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2 三次降清的“西路馬鷂子”王輔臣為什麼選擇自殺了卻一生?

《廣陽雜記》記載:

順治帝:“聞有馬鷂子者,勇士!今不知何在,安得其人而用之。 ”

康熙帝:“有武臣如此,朕復何憂!”

劉獻廷:“輔臣長七尺餘,面白皙,無多須,髯眉如臥蠶,如世所圖呂溫侯像。勇冠三軍,所向不可當,號曰馬鷂子。輔臣為人,恭以事上,信以處友,寬以待人,而嚴以御下,然有功必賞,雖嚴,士亦樂為之用。”


三次降清的“西路馬鷂子”王輔臣為什麼選擇自殺了卻一生?

王輔臣畫像

王輔臣本姓李,明朝末年參加農民起義軍,生性好賭,曾經一夜輸掉六百兩銀子,因此與姐夫發生糾紛,打鬥中將姐夫殺死,於是就投靠了大同鎮總兵官姜瓖,成為大同部將王進朝的誼子,改為王姓。姜瓖兵敗投降英親王阿濟格,王輔臣免於刑誅,沒入辛者庫為奴隸。順治帝繼位後重用王輔臣,授一等侍衛,經大學士洪承疇舉薦,官至總兵官,後轉調吳三桂麾下,跟隨吳三桂入緬擒獲南明永曆帝朱由榔。康熙帝即位後,調為陝西提督,鎮守平涼。三藩之亂時,王輔臣受吳三桂蠱惑再次起兵反清,不久被撫遠大將軍圖海和周培公招降,再次歸順大清。康熙沒有殺他,反而授其平涼提督、太子太保,令其和圖海一起鎮守漢中。五年後,王輔臣自殺而亡。

王輔臣投降後,圖海曾上疏保王輔臣不死,康熙應允,那王輔臣為什麼還要自殺呢?這還得從王輔臣一生的經歷說起。

三次降清的“西路馬鷂子”王輔臣為什麼選擇自殺了卻一生?

《康熙王朝》王輔臣劇照

作戰勇猛,深受順治重用

崇禎十七年(1644年)闖王李自成攻佔北京後不久即被吳三桂引領的清軍擊潰,時任大同總管兵的姜瓖審時度勢,誅殺了大順將領張天琳,帶領王輔臣投降清軍,這是王輔臣第一次投降清廷。降清後不久,姜瓖認為清軍不費吹灰之力就輕而易舉地佔據大同這個要衝之地,卻對他有功不賞,還屢受清軍將領的訓斥,心懷怨恨。不久,江西金聲桓、廣東李成棟等反清將領紛紛反正,聲勢浩大,受此影響,姜瓖趁著大同徵糧引發百姓動亂之機起兵反清,自稱興漢大將軍,以大同為根據地,聯合三省十餘支地武裝力量,打起反清復明的旗幟,史稱"戊子之變"。這時王輔臣一直追隨其鞍前馬後。

三次降清的“西路馬鷂子”王輔臣為什麼選擇自殺了卻一生?

李自成進北京

王輔臣經常黃馬白袍,於亂軍中衝突奔馳,十蕩十決,勇猛無比。英親王阿濟格麾下八旗勁旅身經百戰的精銳部隊,遇到王輔臣都紛紛避讓,不敢應戰,“莫有攖其鋒者”,清軍直呼:“馬鷂子至矣”。後攝政王多爾袞兩次親征也未能將王輔臣打敗,王輔臣因此一戰成名。無奈之下,多爾袞對姜瓖進行勸降,宣佈若能悔罪歸誠,仍將“照舊恩養” 。招降無效後,多爾袞又加派端重親王博洛、承澤親王碩塞、多羅親王滿達海,連同阿濟格繼續同姜瓖所部作戰。順治六年(1650年)六月,清軍攻克了山西部分州縣,阿濟格圍困大同數月,大同城內已經食盡,“兵民飢餓,死亡殆盡,餘兵無幾”,守將楊振威將姜瓖及其兄弟斬殺,獻城投降,這是王輔臣第二次投降清廷。阿濟格率軍入城後,痛恨大同兵民之前固守拒降,下令屠城,除楊振威的官兵家屬外,“官吏兵民盡行誅之”,“隳其城睥睨五尺”,

鄰近各府、縣等地區也一同遭到屠戮,史稱“大同之屠”。至此,山西戰事陸續平息。

三次降清的“西路馬鷂子”王輔臣為什麼選擇自殺了卻一生?

《康熙王朝》王輔臣、王吉貞父子劇照

“大同之屠”王輔臣免於被殺,卻被充入辛者庫為奴。等到順治七年(1650年),多爾袞去世之後,順治正式親政,因愛惜王輔臣的才幹,任命他為御前一等侍衛。順治十年(1653年),順治命王輔臣隨同洪承疇出征西南充當洪承疇的貼身侍衛,同去的有兩位御前侍衛,另一個是張大元,張大元自恃是順治近臣,不把洪承疇放在眼裡,而王輔臣則盡心侍候洪承疇,深得洪承疇歡心,不久,在洪承疇的保舉下王輔臣被順治任命為總兵官。當時,平西王吳三桂正極力籠絡將才,“馬鷂子”王輔臣自然就進入了他的視野之中,吳三桂上疏請奏順治將王輔臣調撥自己麾下,並授給援剿右鎮總兵官。從此,王輔臣跟隨吳三桂一路征戰,立下赫赫戰功。順治十八年(1661年),王輔臣跟隨吳三桂入緬甸,擒獲南明皇帝朱由榔。

三次降清的“西路馬鷂子”王輔臣為什麼選擇自殺了卻一生?

《康熙王朝》吳三桂劇照

深受皇恩,康熙令其專鎮一方

王輔臣確實是將帥之才,不光深受順治器重,吳三桂對其也是恩寵有加,常常與其稱兄道弟“平西之待輔臣,有加於子侄,念王輔臣不去口,有美食美衣器用之絕佳者,他人不得,必賜輔臣”。有一次王輔臣酒後失言,卻造吳三桂責罵,王輔臣遂心生怨恨,就花錢疏通關係離開了吳三桂。不久,朝廷下旨將王輔臣調離雲南,擔任陝西提督,吳三桂悵然若失,哭著說道:

“爾至平涼,勿忘老夫”。臨行前,吳三桂送了一程又一程,並拿出白銀二萬兩,送他以為川資。可見吳三桂對王輔臣也是頗有不捨。

三次降清的“西路馬鷂子”王輔臣為什麼選擇自殺了卻一生?

《康熙王朝》吳三桂劇照

王輔臣到京城陛見,康熙對其厚待有加,親自讓欽天監給王輔臣選日子,讓他一起過了上元節後再走,並廢除王輔臣的賤籍,劃歸上三旗,同時康熙還將順治留給他的兩把豹尾槍的其中一支贈予王輔臣

“汝,先帝之臣;朕,先帝之子。它物不足珍,其分此一槍以賜汝,汝持此往鎮平涼,見此一槍如見朕,朕見此槍如見汝”,王輔臣伏地謝恩稱:“臣怎麼敢不盡忠貞之節、竭犬馬之力,粉身碎骨報答陛下的大恩。”哭拜而出。這時康熙對王輔臣是寄予厚望的,他希望王輔臣能在陝西有一番作為。

三次降清的“西路馬鷂子”王輔臣為什麼選擇自殺了卻一生?

《康熙王朝》王輔臣、王吉貞父子劇照

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藩之亂開始,吳三桂派親信汪士榮給王輔臣帶去一封信,請他出任總管大將軍,當時康熙令王輔臣和甘肅提督張勇共同統領陝西軍務,王輔臣卻沒有和張勇打招呼,就讓兒子王吉貞獨自把汪士榮和吳三桂的招降書一起送給了康熙,康熙帝見信後大喜,將汪士榮處於極刑,封王吉貞為太僕卿。張勇的軍功本來在王輔臣之上,就此和王輔臣心生嫌隙。因四川提督鄭蛟麟響應吳三桂的叛亂,康熙遂派莫洛擔任武英殿大學士山陝總督經略山陝事宜,康熙賦予他全權調動山西和陝西的兵馬,王輔臣之前和莫洛共事時曾有過節,而莫洛和提督張勇關係又好,所以莫洛一到陝西就對王輔臣很不友好,處處掣肘為難。

三次降清的“西路馬鷂子”王輔臣為什麼選擇自殺了卻一生?

《康熙王朝》王吉貞劇照

康熙十三年(1674年)十二月,因為糧餉馬匹分配不公,忍無可忍的王輔臣煽動部下譁變,領兵衝擊莫洛軍營,倉促中莫洛咽喉中箭身亡,史稱“秦州之變”。莫洛死後,其部為王輔臣所並,很快周邊所部都前來歸附,陝西督撫聞訊趕緊上疏朝廷說王輔臣起兵謀反了。

此時的吳三桂騎虎難下,康熙接到王輔臣謀反的奏疏後,立馬召見了在京城當人質的王輔臣兒子王吉貞,康熙深情的對他說:“無恐。朕知女(汝)父忠貞,決不及此。由經略不善調御,平涼兵變,脅女父不得不從耳。女宜亟往,宣朕命,女父無罪,殺經略罪在眾人,女父宜竭力約眾破賊立功,朕赦眾罪,不食言也”。康熙之所以這樣說,其實是不想看到王輔臣造反,畢竟三藩之亂已經夠朝廷受得了。

三次降清的“西路馬鷂子”王輔臣為什麼選擇自殺了卻一生?

《康熙王朝》康熙與王吉貞劇照

王吉貞回到平涼後,把康熙的規勸當成了耳旁風,在部下慫恿下一起鼓動王輔臣投靠了吳三桂。吳三桂立即任命王輔臣為平遠大將軍和陝西東路總管,賞銀二十萬兩白銀作為軍餉,並派王屏藩、吳之茂率軍北進,援助王輔臣攻取整個隴右。

平涼被困再降清,前途未卜終自盡

依附吳三桂後的王輔臣先後攻破蘭州等地,陝甘危急,西北危急。豫親王多鐸之子董額用兵無方,攻平涼八個月不下,康熙只好請剛剛平定察哈爾叛亂的圖海前往陝西平叛。康熙十五年(1676年),康熙帝正式任命圖海為撫遠大將軍,率兵急赴陝西。三月,圖海抵達平涼,“明賞罰,申約束,軍威大震,賊眾聞之懼”。諸將請乘勢攻城,圖海說:“仁義之師,先招撫,後攻伐。今奉天威討叛豎,無慮不克。顧城中生靈數十萬,覆巢之下,殺戮必多。當體聖主好生之德,俟其向化。”城中軍民聽說後,莫不感泣,多有自相出城者,因此人心動搖。

三次降清的“西路馬鷂子”王輔臣為什麼選擇自殺了卻一生?

《康熙王朝》王輔臣父子劇照

不久,平涼孤城斷了糧草,殺馬為食,人心驚惶。清軍又佔據城北山墩,居高臨下以紅衣大將軍炮轟擊,守軍駭然氣奪。圖海曾經對王輔臣有提攜之恩,此刻攻心為上,令周培公反覆傳達康熙既往不咎的政策。於是,王輔臣再次降清,康熙帝仍命王輔臣為平涼提督,加太子太保頭銜,令其與圖海一起鎮守漢中,這是王輔臣第三次投降清廷

投降後的的王輔臣內心一直不安,曾經試圖自殺,康熙知曉後,嚴令圖海看護王輔臣。隨著三番瓦解,吳三桂稱帝后去世,他越來越明白自己的死期不遠了,康熙二十年(1681年)七月,康熙下詔令王輔臣進京,他知道康熙這是要秋後算賬了,隨即遣散家人親信,將所有錢財全部散盡,“我起身行伍,受朝廷大恩,富貴已極。前迫於眾人,為不義事,又不成,今雖反正,然朝廷蓄怒已深,豈肯饒我。大丈夫與其駢首於市曹,何如自死。然刀死、繩死、藥死,皆有痕跡,則將遺累經略,遺累督撫,遺累女等。我籌之熟矣,待極醉,縶我手足,以紙蒙我面,冷水噗之立死,與病死無異,女等以痰厥暴死為詞。”

三次降清的“西路馬鷂子”王輔臣為什麼選擇自殺了卻一生?

《康熙王朝》王輔臣劇照

不久,王輔臣飲毒酒而亡,康熙聞訊後沉默良久,只是將王吉貞罷官,王輔臣其他家人並未責罰。

結語:

實際上,王輔臣死的有點冤,他最後一次起兵反清的罪魁禍首是莫洛,如果不是莫洛從中作梗,王輔臣也不會逞一時之勇將其殺害,而其兒子王吉貞卻是他起兵的神助攻,本不想造反的王輔臣在兒子的慫恿下最終還是反了。雖然最後還是投降了,但是王輔臣心裡明白,他幾次三番的背叛清廷,辜負了康熙的的重望,康熙一定不會輕饒他,為了不連累家人親信朋友,所以他選擇了自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