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八王之亂是怎麼回事?

三更青岑


“八王之亂”的精彩簡直就是一部中國版“權力的遊戲”,可惜太黑暗血腥了。如問題所述,我們就來講講他的根源、過程、結局和影響:

一、根源:

說到根源,有很重要的兩點:

1、分封制的迴歸;

三國大家很熟悉,曹操死後,曹魏家幾個兄弟鬧的不是很開心,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為了鞏固中央勢力,曹魏對於同姓藩王削弱的很厲害,規定宗室甚至不能當官,所以當司馬氏勢力急速崛起的時候,曹魏宗族不要說沒有實力,恐怕更多是勤王的動力也沒了。

司馬家的兩兄弟倒是挺謙讓,本來皇帝是司馬師,可惜死的早,然後就應該司馬昭,不過在所有禮儀準備完成之前,司馬昭就死了,最後登基的是司馬昭的兒子,晉武帝司馬炎。

為了建國初期的政局穩定,同時也是吸取了曹魏滅亡的教訓,司馬炎重新啟用了“分封制”,封了27人為郡王。他們有獨立的封地、財政收入、甚至軍隊。

不過司馬炎也有考量,藩王的權力還是受到控制,比如,當地財政2/3要上繳中央,中央會派空降兵到當地,根據封國大小兵力不同,多的有5000,少的只有1500,等等限制。


但是,這些規矩只有在中央有掌控力的情況下才能維持,春秋時周天子對各國也有規定,最後不是都各玩各的。所以分封制是導致後來“八王之亂”的根源之一,除此之外還有一點。


2、接班人的無能;

司馬炎在的時候還挺太平,但是晚年總要選繼承人,可司馬炎很苦惱,因為他還有個弟弟,司馬攸。

司馬攸是司馬師的兒子,但其實是司馬昭過繼給他的。前面說了,他老爹和大伯關係不錯,本來皇位應該是司馬師的,但先一步病死了,當時司馬昭就說這皇位應該是哥哥的,以後我應該傳位給司馬攸,結果司馬昭一死,司馬炎不幹啊,而且說自己是嫡長子,按正統即位沒問題。

那麼輪到司馬炎了,當時朝中大臣普遍都傾向於司馬攸,不但因為司馬攸能力強,人聰明,而且司馬炎的兒子司馬衷是個政治低能兒,說好聽點,叫淳樸,不好聽,就是白痴。

但司馬炎還是立了司馬衷當接班人,原因有2個:

1)當年自己沒讓給司馬攸,現在當然也不能讓,畢竟最好自己家能傳位下去。同時當年既然說嫡長子即位,總不能打自己臉吧。

2)司馬衷雖然不行,但司馬衷的兒子,也就是自己的孫子,司馬遹很聰明,據說很像當年司馬懿,這代不行,孫子還有希望。

白痴司馬衷就當了接班人,一個無能的皇帝,周圍卻還有很多資歷比他老的同輩和長輩,這是根源之二,就像蜀國的劉嬋,如果曹魏不去攻打,早晚也得內亂。


二、過程和結局:

八王之亂是哪八個王呢?分別是:司馬乂(yi)、司馬越、司馬穎、司馬瑋、司馬亮、司馬倫、司馬顒(yong)、司馬冏。

話說司馬炎臨了總得為司馬衷鋪平道路吧,找人輔佐吧,誰呢?一個是自己的老丈人,皇后家,弘農楊氏的楊駿,另一個是他的叔叔司馬亮。

找人輔佐還不夠,還給司馬衷找了個老婆,當年幫自己上位的賈充之女,賈南風。賈南風的外公是曹魏的著名將領郭淮。

看起來都有大家族支持,其實是權力的遊戲導火索,這下游戲就開始了。


司馬炎一死,老岳父早早就外戚干政了,本來說好楊駿和司馬亮一起參政,結果楊駿遲遲不肯拿出遺詔,還讓司馬亮早點滾回老家吧。

司馬亮你別看名字挺唬人,又是司馬又是亮,實則是個膽小鬼,晉書記載,他戰無不敗,打仗從來沒贏過。被楊駿一嚇唬,真就逃回自己封地了。

楊駿大權在握之際,並沒有看到有一雙眼睛正在暗處緊緊盯著他。她就是賈南風,出生名門的她也不甘於只是當一個白痴的老婆,如果不做點什麼,這個皇后的位子遲早要讓人。

於是賈南風聯絡司馬亮和司馬瑋,司馬亮老狐狸,表態靜觀時變,司馬瑋小年輕,被挑撥一下就著了,即刻進京。楊駿正好也覺得司馬瑋在外面難免出亂子,回來收拾掉正好。沒想到賈南風事先還聯絡了被楊駿冷落的部分禁軍,裡應外合,就把楊駿給收拾了。

但賈南風的策略才剛開始,司馬瑋有兵,還掌握了禁軍,賈南風就把司馬亮和衛瓘找回來,司馬亮和衛灌很快結成統一戰線來反對司馬瑋,一方面想暗地解除他兵權,不成功又想逼迫他回封地。

司馬瑋當然很不爽,這時候賈南風給司馬瑋發了一道詔書,讓他剿滅謀反的司馬亮和衛瓘,司馬瑋當然欣然領命。於是衛瓘被殺,司馬亮成為“八王之亂”的第一個犧牲者。

可當司馬瑋完成任務時,卻意外地收到另一封詔書,上面宣稱,司馬瑋矯詔殺死重臣司馬亮和衛瓘,罪大惡極。當司馬瑋被押赴刑場時,他還帶著前一天剛拿到的詔書。司馬瑋成為“八王之亂”第二個犧牲者。


這時候八王之亂的開端,此時賈南風成為實際統治者,但他也遇到一個接班人的問題。前面說,司馬衷能成為太子,是因為他有個聰明的兒子,但是賈南風只是後媽。現在小太子也長大了,將來如果即位,自己位子肯定不保。

於是賈南風動了殺太子的念頭,此時還有一位王也在京城,他就是司馬倫,他是因為鎮守關中時,賞罰不明,當地氐人和匈奴人造反,他平叛不利才丟了封地回到京城。

太子黨見勢不妙,就要找有兵的保太子,就找到司馬倫。司馬倫本來想剷除賈后,扶持太子,以後自己當楊駿也挺好,結果他手下有個叫孫秀的提議,當今太子是聰明人,長大了肯定要自立,不如讓賈南風殺了太子,我們再以為太子報仇的名義除掉賈南風。

司馬倫覺得此計甚妙,當時還聯合了還是校尉的司馬冏,司馬冏是司馬攸的兒子,他媽又和賈南風不和。於是司馬倫矯詔,讓司馬冏帶領禁軍,把賈南風綁了,不久就被毒死了。

但是司馬倫犯了個大錯,別人不管怎麼樣還要扶持一個傀儡皇帝,他乾脆自己上位,一下子就成為眾矢之的。

當然搞事情的總是禁軍,不得不防,尤其是司馬冏,於是明升暗降把司馬冏也調回自己封地。這是司馬倫犯的第二個錯誤,放虎歸山。

司馬冏回去越想越不對,我老爹是司馬攸,當年皇帝就應該我老爹做,我現在殺了賈南風,我的功勞最大,為什麼是司馬倫做皇帝?

但司馬冏此時頭腦清醒,明白自己要養精蓄銳,與此同時,積極聯絡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長沙王司馬乂,準備共謀大事。

終於,雙方還是公開撕破了臉,司馬冏帶領二十幾萬聯軍向首都撲來。很快司馬倫就大勢已去,他甚至主動退位,把鍋都丟給孫秀,重新迎回司馬衷。可一切已經晚了,當司馬冏的大軍踏進京城,司馬倫的命運就已經完結,不久又被毒死。司馬倫,“八王之亂”的第三位犧牲者。


話說聯軍完成了使命,其中司馬顒和司馬穎回了封地,司馬乂卻留在了京城,司馬乂是個好人,也許只有他真正想要保護司馬衷這個正統皇帝。

後來有一天,一個叫李含的人來找司馬顒,他說自己帶著司馬衷的密詔,說司馬冏亂政,希望司馬顒能起兵討逆。司馬顒一想,自己是司馬炎的兄弟,司馬乂和司馬穎是司馬炎的兒子,為什麼要我來出頭?

可李含是有備而來,他的計劃是,先聯合在外的司馬穎,然後散播司馬乂要謀反的消息,司馬冏知道司馬乂要兵變,肯定先下手為強,這樣我們就有了進京勤王的理由,等把司馬冏幹掉,司馬穎名不副實,可以扶持他當傀儡。

一切都按計劃實施,意外發生在司馬乂身上,當司馬冏收到消息準備要消滅司馬乂的時候,儘管司馬乂只有一百多士兵,但居然一騎當千,打退了敵人。然後司馬乂居然沒逃,反而去皇宮招呼禁軍,結果禁軍真有被他感召,願意追隨的。

結果是司馬乂打贏了,那麼,司馬冏就成了“八王之亂”第四個犧牲者。


司馬顒的計劃落了空,但他的野心並沒有減少,派人行刺司馬乂,失敗後藉機說司馬乂殺害自己的人,又聯合司馬穎起兵攻打。

司馬乂其實對司馬穎很好,但司馬穎卻不懂知恩圖報,聯軍二十幾萬又殺向京城。但司馬乂不是其他人,雖然兵力不足,但民心所向,三軍用命。雙方僵持了許久,傷亡無數,眼看久攻不下,司馬顒就準備撤軍了,結果轉機卻出現了。

東海王司馬越,生怕城破自己受到牽連,偷偷把司馬乂綁了,並告訴了司馬顒,可惜,司馬乂,成了“八王之亂”第五個犧牲者。

殺死司馬乂後,剩下的三個司馬坐下來開了個會,不出意外地,司馬穎成為了最高權力者,因為他背後還有二十萬士兵,叛變的司馬越只得到了一些名譽性的獎賞,但他註定也會在歷史上留下一筆。

司馬穎似乎對殘破的京城沒什麼興趣,可能他覺得已經沒有對手能威脅到他,於是很快返回了大本營鄴城,司馬顒的領地得到了擴張也回了封地,留在京城的反而是司馬越。

於是,就在半年後,司馬越將司馬乂的舊部聯合起來,組成了十萬聯軍,通告全國,誅殺司馬穎,雖然司馬穎非常意外,但畢竟戰場經驗還是有的,相比司馬越更是綽綽有餘,這場仗還是以司馬穎的勝利而告終,司馬越逃回東海國。

而得勝的司馬穎又把目標定在一個叫王浚的人身上,此人先前違抗過司馬穎的命令,現在靠著鮮卑和烏桓的支持成為一股獨立勢力,所以司馬穎想要吞併他。

所謂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王浚很快聯繫上了司馬越,於是王浚、司馬越加上鮮卑人,讓司馬穎連吃敗仗,眼看大勢已去,司馬穎想找匈奴人幫忙,於是把人質劉淵放了回去,結果劉淵一去不回。

這個時候,已經把胡人都牽扯進來,也為之後的五胡亂華,埋下伏筆。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司馬顒趁機佔領了京城,等到司馬穎無處可去,只能會到京城,投靠司馬顒。

後來司馬越的聯軍越來越佔上風,司馬穎也被當成炮灰被俘虜,最後死在監獄了,司馬穎成為了“八王之亂”第六個犧牲者。

當然隨著戰事的一面倒,司馬顒也成為了“八王之亂”第七個犧牲者。

到最後那個最不起眼的司馬越,成為了最終的勝利者。


三、影響:

當然,八王之亂的最大影響就是胡人的崛起。這又是一個大篇章,我們講五胡亂華,五胡分別是:氐人、匈奴人、鮮卑人、羯人、羌人。

這些胡人在各地崛起,對中原統治者來說是個巨大的挑戰和隱患,像漢、唐那樣強盛才可以對抗,而司馬越面對的是個巨大的爛攤子,加上自己也是引火燒身。

於是之後的五胡亂華,造成了比三國時期更大的亂世,在此三百年間總人口銳減一半以上。

另一方面,由於胡人大舉進入中原,胡漢完全隔絕,逐漸開始接觸,這也間接促成了胡漢融合。比如後來隋唐的漢人,其實都有胡人血統。


好了,八王之亂就講到這裡。


我是ChrisQu,C叔聊歷史,有趣有料有思考,關注我,可以看到更多有趣又發人深省的歷史故事,歡迎在評論區與我交流討論。


C叔聊歷史


首先捋一下八王之亂是怎麼回事。參加者主要是西晉王族八個諸侯王爭權奪利的鬥爭。以晉惠帝為中心展開人物關係,以下是叛亂的八王:汝南王司馬亮、趙王司馬倫是司馬懿的兒子,這是晉惠帝他叔;河間王司馬顒是司馬懿弟弟司馬孚的兒子,這也是他叔;楚王司馬瑋、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這是惠帝他弟;齊王司馬冏是司馬昭的兒子,這又是他叔;東海王司馬越是司馬懿弟弟司馬馗的孫子,這還是他叔;齊王司馬冏的父親司馬攸,當初比他爹更有資格繼承皇位。

一、封王太多,還給地、給人、給錢。

晉惠帝他老爸上臺後,回想起自家當年從老曹家手裡奪取政權的時候,老曹家一家子被限制的太死了,想著還是隻有自家人能信吶,又想著開枝散葉,發展司馬家,司馬家那是人越多越好,於是實行分封制度,將皇族27人分封為王。這些諸侯要領地有領地,要軍隊有軍隊,還能在領地內任官,一些還是中央的高官,那就一個霸氣,一個個的實力雄厚,儼然皇帝。這時間一長,封他們為諸侯的那位一掛,心思那就變了。

二、繼位的晉惠帝痴呆無知。

在華林園聽到蝦蟆叫,竟問:“此鳴者為官乎,私乎?”天下荒亂,百姓餓死,他竟然問:“何不食肉麋?”由其外祖父楊駿輔政。他媳婦皇后賈南風頗有野心又荒淫兇殘。為了獨攬大權,賈南風於291年召楚王瑋入京,殺了楊駿,後來又下詔讓楚王瑋殺掉汝南王亮和衛瓘,接著以 “矯詔” 罪名殺掉楚王瑋,從而奪取了朝政大權。

三、趙王自立引發了大家的野心。

趙王倫以賈南風廢殺太子為由,領兵入宮,捕殺賈后。次年廢惠帝自立,做了皇帝。這下好了,你是諸侯王,我也是諸侯王,你能當皇帝,我也能當皇帝。此舉引起其他諸王反對,齊王冏(鎮許昌)、成都王穎(鎮鄴)、河間王顒(鎮關中)等聯兵討伐趙王倫。戰火從洛陽燃及黃河南北和關中地區。結果趙王倫被殺,惠帝復位,齊王冏輔政。不久,河間王顒又聯合長沙王乂對齊王冏發動進攻,冏兵敗被殺,長沙王乂執政。303年,河間王顒聯合成都王穎殺長沙王乂。 306年,東海王越的軍隊攻入長安,將惠帝挾持回洛陽。同年,河間王顒和成都王穎被東海王越所殺。東海王越又毒死惠帝,另立司馬熾為帝,是為晉懷帝,東海王越獨攬晉朝大權。至此,“八王之亂”方告結束。

這次戰亂歷時16年,導致大量人口死亡,許多城鎮被毀,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黃河中下游人民深受其害,西晉王朝從此更加衰落。隨後五個少數民族政權先後入主中原,中原漢人死傷殆盡,晉王朝南渡,東晉開始偏安一隅。


冷冷歷史


司馬氏篡奪了曹氏的王權,建立晉朝,為了吸取曹魏節制曹姓諸王反而被權臣篡位的歷史教訓,司馬炎將子弟宗族分封為王並且給予諸王較大的權利,以拱衛中央。

而八王之亂是西晉王朝統治時期歷時16年之久的戰亂,主要參與者是: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東海王司馬越八王。


那麼,八王之亂是如何發生的呢,有造成什麼樣的結果呢,我們來一步步探尋:


一、西晉建國時期埋下的隱患

泰始元年(265年),晉武帝司馬炎開國後,給自己的族人、子嗣大肆封王,並委任地方。要說當時,因為東吳尚統治長江以南,司馬炎在逼迫魏元帝曹奐禪讓之後,為了維持西晉帝國的穩定,這麼做倒是可以理解。

到了泰康元年(280年),西晉帝國吞併孫吳,統一全國後,晉武帝司馬炎為了收回地方政府的軍政大權,廢除了近百年的州牧制度,恢復州刺史。

但是,司馬炎唯獨對自己司馬家族的人沒有采取任何政策,仍然准許這些司馬氏郡王坐鎮地方,甚至擁有在朝廷的軍政大權。

在兩漢,因為西漢“七王之亂”的教訓深刻,後來的皇帝都積極削弱或免除藩王的地方治權,漢光武帝劉秀和魏文帝曹丕開國後均是如此。


反倒是司馬炎在同一全國後,大批司馬家族的成員仍然在朝廷做官,參與朝政——這是漢、魏兩朝的藩王根本不敢想的事。


二、賈南風專政

晉武帝司馬炎在繼承人的問題上一直很糾結。眾所周知,皇太子司馬衷的智商低於常人,為此,司馬炎一想到身後事便憂心忡忡,一度想廢掉司馬衷。

但是楊皇后以及大臣們堅持“嫡長子繼承優先”的原則不肯讓步,加上司馬衷的兒子司馬遹很聰明,深受司馬炎的喜愛,最終放棄了廢掉司馬衷的想法。

如同《雍正王朝》電視劇裡面康熙喜愛孫子弘曆而重視雍正,司馬炎類似的想法如出一轍,但是這兩者所不同的是,晉武帝司馬炎忽視了司馬衷妻子賈南風的狠毒。

太熙元年(290年),司馬炎駕崩後,司馬衷順理成章地繼承大統,賈南風成為皇后。


賈南風的權利私慾極重,丈夫的智商劣勢正好被她利用於操縱朝政,於是很多詔書都是賈南風寫好後,再讓司馬衷照抄一遍。

賈南風操控朝政後,開始著手除掉的第一道障礙——太傅楊駿,因為司馬炎逝世後,楊駿獲得了輔佐司馬衷的特權。

永平元年(291年),賈南風聯合楚王司馬瑋發動政變,除掉楊駿一族,然後由汝南王司馬亮擔任太宰與太保衛瓘共掌朝政。

三、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之死【兩王下線】

司馬亮是司馬懿的四子,司馬瑋則是司馬炎之子,所以論輩分,司馬亮是司馬瑋的祖輩;論資歷倒是差不多,司馬亮和司馬瑋分別督過豫州、荊州軍事。

眼前的這個結果讓積極參與政變的司馬瑋非常不滿,因為司馬亮和衛瓘一直很瞧不起司馬瑋,野心勃勃的司馬瑋也不甘於人下。

六月,司馬瑋則向賈南風誣告司馬亮和衛瓘兩人“欲行伊霍之事(廢立皇帝)”,於是賈南風再讓傀儡皇帝司馬衷下詔(當然是抄一遍),命令司馬瑋廢掉司馬亮和衛瓘。

得到詔書的司馬瑋興沖沖地帶兵去殺死司馬亮和衛瓘後,卻沒想到賈南風翻臉比翻書還快,居然宣稱司馬瑋“矯詔行事”,於是司馬瑋也被送往刑場處死。

在賈南風的努力運作下,把兩個“王”送上了黃泉路。


同年八月,趙王司馬倫、河間王司馬顒、長沙王司馬乂、東海王司馬越這四位王進入權利中心。

四、太子司馬遹(yu)之死【司馬衷兒子下線】

嚐到權力滋味的賈南風又開始打起了太子司馬遹的主意。

賈南風一直都沒能給司馬衷生兒子,因此將來不能成為太后。而太子司馬遹的生母是與她不和的謝才人所生,所以賈南風對太子並沒有什麼好感。


這種微妙的矛盾在早些年還可以被擱置一邊,但是有一次,司馬遹在東宮與賈謐(賈南風之侄)下圍棋時發生爭執,成都王司馬穎見到後斥責賈謐無禮,賈謐忿忿不平,就去找賈南風告狀,說司馬遹上位後一定不會放過我們賈家人。

這時候,賈南風也覺得必須要動手了。於是賈南風把司馬遹騙入宮中,命人用酒將其灌醉,並把事前準備好的大逆不道的文章草稿拿出來,哄騙神志不清的司馬遹抄寫。

賈南風拿到“證據”後,便急匆匆召集群臣,宣佈下詔廢司馬遹為庶人,軟禁在許昌宮中。


次年(300年)三月,賈南風一不做二不休,又派黃門孫慮帶著毒藥去許昌見司馬遹,年僅23歲的司馬遹踏上了黃泉路。


五、司馬倫之亂【皇后賈南風、趙王司馬倫下線】

就在在司馬遹被害前後,趙王司馬倫粉墨登場。司馬倫時任車騎將軍、太子太傅,靠著給賈南風溜鬚拍馬的機會才獲得信任,可見他非常善於偽裝自己。

在司馬遹被害前後時間,司馬倫就已經暗中聯合了梁王司馬肜(rong)、齊王司馬冏等人密謀廢掉賈南風。

四月,司馬倫矯詔帶兵進入皇宮,把傀儡皇帝司馬衷控制在手中,逼迫尚書檯下詔廢后。最後,司馬倫請賈南風喝下金屑酒,一命嗚呼,踏上黃泉。

司馬倫取得勝利後,給自己加上大都督、相國、等各種頭銜、特權,成為輔佐傀儡皇帝司馬衷的權臣。但是司馬倫覺得不過癮,於是在永寧元年正月(301年),乾脆帶兵進宮,把司馬衷趕下臺,自己宣佈登基稱帝。

司馬倫的行為引來齊王司馬冏、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等人的不滿,三月,三人聯合地方多位藩王、官員舉兵反抗司馬倫。

四月,義軍擊敗司馬倫,攻入洛陽,司馬倫被誅,踏上黃泉。


六月,經過權利高層的洗牌,司馬冏成為最大贏家,擔任大司馬、都督中外諸軍事,另外兩位藩王:司馬穎為大將軍、錄尚書事,司馬顒為太尉。


六、司馬乂之亂【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下線】

長沙王司馬乂是司馬瑋的同母兄弟,也頗有野心。之前司馬瑋被誅後,司馬乂被貶為常山王,等到司馬冏等人舉兵之時,他也參與其中,因為有功,這才恢復長沙王的爵位。

司馬乂弱小但想當權,於是就去攛掇成都王司馬穎去消滅司馬冏,兩人約定,司馬穎在外,司馬乂在內,同時起兵討伐司馬冏。

暗地裡,司馬穎希望司馬乂在洛陽戰死,這樣自己就更有討伐司馬冏的藉口。

永寧二年(302年),兩人發動政變,司馬乂帶兵入宮,連戰三日,成功殺死司馬冏,司馬冏踏入黃泉。

戰事結束,看到結果的成都王司馬穎不爽了,他見自己當不了權臣,便不肯承認司馬乂的地位,於是又去聯合河間王司馬顒一同討伐司馬乂。

太安二年(303年),司馬顒的大將張方奉命討伐司馬乂,雙方連戰三月,傷亡慘重,就在此時,東海王司馬越發動政變,將司馬乂俘虜,送到金墉城軟禁起來。

司馬乂的部下得知就去救人,而張方得知,便帶兵入城,將司馬乂處死,司馬乂踏上黃泉。

太安三年(304年),司馬穎從鄴城抵達洛陽,擔任丞相,輔佐皇帝,然而他考慮自己在洛陽根基不穩,於是又返回鄴城設置小朝廷,試圖效仿曹操來遠程運作朝廷。

七、三王爭權【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下線】

司馬穎的盟友司馬顒上書朝廷,表奏廢掉皇太子司馬覃,以司馬穎擔任皇太弟。這意思是:一旦皇帝司馬衷駕崩,司馬穎就繼承大統。

隨後,司馬顒也爬上了太宰的位置。

問題是:在東漢末年,曹操能夠遠程掌控漢廷,也是因為他在許都漢廷內外安插了自己人。而司馬穎的盟友司馬顒是在長安,在洛陽的是東海王司馬越。

而且司馬越對司馬穎心懷不服。身處洛陽朝廷的司馬越便組織其他藩王、官員籌備兵馬討伐司馬穎。永興元年(304年),司馬越以大都督的身份,挾持皇帝司馬衷,“御駕親征”,劍指鄴城。

結果,對軍事一竅不通的司馬越被司馬穎打得大敗,皇帝司馬衷被迫進入鄴城,落入司馬穎手裡,司馬越則逃回封地徐州東海國避難。

取勝的司馬穎試圖招安司馬越,許諾封以高官厚祿來達成和解,可能司馬氏子嗣對“政治承諾”有著天然的敏感,司馬越堅決不肯接受。

最終,雙方以戰爭的方式來決定勝利者。在這期間,雙方都聯合異族軍隊參戰,讓匈奴、鮮卑人有了窺探中原的機會。

元熙元年(306年),司馬越取得最終勝利,成功掌控朝政,司馬穎和司馬顒被誅殺。


八、黑暗喪鐘鳴響

從元康九年(299年)到元熙元年(306年)這十六年來的戰亂對整個西晉帝國社會各階層造成莫大的破壞。後續又引發了“永嘉之亂”、“衣冠南渡”、“五胡亂華”等一系列歷史事件,使原本統一的中國再一次走向分裂。

司馬越這個所謂的“八王之亂”最終勝利者,也沒有任何值得稱道的作為,他掌權後第二年,皇帝司馬衷突然身故,民間傳言是司馬越毒殺的,然後是晉懷帝司馬熾繼位。

司馬熾上臺後開始收回司馬越的特權,於是雙方又展開戰爭。

就在君臣互爭之時,匈奴族劉淵已經稱帝於幷州,派出大將石勒橫掃冀州。永嘉五年(311年),劉曜、王彌、石勒攻入洛陽,司馬熾逃亡長安的途中被殺,史稱“永嘉之亂”。

至此西晉帝國苟延殘喘,日薄西山。

八王之亂毀滅了自己,也把西晉帝國帶入了萬劫不復的深淵,翻開了中國古代史上最黑暗的一頁。


李記雜貨鋪


西晉年間的八王之亂是一場長達十幾年的大混亂,經過這次混亂之後,西晉國力衰落並最終滅亡。

西晉的眾多王

司馬懿熬死了魏國幾代君主,並通過後期的 隱忍成功反殺曹爽,司馬氏開始掌管魏國政權。經過司馬昭、司馬師、司馬炎的努力,西晉建立。司馬炎知道西晉的建立過程,所以在國家制度設計時就要嚴防大臣士族對於皇族的威脅,為此將大量的公室封王,並允許各個王掌管兵權,又通過讓這些王擔任地方都督或刺史掌管政事讓這些王成為地方實權派,為的就是讓這些人成為皇族的屏護。這樣的安排如果皇帝能幹也沒什麼,但就怕皇帝無能,西晉的八王之亂就是如此。

八王之亂第一階段

司馬炎死後,司馬衷即位,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白痴皇帝。司馬炎對此心知肚明,但因為看到孫子十分出色,為了讓孫子擔任皇帝還是讓白痴司馬衷當了皇帝,並安排自己的皇后楊氏一族輔政。但這位白痴皇帝有一位不平常的皇后賈南風,賈南風又醜又兇,她為了掌握大權,剷除楊氏,先是讓白痴皇帝下密詔讓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帶兵進京討伐楊氏,待楊氏被剷除後又下密詔讓楚王司馬瑋殺了汝南王司馬亮,最後讓人到軍中宣佈殺人的楚王司馬瑋偽造手詔,最終所有人都被賈南風除去,賈南風成功手握大權。


八王之亂第二階段

賈南風掌權後,為了身後事開始對不是自己親生又反對自己的太子動起了心思,白痴皇帝聽從賈南風的謊言廢黜了太子,並將其囚禁在日後的八王之亂專用監獄金墉城。司馬懿最小的兒子司馬倫想當皇帝,就奉承賈南風,並唆使賈南風殺太子,等到賈南風真的殺了太子之後,司馬倫就帶兵討伐賈南風,緊接著廢了白痴皇帝,自己稱帝。

無奈司馬倫德行不行,搞得西晉王朝人心惶惶,最終其他的大王趁機起兵討伐,其實也是想要掌握大權。經過幾年的戰亂,最終白痴皇帝司馬衷暴斃,晉懷帝司馬熾即位,東海王司馬越掌握了西晉的大權,八王之亂結束。

在這期間,西晉的眾多大王互相之間攻伐,有時候會拉著周邊的少數民族一起出兵,就這樣西晉的國力一點點的消耗完,後來滅亡西晉的後漢劉淵就是此時崛起的,並最終導致了五胡亂華。


天天故史匯


八王之亂是歷時16年的,司馬皇族為爭奪中央政權而引發的內亂,因皇后賈南風乾政弄權所引發。導致了西晉亡國以及近三百年的動亂,使之後的中國進入五胡十六國(五胡亂華)時期。八王是主要人物,按先後掌權順序,他們是: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yi)、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yong)、東海王司馬越。

按照順口溜來講,可以說“一躍淫威,兩輪用盡”,代表西晉王朝從篡位曹魏開始,兩朝就完了。這個順口溜正好對應這八王“一(乂)躍(越)淫(穎)威(瑋),兩(亮)輪(倫)用(顒)盡(冏)”。最終,永嘉元年(307年),晉懷帝改元永嘉,大赦囚犯,廢除誅三族刑。太傅、東海王司馬越輔政,掌握了朝廷大權。至此,東海王司馬越在八王之亂中成為了最終的勝利者。西晉的統一,只維持了短短37年。


可以對比下漢初七國之亂

 相同點:

  1、都是分封制造成的地方封國對中央政權的反噬。簡單說都是皇室內部的爭鬥就本質說都是分封制造成地方諸侯國尾大不掉嚴重影響了中央政權。

  2、都對當時的社會經濟造成了嚴重的打擊。


  不同點:

  1、起因不同:西漢的七國之亂是因中央政權主動“削藩”引起的地方諸侯反叛的事件而西晉的八王之亂是因為中央政權內部出現權力爭鬥主動聯繫諸侯王而引發的動亂。

  2、性質不同:西漢七國之亂是叛亂是諸侯國以無力對抗中央政權的反叛行為,八王之亂是地方諸侯國為爭奪地方控制權而進行的宗室內部爭鬥是王室內部的大屠殺。

  3、持續時間不同:西漢七國之亂持續數月即被中央政權平定,平定之後諸侯王的權力受到限制而西晉八王之亂分兩個階段持續十幾年,其中第一階段從元康元年(291年)三月到六月曆時三個月第二階段從元康九年(299年)到光熙元年(306年)歷時七年。在這兩個階段的中間有八年時間社會比較安定。

  4、結果不同:七國之亂最終獲勝者是西漢朝廷朝廷的統治得到鞏固和加強定而八王之亂最終獲勝者是其中一王即東海王司馬越西晉中央政權徒有虛名。

  5、影響不同:七國之亂對經濟造成了一定的破壞但最終中央政權平定了叛亂為日後漢武帝徹底解決諸侯王對中央的威脅奠定了基礎帶來了漢武帝時期西漢的鼎盛局面,但是八王之亂嚴重消耗了西晉的實力造成了國力衰落引發了五胡亂華為漢族帶來了滅頂之災。


浪兄筆記


在中國古代,封藩制度一直持續到清朝,封藩主要針對功勳之臣和皇子,八王便是我們所說的藩王,受朝廷所封,佔據一方,享有獨立的制度和軍權。很多藩王因勢力逐漸壯大,後期便不受朝廷調遣,更有甚者,犯上作亂,今天要講的八王之亂,便是如此,八王之亂不僅導致晉朝陷入到危難中,也是後來發生五胡亂華的罪魁禍首,而八王之亂實際上就是晉朝的八個藩王反叛而引起的戰亂,同時也宣告了晉朝的終結。

事情還要從司馬懿說起,司馬懿在上位之前其實他已經做好了充足的準備,司馬懿經歷了從曹操到曹芳這四個君王的統治時期,而在這個過程中司馬懿不斷積累自己的權勢,為他日後登基做足了準備,後來他的權利大到可以和皇帝抗衡,並一舉奪走了帝位,從此開始了司馬家族的統治時期。司馬懿當時選的繼承人是司馬師,實際上這個決定是非常正確的,因為司馬師作為司馬懿的兒子,他有足夠的治理朝政的能力,唯一可惜的是司馬師一生沒有留下子嗣,他離世後接班的是司馬懿的弟弟司馬昭,而司馬昭其實一直都有稱帝的心願。

在司馬昭離世之後,司馬炎登基,他後來建立了晉朝,司馬炎當時為了讓晉朝的朝政更加穩固,他開始總結之前的經驗,他認識到司馬家族一直都依靠的是士族的力量在支撐,但是這樣下去士族難免會做大,並直接威脅到皇權的統治,所以需要培植其他力量和士族抗衡。為此司馬炎想到要通過宗親來和士族對抗,司馬炎還認為宗親本是同根,可以互相支持,給他們放權並擴大勢力對穩固晉朝的朝政更加有利,就這樣在他的主張下,開始大肆封王,他先後封了二十七個藩王,這些藩王不僅有兵權,還可以隨意任用官員,並制定稅收等政策,這些藩王在得到了好處之後,非但沒有按照司馬炎的預期想法一直支持皇權,反而開始有了異心。

在司馬炎死後,這些藩王的勢力倍增,已經到了成熟時期,他們開始舉兵造反,實際上在八王之亂中,參與作亂的不止八個藩王,但是其中有八個藩王的勢力是比較大的,所以被稱為八王之亂。當國家處於憂患之時,就會給一些人留下鑽空子的機會,這個時候遊牧民族看到中原發生了戰亂,他們就想要趁機來撈取好處,後來發展到在中原開始大肆屠殺百姓,並形成了五胡亂華的局面,這場動盪險些導致漢人被滅族,後來在隋朝崛起後才終止了這場噩夢。


歷史課課代表


西晉八王之亂,不僅使短暫統一的中國重新陷入混亂,而且拉開了五胡亂華的序幕,使整個中國,尤其是北中國,開始了長達300多年的腥風血雨。

事情的起因是:晉惠帝司馬衷長子司馬遹,被皇后賈南風陰謀廢黜(司馬遹非賈后所生),在廢黜太子的過程中,賈南風耍盡手段,不僅太子被廢,還搭上了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而這時還沒有開始真正的皇族內戰呢。

東宮的一些舊屬就想推翻賈后,恢復太子的地位。這些人看上了趙王司馬倫,司馬倫是司馬懿最小的兒子,當時應有六七十歲了,但此人愚魯無知。東宮舊屬便去遊說司馬倫心腹孫秀。孫秀何等狡詐,他知趙王倫一向依附賈后,心想如能事成,儘管是為太子立了大功,但將來如何,畢竟還難預料,不如先讓賈后把太子害了,然後推翻賈后,那麼天下便是趙王的了。他把這番意思去打動趙王,趙王非常高興,立刻表示同意。

趙王倫和孫秀先是勸賈后殺死太子,而後又派兵殺入皇宮,廢黜賈南風(不久後被毒死)。趙王倫自稱“使持節、都督中外諸軍事、相國、侍中,一依宣、文輔魏故事”。這一自稱的官銜有兩點顯示了非常的野心。一是相國這官名,這是晉廷未曾設置過的,而魏末司馬昭做的正是這個官;二是依宣(宣帝司馬懿)、文(文帝司馬昭)輔魏故事,司馬懿父子輔魏是為代魏作準備。趙王倫事實上已經把取代惠帝的存心昭告於天下了。

可是政局並不穩定。事變之前,朝中曾有立惠帝的兄弟淮南王司馬允為皇太弟的說法。開始針對司馬允,並引發了皇族小內鬥,司馬允被殺,不過,淮南王允並沒有算在“八王”之內。

永康二年(301年)正月,趙王倫即位稱帝,改元建始,把惠帝遷往金墉城居住。形勢決定他這個皇帝是做不長的。不久,齊王司馬冏、成都王司馬穎、常山王司馬乂、河間王顒先後起兵,一路勢如破竹。這就是皇族混戰的第一階段。

同年四月,皇宮宿衛軍左衛將軍王輿等率部七百多人進宮,得到宮內將士響應,殺孫秀等,逼趙王倫寫詔,恭迎惠帝復位。次日,惠帝回宮,改元永寧元年,接著,派使者慰勞三王,責令趙王倫自殺。可是晉室仍不得安寧,而且越來越混亂。論功行賞時,以齊王冏為大司馬,加九錫;成都王穎為大將軍、錄尚書事,也加九錫;河間王顒為侍中、太尉,加三錫;常山王乂為撫軍大將軍,領左軍,不久又改封為長沙王。他們都立了大功,對權力地位的慾望也都隨之膨脹起來,很難再和平共處了。如齊王和成都王都加了“九錫”,這種安排,休說那個白痴皇帝難以安於其位,就是他們兩個,為了誰能再高升一步,也非爭到兵戎相見不可。因此,不久就開始了皇族混戰的第二階段。

惠帝永寧二年(302年),河間王顒首先發難,他上表聲稱要和成都王等共會洛陽,請在洛陽的長沙王剝奪齊王的權力,由成都王代齊王輔政。同時,派張方領兵開往洛陽。而此時洛陽城裡爆發了一場混戰。長沙王乂帶一百多人進宮,殺死齊王冏。

長沙王乂在洛陽掌權後,起初他還常派人到鄴,徵求成都王的意見,可日子久了,弟兄間的關係逐漸變壞起來,於是出現了成都、河間二王聯合反長沙王乂的戰爭。這是皇族混戰的第三個段落。

太安三年(304年),此前一直低調、在朝內做官的東海王司馬越聯絡不願意再戰的宿衛將校,把長沙王乂扣留。次日,東海王越請惠帝下詔,罷免司馬乂的官職,改元為永安元年,開城停戰,司馬乂其後被殺。獲得勝利果實的是成都王穎。同年三月,應河間王顒的要求,惠帝下詔立成都王穎為皇太弟,成都王離帝位只有一步之遙了。但局勢又很快發生變化,爆發了以東海王越為主角的皇族大混戰,這是混戰第四個也是最後一個段落。

同年七月,東海王越挾晉惠帝宣佈討伐成都王穎,這次戰爭持續了2年多,永興三年(306年)八月,東海王越任太傅、錄尚書事,掌握了朝政。他是“八王之亂”的最後勝利者。但是這勝利不能保持得長久,因為天下己亂,不可能再恢復承平的時勢了。此時的,匈奴和氐人已經躍躍欲試了······


黑水布衣


王八之亂……西晉王朝

戰亂參與者主要有:

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

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

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

河間王司馬顒、東海王司馬越等八王,

因此史稱“八王之亂”。

290年,晉武帝司馬炎病死,

惠帝即位。

惠帝妻賈后想獨攬大權,

與輔政的外戚楊駿發生矛盾。

291年賈后殺死楊駿,

統治階級內部開始發生

一連串政治殘殺和戰爭,

先後有八個分封為王的皇族,

為了爭奪中央政權,

進行了大規模的混戰,

歷時十六年之久。

這次戰亂,嚴重地破壞生產,

給人民帶來深重災難。


唐朝好男人李隆基


八王之亂是西晉時期發生的一場長達16年的動亂。

簡單來說八王之亂的起因是因為賈南風乾政。

說實在的,不是我為賈南風翻案,一些資料顯示,在賈南風當權的八年期間的西晉的各項指標都非常高,那時候賈南風還是皇后。

由於沒有孩子,賈南風便開始出么蛾子,要想廢掉太子!

這就勾起了司馬氏各個王爺不軌的心思,在短短8年時間內,數位司馬氏宗族王爺開始了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滑稽表演!

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東海王司馬越這幾位是這場動亂的核心人物,《晉書》將之列為一傳,所以史稱:八王之亂。其實當時參與到奪權的皇族何止八個!

由於常年內亂,人口持續走低,皇族王爺們開始將目光轉向胡人!

給錢、給槍、給糧,讓這些胡人為他們效力!

西晉後期無力統治偌大的版圖,各地造反不斷。

八王之亂之後,胡人勢力逐漸增強,我漢人卻在內耗中耗盡心力!八王之亂間接導致了匈奴人攻入洛陽,帶走西晉皇帝,歷史上稱此為永嘉之亂!

至此,西晉再也難以存續,部分士族擁立司馬睿,衣冠南渡之後建立東晉!

東晉在權臣王導和司馬睿的共同努力下算是有了一處安身之地!

時稱:王與馬共天下。開啟了東晉的門閥政治!


小年讀史


早在曹魏時期,司馬氏家族已經權傾天下,甚至可以一手決定皇帝的立廢。司馬昭派軍消滅蜀國後,被加封為晉國公,地位僅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把控了軍政大權,連皇帝也不放在眼裡。

司馬昭毫不掩飾自己對皇位的野心,人人都在猜測他何時會取而代之 ,讓皇帝禪位,將曹魏江山換成司馬氏江山。可惜,司馬昭時運不濟,尚未來得及逼宮篡位,就得了重病一命嗚呼。他的兒子司馬炎繼承了晉國公的爵位,完成了父親未竟的野心,逼迫魏元帝禪位給他。

公元266年2月8日,司馬炎登基稱帝,定國號為晉,建都洛陽。由此,歷史進入西晉時期,司馬炎成為西晉第一位皇帝,史稱晉武帝。

作為開國之君,司馬炎統治前期勵精圖治,銳意革新,一掃曹魏時期的弊政,施行了一系列有利於增強國力、發展生產的政策,比如重新劃分土地、制定法律、改革賦稅制度、興修水利等。

與此同時,司馬炎克勤克儉,積蓄力量,於公元279年興兵南下,一舉滅掉了東吳,結束了三國以來的分裂局面。

文治武功兼備的晉武帝,原本不失為一代人傑,他一心想開創一個太平時代,但他在關鍵問題上的幾大失誤,以及晚年的驕奢淫逸,為國家之亂埋下了禍根。

在政治制度上,司馬炎沿襲了漢朝以來的分封制,大封宗室。他意識到,魏國之所以滅亡,是因為權臣專政,皇帝勢單力薄,宗室衰弱,司馬炎篡位的時候,都沒有人敢跟自己抗衡。

所以為了避免重蹈曹魏覆轍,司馬炎登基後不久就開始分封宗室,先後在全國建立起二十七個諸侯國。此舉原本是為了保障皇權的穩固,一旦皇帝遭遇危難,這些諸侯王就可以帶兵前來勤王。

但分封制大大削弱了中央集權,不甘心安於一隅的實力強大的諸侯國,成為另一種風險因素。

而司馬炎在繼承人選擇問題上的失誤,直接催化了諸侯紛爭的 風險,釀成了後來的八王之亂。

司馬炎的太子是皇后楊豔所生,名為司馬衷,即後來史上有名的昏君晉惠帝。司馬衷從小就十分蠢笨,老師給他講課,司馬衷轉眼就忘。但他是皇后嫡子,在當時所有存活下來的皇子中居長,出於立嫡立長的傳統,司馬衷九歲時被立為太子。

司馬炎曾幾度猶豫,擔心這個太子難以接替自己的皇位。但皇后楊豔非常有手腕,她進言說:司馬衷只是年齡太小,還沒有開化,等他長大就可以了。

另外,楊豔又說服司馬炎給兒子娶了一位精明的太子妃賈南風。賈南風是車騎將軍賈充的女兒,傳言長相又黑又胖,性格兇悍善嫉,但她十分聰明,屢屢幫助丈夫順利通過司馬炎的考察,保住了太子之位。

此外,司馬衷雖然蠢笨,但他有一個兒子司馬遹聰慧過人,很得司馬炎喜愛,被認為日後可繼承大統。所以,司馬炎雖然知道太子可能能力不足,但始終沒有改換人選。

晚年的司馬炎,日漸昏聵,追求奢侈享樂,公開買官賣官,宮裡宮外上行下效,社會風氣糜爛。公元290年,晉武帝司馬炎病逝,享年五十五歲。太子司馬衷繼位,賈南風成為皇后。

賈南風攫取政權,引發八王之亂

晉武帝臨終前,將楊皇后的叔父楊駿封為太尉,總攬天下兵權,主持國政。外戚楊氏一族勢力大增,皇帝也要受其掣肘。

晉惠帝司馬衷是一個沒什麼政治野心的皇帝,皇后賈南風則不然,她極度渴望攫取權力,把朝政掌握在自己手中。

於是,賈南風命人去暗中聯絡晉惠帝的叔父——汝南王司馬亮,想讓他前來洛陽除掉楊駿和太后楊氏。然而,膽小的汝南王沒有親自前來,而是把事情告訴了自己的侄子——楚王司馬瑋。

司馬瑋是晉惠帝之弟,年輕氣盛,性格狠辣,早就看不慣自己的傻哥哥當皇帝,現在賈南風和楊駿爭權奪利,司馬瑋認為有機可乘,就聯合另一諸侯——淮南王司馬允一起入朝,打算先消滅楊駿。

公元291年3月,楚王司馬瑋率兵進入洛陽,由此,八王之亂拉開了序幕。

這場把西晉王朝拖入深淵的動亂共歷時16年,從公元291年開始,直到公元306年才完全結束。

在這16年裡,八王之亂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歷時3個月,從公元291年3月到6月;第二個階段則是從公元299年到306年,歷時7年。

在這兩個階段中間,曾有一段短暫的安寧,但未能長久持續下去。幾十個司馬氏宗族的兄弟子侄被先後捲入動亂,同室操戈,由於其中主要參與者包括楚王司馬瑋、汝南王司馬亮、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等八個諸侯王,所以史稱“八王之亂”。

八王之亂的第一個階段以賈南風為幕後主導,楚王司馬瑋和汝南王司馬亮為主要參與者,其目的主要是通過政變攫取權力。

公元291年3月,當賈南風聽說楚王和淮南王的軍隊已經進入首都洛陽,立即命人讓晉惠帝下詔書,宣稱楊駿謀反,命楚王圍攻楊駿的府第。

司馬瑋火燒楊府,殺死了逃到馬廄之中的楊駿。此後,賈南風又令晉惠帝下詔,將太后楊氏貶為庶人,囚禁在洛陽郊外,誅殺楊駿三族。

但賈南風專權的目的尚未達到。楊駿死後,汝南王司馬亮和另一元老大臣衛瓘執掌了朝政,於是,賈南風以晉惠帝名義秘密下詔,命司馬瑋除掉汝南王和衛瓘。之後,賈南風擔心司馬瑋的勢力過度膨脹,威脅到自身地位,又編織罪名,殺掉了楚王司馬瑋。

至此,賈南風掃除了各大政敵,晉惠帝對她言聽計從,朝政大權被賈南風一手掌控。她開始任用親信,安插黨羽,掌權時間長達八年,直到公元299年,賈南風設計讓晉惠帝廢除太子,再度引發朝政動盪。八王之亂捲土重來,並變本加厲地耗盡了西晉王朝的元氣。

晉惠帝廢除太子,八王之亂硝煙再起

八王之亂的第一階段持續時間較短,3個月就結束了。但第二階段持續了整整7年,太子司馬遹、皇后賈南風都死在這場動亂中,晉惠帝被廢又被立,成為諸侯間搶來搶去的棋子。

多個諸侯互相廝殺,接連發動政變,導致國力空虛、經濟受到嚴重破壞、民不聊生,最後北方胡族趁虛而入,促使西晉走向滅亡。

這一切,始於賈南風為一己之私,唆使晉惠帝廢除太子司馬遹。

司馬遹自小聰明伶俐,在晉武帝還在世時就頗受看重,在朝中很有人望。但司馬遹不是賈南風親生的,與賈南風向來不和。賈南風擔心年紀漸長的司馬遹威脅自己的地位,於是決心除掉這位太子。

公元299年,賈南風命人引誘太子飲酒,讓醉酒的司馬遹抄寫了逼迫晉惠帝退位的書信,以此為罪證,說服晉惠帝廢除太子。

誰知,廢太子一事引發了一連串連鎖反應,對賈南風專政早已不滿的宗室諸王趁機興兵奪權,各方勢力你方唱罷我又登場,陷入了一場曠日持久的混戰。

先是趙王司馬倫發兵討伐賈南風,以毒酒賜死賈后,取代晉惠帝登基。然後,對趙王不滿的齊王司馬冏,聯合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殺死了趙王,重新立晉惠帝為帝,齊王主理朝政。

這時,對齊王不滿的長沙王司馬乂與河間王司馬顒再次起兵,殺死了齊王,朝政大權落入長沙王手中。河間王司馬顒不甘心,又聯合東海王司馬越、成都王司馬穎討伐長沙王。長沙王死後,成都王接手朝政,諸侯王的聯盟再度分裂,河間王、東海王和成都王之間打來打去。

公元306年,成都王、河間王戰敗逃跑,東海王司馬越將晉惠帝迎回洛陽,朝政趨於平穩。

隨後,晉惠帝下令搜捕成都王司馬穎,成都王與他的兩個兒子在逃亡途中被捕,囚禁一個多月後被殺死。另一位兵敗逃亡的諸侯——河間王司馬顒也在幾個月後被殺,八王之亂落下帷幕,東海王司馬越成為最後的贏家。

緊接著,晉惠帝在這一年年底暴斃,相傳是被司馬越毒殺。司馬越扶植晉惠帝的弟弟司馬熾登基,改元永嘉,史稱晉懷帝。

登基伊始,由於司馬越的威脅,晉懷帝不得不任命司馬越為太傅,讓他輔佐朝政。但是,司馬越沒能繼續把這位皇帝操縱於股掌間,讓司馬越沒有想到的是,晉懷帝雖然年輕,卻很有政治手腕。

晉懷帝司馬熾是晉武帝司馬炎的小兒子,他一心想學習自己的父親,每天親自處理政治事務,召見百官,非常勤勉。

司馬越手中的權力不斷被皇帝壓縮,再加上他在朝中飛揚跋扈,誅殺忠臣,引起了官員們的不滿。於是,司馬越主動提出,要出鎮河南許昌,率兵鎮壓那裡的胡人叛軍。

公元311年,羽翼漸豐的晉懷帝決定除掉司馬越。於是,他發佈詔書,歷數司馬越的罪狀,要求諸侯們進行討伐。司馬越聽說之後,內心非常恐懼,急血攻心,最終病死於河南項城。隨著司馬越的去世,“八王之亂”中最後一位叛亂的藩王就此退出歷史舞臺。

蔡東藩在《兩晉通俗演義》總結說,晉朝這些藩王好的少,壞的多。“八王之亂”中,司馬家族互相殘殺,不知道忠孝為何事,追根溯源,完全是因為他們的祖宗爭權奪利給他們樹立了壞的榜樣,子孫相沿成習。最終給五胡入侵中原,帶來了機會。後來者,難道不應該銘記這慘痛的教訓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