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5 小米公司的內控:VUCA時代,內控如何為企業創造價值?

小米公司的內控:VUCA時代,內控如何為企業創造價值?

充滿不確定性的VUCA時代對企業的內部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內控部門如何為企業創造價值?怎樣找到內控管理的抓手?內控面臨哪些機會和挑戰?小米集團內控內審監察部副總裁劉少順在2019年君聯資本CFO年度論壇上,結合小米的內控實踐,分享瞭如何做好內控工作的寶貴經驗和體會。

注:VUCA是指組織將處於"不穩定"(Volatile)、"不確定"(Uncertain)、"複雜"(Complex)、和"模糊"(Ambiguous)狀態之中。VUCA的概念最早是美軍在20世紀90年代,引用來描述冷戰結束後的越發不穩定的、不確定的、複雜、模稜兩可和多邊的世界。在2001年9月11日恐怖襲擊發生之後,這一概念和首字母縮寫才真正被確定。隨後,“VUCA”被戰略性商業領袖用來描述已成為“新常態”的、混亂的和快速變化的商業環境。


小米公司的內控:VUCA時代,內控如何為企業創造價值?

劉少順

1 把內控嵌入到業務流程中去


我們處於一個VUCA時代,在不確定的大環境下,通過把企業的內功做好,內控也能夠為企業創造價值。

內控的產生是因為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內控能否有效最重要的基礎是控制環境。決定控制環境的是一把手的心態、意識、態度,也就是他底層核心的價值觀和他對誠信的態度。


基於董事會及管理層的公司戰略和風險容忍度,企業要管理四個方面的風險:戰略風險運營風險財務風險合規風險

內控主要針對後三個層面的風險。

通常,風險有三道防線,第一道防線是業務與運營部門

,負責設計和執行控制,他們更清楚自己的風險在哪;第二道防線是內控職能部門,對控制進行持續的監督;第三道防線是審計和監察部門,承擔獨立的監控作用,完善治理架構。


內控的目標包括:財務報告真實完整提升運營效率和效果企業經營管理合法合規三個方面,內控最低的要求是保證財務報告的真實、準確完整。

業務發展特別快,如果財務報告沒有反映到位的話,又談何監督呢?內控作為第二道防線,我們會給出風險評估報告、紅綠燈圖、改進建議,但是這些對業務真的有幫助嗎?內控管理的抓手在哪裡?


小米2016年開始搭建內控體系,當時對制度、流程、體系的關注度沒有那麼強,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想辦法把內控嵌入到業務流程當中去。我給團隊提出的目標就是:

刷出存在感,建立歸屬感,創造成就感。


首先,要找到跟業務緊密結合的場景,跟業務站在一起。比如,沒有借款制度,我們幫他寫一個;沒有門店的收銀管理制度,也可以幫他寫一個。在500強企業,這是業務一線的責任,內控的責任是檢查制度是否存在、測試製度是否有效。但實際不能這樣,要因地制宜根據企業的情況,把你的存在感找到,歸屬到組織裡,才能做項目。


存在即合理。不要總是認為只有我們學的五部委內控制度和COSO給的內控框架是對的,有效的才是對的,要根據企業所在的發展階段,發展適合自己的內控體系。我經常跟同事們說,內控相當於老闆的“千里眼”、“順風耳”,要做他的神經系統,哪兒痛哪兒癢,如果你不是第一個知道的,內控就不合格,這是我們對內控的一個核心要求。


內控到底是未雨綢繆好還是亡羊補牢好?我認為兩者沒有絕對的對錯,有的時候你必須是亡羊補牢,對風險的管理和防範才能在企業裡達成共識。企業處於什麼樣的狀態,決定了你採取什麼樣的策略,有效果才是最重要的。對於年輕的創業企業來說,我們需要用更多的時間去影響我們的上級,影響我們的同級,讓他們真正意識到我們跟他們是連在一起的,而不是我們是單獨的、分割的。


2 用業務聽得懂的話做內控


小米內控體系的搭建緊緊圍繞戰略目標,內控、內審和合規三個部門像一個輪子一樣,把風險管理的動能煽動起來,賦能企業。然後按照硬件、互聯網、新零售三駕馬車,完善整個內控體系。

我們引入了一個Pulse模型,pulse也是脈搏的意思,脈動的能力有多強,取決於內控能不能成為一個真正給企業診斷把脈的體檢醫生。

小米的價值觀是真誠、熱愛,使命是堅持做“感動人心、價格厚道”的好產品,讓全球每個人都能享受科技帶來的美好生活。我們對小米的價值觀進行了進一步的傳承。對小米來說,熱愛體現在和用戶交朋友,在我們部門,熱愛體現在不以監察的眼光去審視別人,而是以賦能的眼光去跟別人合作。和業務聊的時候,多從“我能幫你做什麼”這個角度切入,做好業務BP。

對運營風險的把握最考驗內控的水平和能力,要和業務打成一片,真正看到他們的風險,一個重要手段就是訪談,而訪談最重要的一點是傾聽。當你不帶著那麼多評判去聽時,會有很多意外的收穫。傾聽是一個讀其心、解其意的過程,要能懂他到底想說的是什麼,很考驗情商。內控如果跟別人交不了朋友,很難得到好的效果。

小米公司的內控:VUCA時代,內控如何為企業創造價值?

我們是一個從0到1建立起來的部門,難點就在於讓別人認識我們,知道我們的定位以及和業務的關係。管理、監督、諮詢、評價是我們的職能定位。把定位找準,我們知道自己要幹什麼了,但是別人還是不知道。於是我們設計了一些口號,比如“內控為尺助發展”,“越自控越自由”。為什麼提這些口號?很多人覺得我們說話太專業、太學術,聽不懂,那我們提的東西就很難落地,所以要用業務聽得懂的話去聊。


內控的工作很難讓別人看得見、摸得著。所以我們提出來管理顯性化,顯性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表單化,表單信息化,這樣從頭到尾的抓手就找到了,就可以和業務交互。

內控到底控制的是什麼呢?財務控制是基礎,合規控制是保證,運營控制是管理。如果做不到運營內控的時候,至少把財務內控做了,財務內控做不到,至少把外部的合規做到,反正有法的東西,怎麼都比你在那兒幹較勁強,跟業務說話要有一個遞進的過程。


有沒有,用沒用,好不好,這是內控的三個層次。公司裡到底有沒有內控,需要我們去梳理,看流程、制度。你去找銷售總監或者市場總監去訪談時,他們通常會說流程制度我都有,你不用操心。但是他用不用呢?這需要你去測試,測試了以後才知道,這個控制點是不是有用。最後,才是看好不好,有沒有達到預想的目標。這個目標到底是內控的目標還是業務的目標,要分清楚,這是非常值得內控人員深入思考的問題。


內控如果只有對歷史數據的分析,對業務來說沒有意義。要有對效率、效果、效益的前瞻性分析,才能和業務有交互。至於做得到不到位,取決於你是不是有商業思維,能不能和業務探討競爭策略和方法,同呼吸、共命運,讓他們感到自己被理解。


3 順應企業發展階段建內控體系


企業有它成長的生命週期,初創期企業處於脆弱的求生存階段,更多看企業的創新性,從控制角度,要看好現金流,生存是第一位的。成長期,取決於你的產品,原來靠創新帶來的優勢不存在了,這時候考驗的是運營能力。成熟期,要想辦法避免同質化,這時候要看再一次創新的能力。轉型期,企業在衰退和戰略轉型的十字路口,這時候取決於你投資的能力,如何利用現金流重新找到投資的領域創造價值。


結合企業的生命週期,小米的內控發展經歷了萌芽期、上市期和後上市期的歷程。

1)萌芽期,我們的內控團隊規模較小,主要試點進行重點領域的內控工作,逐漸增加業務對內控的認知度,內審以發現和調查內部舞弊案件為主。


2)上市期,我們利用良好的內外部環境,迅速擴大團隊規模,拓展工作領域,建立成熟的BP制度,深入業務一線,同時規範內部審計、內部控制、風險管理三道防線的邊界。

在香港聯交所上市過程中,我們按照聯交所的要求,當時識別了2008個控制點,做了83個控制矩陣,實現了166個控制缺陷,於2018年4月底前全部完成了合規性整改,助推公司最終順利上市。


我們還通過建設UC2.0權限管理系統,對權限的開放進行規範,加強了對信息系統的控制;建立了制度管理平臺,所有制度都按要求統一發布;並且建立了自己的部門網站,擴大宣傳。


小米上市時,雷總在總經理大會和幹部人員培訓會上說,“管理就是管理風險”,這句話告訴業務一線的管理者,風險管理是你們的事情。內控可以看到業務的財務風險、合規風險和運營風險是怎麼管的。而產品風險、客戶風險、交付風險等,這些是業務一線的責任。


3)後上市期,保持上市期的成果,以賦能業務為核心目標,圍繞價值鏈梳理內控手冊;建立了定期內控測試機制,使內控工作常態化;結合經營管理,把工作範圍、風控模式、組織人員和監督模式的框架都搭建起來。


整體來看,內控必然經歷合規、優化提升、戰略整合和有機協同的發展階段。無論內控還是內審,都不要越俎代庖。有為自然有位,在別人沒有把你當回事的時候,不要那麼焦躁,約了業務開會他也不開,說了幾次他也不聽,這都是正常的,取決於我們企業發展到什麼階段,到了那個階段,自然就會呼喚你。要看到大勢的變化,才能把你的事情做好。


4 小結:對內控的幾點思考


現在是一個VUCA的時代,如果站得不夠高,你的視野就會受到侷限。內控管理是亡羊補牢還是未雨綢繆,主“攻”還是主“守”,沒有絕對的對錯,要看企業的發展階段和狀態,“風險如霧霾,不能等風來”確實很難做到,有時候“風險如霧霾,只能等風來”。領導唱山歌,你唱詠歎調,必然曲高和寡,只有瞭解企業的狀態,才能跟管理者步調同頻,讓內控落地。在管理的認知沒有達到預期時,我們要通過自己的努力自下而上去影響管理者對待風險的態度。


❖內控一定要有抓手。就像我們前面所說的,一定要有制度,有制度才有流程,有流程才有控制點,有了控制點才能設計表單,才能計量風險。這個過程中如果遇到困難,記住,能量化儘量量化,量化不了就細化,實在細化不了就事件化,至少找到一個地方跟業務對話。要對業務深入瞭解,成為真正懂業務的風險管理夥伴,而不是停留在自己的口頭上。

心態就是格局。有時候做內控的人感覺自己的歸屬感和價值感不是很強。企業的成長過程中必然會經過非職業化、半職業化和全職業化的過程,而人才、業務、資源和機制是支撐全職業化體系的基礎。所以我們要改變心態,不要被環境限制,自主自發地推動內控的落地,結合不同層級業務人員的實際情況,找到幫助的切入點,把自己和企業的願景和使命建立起聯繫。

人與人之間的連接越來越疏離,我們更多看到別人的業績、態度、價值觀,卻很少看到他人的情緒,當我們關注到情緒的時候,真正管理的才是那個人而不是那件事情。


做一件事,能吃苦只能證明你可以,受得住委屈才能看出你是不是真正的熱愛。我們團隊裡最年輕的成員已經是96、97年的了,他們是沒有飢餓感的一代人,從小到大得到了足夠多的愛,但是在面對挫折時,能不能夠應對,這是團隊需要面對的問題。從智商到情商到逆商,對內控人員要求會螺旋式上升。


新技術的快速應用與VUCA時代擠壓,把財務的傳統職能吞噬很多,內控的未來會怎樣?我覺得內控是一個風險導向的工作,很難被取代。我們要快速應用新技術,變革內控審計方法,使財務真正賦能業務,在VUCA時代不焦慮、不焦躁,做企業的定海神針,做企業的容器。


隨著業務團隊組成越來越多樣化,需要內控理解的領域也越來越多,要讓內控團隊實現自身的有機增長,才能去給業務賦能。而內控團隊成員在工作中需要成就感,需要感受到新鮮和不同,我們要能夠為他們插上翅膀,幫助他們有效地成長起來,承接企業的使命。


國際化給內控帶來巨大挑戰。海外是風險的高發區域,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場景,不同的民族習慣,不同的合規體系,如何跟當地的場景真正連接,才是內控核心競爭力的體現。


總之,未來內控面臨的挑戰將會很大,希望大家能站到高處,看到遠處。

本文版權歸“君聯資本CEOClub”所有;


小米公司的內控:VUCA時代,內控如何為企業創造價值?


小米公司的內控:VUCA時代,內控如何為企業創造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