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假如垓下之战韩信故意输掉,能不能有三足鼎立的局面?

打开蚊帐有只蚊


诚如题主所言,如果韩信战败垓下,项羽逃出升天的话,那天下也不可能形成三足鼎立的局势,因为,就项羽自刎乌江后,刘邦随即剥夺韩信帅印的情况而言,刘邦对韩信的忌惮之心丝毫不弱于项羽,之所以重用韩信,很大程度上不过是驱虎吞狼之计而已。

所以,如果要形成三足鼎立之势的话,唯一的选择就是韩信直接弃战,不参与“垓下围猎”的军事行动而选择作壁上观,或者索性在垓下一役中临阵倒戈,调转枪头来削弱刘邦的势力,迫使刘邦退居关中、拒关而守。因为,唯有如此,韩信才有尽占三齐之地的机会,并以此为根据地去蚕食周边实力较弱的诸侯。当然,在我看来,这种层次的三足鼎立也不过是暂时的过度阶段而已。但无论如何,三人之中,最终完成统一大业的也就势必不可能是刘邦了。

一:刘邦的无奈——年衰体弱,骄兵悍将,幼子无能。

一旦鼎足之势成型,那么三雄之中最痛苦的莫过于刘邦,究其原因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相对于韩信和项羽而言,刘邦绝对是大叔级别的对手,就史书记载而言,刘邦47岁时起义造反,等到垓下决战时已是55岁的高龄,而这个年纪在古代已经是妥妥的老人了。与此同时,当时指挥垓下之战的韩信却只有三十岁,至于后来自刎乌江的项羽充其量也不过才31岁而已,就此而言,无论是韩信还是项羽都是青春正盛、年华正好的时候,唯独刘邦却是已经到了风烛残年,朝不保夕的地步。试问,年龄差巨大如此,刘邦又凭什么来战胜韩信和项羽呢?

2、从刘邦一心想要“易置太子”的动机而言,仁弱的汉惠帝自然算不上好的继承人,就此一点,一旦刘邦百年之后,试问他又如何能够驾驭得了刘邦帐下这些足智多谋、骁勇善战的骄兵悍将呢?固然,汉惠帝有个阴鸷多谋、心狠手辣的母亲,但吕雉真有我们所想象的那么厉害吗?倘若果真有这么厉害的话, 她又何必在刘邦去世之后,马上提出尽诛功臣的建议?更何况,素以刚毅著称的吕太后,在自己百年之后,不但失去了惠帝这一脉的地王之位,而且还为吕氏家族招徕了灭顶之灾。由此可见,强悍如吕雉也无法撼动势力庞大的功臣集团。

3、对于刘邦帐下的谋臣将士而言,他们之所以抛妻弃子离乡背井的追随刘邦,所为的不过是裂土分茅、封侯拜将的荣华富贵而已。仅此一点而言,一旦三足鼎立之势既成,而雄才伟略的刘邦又驾鹤而去的话,这孤儿寡母的局面又哪里还值得他们辅佐,宋太祖赵匡胤的陈桥兵变就是最好的例证。如此一来,一旦鼎足之势成,刘邦自保尚且不足,更不要说什么谋求天下了。

二:相比项羽却终究稍逊一筹的韩信

韩信有没有自立之心,就目前而言实在难下决断,但无论如何,即便韩信真的划地自守,割地自立了。对于先天条件不足,后天发育不良的他而言,他也是三足之中最弱的一方势力。

首先,相对于坐拥关中、巴蜀汉中等地的刘邦,韩信既没有凶险的地势、雄奇的关隘,也没有号称天府的粮仓,固然,三齐之地,向来是东方大国,五霸之首。但经过项羽屡次三番的战火洗礼之后的齐国到底还剩下多少战力?凋敝的民生和困蹙的经济早已将昔日繁华富庶的齐国折腾的奄奄一息。

其次,相比于项羽而言,权谋一路项羽固然不能与韩信并驾齐驱,可要说勇猛骁悍、驰骋疆场,那韩信却是远远不如项羽。所谓“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一切权谋诡计皆不足一提”。仅此而言,与楚国毗邻而居,且无雄奇关隘可守的齐国与袒露在霸王眼下的鱼肉并没有任何区别。

再次,论军事固然可以睥睨当世的韩信,在政治上却是十足残疾,试问,以其幼稚的可笑的政治经验又如何能和狡诈似鬼的刘邦和世家出身的项羽相提并论?

所以,在我看来,一旦刘邦辞世,后继乏人的汉国势必会发生难以预料的动乱,如此一来,骁勇善战、才气无双的项羽恰恰可以趁隙而动,叩关进军,覆灭汉国。尔后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伐齐国,如此一来,鼎足而立的天下又将复归于楚国。

毕竟,以项羽的见识和能力,在经过垓下之战后,势必能够有所更张,而一旦政治不成熟的项羽成熟起来,试问天下间又有谁能够挡得住在项羽率领之下的铁骑呢?

我是狐笔春秋,欢迎大家批评指教,谢谢


狐笔春秋


项羽不是在垓下之战才败了,而是早在荥阳成皋一战中就已经败了,是项羽一路败逃,逃到了垓下,才被刘邦团团围住,这才有了四面楚歌,才有了乌江自刎。也就是说,即便垓下之战韩信压根就没有参加,项羽也无法挽回败局,更不会又三足鼎立。

刘邦在彭城大败后,与项羽在荥阳、成皋一线对峙了一年多的时间,楚汉争霸的局面就是这个时候形成的。

在对峙期间,刘邦一方面派韩信北上相继灭掉魏国、赵国、代国、迫降了燕国,剪出了西楚的北方羽翼,另一方面又派出使者,策反了项羽的旧部,九江王英布。一番操作下来,项羽已经成为孤家寡人。

这还不算完,刘邦为了缓解正面战场的压力,派彭越、灌婴、曹参、靳歙、刘贾、卢绾等人袭击西楚腹地,大搞破坏活动,搞得项羽收尾不相顾,频于奔命,最终丢掉了荣阳和成皋这两个战略要地,楚汉对峙结束,刘邦进入全面反攻。

(刘邦趁项羽反击西楚腹地的汉军时,一举攻克成皋防线)

夺回成皋后,刘邦又派曹参、灌婴协助韩信攻灭齐国,在潍水之战中歼灭20万楚军,西楚的整个东部防线全面崩溃,韩信自封齐王,企图实现三足鼎立。

随后,灌婴南下攻楚,横扫整个江淮。

(灌婴攻楚,包括西楚国都彭城在内的整个东部几乎全被汉军占领)

腹背受敌的项羽,决定和刘邦议和,决定以鸿沟为界,平分天下,也就是著名的“楚河汉界”。掌握优势和主动的刘邦,假意议和,趁项羽离开荣阳东归之时,背盟而击,丢了士气的楚军一败再败,从荣阳逃到夏阳,又从夏阳逃到固陵。

与此同时,刘邦一方面派刘贾南渡淮水包围寿春,切断楚军退路,另一方面调平定淮北的灌婴、靳歙等合围项羽于固陵。

刘贾南渡淮水后,遣使劝降西楚大司马周殷,攻取寿春,后前往城父垓下一线对项羽进行战略合围。三路汉军合围楚军于固陵,击溃楚军钟离昧部,项羽逃至陈下,汉军于陈下再败楚军,项羽经城父,逃向垓下。

从荥阳一路败、一路逃的项羽,到了垓下已经是穷弩之末了,韩信这个时候也明白再也没有三足鼎立的可能,才离开齐地,南下与刘邦合围项羽于垓下。

项羽灭亡后,刘邦暂时也没计较韩信自立齐王的悖逆之举,反而重新封韩信为楚王。只是韩信不知道,早在他自立齐王的时候,刘邦已经容不下他了。


地史馆


作为头条历史学院的资深教授,首先我要对题主进行严厉的批评,因为你提出的问题是个伪命题,某种意义上在混淆视听,下面本教授来回答这个问题!

一、垓下之战的历史意义

首先垓下之战(战场遗址在安徽省灵璧县一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著名战役,他决定了楚汉战争的胜负,结束了秦末军阀混战人民生灵涂炭的局面,奠定了汉朝刘氏政权400年的基业。

二、刘邦、项羽、韩信三人综合实力分析

首先,韩信被后人誉为汉初三杰,军事指挥才能百年不遇,但在政治才能相当于小学三年级水平,其志向仅仅是封侯,并无统一天下之志,所以韩信没有可能一统天下;其次是项羽,出生楚国贵族,根正苗红,军事才能卓越,创下了破釜沉舟等经典战役,麾下能征惯战之士数不胜数。垓下之战以前,曾经自封西楚霸王,威震诸侯,但项羽生性残暴、刚愎自用,身边又缺乏像张良一样能运筹帷幄的政治人物,所以项羽最多也就是个霸王,一无帝王的驭人之能,又无称帝之志。最后,刘邦看视一个泼皮流氓,但其志胸怀天下,具有卓越的政治远见和政治魄力,又有超强的用人能力,像张良、萧何、韩信这种人中龙凤都愿服务于刘邦鞍前马后。

三、假如韩信选择中立,历史的天平将会倾向何人

假设韩信选择中立,某种意义上会给项羽一定的喘息机会,暂时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但是经过三股力量的相互兼并征战后,结果只有两种。一是刘邦凭借超强的政治智慧和政治远见,一步步餐食只有军事才能的项羽和韩信,最终一统天下,二是就像东汉末年的三国一样,三支力量经过数年对决,一时分不出胜负,在三股力量对决的时候,涌现出新的、更优秀的政治军事力量,收拾残局、统一天下。

谢谢各位看官能耐心的阅读完我的愚见,也希望有不同看法的朋友在评论区留言。









不惑读书记


历史是不允许假设的,但偶尔假设一下,反而能让人更加明白项羽灭亡、汉朝建立的必然性。这个必然不是垓下之战一场战役所决定的,而是经济、政治、军事、领袖、人才等各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民心所向、大势所趋。也就是说,刘邦既使输掉垓下之战,也只是推迟了项羽灭亡的时间,甚至可能出现短暂的刘、项、韩三足鼎立局面,但刘邦迟早会统一天下,一个政治安定、经济稳定、生活安宁的汉朝必然建立。

假如韩信故意输掉垓下战役,韩信兵败只得退却,以保住淮河以北的地盘。韩信退兵引发连锁反应,彭越、英布也会退兵,去保自己的地盘。刘邦失去强援,只好撤退到鸿沟以西,以免被项羽消灭。

如果垓下战役项羽反败为胜,他会怎么做?作为一个军事家,他绝对不会像刘邦那样乘势追击,为什么?刘邦有稳固的后方基地,有源源不断的补充兵力和粮草,所以他敢撕毁和约追击项羽。项羽除了手下的疲惫之师,补充兵、粮草都已断供,他拿什么继续打下去?他只能抓住这个喘息良机,休战养兵,积蓄力量。

战局发展到这一步,将会形成项羽、刘邦、韩信、彭越、英布五大军事集团并立的局面。英布背叛了项羽,也是五大集团中实力最弱的,项羽恢复元气后必然先灭英布,以清除这个背后祸患。韩信、彭越背叛了刘邦,刘邦稳住军心后势必先灭彭越,因为彭越地处中原紧挨刘邦,且彭越军力远不如韩信厉害,刘邦必定捏这个软柿子。

英布、彭越集团覆灭后,会形成刘邦、项羽、韩信三足鼎立局面。这时刘邦的优势就很明显了:他占据着秦朝最发达的关中地区,约法三章赢得了秦人的拥护;他有易守难攻的天府之国四川为后方基地,统治的地盘内人民安居乐业、经济稳定发展;他手下人才济济,文有张良、陈平、萧何、曹参、郦商,武有周勃、樊哙、夏侯婴、刘贾、靳歙、灌婴、傅宽,等等

和刘邦相比,项羽、韩信除了军事实力强一点之外,其他方面根本和刘邦没法比。一个国家要强盛,前提是政治安定、经济发展,没有一批善于治国理政的人才怎么成?项羽、韩信恰恰缺的就是这块

军事方面,刘邦因为有一批优秀谋士和一大帮能征惯战的猛将,再加上有稳固的后方基地,有源源不断的补充兵力和粮草,他的军队会越打越多、越打越强。而后方不稳、四处平叛、战乱不止、民不聊生的项羽和韩信,他们的军队只能越打越少、越打越弱,因此迟早会被刘邦消灭。

经过春秋、战国、秦末500多年的战争,人民早已厌倦打打杀杀,都盼望过安居乐业的宁静生活,因此民众普遍拥护刘邦而反对好战的项羽。民心思定,得民心者必得天下,这也是项羽必定灭亡、汉朝必定建立的根本原因。既使韩信垓下之战故意输给项羽,造成暂时的三足鼎立,也阻挡不了民心思定、民心求安这个历史车轮滚滚向前!


史盲球盲过滤器


有这种可能性,因为当时的韩信领兵30万,项羽领兵10万,而刘邦只有5万左右的士兵。

如果韩信故意放水,项羽怎么可能不会领兵逃出去?

要知道,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以自身5万的兵力对付章邯和王离带领的40万秦军,他都能打赢,此次的局面,他一样有可能力挽狂澜。

垓下之战项羽输掉的原因

项羽输就输在了独自一人,面对诸如韩信,刘邦,英布,彭越等人,要知道,上述这几个人,都能独自一人领兵上十万,都是楚汉时期的赫赫有名的人物。

但他们却形成了项羽是一个阵营,而其他人是一个阵营。

其实过去项羽也不是没有大将,比如龙且,但他就在被项羽派出去之后,被韩信给消灭了,而英布,本身就是项羽这边的人,后来因为项羽的猜疑,叛逃到了刘邦的阵营。

项羽输给了刘邦,其实输得很彻底,这是公认的事实,但如果再给项羽一个机会,结局可能真的不一样了。

韩信故意输掉,最有可能的结果

本来项羽的军队已经被团团围住,没有什么出路了,但如果韩信放水,让项羽领兵突破了一个边界,项羽就很可能逃脱,重新组建自己的力量,以图东山再起。

而韩信这边,虽然背叛了刘邦,但刘邦又能怎么样?

当时“垓下之战”还没开始的时候,韩信确实不想听从刘邦的命令,毕竟自己已经是齐王,领兵30万,还怕刘邦吗?只是刘邦对他有恩,没有对他进行伤害罢了。

刘邦听从了张良的建议,使用计谋窃取了韩信的兵权,才让韩信参与“垓下之战”,此前,刘邦同项羽的征战还是项羽占上风。

韩信放水的话,项羽成功突围,他很可能会吸取之前的教训,吸收天下的人才为自己所用,到时候,天下出现三分的状况,也是可能的。


小吴阅历史


不会滴!垓下之战,不存在故意输掉和三足鼎立!因为垓下之战就是刘邦项羽的生死之战,作为胜利天平中的韩信来说,只是一个无关紧要因素,即使韩信不在,项羽也得死在那,没有其他的路!韩信要是想反刘邦,早就反了,就不会认死理最后给自己把命丢给了刘邦的老婆吕雉!

都说项羽可以冲破封锁回江东,我个人觉得纯属臆想的,当时刘邦派兵包围了项羽,里三层外十层的,项羽即使再是天神下凡也冲不破这一层层的人墙,更何况,一直拼杀中而没有休息时间的项羽呢!


农民看笑话


没有,因为项羽会趁势再次统一,彻底解决对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