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4 “女兒國”裡女兒紅——記湖南省第十三屆人大代表楊曉琴

“女兒國”裡女兒紅——記湖南省第十三屆人大代表楊曉琴


“女兒國”裡女兒紅

——記湖南省第十三屆人大代表楊曉琴


靖州縣寨牙鄉巖腳村曾是省級貧困村,多年來都不為世人所關注。2013年省經信廳扶貧工作隊進駐該村,與靖州縣委、政府同步發力,先後籌措一千餘萬元,致力於該村基礎設施建設、民俗文化挖掘、生態資源保護和利用等,推動巖腳村邁出了發展鄉村旅遊的步伐。


省十三屆人大代表楊曉琴,是巖腳村土生土長的侗家妹子,1990年出生,2013年從大連交通大學藝術專業畢業後,懂事的她就想要回到家鄉謀職,以便陪伴在父母身邊,於是她到縣城的一家培訓機構當上了培訓老師。彼時的巖腳村正開始發展旅遊,工作之餘她參與了村裡很多事務的策劃和實施,在此過程中她看到鄉村旅遊方興未艾,潛力巨大,可以憑藉自己所學的知識大展拳腳,為她深愛著的家鄉做出一番事業來,因此,對村裡交辦的事情她盡心盡力地做,所學的專業知識讓她嶄露頭角,幾年下來,她逐步挑起了村裡旅遊發展工作的大梁,辦事能力和專業水平得到上級領導和鄉親們的認可。2017年5月,經全村村民的選舉,她擔任了巖腳村村委會主任,主抓村裡的旅遊發展事務,從那時起,她就成了巖腳侗寨民俗生態旅遊發展的掌舵人。


巖腳侗寨是一個傳統的少數民族村寨,寨子裡的鼓樓、風雨橋、長廊、吊腳樓等民族特色非常鮮明,群眾生產生活還保持著濃厚的民族習俗,寨子周邊是大片的原始次森林,生態動植物生態系統保護得很好。尤其難得的是侗寨內目前仍有一段保存完好的古驛道,是明朝時“南方絲綢之路”重要分支——湘黔古道和湘桂古道連接線,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經濟、文化研究價值。寨子裡的女性自古以來地位崇高,很早以前就被外界冠以“女兒國”稱號。


幾年來,在省、縣扶貧工作隊的大力幫助下,巖腳村基礎設施得到完善,村居環境得到改變,侗寨的民族風貌得到更好的保存,生態環境得到更好的保護。但這朵獨具特色的民族奇葩卻是“開在深山人不知”。經請示彙報上級黨政領導和向有關行業專家諮詢請教,楊曉琴和村幹部們決定將民俗文化的挖掘和表演作為對外展示宣傳巖腳侗寨的主要方向,尤以南方絲綢之路的商道文化和古代“女兒國”的母系文化為核心內容。在縣委縣政府的支持、對接下,巖腳村與懷化學院以侗寨民俗和眾多傳說、故事為藍本,聯手打造了原生態情景劇《絲路女兒國》,組建了侗寨演出隊,演員就是當地村民,湖南經視頻道到侗寨製作了大型原生態旅遊節目《絲路女兒國》後,眾多遊客慕名而來,從此,由原生態情景劇改編的民俗表演節目《新絲路女兒國》成為巖腳侗寨旅遊的主打項目。現在,楊曉琴負責管理侗寨表演隊,為維持隊伍的穩定,保證節目的正常演出,她多方請示彙報,到多地考察學習,爭取到上級的專項資金支持,做通了群眾的思想工作,打消他們心中的顧慮,讓他們相信參加節目表演可以有更多更穩定的收入。在排練和演出中,楊曉琴又指導演員不斷完善節目,使演出越來越精彩,演出方式越來越多樣,演員的收入越來越豐厚,群眾的精神生活也越來越豐富。“參加村裡的演出,我有得玩,又得錢,真的是一舉兩得。”建檔立卡貧困戶吳祥愛這麼說。像她這樣的群眾演員,每年能有約8000元的演出收入。


隨著知名度的提高,到巖腳侗寨來的遊客一天天多了起來,有的是為了看民俗表演,有的是想走在古驛道的石板上感受歷史,有的則是要體驗一下侗族同胞的生活。寨子裡不少村民利用自家房屋辦起了農家樂,為遊客提供餐飲和民宿服務;擅長種養的就在自己的田地裡種植本地瓜果蔬菜,或養殖土雞土鴨土豬,向遊客出售純天然的綠色食品;能說會道的則眉飛色舞地給遊客講故事、說歷史。這樣,旅遊業讓巖腳侗寨的村民當上了“演員”“服務員”“售貨員”和“解說員”。在民俗生態旅遊這個“引擎”的帶動下,巖腳村集體經濟有了發展的基礎,群眾腰包也鼓了起來,人均純收入從2012年的不到3000元躍升至2018年的8000多元。


產業發展,基礎先行。近年來,楊曉琴緊緊圍繞鄉村旅遊這個產業,大力向上爭取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建設項目。2018年,巖腳村原來又窄又彎的7公里通村水泥路升級成了6.5米景區柏油路,遊客到達巖腳侗寨更為安全便捷;2019年,投資300餘萬元的傳統村落改造項目,使侗寨的石板路、停車場、自來水管道得到進一步修繕,還新增了團寨消防栓,提升了旅遊服務質量和安全保障;縣旅投公司投資500餘萬元建設的侗寨賓館正在裝修,營業後,將有力拉動巖腳村旅遊經濟發展。2019年省十三屆人大三次會議期間,楊曉琴提交的關於拉通巖腳至通道縣江口鎮的A級景區旅遊公路的建議,受到省交通廳的重視,目前這條公路已納入縣“十四五”交通建設規劃。


老村支書楊政彪說,別看楊曉琴年輕,擔任村主任也才兩年多,但她好學肯問,進步非常快,處理問題很有一套。2018年景區停車場建設需徵用土地20餘畝,涉及到10餘戶村民。由於思想觀念落後,村民認為家門口的土地就是自己的命根子,即使閒置著也不願意出讓。楊曉琴和駐村工作隊、其他村幹部反覆耐心做工作,大到國家政策,小到村裡規劃,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讓村民能看得到村子發展的前景和帶來的實惠,說服村民讓出了所徵用的土地,景區停車場得以按時建成。楊曉琴還以此事為“教材”,廣泛發動村民為侗寨旅遊發展出謀劃策,為村裡基礎設施建設和管理投工投勞,營造了“人人是巖腳主人、個個為侗寨出力”的良好氛圍。精明的村民把帳算得很清:“上面下來的錢雖然沒有分到我們手裡,但是我們的環境變好了,遊客來我們這裡吃、住、買東西,就能增加我們的收入。”


年近八旬的吳祥義是兜底扶貧戶,生養的三個兒子一個失蹤,一個患病去世,一個從小過繼到通道縣,也患上了絕症,根本無贍養能力,不順的家境導致老兩口身心俱衰,生活艱苦,家中甚至連一雙拖鞋都沒有。楊曉琴擔任村主任後,即組織人員幫老人維修房屋,解決用水用電問題。在開展脫貧攻堅走訪時,吳祥義家楊曉琴每月必去一次,除了送去幫他們取出的養老金、低保金外,還自掏錢給他們買應季的鞋服,逢年過節去看望、慰問他們。這幾年的脫貧攻堅和村裡日常工作,楊曉琴花了大量的時間和心血,換來的是村容環境的改善、集體經濟的發展和群眾滿意度的提升。當聽到縣駐村扶貧工作隊長陳經來介紹說她丈夫在外地務工、兒子剛上幼兒園時,不禁令人為她那副小身板所蓄積的大能量感到佩服。


作為一名來自最基層的人大代表,楊曉琴始終不忘養育她的這片土地,總思量著把群眾想解決又無法解決的問題反映上去,把黨和國家的各項好政策落實下去,為廣大群眾辦更多實實在在的事。因此,她依法履行代表職責,積極參加代表活動,對群眾關注的熱點焦點問題,踴躍諫言發聲,代表群眾當好國家主人。這幾年,她通過研究國家政策和總結自己的工作經驗,認識到發展鄉村旅遊是助推農村脫貧致富的一條有效途徑,2019年出席省人大會時,提交了《關於助推湘西南侗民俗文化旅遊業發展鞏固脫貧的建議》,省文化和旅遊廳進行了專題辦理,提出了其建議所提問題的解決措施和思路,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以巖腳侗寨為代表的湘西南民俗文化旅遊將得到更好的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群眾脫貧致富的步子將邁得更大更快。


(本文刊發於2019年12月31日出版的《懷化人大》雜誌第六期“代表風采”欄目,作者:王澤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