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防疫“心声”⑰丨你对疫情“替代性创伤”了吗?

在疫情期间,我们有很多工作战斗在一线的平民英雄:包括一线的医疗工作者、警察、基层工作者、社工,志愿者、心理咨询师等等。

因为人类具有移情能力,让人产生“身临其境”“身临其事”的莫名感受。

因此,在疫情和工作的双重压力之下,除了我们常说的“应激反应”,这部分人群也容易出现“替代性创伤”。

什么是“替代性创伤”呢?

例如,婴儿在看到别的婴儿哭泣时就会表现出关注、伤心、痛苦等不愉快情绪反应;而一个远在成都的朋友,多次看到武汉新冠肺炎的相关新闻,也可能产生相应的移情反应,时间久了,就会形成所谓的“替代性创伤”。

3月4号晚间,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四川省技术经济和管理现代化研究会心理咨询专委会副秘书长、成都市武侯区心传青少年心理服务中心理事长余宓宓,做客四川新闻广播的直播间,给我们带来“替代性创伤”的心理疏导方案。

防疫“心声”⑰丨你对疫情“替代性创伤”了吗?

“替代性创伤”也是一种创伤,不同于亲身遭遇的创伤,它是由于目睹或者听闻他人的情感性创伤遭遇,经由“共情”或类似途径,而产生的“反应性情感创伤”。

数据显示,当个体在遭遇灾难性事件时,整个心理系统都有可能出现程度不同的创伤,而个体越接近灾难现场,受到创伤的危险性也就越大。

由于“替代性创伤”,我们可能产生跟当事人同样的情绪情感,例如同样的悲伤、痛苦、愤怒、绝望,跟当事人同样的认知受限,心理灵活性受损,还会对当事人产生不恰当的责任感和保护欲。

在生理上,它的表现形式可能是:食欲不振、疲乏无力、难以入睡、容易惊醒、做噩梦等情形,以及容易发火、容易受惊吓、易分心,或者感到莫名的恐惧、绝望、对现实感到麻木等情绪,或者在交往中容易与人产生冲突。

还有人甚至会导致心理问题而出现严重不适,比如心悸流泪,头痛恶心,在崩溃的边缘来回拉扯、莫名的罪恶感等。

那么,如何处理可能出现的“替代性创伤”呢?

建议大家可以用以下的方法去调整:

1、正视负面情绪,不忽视、不逃避,事实上,科学证明:适当的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有助于提高对疫情的警惕。

2、改变非理性理念,建立积极向上正向充满希望的信念系统,同时过滤不必要的信息,例如只关注官方消息,不信谣不传谣,避免徒增焦虑。

3、正常作息,适当娱乐,尤其建议大家时不时放下手机,关注当下的生活,因为现实生活中的琐碎也会带给人真实的感受,摆脱负面新闻带来的焦虑。

4、调整行为,一方面建议大家多运动,另一方面也建议大家加强人际联结;从心理和行为上给自己足够的安全感。

防疫“心声”⑰丨你对疫情“替代性创伤”了吗?

在这全民一心、抗击疫情的时光里,为了有效疏导和缓解大家可能出现的负面情绪和心理问题,四川新闻广播FM106.1全新打造心理防疫特别节目《防疫“心声”》,2020年2月17号起每晚21点15到22点,权威的心理专家将做客直播间,为您剖析、疏导与答疑。

如果您有任何关于心理防疫的问题,欢迎关注“四川新闻广播”微信公众号,以语音或者文字的形式发送您的问题,或者每晚在我们节目的直播期间,也就是9点15到10点,拨打85982561,我们将在线为您提供帮助。

与此同时,我们也开启了“心理疏导公益计划”,诚邀心理辅导专业人士加入,希望您通过“四川新闻广播”微信公众号与我们取得联系,让我们一起用声音传播温暖,用温暖救治人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