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人称之为“国士无双”的“兵仙”韩信,为何惨死于妇人之手?

深水蓝矜


中国古代,论军事理论,孙武当属第一,他的一部《孙子兵法》被后世奉为兵学经典;要论指挥作战的能力,韩信如认第二,则无人敢自诩第一。

韩信以数千乌合之众定秦、攻魏、俘赵、降燕、定齐,留下“暗度陈仓”“背水一战”“塞堤绝流”“十面埋伏”等经典战役。汉朝八百年之天下,韩信是绝对的第一功臣。

就这样一个功盖天下,被誉为国士无双的军事奇才,最后却惨死于妇人之手。他的命运是一开始就注定的?还是他在命运的关键时期走了不该走的臭棋?

细读历史,会惊讶地发现:韩信的一生就是一部屌丝逆袭的奋斗史,从一个钻人裤裆的流浪汉,到指挥千军万马的大将军,再到钟室殒命。他的人生犹如坐了一次垂直过山车。

与刘邦之间的君臣斗法,笔者分析,他至少犯下三个不可饶恕的错误:

一、擅自攻打齐国,置刘邦于尴尬之地,埋下仇恨的种子。

韩信威逼燕国投降之后,兵锋直指齐国七十余城。与此同时,刘邦派出了他手下最厉害的辩士郦食其跑去齐国当说客,一番忽悠之后,齐王田广竟同意了刘邦的招降方案,将一级战备令改成了和平改编令。

韩信犹豫之际,身边谋士怂恿,说百战苦功还不如姓郦一张嘴,你能甘心吗?再说汉王让你攻齐,你又没接到停止进攻的命令,为什么要停下来,让别人去夺得这天大的功劳呢?

韩信脑子一热,想着“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兵训,毅然挥动帅旗抢攻了齐国七十余城,可怜的郦食其成了韩信立下大功的垫脚石。

此事传到刘邦那里,刘邦恨得是牙痒痒的,好你个韩信,竟敢擅自出兵,坏我大事,还折损我一智囊,你韩信的胆子大得没边了。此时韩信手握雄兵十万,且攻城掠地,又远在千里,刘邦只能隐忍不发,默认既有的事实,但在韩信的功劳薄上记上了一个大大的叉叉。

二、 讨封齐王,愚蠢之极的试探,断送了韩信的政治前程。

当韩信摧枯拉朽攻下齐国,打败前来救援的龙且二十万大军,个人威望、权势达到了巅峰。此时他若攻击项羽,则项羽必亡;若反水刘邦,则刘邦必败;若两不相帮,则成三足鼎立之势。

正因他举足轻重的地位,一向不肯低头的项羽竟派了亲信武涉前来当说客,武涉陈其利害,说:“项王存,则尔存,项王没,则尔终难自保”,“君不从项王,亦宜自谋生路,鼎足而立”。与此同时,身边谋士蒯通亦力劝韩信自立,甚至拿出他看家本领——看相,说“观君之面,不过封候,观君之背,则贵不可言”,并说“天予不取,反受其纠”。

战场上杀伐决断的韩信,在政治斗争上,实在幼稚得可怕。心怀刘邦解衣推食的情分,又怕刘邦玩兔死狗烹的那一套,于是走出了人生最臭的一步棋——讨封齐王。

他的本意是试探刘邦舍不舍得封爵赐禄,会不会记得他韩信的功劳,如果刘邦急眼了,他正好有了自立山头的理由。果然,讨封假齐王的加急信使到来,气得刘邦当场就破口大骂了起来,身边的张良、陈平等谋士一个劲丢眼色,机灵绝顶的刘邦回过味来,话锋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骂骂咧咧地说道:“大丈夫立身处世,要当就当真齐王,当什么假齐王嘛“。大方赐给韩信一长串的赏赐,只说了句:”那边的事搞定了,就过来帮兄弟一把“。

好险,刘邦一不小心,差点中了韩信的套,而韩信呢,以为刘邦重情重义,不会亏待他,率领着十万大军把项羽给灭掉了。

三、 错杀钟离昧,自投罗网,失去最后反扑的机会。

项羽死后,天下尽归刘姓,刘邦找了个借口,将韩信调离了齐地,受封楚王,让他荣归故里去了。

楚地虽说辖区变小,但好歹有兵有权,属于高度自治的特区,刘邦也不能随便拿他怎么样。但树大招风,总有一些人到刘邦那打小报告,说韩信要谋反,说怂恿韩信谋反的是项羽手下的一名降将叫钟离昧,把捕风捉影的事情说得有鼻子有眼的,容不得刘邦不信。

刘邦本来想亲统大军来平叛,谋士陈平进言:“论打仗,您打得过韩信吗“,刘邦回答打不过,”既然打不过,您亲率大军前往楚地,不是逼着韩信造反吗?不如假借南巡,邀韩信过来议事,他既然没有造反之心,总不能避而不见吧?“

可怜韩信,再一次中了陈平的圈套,认为刘邦此来一定是查探他谋反的事情,他没有谋反之心,又不能久拖不去,于是愚蠢的认为杀掉谣言的源头钟离昧,就能自证清白,傻乎乎地提着钟离昧的人头来见刘邦。

刘邦岂能再纵虎归山,马上削掉了韩信楚王的爵位,封了一个淮阴候给他,且只能在京城当差,说不好听点,就是被刘邦软禁了起来。

到此为止,韩信已经失去了人生最后反扑的机会,彻底沦为刘邦待宰的羔羊。

结语:

韩信功盖天下,死在吕后手里冤不冤?细读历史,你会觉得一点都不冤,他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但在与刘邦君臣斗法中,却一错再错,犯下三个大错,莫说刘邦难饶其不死,即便圣贤如唐太宗李世民,亦难宽恕其罪。

千秋史册向来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免死、走狗烹,列朝列代都是如此,又岂独韩信?千余年来,立大功而善终者,唐有郭汾阳,清有曾文正,两人而已。


戏说历史君


韩信是楚汉争霸时出现的一颗闪耀将星,由草根到拜将封侯,后面还成为了汉帝国的异姓王,一生传奇不得不让人感叹。



韩信是原来的韩襄王的庶出孙子,在家族中也没什么地位,幼年的韩信过得还是比较穷困潦倒的,经常要靠河边的洗衣大娘的施舍度日。

秦末大乱,诸侯并起,韩信也在这个时候参军了,先前在项羽手下待过,却始终得不到中用,后来通过萧何举荐,韩信成为了刘邦手下最优秀的统帅。



韩信带兵打战很有一套,在刘邦一次次的失利中,韩信总能凭借自己的军事才能反败为胜,置之死地而后生,最终帮助刘邦打败西楚霸王项羽,统一天下。

功成后的韩信因功被刘邦封为韩王,封地在颍川。


刘邦一向比较忌讳韩信的军事才能,并且颍川靠近洛阳、淮阳、巩县等地,这些地方都是天下的战略要地,所以,刘邦一步步逼反韩信,韩信最终无奈出逃匈奴。


后来刘邦派遣柴武攻打韩信所在的匈奴参合城,韩信兵败被杀,所以韩信并非死于吕后这妇人之手,其真正死因是家天下制度下的皇权至上所需要的政治手段。


谈史来看今


韩信的军事天赋和他的军事才能毋庸置疑,他最后的死亡也是令人惋惜的,他死前的那句话,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也说出了他死亡的原因,他之所以死于吕后之手,本质上是因为,当时刘邦已经不能容他。


而死于吕后之手,最直接的原因是当年他的知己萧何,这一次选择了出卖他,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当年萧何赏识他,千里追他,后来也是萧何出卖他,将他诱骗到未央宫,所以一直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说法。

那么作为曾经对韩信有知遇之恩的萧何为什么要这么做?岂不是背信弃义,没有人情感?然而实际上笔者倒是认为,萧何这么做其实很符合常理,月下追韩信,并没有过多考虑韩信的前途,本质上还是为了刘邦,说起来萧何和刘邦的感情要远甚于和韩信的感情。



萧何诱杀韩信,极有可能是看在和刘邦的感情,韩信的利益和刘邦的利益发生矛盾后,萧何的立场是刘邦,这个情感态度立场几乎没有任何问题。


毕竟萧何在随刘邦起义丰沛之前就认识刘邦,多少年的交情,和他韩信才几年交情呀,就要冒险跟着韩信造反?而且仔细想想,萧何之前还被韩信坑过好多次,最严重的那次就是韩信挟功逼刘邦封他为王这事儿,简直完全没有任何顾忌萧何尴尬处境。

再看看刘邦对萧何怎么样,大汉相国的地位岂是韩信能给予的?投靠韩信对于百官之首的萧何来说简直不是一个有任何可能性的存在。所以萧何选择与吕后合作搞死韩信这事儿也就能解释了。



戴老师讲历史


韩信是汉初名将,对汉朝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他是西汉的开国功臣,被封为齐王。为了对韩信功劳的肯定,刘邦曾经赐予他三个特殊承诺,即“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兵器不死”。

然而,韩信功高盖主,被刘邦所猜疑和忌惮,唯恐日后其对政权存在威胁。于是,削减了韩信的兵权。韩信由此心怀不满,内心滋生反叛之念。

汉十年,刘邦亲率大军讨伐陈豨,韩信托病未从。夜里,韩信和家臣密谋,想假传诏书赦免各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隶,打算发动他们去袭击吕后和太子。

韩信一个家臣得罪了他,被韩信囚禁,其弟遂向吕后告发了韩信密谋反叛之事。

吕后急招萧何商议,萧何令人假说刘邦平叛归来,说陈豨已被处死,令群臣上朝祝贺。

韩信果然中计,遂被武士装进布袋,吊在长乐宫的钟室。吕后命众宫女用竹签将其刺死。这也应了刘邦对韩信的三不死承诺。

就这样,被后人称为“国士无双”的韩信最后竟惨死于吕后及众宫女之手。


翼凯文史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其实从这句话就能看得出来,韩信必须死。

刘邦老了,他只比始皇帝小三岁,在那个时代60岁已经是古来稀。

萧何、张良也都老了,唯有韩信正直壮年。

他不是沛县帮的,他也没有张良那样急流勇退的智慧。 韩信就是个矛盾的存在。

他的存在,仿佛就是上天安排来对抗中土历史上最强的兵家——项羽的。

可他的政治素养,又和项羽是一样,都是支持天下分封的支持者,也都是政治上的矮子。

其实在他得到刘邦的认可,封为大将军的那一刻,他就已经是个将死人了。

郡县制和分封制,其实在那个时代,分封制才是王道。哪怕是到了汉景帝削藩,分封制依旧存在着,是到了几百年后,柳宗元才明白过来,秦国是“失在于政,不在于制”。可是那个时代,项羽攻下咸阳后,就迫不及待分封天下。

韩信在等上大将军台前的一夜,也同样劝说刘邦分封天下。

刘邦虽然是个军事弱者,可他的政治素养,是天生的。虽然他没能像柳宗元说得出道理来,但他是支持秦国的郡县制的。

因此当韩信说出分封诸侯时,他已经是刘邦的敌人了。当他逼迫刘邦封他为齐王的那一刻。他也就是沛县帮的敌人了。

很多人都为韩信的死惋惜。可谁会注意到,当韩信死后的第二年,刘邦也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离开了人世。

若吕后不杀了他,刘邦死后,天下还有谁能制约韩信?

正如《史记》太史公的评价“良然。假令韓信學道謙讓,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則庶幾哉,於漢家勳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後世血食矣。”

韩信的内心是渴望权利的,并非仅仅是现代所说的权利,而是那个时代的诸侯王,一个拥有自己兵权、赋税、地盘、人口的诸侯王。

柳宗元的《封建论》说得对,周亡于制,秦亡于政。秦朝实施郡县制,因此“有叛人而无叛吏”,汉朝也是“有叛国而无叛郡”。

所以刘邦也没有做错什么。他是个天生的政治家,他很敏锐发觉了那些在战争中成长起来的异性诸侯王们,都不安全。

他老了,沛县帮的嫡系们也都到了知天命的年纪了。当他百年之后,留下的孤儿寡母,强敌环绕,汉帝国还能存在多久?

所以他需要这些异性王们反,这样他才能换掉他们,让自家的兄弟、自家的子嗣们来当王。这样哪怕他死后,再有谋反的王,依旧还姓刘,帝国依旧还能延续。

齐王韩信不反?那就让他反吧……屁股已经决定了他的脑袋,会有人帮他谋反的。毕竟分封制还有人推崇,底下的人会推着韩信“造反”的。

诚然,韩信信任刘邦,刘邦也很矛盾。就如《史记》写的那样。当听到韩信死的消息,刘邦是“且喜且怜之”。

其实很多人骂刘邦狠。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可若是熟悉《史记》就会发现,刘邦并非喜杀功臣,很多人都加官进爵了,但升官的人都没有一个是异性诸侯王的。

刘邦对付的都是那些异性诸侯王。而吕后杀了他,也是为了保住她孤儿寡母。


史之为用


韩信“连百万之軍,战必胜,攻必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成为千古美谈,十面埋伏令楚霸王四面楚歌,为刘邦立下了汗马功劳。韩信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是西汉王朝的开国功臣,司马迁《史记・淮阴候列传》认为韩信对汉朝的贡献,足以与周朝的周、召、太公相比。汉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正月,这位汉初三杰之一的大功臣却被吕后诱杀于长乐宫之中,甚至被夷三族。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韩信的人头落地呢?韩信是谋反被杀,其罪当诛,还是刘邦、吕雉猜忌名将、杀戮功臣呢?


一种意见认为,韩信被杀的真正原因是他蓄意谋反。

《史记》、《汉书》中关于韩信死因记载均是谋反。汉帝七年(公元前200年), 阳夏候陈豨担任赵相,镇守赵、代地区,当他离开都城赴任之时,曾与韩信密误在边地起兵反汉,韩信从中响应配合。陈豨至代,,果然招兵买马,积蓄力量,准备某反。高祖十年七月,刘邦之父太上皇死,召陈豨入朝,陈豨托病不往。九月,陈豨公开宣布反汉,自立为代王,进攻赵、代等地。刘邦闻讯后,要求淮阴侯韩信和梁王彭越一起讨伐陈豨,可是两个人都推说有病,不肯出兵。汉高祖只好自己亲统大軍出征。等到刘邦离都后,韩信立即按照原先计划准备响应陈豨。次年春天,韩信部署已定,密谋假传圣旨。释放奴隶和韩信的门客向吕后告发此事。吕雉汉高祖刘邦的结发妻子,刘邦称帝后封后,刘邦之能有天下,吕雉出力良多,也不是等闲之辈。吕后与萧何谋划,诈称陈豨叛乱已平息,命令朝臣入宫庆贺。又担心韩信不往,派遣萧何劝说。韩信一入长乐宫,就被埋伏的武士所擒,斩于末央宫。历史上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说。韩信出生入死,在楚汉战争中屡建奇功,但他挟功讨赏,故而遭到刘邦的忌根,这也是为他埋下了身亡的种子。



很多学者都认为韩信被杀罪有应得的,包括司马迁、班固、司马光以至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王夫之、清代史学家王鸣盛等人。

还有人从整个社会各阶级都迫切需要休养生息的角度出发认为,亡周乱秦兵革之后,韩信从个人恩怨出发制造新的动乱,违背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和广大人民的愿望和利益。所以吕后杀韩信直接避免了第二次楚汉战争的动乱,带有历史进步的色彩。

然而,以上观点却受到了不少的挑战,有学者认为韩信谋反的罪名其实是出于诬陷,他的被杀是一大冤狱。持此派观点的代表人物包括明代散文家归有光、清初诗人冯班等。他们认为韩信被杀完全是吕雉猜忌名将,杀戮功臣的阴谋,而韩信无意背叛刘汉王朝。



韩信死于正想乘隙揽权的吕后之手,这也不是偶然的事。当时身为丞相的萧何,却也深受刘邦的猜忌,自身难保。他原是韩信的保荐人,这时候不得不屈于吕后的意旨,诱杀韩信;如果他态度犹豫,就有遭受株连的危险。结果,萧何就因诛韩信之功,而从丞相晋升为相国,加封食邑五千户。



韩信究竟是为何而死,是否有无谋反之心,是否参与陈豨叛乱,是否吕后想夺权为扫清障碍,目前史学界也尚未论定。


王蒙缘


不是历史记载,是民间传说。(本人徐州)

:韩信在项羽帐下不受重用,逃走投奔刘邦,范增得知,劝霸王追杀,若留之,它日是大患。

霸王追赶,远见韩信在坟上倒立睡觉,见他憨成那样,什么时候都是费物,拍马而回。范增问追上没有?项羽说了经过,范增道:那是诡计,且不可放,项羽调转马头追了过去。

远见他拉屎顺着方向,亳无疑问,那屎臭不可挡,这人呀,一点常识都没有,还杀,枉送一条性命,你范增太多疑了吧。

项羽回来,范增问了情况,范增道:此人诡计多端,绝不可留,定杀之,不然,日后必定大患。项羽遂催马追赶,只见韩信在河上刚上一小船,项羽要摆渡者回来。

韩信知道回去没好果子吃,两次骗过了项羽的追杀,这一次项羽得手,性命休矣。韩信心眼鬼多,趁摆渡者不注意,一剑将其人头砍落,只见那人身站着,迟迟不倒。韩信见状:为何不倒?那人身说:何日还命?:想还命,有条件,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人不死,见铁不死。说罢,人身倒下。

好多年后,刘邦稳定天下,韩信在楼上被一丫环用竹签刺死,据说丫环是当年摆渡人转世,特来索命,况且那时代女人不算人。


欣赏3O\n


韩信,江苏淮阴人氏,西汉开国功臣,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刘邦曾评价:“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馕,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而苏轼甚至给韩信打出了“抱王霸之大略,蓄英雄之壮图,志吞六合,气盖万夫”的满分评价,可见韩信此人在汉朝立国史上的中流砥柱作用。

而就是这样一位被生死知己萧何高度高度评价为“国士无双”的拔尖级人杰,最终却惨死于吕雉的手中,韩信之死谁之过?历史众说纷纭,专家学者莫衷一是。

然而,仔细探究韩信早年的经历,我们就会发现韩信之死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甚至可以说他的命运悲剧早已命中注定。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从贯穿韩信一生的跌宕起伏经历来看,我们可以将他的人生经历分为三个阶段,即怀才不遇期、如日中天期和式微惨死期。以这三大时期韩信“谷峰式”的成长心路历程来分析,韩信人生初期的阅历尤为重要,这也决定了他日后的人生命运格局。

我们先来说说他的怀才不遇的悲情阶段。

这一时期的韩信说好听点就是一名仗剑走天涯的游侠,说直白点就是一个整日挂着佩剑好吃懒做、混吃混喝主,看起来身高八尺、气宇非凡,实则招摇撞骗吃“百家饭”,这“百家饭”不光吃到了南昌亭亭长那里,还成功蹭了十几天漂母的白饭,同为无赖的屠户拦住了韩信要他从胯下钻过去,韩信没作任何犹豫坦然度过了“胯下之辱”的坎儿。

放在任何时候这都不是哪个人所能接受的了奇耻大辱的,然而,韩信却毫无表情轻松过了关。也正是他这种市井流氓习性为他日后覆亡的命运埋下了重要的伏笔,当然,此时的韩信显然不会意识到这点。

数年后,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天下大乱,年轻的韩信投入到了项氏集团做起了一名普通士兵,甚至还为项羽出过奇谋妙计,项羽没有在意这位年轻人,只是见他长得高大,安排他做了一名执戟郎中。

满心憧憬着叱咤疆场的韩信绝望了,于是很快弃楚投汉归于刘邦麾下,在刘邦军营里的韩信依旧做着不起眼的治粟都尉,后来机缘巧合结识了刘邦的心腹近臣萧何,萧何逐渐意识到了韩信的雄才伟略后向刘邦推荐此人,未能得到重用。

失望之极的韩信索性连夜逃离了汉营,幸亏萧何拼命追回,此后在萧何的极力举荐下,刘邦以隆重的拜将仪式任命韩信为统领三军的大将军,至此韩信告别了默默无闻的土鳖三生涯,开启了人生华丽篇章的转型。

可以说此阶段的韩信,虽然人生旅途艰难险阻,酸甜苦辣、冷嘲热讽已经成为了家常便饭,但他始终抱着积极向上的心态追名逐利,因此也谈不上对谁忠诚的问题。市井心态最重要的是利字当头,这也成为日后韩信举手投足间的指导原则。

而韩信的第二人生阶段则启封了内心的无限贪欲,并走向了危险的悬崖。我们可以从他要挟刘邦封王中窥探一二。

韩信拜将后,刘邦将军国大事委系于他,此后,在韩信等人的策划下,刘氏集团顺利拿下关中,平定诸侯,挟余威之势,统56万大军席卷彭城,忘乎所以的刘邦被胜利冲昏头脑后,却很快遭到3万项家军的猛烈打击伏尸遍野,而刘邦也在此战中几乎死无葬身之地。

经此惨败的刘邦认清了局势,便依照韩信制定的“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战略部署,由韩信统率3万军队挥戈北上开辟北方战场,而刘邦据守荥阳死磕项羽粮道。

韩信也不负众望连续拿下代、赵、燕、齐等地,断其项羽北部手足,志得意满市井习性发作的韩信看到齐地奢华的宫殿,遂有了就地称王的念头,于是便以“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为由,挟持刘邦封其“假齐王”。

那么,此时的刘邦处境如何呢?可以说日子很不好过。项羽集团军将刘邦团团围困在荥阳城,急的火烧眉毛的刘邦见到了韩信的使者气得破口骂娘,史载汉王大骂:“吾困於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由此可见汉王刘邦极度的恼火心情,张良在身旁轻轻踢了刘邦几脚,刘邦瞬间会意了,改口骂韩信“大丈夫要做齐王也得做真齐王啊!做什么假齐王?没出息!”。

刘邦这种180度的思维大逆转确实不得不让人佩服,韩信在他的善意辱骂下也成了齐地之王。但也自此开始,韩信成了刘邦的心头刺,铲除韩信,褫夺兵权已刻不容缓,但他此刻还不能跟韩信闹翻。

北部盟友齐国沦陷,项羽非常惊恐,派出龙且讨伐齐国,韩信却不费吹灰之力干掉了傲慢轻敌的龙且军团,打不过韩信的项羽只好派出说客武涉前往齐地游说韩信反汉归楚,韩信以“汉王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於此。夫人深亲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幸为信谢项王!”拒绝了武涉的游说。

韩信的谋士蒯通听说后,以越王勾践杀文种的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劝说韩信反叛,并分析了韩信“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归楚,楚人不信;归汉,汉人震恐”的危险处境,提出三分天下的建议,韩信心动了,但始终念着汉王刘邦的好迟迟不忍举兵叛乱。蒯通看出了韩信鼠目寸光的决断,知道大祸将至,索性假装发疯逃离了韩信军营。

蒯通的话有道理没有?很有道理!韩信的身份有别于刘邦沛县起底人马,他作为从楚营投奔而来的人员,身上的“背主”标签是他一生所无法抹平的痕迹,这种心理上的隔阂看似末微,实则早已埋下了危险的诱因,要化解这种局面得须过人的“谋心之道”,陈平的善终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而刘邦此人疑心颇重,即便沛县的老弟兄卢绾和樊哙都没能逃脱刘邦的毒手,作为“外来户”的韩信,自然更是无法与之比肩。

韩信作为伟大的军事战略家,兵法六韬深谙于心,打起仗来确实是一把锋利无比的尖刀,但早年养成的市井逐利性格却偏偏让他缺少陈平的“厚黑之学”,这样的人留在刘邦帐下迟早也会沦为刀俎鱼肉,而蒯通也正是看破了韩信的这点,索性装疯卖傻逃离了韩信麾下,与他划清了界线。

韩信的式微惨死期也接踵而至

然而,韩信却懵然无知视汉王刘邦为毕生追随的明主,但却在刘邦追击项羽军团的固陵之战中再次耍起了坐地起价的市井流氓习气,至此,刘邦彻底对韩信起了杀心,但迫于形势也只好隐忍不发以封赏的土地再次招来了韩信这匹“饿狼”襄助。最终在韩信的帮助下,项氏军团彻底溃败,项羽也被迫自刎于乌江,流氓起家的刘邦赢得了楚汉战争的完胜定鼎中原。

在项羽眼里,刘邦没有丝毫贵族气息,是个地地道道的骨灰级流氓老光棍儿,韩信虽然也出身市井,流氓习性浓厚,但相较于刘邦显然不是一个级别,从以后刘邦褫夺韩信兵权改为楚王,不久,又降为淮阴侯的情况来看,韩信根本就不是这个老流氓的对手。

但事已至此,韩信也明白了刘邦压根儿没拿他当自己人,于是联合陈豨作乱,却被吕后诓骗入宫,像牲口一样押入笼中,再以帷幔掩盖,让宫女用竹签活活刺成了肉泥,死相相当凄惨,下场尤其可悲。

“信以市井之志利其身,而以君子之心望于人,不亦难哉!”这是司马迁对韩信之死作出的精辟分析。韩信以市井流氓的志向为自己谋取利益,却要他人以君子的胸怀回报,这不是太难了吗?司马迁寥寥数语道出了韩信悲惨命运的根源,可谓字字珠玑。然而,韩信至死都不会明白拿市井流氓待价而沽的态度换取眼前的利益,那得是在你具备足够的实力时方能发挥奇效。否则,一旦丧失坐地起价的资本其结果必然是陷入万劫不复、死无葬身之地的无底深渊。

也难怪韩信临死前愤愤地喊了一句:“吾恨不用蒯通言”的遗恨,或许人之将死其思也悟,但至此一切已为时已晚,韩信在在天之灵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人头临街示众了。


历史名将录


韩信作为汉初三杰,追随刘邦为打下汉家江山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最后却落得个身死族灭的悲惨下场,不得不让人为之惋惜!

二人本无愁怨,为何要致前者于死地?今天我们就此做几点分析:

心高气傲,没有忠诚可言

最初的韩信的在项羽账下任执戟郎,说白了就是个看门的,曾多次向项羽献策,均未被采纳,自觉英雄无用武之地,于是乎逃离楚营,投奔了入蜀的刘邦。初到汉营人生地不熟,还差点因为触犯军规被处斩,幸得夏侯婴赏识,不仅得救,还在夏侯婴的举荐之下任治粟都尉,韩信何等自负,对此官职仍不满足。

在任职期间无意中结实了萧何,萧何被其军事才能所折服,故表示会向刘邦推荐自己,之后却一直鸟无音讯。此时的韩信自知无望,于是趁着夜晚离开汉营另投他处,萧何知道后便策马追赶,这也就后世所知道萧何夜下追韩信。

劝得韩信回心转意后,萧何立即去举荐韩信。刘邦本是要人命韩信做个普通将领,萧何表示如果之时普通将领的话,韩信还是还是会离开,于是乎刘邦人命韩信做了大将,萧何又所到需得择日沐浴更衣,登台拜将,一定要正式,不然还是留不住他,刘邦同意。


不作死就不会死

公元前230年,刘邦率领的汉军正在跟项羽的楚军交战处于胶着的状态时候,此时已经攻克齐国的韩信在没有出兵帮助刘邦的情况下,居然上书讨要齐王封号,并且封他“五不死”。刘邦本就因战事焦头烂额,本要破口大骂却被张良和陈平二人制止,告知此时正是关键之时,如果因此逼反韩信,恐会对战事不利,刘邦在气愤和无奈下不得不答应韩信的要求。

五不死: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君不死,没有捆他的绳,没有杀他的刀。



政治上的白痴

在韩信被降为淮阴侯后,其原来署官陈豨跟其告别,史料中记载:“挈其手,辟左右与之步於庭。”意思就是说:牵着手,避退左右二人在庭院中散步。后来陈豨造反被剿灭后,其门人跑去举报韩信曾跟陈豨密谋过造反。当时的韩信已经没有兵权,造反是不大可能,但是当时二人分别的时候肯定是说了一些忌讳的事情或言语,从王爵降为侯爵,他连一点危机感都没有,理应闭门见客,他却是秘密会客。



吕雉指使萧何骗韩信进宫,对韩信说我杀你,自负的韩信还仗着“五不死”要面见刘邦,也不想想,吕雉再有权势,也不敢私下处决一名侯爵,很明显是得到刘邦的授意。最终韩信是在一个上看不见天,下看不到地的房间里,被乱棍活活打死在布袋里!

综合上述原因,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韩信的死有刘邦“狡兔死,走狗烹”的因素,我们与其说他死于妇人之手,不如说是他自己把自己所埋葬。

喜欢我的朋友请关注点赞哦,小可拜谢啦!


邓坛拜将


老爹有话说:

造成韩信悲惨结局的原因,有这么几个:

  1. 韩信不懂政治,曾经胁迫刘邦,让刘邦为了顾全大局,封韩信为齐王,成为异姓王之一。

  2. 统一天下后,异姓王的存在,严重妨碍了刘邦对天下的统治,开始着手解决异姓王问题。

  3. 韩信最终被逼反,才会让萧何、吕后诱骗到宫中,秘密处死。

首先,韩信不懂政治。

韩信说到底,也是一个臣子,是刘邦的下属。在楚汉战争期间,刘邦身处困境,让韩信来救,他竟然提议让刘邦封他为齐王。

这不是让刘邦记恨嘛?

一个君王被自己的下属所胁迫,恐怕是任何一个君王,都无法忍受的。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刘邦心里已经在打算,怎么处理韩信了。

其次,韩信身为异姓王之一,而异姓王的存在,又严重妨碍了刘邦的统治。

西汉初,是推行郡县封国并存制度的。但是,当初刘邦分封异姓王,是迫不得已的,是为了最大程度的孤立项羽。

现在,各个诸侯国的存在,严重妨碍了刘邦的统治,是时候解决这些异姓王的问题了。

韩信身为异姓王之一,再加上前面胁迫刘邦,以及自身的才能,实在过人,自然成为刘邦的眼中钉,肉中刺。

最后,韩信最终被逼反。

韩信从最初的齐王,到后来改为楚王,又降为淮阴侯。封地不断缩小,手中的权力极大的被限制,到了最后,更是被刘邦软禁在都城中,方便刘邦监视韩信。

在经历了这些之后,韩信趁刘邦外出平乱的时候,打算造反攻打皇宫。但是,没想到消息泄露了,被萧何诱骗到宫中,吕后将其秘密处死。

总之,韩信的悲惨下场,有他自身的原因,也有外部环境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