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摄政王多尔衮至死也没做过皇帝,为何最终却能称“清成宗”呢?

kayki



多尔衮死之前,在大清已经是太上皇的存在了,都已经不能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来形容了,应该是皇帝之上了!

毕竟从摄政王到皇叔父摄政王,再到皇父摄政王,一步步升级成为顺治帝的父亲,跟太上皇一般,而且还是独揽大权的太上皇,所以光凭这点,多尔衮被追封为皇帝,还是没什么问题的。

而且说完这个法统上的合理之处,再说说多尔衮的功劳,更是有资格成为皇帝的。

首先1643年皇太极猝死,到了1644年明朝亡于李自成以后,是当时的实际统治者摄政王多尔衮决定清军入关的,可以说做出了一个影响清朝二百多年的决定,使清朝从割据政权过渡成为大一统政权。

入关以后,清朝又在多尔衮的实际统治下,先后亡大顺之李自成、大西之张献忠、南明的弘光、隆武、绍武三个政权。等到顺治帝在顺治八年亲政以后,清朝在全国范围之内,也就剩下南明永历政权这个对手,而永历政权当时连长江之险都已丢失,都不存在划江而治的基础,可以说多尔衮的一系列作为,已经彻底奠定清朝的大一统格局,以这个来看,多尔衮是当之无愧可以被追封为皇帝。

当然多尔衮猝死以后,顺治帝亲政以后,追封他为皇帝只是权宜之计,只是为了稳住多尔衮的党羽罢了,毕竟多尔衮架空顺治帝多年,不是人家爸爸非要当人家爸爸,顺治帝是恨死了多尔衮,等到顺治帝亲政成功以后,自然就开始了对多尔衮的疯狂清算,包括剥夺了之前追封的皇帝称号。


宋安之


因为多尔衮曾经被追尊为皇帝,所以,他做过五十天的成宗义皇帝。

多尔衮的功绩大家都知道,我就不啰嗦。他在顺治七年(1650)十二月初九突然猝死,终年三十九岁。

当时朝政还在多尔衮的党羽手中,顺治帝也不敢轻举妄动,就在十二月二十五日,下诏追封多尔衮为成宗义皇帝,他的妻子为皇后,并把他们升祔太庙。

随着顺治帝掌握大权,在顺治八年(1651)正月开始亲政,二月十五就开始清算多尔衮,把追尊他的头衔给撸了,并在二月二十一,向天下颁布多尔衮的罪状,把他夫妻以及他生母阿巴亥的神牌从太庙里丢出去。

这里需要辟个谣,很多网文写到多尔衮被顺治帝鞭尸,其实是胡扯。清朝到康熙时代才开始实行土葬,之前都是火化,从太祖太宗到顺治帝,都是火化,多尔衮也不例外,也是火葬,他们的梓宫叫宝宫。

多尔衮都成灰了,还怎么鞭尸?

就是这样。


猴格大人


之前就有很多人论证过孝庄皇后“下嫁多尔衮”的可信度。当然了,经过康乾三代“文字狱”、乾隆《四库全书》的毁书大业,好多史料毁的毁、丢的丢,现在要证实很难了。

说到多尔衮,他的封号从最开始“叔父摄政王”,变为“皇叔父摄政王”,最后定格在“皇父摄政王”,这里面就有有意思了。不管是出于孝庄还是顺治的想法,这个“皇父”那就是“阿爹”的意思嘛。历史上有皇帝管其他人叫“阿爹”吗?

倒是有两个例子。唐朝懿宗管太监田令孜叫“阿父”,汉朝灵帝管太监张让叫“阿父”。人家这俩皇帝是因为,太监陪伴自己成长,有了养育之恩,进而表示亲昵。就因为这,还被后人认为是昏君的“污点”。

顺治喊多尔衮“皇父”的理由是什么?进而在其死后追封“清成宗”,光是辅佐有功说不过去吧?

王爷们被追封“皇帝”称号,历史上有先例吗?倒是也有两例。司马炎追封晋王司马师为“景皇帝”;嘉靖皇帝朱厚熜追封兴献王朱祐杬(yuán)为“兴献皇帝”。人家两人追封理由很足呀。

司马炎是西晋开国,统一追封前辈,追封了爷爷、大伯和父亲,父亲司马昭的权力从大伯司马师那里继承的,属于权力上的一脉相承。朱厚熜追封“兴献皇帝”,那是因为朱祐杬是人家亲爹。顺治追封多尔衮的理由是什么?

且看1650年,有什么事发生?

1月,多尔衮娶了侄子豪格的老婆;
5月,多尔衮娶了朝鲜的姐妹花;
11月,多尔衮外出打猎;
12月初,多尔衮死在河北滦平(喀喇城);多尔衮死后,顺治厚葬,追封“成宗”。

过了不到一月,到了1651年。1月,抓捕监禁英亲王阿济格(多尔衮哥哥)。抓捕阿济格两天后,顺治宣布正式亲掌朝政。2月,顺治对多尔衮秋后算账,搜捕其亲党,抄家灭族、夺去其尊号。

再反观1648年,豪格死;1649年,多铎死;1650年,多尔衮死;统统死于壮年,统统死的蹊跷(尤其多尔衮,当年还娶了两次媳妇,不可能是生病要死的样子)。

于是乎,多尔衮被封“成宗”有两种可能性:

第一,顺治“韬光养晦”,迫于多尔衮亲党的压力,先给尊号;等对方放松警惕,接着予以剿灭。豪格、多铎、多尔衮死的不明不白;阿济格被抓;先封“成宗”,再行剥夺;统统是皇族权力斗争的结果。

第二,假如孝庄下嫁属实,那么多尔衮半年之内娶了两次媳妇,无疑让孝庄吃醋。(野史记载)多尔衮死后,隔两月才有人抖出,一件事让孝庄发飙的事:多尔衮死于跟朝鲜媳妇纵欲过度。于是就有了“先厚葬、后算账”的事情。

“孝庄下嫁多尔衮”是清朝的一桩悬案。孝庄死后,棺材一直不下葬几十年。乾隆后来为多尔衮平反,但是只恢复了“睿亲王”称号,并没有提“成宗皇帝”的事。


尔朱少帅


诚如题主所言,多尔衮生前从未做过一天皇帝,清成宗的庙号是死后被顺治皇帝追封的。那么问题来了,多尔衮凭什么被追尊为帝呢?

我们看看历史上那些被追封为帝的著名人物。

魏武帝曹操,大魏基业的奠基人,大魏开国皇帝魏文帝曹丕的父亲。

晋宣帝司马懿,西晋基业的奠基人,晋朝开国皇帝晋武帝司马炎的爷爷。

唐孝敬皇帝李弘,武则天的长子,太子,早薨,被自己的父亲唐高宗李治追尊为帝。

当然还有很多开国皇帝的直系祖先被追尊为帝,这些就不一一赘述。

显然,多尔衮之所以能被尊为清成宗,是因为他像曹操和司马懿一样,是一个王朝的事实奠基人,这份功绩让继任者不得不给与他足够的名分。当然,只有这些是不够的,多尔衮生前已经是皇父摄政王,这让他被追尊为帝显得更加理所当然。

所以说,皇父摄政王的名分加上大清王朝奠基人的身份,才使得多尔衮死后获得皇帝的封号。

不过,多尔衮这个皇帝的封号还是有别于大清其他帝王的。我们知道,多尔衮的懋德修远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是十七个字,而其他生前做过大清皇帝的谥号都是十九个字(末代皇帝除外)

话说回来,清入关直至多尔衮死之前,他就是事实上的皇帝。相反,福临此时虽然名义上是皇帝,但手中没有丝毫的权力,直到多尔衮成了名义上的皇帝后,福临才成为真正的皇帝。




靖远0204


顺治朝前期的多尔衮,纵使没有皇帝之名,却已然是超越皇帝的存在。

清崇德八年(1643年),清太宗皇太极去世,由于皇太极生前并没有就继位人的问题作出任何的交代,于是当时在朝堂之上掌握着一定权势,并且在八旗中有着各自支持势力的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与皇太极的弟弟、睿亲王多尔衮为了皇位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双方始终僵持不下,甚至眼看八旗内部就要发生火并,最终在郑亲王济尔哈朗的建议下,改立皇太极的第九子福临为皇帝,这一提议得到了包括多尔衮、豪格在内的满洲宗室贵族的一致同意,就这样年仅五岁的福临登上了皇位,这便是顺治皇帝。同时,济尔哈朗和多尔衮也成为了辅政王,辅佐年幼的福临。

然而,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多尔衮开始逐步的排除异己,走向权力的巅峰。

首先,他将矛头指向了与自己同为辅政王的郑亲王济尔哈朗。

实际上,郑亲王济尔哈朗是非常有政治觉悟和先见之明的,早在清朝入关之前,就主动将第一辅政王的位置让给了多尔衮,并且是刻意将权力让渡给了多尔衮,然而,多尔衮对于济尔哈朗仍然采取了打压手段。

顺治四年(1647年)二月,多尔衮以济尔哈朗建筑府第逾制,擅自使用铜狮、铜龟、铜鹤等为由,将其踢出了辅政序列,改由自己的弟弟多铎辅政顺治,并且安排济尔哈朗南下带兵平定南明,彻底将其排除在了中央核心。

其次,就是多尔衮用极为残忍的手段除掉了豪格。

作为多尔衮夺位时竞争对手,豪格自然无法避免的遭到多尔衮的打击。

顺治元年(1644年),豪格就曾被人告发恶语中伤多尔衮,议罪当死,只不过是六岁的顺治皇帝福临站了出来,连哭带闹的救下了豪格,最终豪格被议罪削爵,总算是保全了性命。

之后,豪格领兵南下,在四川平定了张献忠的大西政权,立下了不世之功,然而等待豪格的确实极为悲惨的命运结局。顺治五年(1648年)二月,豪格回京后不久就以隐瞒其部将冒功、起用罪人之弟的罪名被下狱,并于顺治五年(1648年)四月死于狱中,年仅三十九岁。

豪格死后,福晋们也被多尔衮兄弟霸占,同时自己统领的正蓝旗也被多尔衮抢夺。

再次,就是重点打击两黄旗的势力,并且积极扩充两白旗。

当年两黄旗中,支持豪格的索尼、鳌拜、图尔格、图赖等人,受到了多尔衮的残酷打压,其他两黄旗的高级官员、将领也在此期间或被革职、或委身屈服于多尔衮,两黄旗的实力遭到了极大的打击。并且多尔衮将他们兄弟手中的两白旗加以重用,使得一时间朝堂之上的两白旗的官员遍布,多尔衮也就此控制了朝堂上的势力。

就这样,多尔衮从最开始的“叔辅政王”,成为了“皇叔父摄政王”,最后又强迫顺治皇帝册封其为“皇父摄政王”,不仅见了顺治皇帝不用行礼,就连皇帝的玉玺印信,也被他带回府中,名义上顺治是皇帝,但是此时的大清王朝的实际统治者,却是多尔衮。


册封多尔衮为“成宗义皇帝”,可以说是顺治皇帝所忍受的最后“屈辱”。

顺治七年(1650年)十二月,年仅三十九岁的多尔衮在死于古北口外喀喇城,一代权臣就此陨落。

然而,此时朝堂之上,多尔衮的党羽旧部依旧势力强大,把持着朝政。于是这些之前依附于多尔衮的两白旗官员们,开始借着多尔衮的去世,大作文章。

他们先是要求顺治皇帝亲自出城迎接多尔衮的灵柩。要知道明末清初是小冰河时期,冬天是异常的寒冷,顺治皇帝就在这些两白旗官员的胁迫下载寒风中苦等数个时辰,迎接多尔衮的灵柩。

此后,这些多尔衮的旧部们开始用尽各种方式让顺治皇帝为多尔衮累加封赏,最终有人提议加封多尔衮为皇帝。

此时的顺治皇帝尚未亲政,并且在朝堂上也处于被包围、控制的境地,也就只能同意了追封多尔衮的皇帝的请求。

于是就这样,多尔衮成为“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庙号清成宗,顺治皇帝还为其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但是,仅仅两个月之后,“清成宗”的庙号就被彻底的废黜了。

就在多尔衮的旧部们以为可以依靠着这个“清成宗”,打着多尔衮的旗号把持朝政的时候,不曾想,郑亲王济尔哈朗在沉积了多年之后,终于彻底爆发了。

济尔哈朗趁着两白旗群龙无首、相互政权夺势之际,直接闯入多尔衮府邸,抢回了被多尔衮带回家中的皇帝玉玺和印信,并主动拥立顺治皇帝亲政。

此时,济尔哈朗又联合在多尔衮专政时期同样受到打击的巽亲王满达海、端重亲王博洛、敬谨亲王尼堪联合向顺治皇帝上奏,控诉多尔衮的十六大罪状。

“昔太宗文皇帝龙驭上宾,诸王大臣共矢忠诚,翊戴皇上。方在冲年,令臣济尔哈朗与睿亲王多尔衮同辅政。逮后多尔衮独擅威权,不令济尔哈朗预政,遂以母弟多铎为辅政叔王。背誓肆行,妄自尊大,自称皇父摄政王。凡批票本章,一以皇父摄政王行之。仪仗、音乐、侍从、府第,僣拟至尊。擅称太宗文皇帝序不当立,以挟制皇上。构陷威逼,使肃亲王不得其死,遂纳其妃,且收其财产。更悖理入生母于太庙。僣妄不可枚举。”

“以此思之,多尔衮显有悖逆之心,臣等从前俱畏威吞声,不敢出言,是以此等情形,未曾入告。今谨冒死奏闻,伏愿皇上速加乾断,列其罪状,宣示中外,并将臣等重加处分。”

早已对多尔衮心存不满多年的顺治皇帝,终于等到了肯为自己出头,为自己说话的人,马上安排济尔哈朗、满达海的人对多尔衮集团进行清算,并且两白旗内部的以苏克萨哈为首众多官员看到风声不对,立马投靠了济尔哈朗,开始揭发检举多尔衮及其旧部的行为,这也使得多尔衮的旧部势力被迅速的瓦解。

最终,顺治皇帝亲自下令将多尔衮“削爵、撤庙享、罢宗室、籍财产入宫”,并将仅仅下葬两个月的多尔衮扒坟掘墓、挫骨扬灰,其党羽也尽数被清除。

就这样,仅仅做了两个月“成宗义皇帝”的多尔衮,不仅被废黜的庙号,自己都被剥夺了宗室资格。直到一百多年后的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皇帝为多尔衮平反,恢复期宗室身份,以及他的和硕睿亲王的家族世系爵位,而他那个曾经的“成宗义皇帝”的庙号与谥号,也彻底尘封于历史了。


雍亲王府


顺治七年,多尔衮狩猎时不慎坠马身亡,这让清世祖猝不及防,喜忧参半!喜的是自己终于可以一言九鼎了,担忧的是多尔衮专政多年,在朝廷到处安插亲信,关系网盘根错节,自己怎么实现大权在握还有个复杂的过程!

这是个危险而艰难的工程,在鱼目混珠、良莠不分的情况下,清世祖不动声色,以稳住局面为第一要务!出于这种考虑,清世祖不遗余力,大张旗鼓地彰显多尔衮的功绩,并不拘一格,追尊多尔滚为清成宗——就是皇帝。



英亲王阿济格企图接替多尔衮出任摄政王,继续架空清世祖,他用武力逼迫两白旗将领跟自己走,结果适得其反,两白旗将领都投向了郑献亲王济尔哈朗,并告发了阿济格谋逆之举,清世祖命济尔哈朗逮捕了阿济格;阿济格是粗鲁的武夫,在狱中不好好改造,还私藏兵器,偷挖地道,并扬言烧了监狱。

这个时候,满清宗室的王公贵族纷纷站出来,要求清世祖砍了阿济格;清世祖才懂得,多尔衮主政期间,不少宗室王公表面上尊重多尔衮,其实是迫于压力,才选择了委屈求全的态度;于是清世祖有意贬低多尔衮为政的些许弊端作一番试探,随后,揭露多尔衮专权、跋扈、僭越的奏折如雪片一般飞来。

如此,清世祖敌、我立判,也弄清了多尔衮的虚实,顺治八年,清世祖以“僭越、擅权、谋逆”等等多项罪名废黜了多尔衮的“皇帝”之位,还毁掉了多尔衮的“帝陵”;自此,多尔衮由皇父、摄政王、“成宗义皇帝”变成了大清的“乱臣贼子”!而清世祖也借废黜“皇位”之举收回了权力,建立了帝王威严。


希望星晨58298869


我们先来看下摄政王多尔衮活着时候的风光。那是不是皇帝,胜是皇帝。多尔衮其实是有机会成为皇帝的,而且他自己也是想成为皇帝的。

清崇德八年,也就是公元1643年,农历八月初九日。皇太极在宫中猝死,年仅51岁。因死得突然,所以没有选定好继承人。皇位就在皇太极的老大豪格和多尔衮为首的两派之间争夺,这中间自是经历了很多对抗,两派终是谁也不能胜了谁。于是皇太极的第九子,年仅六岁的福临就捡了个落地桃子:多尔衮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拥立福临为帝。睿亲王多尔衮和郑亲王济尔哈朗辅政,改元顺治。

就这样,多尔衮开始过上了辅政王的风光生活。福临是他拥立的,又仅只六岁,他自然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了。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他的风光无限似皇帝般的生活。

顺治二年,多尔衮晋升为皇叔父摄政王。在如出师等重大活动时,大臣们要列班跪送多尔衮。元旦等重大节日,大臣们在朝拜了顺治皇帝后还要到多尔衮的府上去朝拜。多尔衮过的就是真正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生活。

又过了一年,多尔衮以每次调兵遣将都要跑到皇宫去请铃印不方便为由,派人到皇宫把皇帝的玉玺给拿到自己府上了。今天,我们都知道,谁掌握着印把子,谁就有话语权。看多尔衮这架势,那就是要把皇帝的家都当完了。从这一年起,多尔衮的仪仗种类也和皇帝顺治是一样了,只是种类的数目稍微少了一点点。

再过了一年,多尔衮上朝也不再向顺治帝行礼了。

再过了一年,多尔衮由“皇叔父摄政王”变成了“皇父摄政王”。处理政务时,多尔衮下达的旨意也被称为下诏,“不令诸王、贝勒、贝子、公等入朝办事,竟以朝廷自居”。他还命令诸王、贝勒、贝子、公每天到他府上听命。这一切分明就是皇帝的所作所为了。

以上我们说了他的风光生活,似乎这多尔衮只沉浸享乐之中了。那真这样,多尔衮也没法长久。他可是聪明人,他在这期间,任人唯亲,提拔了一大批亲信,培植起了自己的势力。刚林、巴哈纳、冷僧机、谭泰、拜尹图等都是他忠实的拥护者。多尔衮也稳稳的掌握住了朝政。

看到这里,可能有朋友会说,你说了这么多,你还没有说清楚他死后为什么被称为”清成宗“,他不是没当皇帝吗?

其实,前面的内容我们差不多已经说清楚了。多尔衮权倾朝野,虽不是皇帝,事实上做的就是皇帝的事,享受到的就是皇帝的权。他为什么能呢?皇帝顺治心里没想法吗?

肯定有,可是他掌握着实权,遍插其亲信。皇帝敢说半个”不“字吗?不但不敢说,还要极力讨好他,从叔父变成父就是很好的说明。

多尔衮突然死了,他的势力还在,皇帝依然不敢轻举说妄动。顺治皇帝前面已经承认多尔衮是皇父了,那现在父亲死了,那是不是该称其为帝了。所以顺治皇帝不得不尊其为帝,谥“清成宗”,否则,怎么向多尔衮的势力交待。因为一个不小心,多尔衮的势力就废了他也说不定。在皇位继承方面的风雨和险恶,当初顺治虽小,也应该是知道他是怎么上台的。

这样,我们也就不难解释。既然亲口尊多尔衮为帝,怎么只两个多月,顺治就抓住一个机会追夺一切封典,毁墓掘尸,还很快的就把当初多尔衮的政敌两黄旗贵族恢复地位,提升两红旗的人。同时又飞快地把多尔衮培植的势力全都拨掉,多尔衮突然就从无上荣耀跌落到谷底。

顺治帝还真是一个有手段的皇帝,称多尔衮为清成宗,那就是麻痹多尔衮一派的策略罢了。

我是挚守静笃,如果你对我的回答认可的话,记得点赞哟,不认可也请留下你的宝贵意见呵。(图片取自网络)


挚守静笃


多尔衮最大的功绩就是率军入关、统一全国,就是这一大功绩,才让多尔衮享受到皇帝的待遇,被追封为“清成宗”。在多尔衮生前,先后被封为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一定程度上,当时的多尔衮如同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成为事实上的皇帝了,而顺治则成为了汉献帝刘协一样的傀儡皇帝。不过,这自然让顺治感到不满。后来,顺治皇帝选择剥夺多尔衮的封号。


贝贝127554956


顺治突然从御座上站起来,厉声吼道:睿王多尔衮逆谋之罪证确凿,神人共愤。速将其妻子妾所得封典,悉行追夺。诏令削爵,抄家没籍,其子多尔博与其女东莪与多尼为奴!削夺摄政王:《诚敬义皇帝》尊号,平毁墓葬与府第!一个字一个字从顺治牙缝里吐出。顺治越说越气,他不由走下御阶,来至众臣面前,边走边道:朕实不幸,年方五岁,先父太宗驾崩,皇太后只生朕一身,娇生惯养,无人教训,坐失蒙学。年至十四,睿王死,方始亲政,批阅诸臣奏章,不识汉文,茫然不解其意,今日思之,均因睿王意欲愚玩朕,让朕成为一个白痴昏君,其用心何其歹毒!!顺治越说越怒:睿王实在罪大恶极,矬尸鞭笞!砍头示众,焚骨扬灰!!………因母后下嫁之故,顺治被迫追谥睿王多尔衮为《诚敬义皇帝》,却至多尔衮死后也末能如愿以偿。尽管多尔衮连登基做皇帝所用的印玺,龙袍,都早已预备就绪。死后也未能实现。其间最有力的阻碍者便是孝庄太后。顺治对多尔衮的处置,几乎用尽一切手段发泄仇恨!这也暗含着对母后的怨恨和不满情绪。孝庄太后对儿子的恣意举动,始终不置一词,反映出她当时既为儿子亲政,仇人获罪的胜利而欣慰,同时对儿子的不理解而伤心,心情是十分复杂的。


茹叔敬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喜欢的话可以关注我哦。

首先题主的说法有问题,多尔衮并不是自称“清成宗”的,而是在他死后由清世祖顺治皇帝福临追封的,另外清成宗并不是多尔衮的最终封号,多尔衮被追为清成宗的时间也仅仅只有两个月。

先来看谥号里“成”字的意思,安民立政曰成;刑民克服曰成。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领农民军推翻明朝,逼死崇祯皇帝,清摄政王多尔衮抓住机会,果断率领全国之兵出击,招降吴三桂,在山海关击败李自成,清朝就此入主中原,定鼎天下,可以说多尔衮为清朝统一中国立下了不世之功,而入关后,多尔衮的封号也从摄政王,一路跃升为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从功绩上来讲,用“成”字为谥号恰如其分。

公元1650年,顺治七年,多尔衮在狩猎途中暴毙,据《清史稿》记载,得知多尔衮死讯后,顺治帝悲痛异常,亲自率文武百官穿孝服在东直门外迎接灵柩回京,并追封他为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庙号成宗。

然而就在两个月后,多尔衮的亲信苏克沙哈、詹岱讦就告发说,多尔衮在生前曾经秘制龙袍,并作为陪葬物放在棺椁里,意图谋反,受尽了多尔衮欺负的顺治帝此时借势立威,下旨“削爵,撤庙享,黜宗室,籍财产入官”,不仅把多尔衮所有的荣誉称号都撤销了,还把他的家给抄了。或许真的是对多尔衮恨之入骨吧,顺治十二年,吏科副理事官彭长庚等人上疏,请求恢复多尔衮的爵号,顺治帝不仅是不予理睬,反而还把彭长庚等人流放宁古塔。

一百年多,到了乾隆四十三年,多尔衮的封号事件终于是迎来了转机。乾隆皇帝下旨说:“睿亲王多尔衮扫荡贼氛,肃清宫禁。分遣诸王,追歼流寇,抚定疆陲。创制规模,皆所经画。寻奉世祖车驾入都,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殁后为苏克萨哈所构,首告诬以谋逆。其时世祖尚在冲龄,未尝亲政,经诸王定罪除封。朕念王果萌异志,兵权在握,何事不可为?乃不於彼时因利乘便,直至身后始以敛服僣用龙衮,证为觊觎,有是理乎?”

这里乾隆帝是说了一句大实话,以多尔衮的权势,想要篡位易如反掌,而他却一直尽心尽力辅佐顺治,可见多尔衮并没有某逆的野心,所以乾隆帝断定,苏克沙哈等人是受人指使诬告多尔衮,多尔衮死后被剥夺封号实属冤狱。

随后乾隆帝下旨,恢复了多尔衮睿亲王的封号,世袭罔替,并追谥他为“忠”,配享太庙。依照亲王的规制,修建他的陵寝,太常寺春秋前往致祭。并令多尔博的的五世孙淳颖继承了王位。

然而虽然乾隆帝为多尔衮平反,恢复了爵位,但却没有恢复他清成宗的追谥,所以从时长看,多尔衮被追谥清成宗的时间不过短短两个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