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英布和张良比差在了哪里,为何唯独张良没有被杀?

史学达人


我是起居郎,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汉朝初年天下一统,作为大汉帝国的首位皇帝,刘邦已经垂垂老矣,这时他眼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他的江山应该按照一个什么方式留存与发展,跟他打江山的这些老兄弟,他要将这些人进行归类,谁还能为他的江山继续做贡献,谁变成了他江山的对立面,也就是将人分成有用和没用,甚至是敌人等几种,这和公司裁员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第一类,有声望,有地盘,有精兵,最重要的是还做着春秋战国时的大梦,企图裂土封王,在大一统的大趋势下,还要搞自己的独立王国,这一批人只要有苗头,有一个杀一个什么韩信,英布之流都在这个名单的第一位。

韩信

第二类,声望不大,地盘也不大,兵也不够多,可喜欢抱团取暖,妄图依靠群体的力量来对抗皇帝的权威,对于这部分挑头的必须死,跟着起哄的也必须挨个敲打。

卢绾、彭越这对难兄难弟仗着跟天子是布衣之交,就想逃脱打击是不可能的,作为合格政治家最基本的就是决定不受感情影响。

卢绾

第三类,只要了一个虚职,钱不少拿事不多管,在皇帝敲打这些不听话人的时候,坚定的站在皇帝一边,为建立皇帝的权威,做出自己的贡献,这些人可以观察,让自己的子孙来观察这些人的表现。

这名单里有萧何、张良。

张良


起居郎杂记


很多人说张良是刘邦的谋士,但王安石说,汉业存亡俯仰中,留侯当此每从容。人言高祖用张良,非也,张良用高祖耳。秦灭韩,张良为韩报仇,故送高祖入关;既灭秦矣,故辞去。

也就是说,张良只不过是躲在幕后,利用刘邦的力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推翻暴秦,为韩报仇。从这个意义上讲,刘邦和那个掷锥的大力士一样,都是张良的傀儡,是他棋盘上的棋子。

打个比方说,张良是刘邦集团的头脑,刘邦集团是张良的四肢。

对于其他人,刘邦非打即骂,唯独对张良言必称“子房”。“子房”是张良的字,唤人称字,是尊敬的意思,尤其是对于口中从来不断污言秽语的刘邦,相当不易。

这是敬师之礼。

因此,和刘邦手下其他人不同,张良与刘邦不是上下级关系,而是合作关系。甚至,他比刘邦还高一级,是“王者师”的人物。当刘邦做了皇帝后,张良意识到,文人可为“王者师”的时代已经成为美好的过去,至少出身及为人决定了刘邦不可能成为周武王齐桓公之类的人物,遂淡然隐退——那个周尊姜尚,汤尊伊尹,齐奉管仲的“帝王尊师”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新加坡负十四


刘邦年迈。为了后代帝位的安全,同皇后吕雉商量,对这件事该如如处置,吕雉是亇无才无知的低层出生的乡下女人,她唯一知道,有危险性的人只有一条‘’杀‘’,杀功成就是这么引起的。

。提问张良为啥没杀,要知道,这是张良早已不在当朝了。

。张良在周游六国時,在楚国黄石桥巧遇黄石公,有早三约,三拾鞋的古事,当天早晨在黄石桥上经过,見一白须白发老翁坐在桥埻上,张良被他叫住说:你現在帮助刘邦兴业,我有卷兵书你很需要,我想送给你,现不在身边,你明天早点来等我。张良听说兵书确实很需要,第二天很早来到石桥,见老翁已先到,见他足上穿双没跟的鞋,一只脚挠在另一只脚上,在上下挠,一挠将只破鞋挠到了桥下。张良在想此老头此着是有意在考察我,想罢殷勤地下桥将他的鞋揀起来,刚到他身边,别只鞋又挠到了桥下,这样一连三次,老翁开口说:小子可教,接着拖着鞋走了,突回顾头來说:小子明天早点在此等我,来天半夜来到黄石桥,明月当空想今天早了。可是走到桥堍一望,老头又坐好在那里,被他批评了几句:只识睏懒觉,那来报国心。拖着鞋说明天早点等我,扬肠而去,张良被他骂得无言可答。张良知道此老是异人,当天吃罢夜饭就來坐在桥埻上看他这次如何罢布我。张良又上当了,在桥埻上坐了一夜都没来,直到太阳东边升起,他才拖着无跟鞋走到桥上,张良说:我咋天晚饭后等到現,老头属无其事地说了句,我忘了。这才启口问张良,你想助刘邦建汉,是有心无力,你愿意拜我为师吗?入山学艺三年,晚秦气数已尽,你下山帮刘邦建立汉朝。光阴如箭,日月似梭,三年满师,黄石公对他说:张良你可以下山了,帮刘邦建汉,不过立国后你马上回来阴居修道,否则有血光之灾,切记,切记!张良向师父叩了三亇头。师父说声去罢,不必多礼,早点回來相聚,尽师徒之义。

。就这样张良离开师父回到刘邦军营,史说张良周游六国六年,其实其中三年在学艺。


老龚166916589


韩信、英布他们都是武将,张良是谋士,这是他们最大的区别。

武将是可以号令千军万马的,他们可以让一个强大的国家,走向衰弱。他们可以威胁到任何一个给他们有利益冲突的人。

这样的人在乱世的时候,是每一个人都想争取的宝贝,但是,到了大一统的盛世,这样的人存在就是一种威胁了。

韩信和英布,对于称帝后的刘邦来说,就是刘邦最大的威胁。

因为那时候的刘邦,已经没有敌人了,他不需要打仗了。这时候他唯一的敌人,就是自己手下的这些异姓王。

毕竟这些异姓王,他们的手里是有统兵权的。

若是他们对刘邦不满意了,就可以联合起来把刘邦给干掉。这就是刘邦比较忌惮他们的原因,也是为何刘邦要杀掉他们的原因。

我们都知道,刘邦晚年的时候,对异姓王进行了大肆的屠杀,韩信和英布最终也都被刘邦干掉了。

刘邦这样做,就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大汉江山。不得不说这就是韩信和英布最大的悲剧,正所谓是狡兔死猎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这也是历史上大部分武将,他们最终悲惨的宿命。韩信、英布和张良比起来,他就是差在了他们是武将上。

张良是谋士,这样的人是掀不起大风大浪的。正所谓秀才造反,三年不成。

对于张良这种手无缚鸡之力的人,刘邦是不会害怕他的。

再说了张良是帝师,他最懂的就是帝王的心思。在刘邦当了皇帝之后,他知道这时候的刘邦,已经不需要自己了。

因此,他提出了离开朝政,然后云游四海去。

刘邦也同意了,说真的刘邦的一生,就没有崇拜过任何一个人,但是,张良一直都是他最为崇拜的。

他和张良在一起的时候,都是叫张良为子房。子房是张良的字,古代的时候,叫别人的字,是对别人的一种尊称。

更何况张良还救过刘邦的命,我们都知道鸿门宴前后,项羽想要攻打刘邦,在关键的时刻,都是张良救了刘邦的命。

可以说没有张良,就没有后来当皇帝的刘邦。

对于这样的张良,刘邦当然是没有理由杀他的了。这就是为何韩信英布被杀,张良不被杀的原因。

事实上不但张良没有被杀,萧何也没有被杀,因为他们对刘邦忠心不二,并且不是立下赫赫战功的武将。

这样的人对刘邦形不成威胁,因此,他们也不会成为了刘邦的刀下之鬼。

历史上其它的君王,若是杀功臣的话,一般也都是对武将动手,毕竟武将的破坏力太大了。


史学达人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我来回答。

汉初三杰中只有张良一人全身而退,,反观其他大将都没有得到善终,使得人们不经意会去想张良到底有什么魅力。

博浪沙一刺

张良本身就是韩国人,秦灭六国后张良就一心想恢复韩国,但是没有机会,终于他得到消息准备行刺皇帝,虽然失败了,但是张良也逃了出来,从此张良声名大噪。

刘邦是一个小民,小民有小民的算盘和取舍,张良的这种情义感动了刘邦,而且张良和刘邦也非常投机,刘邦这种人是不希望在遇到手下是自己这样的人的。张良一心只要恢复韩国,这也是刘邦放心的一点,在韩王自缢后,张良又投到了刘邦账下,这是一个加分项,也使刘邦看清张良是不会有私心的。

刘邦是非常欣赏张良的,而且张良的政治觉悟要比这两位高的多,张良和刘邦也是最开始接触的,所以刘邦是放心张良的,同时张良本身就十分懂事。

政治觉悟低下

反观韩信,英布,他们都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曾经在项羽的手下做事,大将军韩信离开项羽后投到刘邦账下,但是不是萧何韩信还是会走,所以在刘邦心中是不喜欢这样人的。韩信功劳很大,但是政治觉悟实在太低,他的谋士是个厉害人物,但是他不听,他多次惹怒刘邦,但是为了大局刘邦没有杀他,他向刘邦要齐王称号时,刘邦就已经动了杀心,不过情况危机,在加上张良的提醒,刘邦才没有动怒。

垓下决战之前,韩信没有如约到来援助刘邦,使得刘邦又一次被项羽打败,这已经有关生死存亡的问题了,韩信居然没有到来,后来还是在张良的提醒下用封王封地来做条件,韩信他们这才围攻项羽。

英布也一样,他开始还是秦军一方的,然后投到项羽账下,项羽十分器重他,封他为王,但是英布并不满足,使得刘邦顺利进入彭城。这也是后面英布投入刘邦账下的原因,不然英布也不会投入汉王。

垓下之战前,英布同样没有如约到来,刘邦是非常不满的,英布本身的人品就有问题,先是秦人,在到楚人,最后最后成为汉人,英布的表现一直很差,项羽对他还不错,但是英布是怎样对项羽的,英布背叛项羽后,走投无路还是刘邦招待他的,他是他如今却这样。

刘邦是肯定留不下英布和韩信,每一个朝代,每一个皇帝都不会喜欢这样的臣子,所以不管是那朝那代,这的臣子都会死的,他们比张良不是输在功劳上,而是输在,政治,情商,更多的还是人格魅力上


只是想抱抱你好咩


张良不但善谋,而且善忍。老子说过:“富贵而骄,自遗其咎。”一个人如果很容易自满,居功自傲的话,那也就大祸临头了。如果一个人很能忍的话,那么往往能平安一生。张良有多么能忍呢?当年在下邳(今江苏睢宁)的时候,一次在一座桥上看风景,一位白发老头,慢悠悠地上得桥来,在张良身边,恰巧掉了一只鞋,老头让张良帮他把鞋子捡来。

张良那时候也年轻,心里也气,但是想一想,干脆忍了吧。于是就下去帮老头捡鞋子了。谁知老头蹬鼻子上脸,又让张良给他穿上鞋子。但他又忍了,单膝跪地,帮老翁把鞋子穿上。

后来,老头又约他拂晓时见面,张良就来了。但是老头说他来晚了,让他下次再来,如此三番两次,把张良气的不行,但是他都忍下来了。于是,张良得到了那本有名的《太公兵书》,给了张良莫大的帮助。所以后来张良凡事谨慎谦让,从不与人争斗。

本来项羽的兵力就数倍于刘邦,项羽想杀刘邦简直是易如反掌。可是偏偏项伯跑出来了,连夜给张良报信,张良这时候也没考虑自己逃跑,而是赶紧给刘邦出主意,想办法,让刘邦捡回了一条命。可见张良对刘邦的忠心。

再者,就是张良知进退,懂谦让。刘邦称帝后,功臣们为了争夺封地,吵的不可开交。只有张良不争不抢,刘邦给什么,他就要什么。不给的,他从来不去争。刘邦曾经单独召见了张良,要封他个万户侯,让他自己选择齐地三万户。但是张良说自己功劳小,哪敢要三万户,封个留侯就行了。

所以,刘邦才对张良放心,张良也得以善终!而且张良不像韩信,英布等手握大权!他只是一个文臣!


野史共享


刘邦称帝之后,我们都知道他杀了一些开国功臣,但是,被他杀的这些开国功臣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都称过王。

汉朝的时候,王侯将相这都是享受高官厚禄的人。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王爵和其他的侯爵、将军、相国是不一样的。因为王是有统兵权的,他们可以自由的在自己的封国组建一支军队。包围自己的国家也好,护卫自己的安全囤积自己的力量也好,这对于皇帝来说,都不是什么好事。

我们都知道,若是一个人手里有一支军队,那么这个人就是一个危险分子。王在皇帝的眼里,恰恰就是这样的人。

因此,这就是刘邦要杀异性王的原因。

到了刘邦晚年的时候,他就和大臣定了一个“白马盟约”,这个盟约的内容就是,非刘不王,若是非刘姓称王的话,全国人就可以讨伐他们。

韩信和英布都是王,而且他们都是很厉害的角色,都是最为危险的分子。对于刘邦来说,他们是必须要死的。

英布我们都知道,他是被刘邦打败,然后逃到了自己的小舅子长沙王那里,最后被长沙王给杀了的。

韩信尽管说不是刘邦杀的,但是,他的死肯定也是和刘邦有关。

我们都知道韩信是被萧何骗到了宫里,然后被吕后给灭了族的。表面上我们看里,这件事和刘邦没有关系。

但是,要知道韩信这么重要的人,若是没有得到刘邦的许可,吕后怎么敢轻易杀掉韩信呢?

韩信是刘邦和吕后唱双簧被杀掉的。因此说韩信的死,是和刘邦有关系的。

当然了被刘邦杀掉的异性王,还有梁王彭越,韩王信、燕王臧荼等人。这就是刘邦要杀韩信和英布的原因,刘邦要杀尽异性王,所以,他们正好都是称王的人,都是在被杀之列。

至于刘邦为何会放过张良,原因就是张良仅仅是一个侯,侯只享有吃皇粮的权利,没有统兵权,他们是对皇帝形不成威胁的。关键是在刘邦当皇帝之后,人家张良早就不当官了。

这样的张良刘邦肯定没有理由杀人家了 ,况且刘邦一生当中最为敬重的人就是张良了,他一般叫张良的时候,都是叫他的字,也就是子房。

可见,刘邦对张良的器重。


汉史趣闻


《自由体诗》

——(张良比韩信,英布差在了这里)

一差差在没有兵,二差差在地几里,

三差差在没有民,四差差在无权力。

五差差在文人气,六差差在言放屁。

七差差在深山卧,八差差在事不理。



如若天风


历朝历代的功臣良将,但凡有所建树,拥有较大影响力的,多数都没有好下场,自古以来可以共患难的有很多,能够同富贵的却屈指可数。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天下打完了,这些人的任务也就完成了,再留着他们,迟早是个雷,万一喷上居功自傲的,恐生事端。



再一个,老皇帝在位时或许还能够镇住他们,但先帝一过世,幼帝登基恐怕这些人的野心就暴露无疑了,为了永除后患,只有杀之一字。

真正聪明的会自己选择隐退,比如春秋时期,范蠡和文种共同辅佐勾践成就霸业,功成名就以后,范蠡劝文种和他一起隐退,但文种舍不得放弃这得来不易的名望,结果范蠡保住了身家性命,逍遥江湖,而文种最终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完成从无赖到帝王的逆袭以后,也开始大肆屠杀功臣,很多人都死于非命,比如为他打下了大半个江山的韩信,可作为刘邦身边的头号谋士的张良,为何终得善终呢?



作为谋士,张良智计过人,在刘邦要加封他三千户封地时,一口回绝了,因为他早已看透了刘邦的意图,看似是封赏,如果张良真的心安理得的接受了,恐怕接下来就要迎来血淋淋的屠刀了。

如此一来,张良能后获得善终的原因也就不言而喻了,他直言拒绝了丰厚的俸禄,还告诉刘邦自己对现状已经很满足了,秦国被灭,他也为韩国报了仇,此生已无憾。


后来在刘邦铲除异己的行动中,张良也很少参与,这种淡薄名利、安于现状的态度令刘邦很满意,更甚至在汉朝的江山更加稳固之后,张良直接提出退隐,过起了怡然自得的隐居生活。

而对于自己没有丝毫威胁的张良,刘邦自然不会太过于为难。


轻侃古今


刘邦在开国之后,就开始诛杀对自己江山有威胁的功臣们,大部分的功臣都没有幸免遇难,只留下了极少的部分,其中就有我们知道的张良。为何刘邦在开国之后杀尽了功臣,却没有杀掉张良以绝后患呢?

刘邦杀的那些人非常的明显,几乎都是诸侯王。例如:韩信是楚王、英布是九江王、彭越是梁王等,这些人对于刘邦的王位来说就是非常大的威胁。他们的手中都握有兵权和财权,完全就是新的割据实力,是刘邦主要想铲除掉的。

而这些异姓王本就是刘邦在无奈的情况之下所选择的,主要的原因不过就是为了安抚人心罢了。但是他们在刘邦的心中就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于是刘邦想要永除后患,与其说他们是忠臣,还不如说是想要刘邦平起平坐的一帮人。

至于刘邦为什么没有杀张良,其实道理也非常的简单,因为张良和韩信不同,韩信是一位武将,如果手中握有重权的话,难免他不会造反。而张良就不一样,张良是一位出谋划策的文臣,对于刘邦是完全没有必要除去的。还有就是张良不求功名利禄的人,因张良本就出身于富贵的人家,金钱和权利对于她来说是没有任何的诱惑力的。

他为刘邦所做的一切不过就是为了能够报答刘邦的知遇之恩以及为了帮助韩国报仇而已。竟然已经灭了秦国,自己也报仇了,于是便选择了功成身退。其中要知道张良还有一个靠山就是吕雉,吕雉在刘邦最落魄的时候陪在身边的还是吕雉而不是自己喜欢的戚夫人,但是后来戚夫人竟然依靠刘邦的恩爱想要和刘邦的原配吕雉进行对峙。

吕雉这个时候当然要想办法保住自己和太子刘盈的位置,于是她觉得能够与刘邦抗衡的就只有拉拢大臣了。于是经过张良献计保住了自己的儿子的地位,吕雉就冲这这一点也一定会保张良的周全,在这样的情况下想要动张良的话,应该是不可能的。

后来刘邦封一个小县城给他,问他又是有什么问题吗?在外人看来,张良是帮助刘邦打下江山的大功臣,可谓是功不可没,怎么就得到了怎么点的赏赐呢?于是张良称自己的身体不太舒服,就避免谈论这个话题。

后来的张良就留守在了县城,很少的参加朝廷事宜的讨论,哪怕刘邦多次的召见,最后都是以生病的理由推辞了。

要知道狡兔死,走狗烹这句话张良是明白的,跟在刘邦的身边怎么久了,也应该知道刘邦是一个可通同贫困不可共富贵的人,如果自己锋芒过露的话,也就只有死路一条了,所以还不如隐忍的过着生活。正因为他知道“功遂身退的”天道,所以刘邦对他非常放心,最后才得以善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