜佛敬神明,也是免不了的。

正月初一,点上香烛,磕头敬奉,烧头香,火旺黄表翩翩飞,好运保安康吉祥大发大旺,我也是信了。

倘徉在春天的旋律之中,呆腻在老家,却偏偏不想踏上征程,此情此景,还是不舍家乡!就让美丽的花儿在乡村田野还陪伴几天吧。


ZHANGRUPlNG


#好事在运作,好运靠创造# 正月初一到寺院烧头香是一民俗文化,越来越得到了人们的热捧,这是典型的从众现象,也是大家表达良好愿望的一种方式而已。但是,仅凭烧头香要烧来好运毫不客气地说,那的确是指屁着吹灯。要得到佛的护佑,首先要功到德具,佛虽然以慈悲为怀,可是,佛也是善恶分明、赏罚厘清的,佛不会屁护不做为、无功德、多行恶之人。不修行福份何来?!好运何在?!佛也是爱莫能助,因为佛不能违背自己的悲心原则。只有奋斗才改变命运,一个人希望自己能过上幸福的生活,这是人的本能意愿,是人人都寄予有的,无可厚非,不过有一点是无可置疑的,就是天上不会掉焰饼的。人一定要脚踏实地,用勤劳为自己谋幸福,用拼搏去创造价值。天道酬勤,付出就有回报,爱拼才会赢,自己是自己的佛,自己是自己的"救世主"。人固然需要有信念、有信仰,但行动和努力是最为关键,事在人为而不是天赐,要想得到超人的成绩,就得付出超人的代价。相信自己,力量就在心中,自己最坚实的靠山是自己。





如一凡夫


咱们先来说说什么是正月初一,意思就是农历新年第一天。可是……[捂脸]

据可考证的史料起,殷商是十二月过年,周朝是十一月过年,秦是十月。

所以,首先关于正月初一这事,历史上都是变来变去的。就别说正月初一烧头香这事了。娱乐娱乐求个彩头就好,千万别当真。


理工科的文艺男


烧头香祈福无可厚非,但指望着烧几只香佛菩萨就能让你升官发大财,估计你自己也不会信!解铃还靠系铃人,自己的业自己背,佛菩萨不是神,不会动你的因果!想改变命运还得唱那首《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


心有菩提花自开


烧头香无用,只要有颗慈悲心就行


五福临门144531211


彩头固然重要,也是见证历史传统的最有力的依据。虔诚心态加上努力拼搏精神和足够的运气,自然会好!虔诚礼佛,心存善念,努力进取,善哉善哉!


有梦想的铭天天


 烧香本是一种拜佛、敬神的表现方式,但在佛教、道教界并没有烧第一炷香,即“头炷香”的教义规定,查阅多种佛教、道教经典史籍,均无“头炷香”之说。《中国佛教史》、《中国香文化》、《中国民俗大观》等也没有关于“头炷香”的记述。有学者考证,所谓的“头炷香”应是从“头炉香”讹传而来的。

  “头炉香”又叫“头香”、“烧头香”、“烧头炉香”,即信徒们在农历新年之际烧的第一次香或第一(头)炉香,以示虔诚,此风俗由来已久。最早的记载可追溯到宋朝。宋代《东京梦华录·六月六日崔府君生日》:“二十四日,州西灌口二郎生日,最为繁盛……夜五更争烧头炉香,有在庙止宿,夜半起以争先者。”由此可见,烧“头炉香”在宋代已流行,此后各代沿袭。明代《禅事录·上香》称:“年初一子时,拜佛于案前,烧头炉香,恭表敬佛,俗礼也。”清代《茶香室丛钞》卷十五载:“(韩元英)遣一亲信仆持香往岱岳(泰山)祈谢,谓曰:‘圣帝惟享头炉香。’……按此知世俗有烧头香之说,由来久矣。”

  “头炉香”最初只是在一些民间道场中流行,后来渗透到佛教寺院,并演化为在新年(除夕)之夜烧“头炉香”,意为给佛的第一个顶礼,并祈望带来一年的好运,是一种美好心愿的表达。

  “头炉香”并不是指第一位烧香者或烧的第一支香,而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从时间上说,除夕之夜子时(即11点至凌晨1点)所烧的香,均可视为“头炉香”或“头香”、“烧头香”、“烧头炉香”。从地点上说,并非都要去寺院,早年间不少人家都设有香案、佛龛,并置有小香炉。每至除夕子时,便在自家所设的香案、佛龛前烧“头炉香”祈福。过去街巷中或村落里的小庙、小庵、小观也是人们烧“头炉香”的地方,并非必须都到那些著名的寺院里烧香。而且,烧“头炉香”不分先后,不是抢在别人之前上香被视为“头炉香”。从器具上说,在新年的第一(头)个香炉里所烧的香,也可视为“烧头香”,故有“烧头炉香”之说。此外,就个人而言,凡是自己在正月初一烧的头一炷香,也被视为“头香”。

  早年间,各寺院僧人也多在除夕之夜的子时烧“头炉香”,据传第一炉香功德最大,所以僧人们在主持(或高僧)的引导下,依次上香,以祈求国泰民安。当“头炉香” 烧过之后山门才被打开,以接待众香客进香。可以说寺院里的“头炉香”多为高僧、主持所烧。

  “头炉香”何时讹传为“头炷香”现已无以考证,因为在真正的佛教弟子们眼中,根本就没有抢烧“头炷香”之概念。

  老北京东岳庙“头炉香”最盛

  明清时期,京城讲究的是上东岳庙烧“头炉香”。东岳庙位于朝阳门外大街,始建于元代延佑六年(1319年),主祀泰山神东岳大帝,是道教正一派在华北地区最大的宫观,有“第一丛林”之称,规模宏大,气势壮观,历史极为悠久。为什么讲究上东岳庙烧头香呢?在科学尚不发达的年代,人们修建寺庙为的是求得神灵的保护,而民间认为东岳大帝是上天与人间沟通的神圣使者,治理天下的保护神,能固国安民,延年益寿,降福消灾,所以每到辞旧迎新之际便到此祭拜,烧“头炉香”,祈吉求福。

  东岳庙每月初一、十五都会开庙。过去,老北京人讲究正月初一子时一过就到东岳庙烧“头炉香”,以示虔诚。早年间每至夜晚,京城的所有城门都要关闭。到东岳庙烧香要走朝阳门,所以大年初一到东岳庙烧香的人们要头天晚上在朝阳门里头排队。据传,等到开城门的时候,烧“头炉香”的队伍有时能排到东四牌楼。而从京东八县(早年间对北京东部及东南部各县的泛称,包括通县、三河县、武清县、宝坻县、蓟县、香河县、宁河县、漷县)赶来烧“头炉香”的香客,天不亮就等候在东岳庙门外。待山门一开,人们一拥而进,纷纷来到大殿(岱宗宝殿)的香炉前,争烧“头香”。进香之后还要在山门外燃放鞭炮,祈望新的一年平安顺利。

  农历三月二十八是东岳大帝的诞辰日,东岳庙要开庙祭祀。是日,达官显贵烧香,善男信女酬福,络绎不绝。据传,慈禧太后也曾带着众宫女前来烧“头炉香”。但她到来之前,任何人不能先烧香,只能等她烧过之后其他香客方可上香。所以将她所烧的“头炉香”俗称为“头炷香”,由此“头炉香”被演化成了“头炷香”。但这只是民间传闻,并无史料记载。

  慈禧太后曾“垄断”妙峰山“头香”

  妙峰山位于京西门头沟,以金顶娘娘庙著名,供奉的是天仙圣母碧霞元君,俗称“泰山娘娘”、“泰山老奶奶”、“泰山老母”。民间认为她能“庇佑众生,灵应九州”,“统摄岳府神兵,照察人间善恶”,是道教中的女神,故多有信奉。每年农历四月初一至十八妙峰山开山半月余,到娘娘庙进香络绎不绝。据传,开庙后的头一炷香被视为大吉大利,所以香客们纷纷抢烧这头一炷香,几百年来,抢“头香”成了妙峰山庙会的一种风俗。

  从明代开始,身居紫禁城皇宫内的娘娘们也相信烧“头香”的魅力,于是在一个时期,后宫娘娘们都去妙峰山烧“头香”。到了清同治、光绪年间,慈禧及后宫娘娘们也要去妙峰山进香。有史料记载,慈禧太后第一次到妙峰山进香是同治十二年(1873年)。当时同治皇帝出水痘,慈禧太后亲上妙峰山进香,为同治皇帝祈求平安。曾有一首“清宫竹枝词”记述了此事:“彩旗八宝焕珠光,浴佛新开内道场。昨夜慈宁亲诏下,妙高峰里进头香。”词中的“慈宁”指的是紫禁城里的慈宁宫,是慈禧的寝宫,故以“慈宁”代指慈禧。据传,慈禧在和后宫娘娘们进香之前曾下懿旨:“先期预诏庙祝,必须宫中进香后,始行开庙,谓之头香。”也就是说老佛爷未进香之前,任何人不能抢烧“头香”。由此妙峰山的“头香”便被慈禧及后宫娘娘们“垄断”,而“头香”也被俗称为“头炷香”了。

  但慈禧及后宫的娘娘们并不是年年到妙峰山进香,毕竟路途遥远,多有不便,有时派钦差到娘娘庙“代理”烧“头炷香”。有时“委托”庙里的僧人(自清康熙年间以后,妙峰山娘娘庙的历代主持均由和尚担任)代烧“头香”。据传所烧的香,是提前一天由太监从皇宫里送来的,并用黄绫子包裹着,装在一个明黄色的锦盒里,以示皇家的“专用品”。只有这“头炷香”烧过之后,才能开庙。在同治、光绪年间,朝顶进香的香客们总能在庙会的第一天看见由御林军护卫的娘娘们坐着凉轿从妙峰山上下来,香客们跪在路边低头以待,皇家的进香队伍过去了才起身继续赶路进香。一直到进入了民国,这种情形才停止,人们又可以去抢烧头香了。

  佛家从不认“头炷香”

  至少在20年前,“头炷香”之说并不盛行,更不被人们所在意,只是近些年才被一些旅游景区炒作起来,且势头不减。 佛教界人士表示,一些人对“头香”理解存在误区,佛家不认所谓的“头炷香”,寺院里上香也从没有过“头炷香”之说,并对人们在辞旧迎新之际争抢“头炷香”感到不解。有多位著名寺庙的主持、高僧曾通过媒体对“头炷香”之说,阐述自己的看法。北京雍和宫住持胡雪峰表示:“佛家其实并没有‘头炷香’一说,抢烧‘头炷香’是一个误区,烧不烧‘头炷香’,与虔诚与否没有关系,也不会因此而获得更多的福报,如果相信烧了‘头炷香’就有更多福气,就是与佛做交易,不是信佛。”“宗教信仰,贵在心诚。人们应该在生活中保持平常心,积德行善,信而不迷。”

  南京清凉寺住持理海法师也坦言:“抢头香实在是人们对烧香这一佛教仪式的错会。”“一些人花钱买‘头香’,以为有钱就能买到平安,烧高香就能实现愿望,在这背后是商人求利炒作故意错误引导信众,是对头香、高香的世俗化炒作,应当极力避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